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一文读尽苏东坡的一生

一文读尽苏东坡

1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跟欧阳修、王安石一样,也活了六十六岁(实足六十五岁)。

他是苏洵的长子,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人。苏洵娶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程夫人最初生了一个儿子叫景先,很小就夭折了,苏洵很想再生一个,便向张仙画像祈祷了七年,才算又生下了苏轼,因为母乳不够,由奶妈任氏喂养长大。

由于苏洵到京都去游学,苏轼一直到八岁才开始好好读书。先由母亲教他,后来因为程氏深信道教,又命令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做老师。

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感慨很深,不知不觉地就叹息起来,苏轼忽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滂,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滂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范滂是东汉一位有气节有大志的人物,最后为国家的事被宦官害死,可说是慷慨成仁,他的母亲也能以儿子的殉难为荣。程氏本来是书香门第出身,从小耳濡目染,品德、学识都相当好,所以苏轼很幸运,一直受着很好的家教,再加上他天性聪颖,进步很快。

仁宗嘉祐二年,苏轼才二十一岁,到京都去考进士,正碰上考官欧阳修有心提倡古文,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切实的流弊,他读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终于取了第二,复以苏轼的《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中了乙科。

苏轼画像·李公麟(传)

欧阳修当时对人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知不觉汗都流出来了!痛快,痛快!我要避开他,让他出人头地。”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年纪才十六岁,跟东坡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可惜红颜薄命,后来生下儿子苏迈,二十七岁就死了。

苏轼的母亲程氏,在嘉祐二年四月生病去世,刚好苏家父子三个都在京都,苏轼的妻子王氏才十八岁,苏辙的妻子只有十六岁,家里突然遇到这么大的变故,她们怎么应付得了?苏轼在京都听到了这个坏消息,就赶紧回乡料理亡母的丧事。

东坡从嘉祐二年回家奔丧,并料理了一些家务,一直到嘉祐四年才离开四川再去京城;路上妻子生儿子,行程格外困难。嘉祐五年二月十五日才到达京师,暂时住在西冈,一家人的生活也相当艰苦,不久命令下来了,派他做河南福昌县主簿(相当于主任秘书),他没有去上任。

嘉祐六年再应试,考制策,列为三等,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从宋初以来,考制策得三等的,只有吴育和他两个人。接着奉命担任陕西凤翔府签判(相当于副知府),苏轼就带了妻儿去上任。

2

知府宋选对他非常器重,好友胡允文又正好在做凤翔县令(凤翔县是凤翔府的府治所在),所以薪水虽然不多,精神上倒很愉快。他在公廨北面空地上筑了一座小园,当中有亭台楼榭,长窗曲栏,廊前凿了一个莲花池,种莲养鱼,生活在其中,也很有趣味。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很久不下雨,旱灾的情形很严重,曾经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清宫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所以就在扶风官舍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叫喜雨亭。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苏轼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从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了,载着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算设法运出,又碰上西夏入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驰,供应军粮民食,十分辛苦。

治平元年,英宗又听了韩琦的建议,征调陕西各地民丁编成义勇军,苏轼又奉命到各县去提举筹措,办得很有成绩,因而给英宗知道了要想奖励他,想召苏轼到翰林院来做知制诰,韩琦说:“我们大宋从来没有这种先例。”英宗也就作罢了。

这时,苏轼的家庭也发生了很大的不幸事件:他敬爱的妻子死了,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的心情很坏;不到一年,父亲也亡故了,更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

治平五年,续娶王氏的堂妹润之,熙宁三年生下次子苏迨,不幸从小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到四岁的时候,忽然没有吃药就好了。他跟续弦的感情也因此增进不少。东坡又曾娶一位姨太太王朝云,朝云信佛教,很虔诚,对他又敬又爱,朝云死后东坡非常伤心。

以后五年里,苏轼曾先后调到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市)、徐州(现在的江苏徐州市)、湖州(现在的浙江湖州市),因为他才气纵横,又有爱国爱民的抱负,时常写文章批评朝廷的政治措施,尤其对王安石的新政表示不满。

熙宁二年,他写了一篇几千字的《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政抨击得很厉害,王安石读了,气得不得了。熙宁四年,他被调到杭州做知州,不料几乎遭了杀身的大祸。

元丰二年,御史(相当于检察官)何正臣、李定、舒亶,因为原来跟他有点嫌隙,又想讨好王安石,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便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是御史们上班的地方。

李定他们用心恶毒,从苏轼的诗里一句两句地挖出来,甚至断章取义地加给他很大的罪名,譬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措施不对,其实东坡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又如“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为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他在湖州(现在的浙江湖州市吴兴区)被捉的时候,差役居然用绳子捆绑他,坐牢的时候又遭毒打,好像他是土匪强盗似的。杭州、湖州的老百姓因为他是难得的好官,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痛哭失声,还一连好几个月为他作解厄道场,请道士和尚替他念经念咒,保佑他平安无事。

