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岱︱散文化的小说阅读教学——《百合花》课堂实录(评课:陈秀玲)

(本文约8844字,阅读大约需要26分钟)

图片

师:非常高兴能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下作者的名字。

(学生1写成了“茹志娟”)

师:啊,你给作者改名了呀。回去看教材再来改。

(学生1改错)

师:这次写对啦。大家一起念,茹志鹃。为什么让大家写写作者的名字呢?因为很多同学知道作者是女的,容易把“鹃”字写成女字旁的“娟”。茹志鹃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一会儿王安忆就来找你啦。(全场笑)

在你读文章之前,只读题目《百合花》时,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1:是描述一朵花。

师:如果你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呢?

生1:可能是写一个人。

师:什么样的人?

生1:像百合花一样的人。

师:百合花是什么样的?

生1:纯洁,善良。

师:好,请坐。这位男生,你认为——

生2:是一部写风景的小说。

师:你说的这是新派小说(全场笑),我们基本没有见过纯写风景的小说。小说主要突出的是——

生(群):人物。

师:再请一位小伙子。

生3:通过写一件事,表达对主人公的赞美,赞美他像百合花一样纯洁善良。

师:好,我们再请女生。

生4:我认为文章写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是写爱情的呢?

生4:因为百合花象征纯洁的情感。

师:纯洁的情感不一定是爱情呀,你为什么不猜成是写幼儿园小班李小花和王小妮的一段纯洁的情感呢?

生4:我觉得百合花好像有一种“百年好合”的意思,一般是指爱情吧。

师:很好,在我们民间传统中百合花代表“百年好合”,所以这位女同学觉得这是写爱情的故事。

同学们都已经读过全文了,是不是有点儿失望呀?我知道你们喜欢看爱情故事。(全场笑)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用这个题目合适吗?为什么不用“牡丹花”?

生5:我觉得首先“百合花”与新媳妇借被子的情节有关,因为被面是洒满百合花的。这与小说表达的感情也有关,因为最后一段提到象征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这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5:不清楚。

师:模糊,好的。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点——被面是百合花图案的。文章是用被子上的花起的题目,象征了一种感情。究竟是什么感情,大家说不清楚,但至少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百合花的特点就是“纯洁”。说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除了被子上的百合花与题目有关,还有吗?

生6:百合花还代表了两段情感,首先是通讯员跟“我”之间纯洁的革命友谊,还有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爱情。再有就是百合花象征通讯员在危难之时救助担架员的纯洁无私的品质。

师:你提到“我”和通讯员之间纯洁的革命友谊,这很好。第二个你说新媳妇的爱情,是谁和谁的爱情呀?我很迷糊。(全场笑)

生6:我的意思是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纯洁的情义。

师:那就不叫爱情喽,而是纯洁的友谊、情义。好的,这位同学归纳了三点,特点都是纯洁的、圣洁的情义。我们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这是一篇小说,大家想一想,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群):真情实感、虚构。

师:虚构,这是小说最大的特点。散文也要表达真情实感,但小说是明明白白地虚构,所以怎么虚构就是作者的水平了。大家看,这篇小说写的主要人物是“我”、通讯员、新媳妇。注意,这篇小说命名为“百合花”,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情感是哪段?

生(群):新媳妇与通讯员。

师:对啦,所以我们可以讲小说的核心人物是通讯员和新媳妇。“我”是什么角色?

生(群):叙述者。

师:非常好!我们学过类似的小说。

生(群):《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故乡》。

师:大家看看这篇小说中的“我”和其他小说中的“我”一样吗?

生7:这篇小说中的“我”参与到情节发展中,《孔乙己》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

师:不错。这个“我”在故事中的参与度高,《孔乙己》中那个“我”是故事的讲述者、见证者,参与度比较低。大家要注意这个区别。小说前半部分是写“我”与通讯员,后半部分主要写通讯员与新媳妇。“我”对通讯员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默读并圈点勾画)

师:“我”对通讯员情感的变化,一定是通讯员给“我”带来的不同印象造成的。

生7:文章第一部分是写通讯员带“我”到包扎所,“我”的情感变化是这样的:先是对通讯员生气,因为他走得比较快,把“我”撂下几丈远,还对“我”不理睬;再是对通讯员产生了兴趣,因为他先走快一段路,不看“我”,但离得远了就等“我”一会儿;然后是对通讯员亲热起来,因为“我们”是同乡,跟“我”的乡愁联系起来。到达包扎所后借被子时“我”又对他产生了情感变化:因为他认真为难的样子,让“我”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在战斗开始以后,“我”在包扎所担心他。最后,通讯员牺牲了,“我”很敬佩他,也很悲伤。

师:梳理得很全面,“我”的情感与通讯员展露出的特点相伴相生。从这个叙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通讯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8:单纯、善良、无私、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师:善良、无私、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表现得很明显,哪里能体现他的单纯呢?

