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倪瓒《丛篁古木图》(南京博物馆藏)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 纸本水墨 102.9x44.2cm南京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浅析《丛篁古木图》
文/刘宬一

《丛篁古木图》,纸本水墨,纵102.9厘米,横44.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该画充分体现了倪云林的绘画风格。倪云林的画,以天真平淡的气息和高古的格调著称,对后世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起到深远的影响。《丛篁古木图》的款识中显示为乙酉年所作,故应为公元1369年作,当属倪云林晚期的作品。倪云林生平作品中,与《丛篁古木图》相类的竹木树石图有十四幅,《丛篁古木图》作为倪晚期的作品,它建立在倪云林绘画成熟稳定的风格面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它与其他山水画相比,具有不同之处。
纵观全画,《丛篁古木图》中的树石形态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同,但是它的画面显得格外简洁,除了题款和钤印,只有一丛树,一丛竹,一块石,便构成了画面全部因素,与全景式的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由画面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范围来看,《丛篁古木图》所体现的空间范围也较为狭小,无法体现传统山水画那么丰富的空间层次,亦无法用传统山水画三远法来解析其视角。由上述观点可以推出一个问题,即《丛篁古木图》的画种归属问题,它是否属于山水画??回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自魏晋萌芽之始,就与中国文人隐士寄情天地间,以个体生命探索宇宙永恒的情怀紧密相连。借山水以抒情是文人热衷山水的实质,由宗炳提出的畅神论明确了山水画的功效。于方寸之中,蕴含千里江山,文人雅士们披图幽对,卧以游之。可观、可望、可游变成了山水画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丛篁古木图》具备了山水画的树石形态,却又缺乏这种让观者“卧游”的空间层次。我认为,在画种归属上,不能够简单地将其归为窠石竹木类或墨竹类的绘画,应从更多方面对其作客观的划归。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丛篁古木图》并非倪云林唯一的竹石题材的绘画,其可考证的同类绘画还有十三幅。从纵向来看,在《丛篁古木图》之前,北宋苏轼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元柯九思《墨竹图》等,内容形式皆与其相近。作为文人画的倡导者,苏轼对后世包括倪瓒在内的文人画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绘画的代表作之一《枯木怪石图》与《丛篁古木图》相比,也可看出一定的关联。
众所周知,文人画在北宋经由苏轼及米芾等人,不论在理论还是绘画实践上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绘画的功用及对绘画品评标准上都与传统的所谓“院体画”“画工画”有所区别。苏轼认为绘画主要是为了自娱,对于绘画的第一准则是画的“生气”。于是关注点由画的形而移至其他方面。苏轼曾说“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诗了。《枯木怪石图》就是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有力佐证。画中石怪树奇,盘旋虬曲,如米芾所说“子瞻作枯木……如其胸中盘郁也”。这正是苏轼借绘画以抒胸襟的体现。此外,他的诗中所提到的“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也印证了他的主张。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作画表现情思。倪云林作为后世文人画的巨擘,对于绘画抒情自娱的观点自然是秉承的。不仅如此,他对苏轼也是执赞赏的态度。倪诗中曾有“湖州仙去三百里,坡翁高绝孰与侣”之句,可见倪云林对苏轼的墨竹绘画也有很高的评价。而反观倪云林自身,他的画萧散简远,宁静淡泊,正是苏轼对于艺术境界的最高要求。并且,从倪云林的绘画观点中也可以看出他所受苏轼的影响。例如,倪云林曾有言曰“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这种逸气说恰与苏轼的“作画表现情思”之说相合;又倪诗有言“写图似闲咏,不在象与声”“不过逸笔草草,不在形似”,这也与苏轼“论画以形似”的观点吻合。
苏轼对于绘画的论点影响了气候文人画的审美与格调。作为他为数不多的画作之一,《枯木怪石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家的创作。《丛篁古木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与《枯木怪石图》不仅在布局、景物上相似,更在于通过它们表现出的聊聊数物,能够充分地反映作者作画时的心境与情思。在《丛篁古木图》上,确然可以看到其所受苏轼绘画理论的影响。但是它与《枯木怪石图》之间仍有区别,从这些区别,可以更好地认识《丛篁古木图》。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首先,在对于画面中物体的形的处理方面,苏倪二人皆有言论认为不应过于重视物体的外在形似。苏轼在绘画实践中贯彻了他的这以理论。《枯木怪石图》中,树石形态尽皆怪异,不类实物,对笔墨的舒展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外形的约束。这其中固然有苏轼不善绘画之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苏轼作此画本意在借笔墨写心中盘郁,因而削弱了——甚至可以说是有意削弱了法度上的规范。石头的皴法不明确,树的不合常理的虬曲,其意皆在写心而非画形。而他这种奔放的笔意,似乎更接近大写意的花鸟画;反观倪云林的《丛篁古木图》,同样是逸笔草草,然而不论用笔还是造型,多了一份含蓄与内敛,表现在形的规整与墨色的浓淡干湿有致上。这与倪云林早期绘画重视形似是有关系的。倪云林早期重视写生,故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一定的地域特征。