这个案子真是轰动一时,幸亏以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身份退休的张方平和以吏部侍郎身份退休的范镇,替他上疏挽救,才把情势和缓下来。神宗本来也爱他的才学,又看到他写给弟弟苏辙的遗诗(死前留给亲友的诗)里,有这样两句: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想到这样一位人杰,居然把自己比作小鹿和小鸡,不禁动了慈悲心,便下令赦免东坡的死罪。刚好又遇上皇太后生了病,下懿旨减免天下罪人的刑,冯宗道复审又对东坡有利,所以总算保住了性命。赦罪后五天,皇太后便亡故了,苏轼还做了挽词二章,以表示对她的感激。

3

苏轼这一场大灾祸,足足受了一百多天的折磨,对他的刺激自然很大,他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领悟,从此为人更为放旷通达。元丰三年,他被贬到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市),生活困苦,衣食不足,住的地方也成问题,只好借住在一座庙里,但是没有薪水,一家如何生活?幸好朋友为他请愿,领了十多亩荒田,自耕自食,一下子变成一个亲自播种、收割的农夫了。

他在垦田的东坡上,盖了一座简陋的房屋,自己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居士”是佛教称在家修行的人的特别名词,但是宋朝的文人即使不信佛,也喜欢用这两个字作号。

苏轼在黄州,除了每天挑水种菜以外,有空就遨游附近的山水,喝点儿酒,赏花听鸟,或写些诗词文章酬答各地的朋友,生活倒也苦中有乐。许多杰作都是这一个时期写成的,像《安国寺寻春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传说神宗读到《水调歌头》里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非常感动,认为他虽流放在远处,仍旧没有忘记国君,所以有意把他召回,修撰国史,不过宰相王珪反对,就又作罢了。

苏轼在黄州写了另外一首《念奴娇》,当中有“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这阕词流传出来,大家都认为东坡已经死了,这是绝命词,神宗也有点相信了,于是特地问蒲宗孟,宗孟回答道:“最近外头是有这种传说,可是始终没能证实。”神宗正在吃饭,不禁长叹一声道:“像苏轼这样的人才,多少年才能有一个啊!”心里很不舒服,就此搁下筷子,不再进食。

那个时候,苏轼正生眼病,又长了恶疮,身体很坏,幸而不久痊愈,但是精神还没有复原,一时闭门谢客,专心休养。神宗知道了确实的消息,心里好像卸下了一块大石头。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现在的河南汝南县)团练副使(相当于警察局副局长),苏轼上表谢恩,准备上任。

东坡在黄州五年,用钱非常节省,自己规定一家每天不超过一百五十钱。尽管如此,他的一点储蓄还是贴光了。起程时预定先游庐山(在现在的江西庐山市星子镇西北),后到筠州(现在的江西高安市),跟久别的弟弟见一次面,但是路费已经不太充裕,幸而庐山寺和尚对他很欢迎,使他非常欣慰。

苏轼一家到达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以后,因为旅途劳累,全家都病倒了。朝云所生的小儿子遁也不幸夭折了,东坡心里伤痛得很。

4

在金陵的时候,他跟他以前的政敌王安石交谈得很投机。当他看到王安石骑着驴子到江边来跟他见面,心里十分喜悦,也不顾衣冠的整齐,很快地迎上前去,一面嘴里说:“苏轼今天穿了普通的衣服来拜见大丞相!”王安石也很兴奋,嚷嚷道:“哎哟,礼仪哪里是为我们而制定的。”

以后,一连几天,两个人聊得很痛快。东坡仍不讳言,亲切地责备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违背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朗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几百年,才能出现东坡这样的人物!”

苏轼在金陵小住后,继续北上,这时天寒地冻,到达泗州(现在的安徽泗县)已经是元丰八年正月初一,全家都疲累不堪,眼看不得不休歇一阵子,于是只好上表给神宗,请求准许他就地休息。神宗照准了。

不久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皇太后高氏听政(代皇帝办理国事),司马光重新拜了宰相,对苏轼特别重视,命他改任登州(现在的山东蓬莱市)知州,接着又改任起居舍人。元祐元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读,龙图阁学士,苏轼很诚恳地推辞,没有成功,只好上京去就职。其实这时东坡对做官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苏轼画像丨明末陈洪绶绘

苏轼入京以后,发现实施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以后,不分青红皂白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

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主张和言行,可以说是对事不对人,现在他和王安石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免役法尤其出色,可以获得百世的利益,力劝司马光维持采用,司马光坚持不肯,他一气之下,竟指责司马光是“司马牛”,比喻他固执而不通达。

他又指陈恢复差役法有扰民的现象,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党了。可是新党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弄得两面都不讨好了。