生8:在他与“我”去包扎所的途中,他因为与女同志说话脸红流汗,体现了他的单纯。

师:只用单纯能概括吗?

生8:……

师:我看你也很单纯,你和女同学说话时会出汗吗?

生8:不会。(全场笑)

师:那他为什么会出汗呢?

生8:他害羞。

师:他为什么会害羞?

生8:他还小,还没有娶媳妇。(全场笑)

师:你也还小,也没有……(全场笑)

请这位女同学回答。

生9:当时的社会背景,忌讳未婚男女接触,有封建的意识。

师:他们去借被子时,新媳妇已经结婚了呀?

生9:一方面,这个通讯员比较腼腆;另一方面,借的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

师:很好,这位同学会联系社会背景。咱们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把它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也要与特定的人物联系起来,在这里就是这个通讯员。咱们用一个更恰当的词来形容他是——

生(群):纯真、质朴、腼腆、青涩、拘谨。

师:你们的词可真不少,这些都对,还有吗?咱们再往上推一下,“我”问他是哪里人,问他多大了,他半天说不出来。他原来在天目山拖毛竹。读文章要关注细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他的什么特点?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通讯员不是在天目山拖毛竹,而是上海滩的公子哥,他的表现会这样吗?

生10:他是天目山的农民,很憨厚。“纯真”不意味“羞涩”,“憨厚”可能会“羞涩”。

师:好,这个词比“纯真”更接近人物本质。我们概括一个人物时一定要找到最准确的那个词。他还有一个特点是英勇无畏。请注意,作者写通讯员的特点时重点写了通讯员的英勇无畏还是他的憨厚、青涩、纯真?

生(群):憨厚、青涩、纯真。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群):篇幅不同。

师:对,从篇幅可以看出来。再有,写通讯员牺牲时,是怎么写的?

生11:侧面描写,是通过担架员来叙述事情经过的。其他特点都是“我”看到的,感受到的。

师:很好!大家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什么不把通讯员的英勇无畏作为重点来描写呢?

生11:我感觉作者在前面正面描写通讯员的憨厚,与后面侧面描写他在战场上的无畏形成了对比。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1:英雄都是英勇无畏的。他怕和女孩儿说话,却不怕手榴弹。这更能突出他的憨厚和英勇。

师:请坐。一个浑身散发着金光的英雄,与一个可爱甚至有弱点的英雄相比,你更愿意接受哪一个?

生(群):可爱的英雄。

师:作者让通讯员有了普通人的特点,而不只是一个英勇无比的英雄,写得很丰满。当然,这个小伙子除憨厚、淳朴、善良、英勇无畏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文中有一个细节,作者着重地写了一下。

生12:他的枪筒里一开始插了更像装饰用的几根树枝,后来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他很热爱生活,很乐观。

师:这位同学很敏感,这看似闲来之笔写了战争环境中的一个小细节,突出小通讯员爱美爱生活,是不是也突出了小通讯员的孩子气呀?好,还有吗?

生13:他热爱党。他本来不愿去借被子,因为爱党,他就去了。

师:这里用哪个成语概括更贴切?

生13:顾全大局。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13:他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作为解放军,他去新媳妇家借被子没有借到,文中写他对“我”说“老百姓死封建”,他对封建思想很痛恨。

师:通讯员说新媳妇“死封建”,你觉得新媳妇对他说了什么,他说人家“死封建”?

生13:她说,这是我的新嫁妆,不借。

师:为什么不说她“小气、吝啬”,而是说她“死封建”?封建和吝啬不是一回事呀。

生14:这是新媳妇的新婚被子,借被子是给流血受伤的伤员盖的,她可能觉得这样会玷污了她的新被子。

师:感觉不太吉利,这有点与封建挂钩了。还有吗?

