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通透的人生,不困于执念,不惑于外物,不失于本心

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自阳明心学问世以来,古今中外诸多学者、实业家都极为推崇,并躬身践行。

世人推崇王阳明,既是因为他学问和功业的高度足以令我们仰望,也是因为他的修身之道时常能够给予我们生活的启发

读《王阳明大传》的过程中,我常常感慨:

在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好像很少有抱怨和纠结。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他往往都能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淡定与从容。

不困于执念,不惑于外物,不失于本心。

从他的故事里,我理解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真谛。

01  不困于执念

不困于执念,人生就多一分豁达与通透。

与信念这种依托于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不同,执念更多是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欲望的执着。

因此,它有时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但也有时也可能导致我们陷入心灵的困境。

早期的王阳明也是有执念的。

他虽是一个文人,却从小就对带兵打仗非常向往。

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王阳明比较顽皮,经常逃课到街上玩耍。

他最常玩的游戏就是军事游戏:扮演一个“将军”指挥小伙伴们排各种阵型,来回穿插冲杀。为此他受到了父亲王华和私塾先生的严厉批评。

明成化二十二年,王阳明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单枪匹马离家出走,跑到了居庸关,到那里“巡视”“考察”了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的游历中,王阳明对塞外的蒙古进行了实地调查。他研究了塞外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军事训练方式;与蒙古勇士比射箭、比摔跤;骑马驱逐胡人。

俨然一副少年侠客的样子。

考察三关归来,王阳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天几夜,认认真真给皇帝写了个奏折,想通过父亲王华呈给皇帝。

他说:“欲以诸生上书请效终军故事,愿得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我想领着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效仿终军主动请缨,领几万兵马剿灭敌人,还天下太平!)

结果被父亲骂了回去:汝病狂也!书生妄言取死耳。狂得没边了,妄议朝政是想找死!还不快滚!

就这样,少年王阳明的从军梦被父亲无情地压制了。

但执念里终究是有一份执着在其中。

后来王阳明被朝廷派去江西剿匪,他终于迎来了上战场的机会。

在首战土匪詹师富的时候,王阳明老夫聊发少年狂,异常兴奋地捋着胡子,执剑上马,亲自率众进行了一次冲杀!

依稀间,那满腔涌动的热血又让他变回了十五岁“鲜衣怒马”的模样。

不过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四十多岁了,虽然壮志弥坚,意气不减,但终究体力不复当年了。

混战中,一片刀光剑影

王阳明只是眼花了一下,便躲避不迭,便”“中了两枪,一头栽下马来。

官兵见状连忙放弃了冲锋,扶他上了一匹快马,一路围护着撤出了战斗。

回营后,王阳明捂着疼痛的伤口,深刻检讨自己的失败。

这两枪让王阳明接受了一个现实:

他的优势根本就不在战场上的临敌厮杀,而是在战场外的运筹帷幄

于是他放下上场杀敌的执念,开始聚精会神思考克敌制胜的攻心之术。

随后的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从这一败之后,王阳明率领的官兵再没败过。

02  不惑于外物

不惑于外物,人生就多一分智慧和清醒。

最容易受到外物影响的,是人的欲望。

而人的欲望一旦受制于外物,人就也就容易陷入纠结和痛苦的情绪之中。

这种情绪又会干扰人的理性思考,容易让人做出糊涂的选择。

外物的投影对于人的心灵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上的污秽。

积累得多了,就会让人心这面镜子失去光泽,不再清澈。

明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没有朝廷出兵支援的情况下,仅用了41天就平定朱宸濠的谋反。

这是大功一件。

可是本属于王阳明的功劳,硬是被太监张忠等小人以荒唐的手段巧取豪夺了去。

而且张忠、许泰等人还反在皇帝朱厚照的面前说了王阳明许多坏话。

当时,王阳明的弟子问他:

“老师遭遇如此不公,您的良知难道不委屈吗?”