那时在学术上也分三大派:蜀党以苏轼为领袖,浙党以程颐为领袖,刘挚是朔党的首领,彼此争论,很少安宁的日子。程颐是一位十分严肃的理学家,对苏轼的洒落豁达向来没有好感,竟指责他是放荡的无赖,苏轼也认为程颐过分空谈性理,不近人情。司马光的部下朱光达又不断地诬害他,使他的日子更不好过,于是不得不请求外调。

5

元祐四年三月,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京再作杭州知州,这时他已经五十四岁,左臂麻木,眼病复发,能去杭州做地方官,也就算是值得庆幸的事了。

元祐四年七月,他正式到杭州上任,杭州原来是他旧日做官的地方,离开杭州十五年,现在重游旧地,眼看他辛苦开辟的西湖,满眼都是蒿草,荒芜了一大半,而且湖水几乎完全干涸,真是感慨万千。于是决心大力恢复西湖的旧观,上疏请求疏浚湖水,并且列举西湖不可荒废的五大理由,最重要的当然是它的灌溉价值。

为了一劳永逸,他采取运用人力代替救济的办法,让灾民们担任这一项工作,不但发米钱,而且注意民工的医药救恤,并革除经办人员的中饱和骚扰人民的积弊。关于湖上水闸的开关,水面放租种植菱藕以及经费的收支保管,都有妥善周密的安排,使人钦佩。又取葑田在湖中堆积成苏堤,长八百八十丈;湖中有深潭三处,则建立三座石塔,这就是有名的“三潭映月”。

 

这次苏轼在杭州两年,为人民兴建不少有益的事业,老百姓感激爱戴,真是把他当作父母一样。元祐六年,苏轼奉命回京,升任吏部尚书,人还没到,朝廷又因为他弟弟苏辙做了尚书右丞,就改任他为翰林承旨,但是反对派仍不肯放过他,不断在哲宗面前进谗打击他,他只有再请求外调。

不久,哲宗便命令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去做颍州(现在的安徽阜阳市)知州。元祐七年,又调为扬州知州,这时东坡已饱尝人世辛酸,白发满头,酒量也日渐增加,不过他心胸开朗,能够逆来顺受,摆脱烦恼,尽量维持闲适的心境。

元祐七年秋天,忽然又奉诏回朝升任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部长),八年九月再外放,去做定州(现在的河北定州市)知州,绍圣初年又贬到英州(现在的广东英德市)去,接着贬成宁远军节度副使,到广东惠州(现在的广东惠州市)去上任。这时候,他对政治更为消极,诗里有“但愿饱秔稌”(只要能吃饱肚子!)的句子。

不料祸上加祸,他的政敌始终不肯放松他,三年以后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先生了,居然又有人怂恿皇帝把他贬到琼州(在现在的海南省)别驾。

6

海南岛如今已经是知名的度假胜地,但在宋朝那时候,可真是一片蛮荒世界,皇帝的命令又不能违抗,苏轼只好把家眷留在惠州。

绍圣四年二月,带了三子苏过渡过风浪险恶的琼州海峡,到了儋耳昌化(现在海南岛的昌江县东南),先租了一间房屋歇脚,哪知小人仍步步逼迫,派官差把他们父子赶走,他们只好在一座寺庙旁的荒地上搭一所茅屋暂住。

吃不到肉,生了病也没有医药,冬天没有炭,夏天没有冷泉,题他的茅屋叫“桄榔庵”,父子俩每天出去采野生番薯,跟米饭配合着吃,并且用木头自制履板当鞋子。在这种生活中,东坡仍自得其乐,读读陶诗和柳宗元诗(他只带了这两本书出来),写写诗文,过了四年。

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也奉旨北归,先调到廉州(现在的广东合浦县),又改调舒州(现在的安徽怀宁县)节度副使,并准许他居住在永州(现在的湖南永州市),到了英州,又来了一道新命令,叫他做朝奉郎,于是又向北回京,到常州(现在的江苏常州市),停下休息几天,他便一病不起了。孝宗时追谥“文忠”,赠太师,埋葬在汝州郏城(现在的河南郏县)。

苏轼有诗四千多首,词赋三百多阕,散文三百多篇。诗的题材广,才气高,偶然有过于奔放直率、不够含蓄的毛病。词更深刻隽永。古文豪放,但是自有法度,往往波澜起伏,变化莫测,读来爽神。受《庄子》的影响很大,议论也很精彩独特。著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志林》等。

       | 《唐宋八大家:大块文章》 张健编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
差点让苏东坡丢命的“乌台诗案”是咋回事?肇事诗流传下来了吗?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一代大家,为何总是不受官场待见,甚至新旧两党都排斥他?
王安石、司马光和苏东坡。
问汝平生功名,黄州惠州儋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