生14:因为她的被子是新婚的嫁妆,被子是床上用品,比较私密,不想借给男同志,另外被子会有身体接触,所以她不太愿意。

师:很接近啦。

生14:伤员一般是男的,把新媳妇的被子给男伤员盖,她的心里会不舒服。这就表达了她的封建。

师:很好。大家想,这个小通讯员在路上都不敢正眼看“我”,也不敢看这个新媳妇,他——

生(群):也封建。

师:这就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俗。所以提示我们在分析作品、理解语句时不仅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还要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这也是语境的一种。

刚才有同学说“我”和通讯员之间是同志间的友情,仅仅如此吗?“我”怎么称呼这个通讯员?

生15:“傻乎乎的小同乡”“拖毛竹的小伙”“小通讯员”。

师:看看突出了哪个字?

生(群):小。

师:为什么要突出“小”,突出他的年轻呢?为什么不写一个老通讯员?

生15:“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已超出了革命同志的情感,还有一种亲密,有一种手足间的亲密。“我”把他当成小弟弟,傻乎乎的小老乡。

师:对,表现了手足情。

生16:他很小就牺牲了,更让人惋惜。

师:令人惋惜、心痛。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凋零了。这更会让我们想到——

生(群):战争的残酷。

师:对!咱们再看新媳妇和通讯员。哪些情节最能打动你?你能看出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生17: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其实此时缝不缝衣服已无所谓了,但她还是细细、密密地缝。

师:缝衣服这个细节放在借被子时衣服刚被挂破后写,效果会如何?

生17:肯定不如放在牺牲后写好,那时写只能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怕他受凉。而这时写就不是一般的关心了,是很深的一种关心啦!

师:很深的一种关心,深到什么程度?与之相似的情节还有吗?

生17:给通讯员铺被子。

师:深到什么程度?

生17:缝不缝衣服,铺不铺被子,对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来说都无所谓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种行为纯粹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和宣泄。

师:除了缝衣服、铺被子,作者还怎样来表现新媳妇的情感宣泄?

生17:当卫生员不让给通讯员盖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狠狠地瞪,又气汹汹地嚷。这些都能看出新媳妇的宣泄。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宣泄而不是情感的正常表达呢?

生17:新媳妇在前面表现出的都是笑,咬着嘴唇笑,抿着嘴唇笑,动不动就红了脸,很娇羞的样子。此时她的转变是巨大的,那几个动作都是很凶的。

师:那新媳妇宣泄的是什么情感呢?

生17:敬畏。

师:用敬畏好吗?

生17:崇敬。

师:非常好!畏是怕的意思,谈不上畏。

生18:新媳妇觉得通讯员这么小就牺牲了,还不让他死得体面一些,生气卫生员刻板地对待他。

师:还有吗?

生18:在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挂破了,当时新媳妇就想给他缝好,但没缝成。最后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有一些遗憾和后悔。

师:只是遗憾和后悔没缝好衣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她只细细地缝衣服就好了,用不着那样凶呀?

生19:通讯员借被子时,她没有给,还为难小通讯员,让小通讯员挺生气的,所以新媳妇现在很懊悔,很自责。

师:分析得很好。

生20:还有一些怜惜和关爱。她称呼通讯员为“同志弟”,后面给他细细缝补时就有怜惜关爱的感情,像对待弟弟一样。

师:有遗憾和懊悔,还有怜惜和关爱。刚才说像对待弟弟一样,是这样吗?

(学生沉默)

师: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新媳妇去帮忙时,到了包扎所,作者是如何描写她的?

生21:东张西望,到底还是问啦。

师:对啦,到底还是问啦。强调的是哪个词?

生(群):“到底”。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生21:一开始不好意思。因为她让小通讯员受气了。

师:小通讯员不在跟前,她对“我”可以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呀?

(学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说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构。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新媳妇,而不是李大妈、张大娘呢?

生(群):那就不会有刚结婚的嫁妆——百合花的被子啦。

师:可以是儿媳妇的嫁妆呀。婆婆一般比媳妇思想更保守,那最后献被子不更能突出军民鱼水情吗?想一想作者为何选取这样的三个人物来编故事呢?