例如《丛篁古木图》中的石头便可以看出像倪云林所处的太湖一带略带土质的坡石。这让人不由想到山水画在其发展前期的确受到了地域特征的影响,如范宽画关西、董源画江南等。实际上,《丛篁古木图》确是经过勾皴染点绘就,其中树石的形态与《容膝斋图》中的树石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倪云林以山水画笔法画出《丛篁古木图》。不仅使它在内容的丰富性及刻画的准确性上,有别与《枯木怪石图》,更使它具有了山水画的基调。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其次,前文有提到,苏轼不善作画,当然,是指不善作大画。若是随笔写意,则“竹石风流各一时”了。这是由于苏画是典型的文人墨戏,随性而起止,随意而偶得。他的画更多的是他的性情流露。如他所说的“吾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枯木怪石图》正是这可观的“一纸”,言简意赅。试想换作一幅高山密林的全景式山水,且不论绘画技法上苏氏是否力所能及,即便勉力画成,也无法像《枯木怪石图》那般直抒胸中逸气;而倪云林毫无疑问是绘画上的大师。在绘画及技法上他相较与苏轼自然更为“专业”一些。读过倪云林《雨后空林图》及《江岸望山图》等佳作便可知,倪不仅能画,且善画全景式的山水画。只是由于他性格中的冲淡萧散,甚至还有一些洁癖,使他的画作趋于简约平淡。在《丛篁古木图》中,这种“简”被发挥到了极致,不单是逸笔草草,更是作者有意营造的境界。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此外,《丛篁古木图》与《枯木怪石图》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二者同样作为画者抒写胸中逸气的媒介。对于苏轼而言,寄情书画是寓情于物,游戏遣兴。《枯木怪石图》中不论树石,每根线条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绘画技能也大多体现在线条的表现力上;而《丛篁古木图》则有所不同,它的表现力并不体现在某一个局部,试将画面中的单个数或石移至倪氏其他画中亦可,然而《丛篁古木图》将这组树石单独组合在一起,置于狭长的画幅中,便呈现一种清雅,静谧的氛围。与倪云林冲淡萧散的性格相合,反映了倪氏作画时追求的境界与品位。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苏轼用笔墨来抒发逸气,而倪云林则通过营造画境来达到这一目的。“抒写胸中逸气”的方式的不同是《丛篁古木图》与《枯木怪石图》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是《丛篁古木图》区别于其他竹石题材的绘画的关键。《丛篁古木图》所蕴含的画境不仅是倪云林性格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审美倾向。倪云林的画风,以清新淡雅,萧散空灵示人,显示了一种“无人间烟火”的气息。《丛篁古木图》在此之上,更多了一层清幽寂寥的意境,给人以落落寡合的意味。在此画中,倪云林并没有采用他画中常见的“一河两岸”式的布局,而将视点聚焦在具体的一石一木上,画面布局平衡、稳定,全幅用笔轻柔松动,构成它平淡静谧的氛围,更突显其清幽的特征,宛若空谷幽兰,“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孔子诗)。据史料载,倪云林一生未仕。既不与元统治者合作,却也不欢迎朱明的改朝换代,一生不过问政治的他在晚年却无处可归,直至辞世仍寄人篱下。《丛篁古木图》中展示的这样一番清幽孤僻的出离俗世的境界大概是他最为向往的吧。这不禁又让人想到了古人所谓的“卧游”。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的确,《丛篁古木图》展示的画境相仿于其他全景式的山水画。纵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我们可以看到诸如“苍古”、“萧疏”、“荒寒”等描述画境的词汇,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古意”所致,《丛篁古木图》也一样,清静冷清的气氛弥漫画面,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在它们看似缺乏生机的表面下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意,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自觉,借山水景物隐去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而赋予了山水景物以鲜活的生命气息。虽题为“古木”但是树身上浓淡有致的点叶充分展示了生命的律动。值得注意的是《丛篁古木图》中的丛竹,竹叶尖细瘦长,多位介字形,率意灵动,形若飞燕。竹枝纤细,若隐若现,使竹叶穿插于树石之间,形若点苔,更添空灵之意。《丛篁古木图》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我们从画面上看到的寥寥数景,其后的空白亦蕴含了纵深的景致,只是,性格好洁的倪云林将画面的简洁表现到了极致,只留下一组树石,如管中窥豹,可略见一斑。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局部

由以上的叙述来看,尤其通过《丛篁古木图》与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丛篁古木图》所采用的技法,它所展现的意境及它的表达方式,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范畴,且倪云林的生平,性格,他的绘画风格都与《丛篁古木图》所体现的意境尤为契合,故其作为倪云林的小景山水画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对后世研究小景山水尤其是园林山水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来源:《中国美术(辑刊)》2009年第05期)


作品资料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有《清閟阁集》。





━━━━━━━━━━━━━━━━━━━━━━━━━━━━━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人逸品】倪瓒绘画全集(100幅高清雅赏)
元代大画家倪瓒的绘画特点及地位(附高清图20幅)
倪瓒的创造和影响
生性清高孤傲,自号懒瓒、倪迂 倪瓒竹画四幅欣赏
【高清图库】元 倪瓒《古木幽篁图》
元 倪瓒山水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