王阳明冥想了很久,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我视功名利禄如浮云,只是要真诚勇敢地去做事,不应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是我幸,无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的答案。

在王阳明看来,功名利禄皆是外物。与之相比,自己能从政治旋涡中全身而退,并且为百姓减轻生活负担显然更加重要。

不久后,朱厚照驾崩,嘉靖皇帝登基。

嘉靖皇帝拨乱反正,重新审视历史,将功名还给了王阳明。

王阳明父亲生日这天,朝廷的圣旨抵达王府:

因王阳明剿平江西反贼,地方安定,功绩显著,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兼两京兵部尚书,照旧参赞机务,岁支禄米壹千石,三代并妻一体追封,给予诰券,子孙世世承袭。

嘉靖皇帝的这道圣旨意味着朝廷对王阳明多年功绩迟到的肯定。王府满座无不欢欣贺喜。

送走宣旨的官员后,王阳明端起酒杯为父亲祝寿。不料父亲却面露愁容,他对王阳明说:

“宁濠之变,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皆以事难平矣而卒平。谗构朋兴,祸机四发,前后二年,岌乎知不免矣。天开日月,显忠遂良,穹官高爵,滥冒封赏,父子复相见于一堂,兹非其幸欤!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惧也。”

听了父亲的话,王阳明醍醐灌顶一般。

是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盛极必衰的道理,亘古不变。王阳明向着父亲跪拜道:

“父亲教诲,儿所日夜切心者也!”

正所谓,不惑于外物的人,才能清醒地面对得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王阳明在功劳被小人抢走的时候,能够坦然接受;在功劳失而复得的时候,又可以淡然处之。

这种境界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清醒,实在是我们后世人学习的楷模。

03 不失于本心

不失于本心,人生就多一分热爱和坚定。

每个人的本心都是自己最初的、最真实的心意和信念,它代表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追求。

我们只有坚守本心,才能于各种处境的考验中明晰自己的方向,不被各种纷扰所影响。

而当我们能够坚守本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多出一种热爱和坚定的态度。

因为热爱是源于内心的,是我们对某件事物或某种追求的深深喜欢;坚定则是我们对这种热爱所持的坚定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会轻易放弃。

王阳明从小便立志要做一个圣贤之人,而这一本心随着他历久弥新,越是遭遇压力就越加坚定如初。

正德十一年,拜权阉刘瑾所赐,王阳明被关进了锦衣卫大牢

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宠信的人,身边又有七个沆瀣一气的太监兄弟,号称八虎

他们引诱朱厚照纵欲无度、玩物丧志、荒废朝政,朝廷内外,满朝文武忠良都恨得牙痒痒。

常言道,哪里有邪恶,哪里就会有正义。

先有先帝指定的三位辅政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策划除掉这八虎之害;后有南都御史蒋钦等十五人联名上书请谏。

不过正义有时候也会玩失踪。

辅政大臣们的计划失败了,两人辞职,一人免职。

南都御史们的请愿也失败了,反被押送到北京受了廷杖,又遭免职。

一时间,刘瑾八虎只手遮天,朝中百官噤若寒蝉!

这时候,王阳明登场了。

在他看来,这是正气和邪气的较量。

要做圣贤,当然要站在正气这边,哪怕他知道自己力量孤弱,胜算渺茫

他说:

正义之士被压迫,朝堂死气沉沉,必须要有一个声音来呼唤他们的良知,而这个重任非我莫属。

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的就是王阳明啊!

他一纸奏章呈上,言辞恳切,忠心拳拳,恳请皇帝赦免直言上谏的南都御史。

但是结果并不意外,王阳明的奏章呈上不久,一道圣旨从天而降:

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就这样,王阳明的圣贤之举招来了牢狱之灾。

诏狱的环境恶劣,王阳明曾形容它比刑部的大牢还要可怕,如同十八层地狱之下。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王阳明并未屈服。

他反而以坚定的意志,在诏狱中渐渐恢复过来。

面对生死边缘的恐慌和迷茫,他找到了自救的方法,将注意力转向了《周易》的研读。

在这个狭窄、困顿、窘迫、肮脏的环境里,他依靠自己的内心,从内心寻找一种终极的力量。

这种内心的思索,实际上开启了他人生的一段蜕变之旅。

在困境中,王阳明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圣贤的信念和追求。

这段经历,无疑对他后来成为明朝心学集大成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执念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外物的诱惑,则如同迷雾般遮挡了我们的视线。

真正的智者,却能够超越这些束缚和迷雾,坚守本心,活出真实的自我。
通透的人生,需要我们学会放下执念,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也不为未来的不确定而忧虑。

只有当我们心无挂碍,才能轻松前行,领略人生的美好。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物的浮华所迷惑,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希望我们能
以通透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不困于执念,不惑于外物,不失于本心

让人生更加精彩纷呈,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本篇完,如果喜欢,那就点个“赞”和在看吧!感恩相遇,多谢阅读,欢迎关注!

更多精彩,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透的境界
舍非失,不要困于相,失于道。
佛说:执于一念,将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读《王阳明全书》(3)
伴读 | 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
禅修悟道:破执,释放心的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