生22:我觉得作者写三个年轻人,是为了突出他们在战争中的革命友谊,突出他们青春的价值。

师:很好。我们一开始就说,小说分别写了“我”、新媳妇与通讯员的故事。作者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我”和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情感态度一样吗?一定要看语言,同学们再来看一下描写“我”和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态度的地方,要细品,细细品。

生23:不太一样。“我”特别大方,一点儿不羞涩,好像是对弟弟一样。新媳妇好像一开始更羞涩,她不直接打听通讯员,而是“东张西望”,到最后到底还是问啦。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表现得更强烈。感觉有点儿那个……可是她不能“那个”,她可刚结婚三天呀!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语言感觉很好,情感很丰富。作家茹志鹃曾在后来的创作杂谈中讲道,她写的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学们,作者为什么会把小说写成这样?

生24:小通讯员才19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没有谈恋爱就结束了,太可惜啦,作者是想给他一些补偿。

师:说得太好啦!还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年轻的生命就结束了,作者于心不忍!当然作品中所写的这种情感正像一上课时有位同学所说的模糊、朦胧,但是也很美、很纯、很圣洁!

大家注意,作品除了像作者所言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外,在这曲牧歌里还表现了这三个青年人怎样的青春价值呢?

生25:他们为革命理想的毅然决然。小通讯员毫不犹豫地扑向手榴弹,新媳妇最后毫不犹豫地献被子,“我”也是为了革命找能干的去干。

师:新媳妇一开始并不“毅然决然”,但最后被这个小通讯员的行为所感动,变得毅然决然。这个词很好,当认识到革命的目标时,三个年轻人都是毫不犹豫地献出他们能献出的,这的确是青春的色彩。

作品写了战争,写了牺牲,想一想都应是很惨烈的,但整个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26:细腻,温暖。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27:作品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侧面描写。

师:非常好,具体来说一下。

学27:首先,作品确立的最后地点是包扎所,而不是前线战壕里。其次,人物也是文工团员的“我”、新媳妇,还有一般只是送信的通讯员,而不是直接在一线冲锋的战士。最后,情节是护送“我”去包扎所和借被子,都与战场的正面冲突关系不大。

师:注意了,这位同学很会分析,咱们看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的,概括一下。

生(群):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的设置,情节。

师:很好,看看谁还能再补充?

生28:通讯员扑向手榴弹而牺牲这一情节不是从正面直接来写,而是由担架员补述的,这样就不如直接写当时的情景来得惨烈。

师:很好,正是这些侧面描写让读者避开了残酷战争的正面冲突,给读者一种细腻、温暖的感觉。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大家再想一想小说的叙事节奏?

生(群):很舒缓。

师:具体分析一下。

生29:开始写护送时,写得悠闲舒缓;后面写战斗带来的伤亡情况时,中间有一段写中秋节的文字起到了舒缓作用。

师:很好。大家看这段,这是一段抒情,看似闲笔,跟情节的进展没关系,但是正缓和了情节上的急促。从情绪上来说,下面接着就是通讯员的牺牲,在紧张的悲剧到来之前,插一点美好的抒情,情节上好像有些中断,但也构成了一种情绪的起伏。为什么把故事放到中秋佳节?

生(群):团圆与战争、牺牲形成反差。

师:本该家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硝烟。作者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包扎所的担架上让人感受到那种近乎压抑的气氛。整篇小说除了给我们一种细腻、温暖的感觉,还有什么?

生30:伤感。最后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的反应,使后半部分有一种深深的忧伤和悲凉。

师:也就有了一种浓浓的诗意。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重点写——

生(群):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师:对,有人,就有人性,就有情感。正义的战争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美好和平的生活和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感。正是写了人性的这种圣洁之美,才会打动我们。《百合花》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通讯员、新媳妇、“我”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谱写了自己壮丽的青春,33岁的茹志鹃在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抒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呢?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王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图片

行于所当行

——评王岱《百合花》教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秀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把握是小说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百合花》这篇小说的主题,学生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按照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出军民鱼水情、战争的残酷等都不难。但这篇文章又比较特殊,特殊在于它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叙写战争的残酷,用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小事比如“借被子”,来建立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质朴的、含蓄的,甚至是微妙的。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文学有了很大的区别。

王岱老师在上课之初就借由标题《百合花》引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个话题,随后整堂课一直围绕小说语言,在细节品味中反复把握“我”“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情感,通过对情感的分析牢牢地框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可贵的是,在王老师看似随意的点拨中,引导学生得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一敏感又大胆的话题,继而又通过问题引导,得出这一契合单元主题的结论:“当认识到革命的目标时,三个年轻人都是毫不犹豫地献出他们能献出的,这的确是青春的色彩”。换言之,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读出“青春”敏感的味道,又能基于时代,理解革命时期青年人所体现的“青春的价值”,特别符合本篇课文自身的特色,也更贴合学生阅读小说的心理感受——原来战争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很温馨,原来英雄人物也可以很可爱,有欲说还休的朦胧感情。有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一个浑身散发着金光的英雄,和一个可爱甚至有弱点的英雄相比,你更愿意接受哪一个?”我相信,学生一定会记住这篇课文,记住这种青春的选择,因为小说写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哪怕是英雄;课堂讲出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感情,哪怕是新媳妇和通讯员。

必须提到的是,整堂课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提升之所以看似水到渠成,学生能把阅读小说时那种模糊的不能外化的感受、那种对战争年代残酷而特殊的青春的感悟用最真实的语言一一表达出来,都要归功于王老师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课堂引导和评价能力。王老师既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细节、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又能细致把握学生反馈中的细微之处,给予及时引导。比如:“那他为什么会出汗呢?——他害羞——他为什么会害羞?——他还小,还没有娶媳妇。”王老师课堂上有多次类似的表达,“咱们用一个更恰当的词来形容他是……?”“这里用哪个成语概括更贴切?”“用敬畏好吗?”“这个词比'纯真’更接近人物本质。我们概括一个人物时一定要找到最准确的那个词”……王老师对学生的语言锤炼能力要求很高。当然,王老师课堂上自然的亲和力、诙谐幽默的语言,也是保证学生畅所欲言、品出真情的重要因素。郑桂华教授曾经评价王岱老师,说她共情能力强,对此我是非常赞同的。读小说,品小说,要与小说中的人物共情,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更要与学生共情,激发他们说出真实感受。但仅有感受力还不够,这堂课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看似传统,实则有理、有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和辨析的能力。也正是这样,学生才能在感受小说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提炼其背后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要特别提一下王岱老师的教学设计。《百合花》在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文章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自不必说,可以讲的点也不少,比如对标题“百合花”的理解、对“通讯员”“我”“新媳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比较、对文章叙事视角的理解、对主题和情感的把握,以及王老师提到的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温馨的笔触……可以说非常多。如何处理这么多且复杂的内容?选哪一个或者几个点进行教学?甚至还有教师纠结倡导大单元教学的情况下是否必须将《百合花》与其他文章一起组合为群文进行教学?我想,王老师的课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说明——大单元教学从来不排斥单篇教学,或者应该这样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从来都不应该是固定的、单一的,也并不互相排斥。我们看到,即便是单篇教学,王老师的课程容量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看似行云流水,实则纵横四海,既有结构分析,又有主题探讨;既有语言品味,更有情感把握;既扎根课内文本,又拓展到课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王老师并没有生硬地把具体的教学点一一割裂,相反,做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语言品味,咀嚼感情;通过细致分析感情变化和差异,关注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关注青春和革命主题。以品味语言为线,又恰如其分地将其他内容有机整合进来,甚至连学生经常把作者名字“茹志鹃”写错这样的细节都关注到了。总之,牢牢把握小说的语言这一根本,通过语言品味、分析、鉴赏,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感受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茅盾在评价《百合花》这篇小说时曾专门说过其刻画人物的特点:“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其实,不仅小说的人物刻画如此,王岱老师这堂课的“刻画”也是如此。在自然亲和的师生对话中,我们会突然眼前一亮,心里一“惊”。这里的“惊”,不是“惊讶”,而是惊叹——原来这些细微的语言中蕴含着如此深意,这些零散的安排中饱含着作者独特的匠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合花》这篇文如此,《百合花》这堂课更是如此。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1年11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张兰)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1《百合花》课件27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十 百合花 教学参考
复习笔记|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梳理拓展②
宏大叙事下的抒情诗——《百合花》与《哦,香雪》比较阅读
茹志鹃《百合花》作品鉴赏 作品赏析
徐飞:《百合花》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