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经典 | 《论语》第三讲:立志全在自己

本辑内容《论语第三讲:立志全在自己》

讲解: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

朗诵: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

书法:著名书法家杨明臣

配音:央视主持人康辉


自我需要觉醒

我们生下来都很平凡,为什么有人到后来成就非凡的功业?从平凡变成非凡,契机在于立志。立志是人人可为之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第二十六章》)

古代天子有六军,大国诸侯则有三军。孔子的意思是:军队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匹夫是指百姓或一般人。这两句话并列而观,让人深觉震撼。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中,就有武林高手在两军对峙时,孤身冲入敌营把统帅抓回来的一幕。这是天大的难事,但它比不上让一个凡人改变志向。这里所谓的志向,没有好坏之分,是说一个人“打定主意”最重要,如此才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孔子这句比喻是要强调:自我应该觉醒,打定主意走上人生正路。

另外一章也是生动的比喻,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篇·第十九章》)

古人对山有基本规定,就是《尚书‧旅獒》所谓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仞七尺,九仞六丈三,有如一座丘陵,但少了一筐土就成不了山。现在孔子说的是:在堆土成山时,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这儿谈到“止,吾止也”与“进,吾往也”,重点都在“吾”上。我若不能负责自己的生命,又要找谁负责?孔子对人生正路有他一贯的看法,按照《论语》所载,他的一贯之道应该是“仁”。

许多弟子不了解“仁”的意思,纷纷发言请教,孔子在因材施教时,也会提出基本的立场,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第三十章》)意即: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关键在于“我欲仁”,在于我自己的意愿。试问:我要就有的,到底是什么?它绝非由外而来的一切,像富贵名声,或像学问朋友。我要就有的,必然是“由内而发的”。这表示孔子所谓的“仁”,是由内而发的。说得清楚一些,行仁的动力“在己不在人”、“在内不在外”。

立志由我决定,行仁由我发动,人生第一步正是立志行仁。

《论语》中,孔子谈到“志”时,有三个明确目标。

一是“志于学”(《论语为政篇·第四章》);

二是“志于道”(《论语述而篇·第六章》);

三是“志于仁”(《论语里仁篇·第四章》);

“志于学”比较单纯,所学的是经典中的“道”,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并且,所学的包括向老师请教“仁”,亦即个人的人生正路。因此,道与仁的关系值得深思。  

道与仁的关系

“道”与“仁”虽是两个概念,但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两者都是“志”的目标;另一方面,两者都值得让人牺牲生命,譬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第八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九章》)。

若要区分两者,则可以说:“道”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有如正当的人生理想;“仁”是“个人”的人生正路,要依个别的情况来决定行止。

因此,在个人没有遇到特殊情况时,都须以“道”为目标,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二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第九章》)这样的道是指正确的人生理想,是读书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相对于此,则是谋求衣食与利益,成为孔子口中的“小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第十六章》)所谓“小人”,是指一个人虽然成年,但未受教育或受教育而不懂道理,以致于依然像小孩子一样,凡事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小人读书求学,是为了成为“士”(读书人),懂得道理之后可以修养自己成为“君子”(典型的人)。

“道”虽然重要,但别忘了,孔子说过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九章》)

意思是:人可以弘扬人生理想,而不是靠人生理想来弘扬人。这句话配合前面引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才可以充分阐明。

试想:如果“道能弘人”,那么世间未受教育或未闻正道的人都将毫无希望。反之,如果“人能弘道”,那么这个道必定是出于人性,合乎人性的发展,并将完成人性潜在的要求。

因此,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孔子,无异于宣称一种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位,但不以人为圆满的生命,因为人还须弘道。我们可以称之为开放的人文主义,可以使人从平凡人不断自我超越,向往君子与圣贤。

现在,问题是:人如何才能弘道?这时就须谈到“仁”了。

仁是我欲即至、由内而发的,亦即出于真诚,产生要求自己主动行善的力量。人若真诚,将使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从计较利害转变为相互感通”。譬如,看见别人受苦,心里觉得不安与不忍,想要有所作为以改变别人的苦难。这时所做的事即是善。

换言之,所谓“善”,是指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具体说来,行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进而使别人一起行善,由此造福天下人。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五章》),要使老年人得到安养,使朋友们互相信赖,使青少年得到照顾。人类的道与个人的仁,不都是为了此一目标吗? 

与弟子谈志向

孔子勉励学生“志于仁”与“志于道”,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之中无人请教老师“道”是什么。

由此,可以推知孔子在教授经典时,会适时就材料来说明“人类的正路”或“人生理想”。但是,由于“仁”是指“个人的正路”,学生就会希望老师因材施教了。

《论语》中,请教孔子有关“仁”的问题的,有:颜渊、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张,以及樊迟三次问仁。

孔子对上述共八次提问,全都给了不同的答案。他的答案是针对个别学生所说的,因此无异于他对学生的期许,亦即希望他们立志那么做。所以,颜渊与仲弓在听完老师的指点之后,会认真回应:自己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论语颜渊篇·第一、二章》)

在《论语》中,有两段资料是孔子主动要求学生谈志向的。由于这两段资料中,子路都在场,我们可以由子路的回答得知:其一所谈的是广泛的理想,其二所谈的是具体的作为。前者界定大方向与大目标,后者扣紧眼前的事功。

先说“广泛的理想”。

孔子要求颜渊与子路谈谈志向(《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五章》)。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由此可见子路的豪爽性格与慷慨大度,重视朋友的情义远超过个人的财物。子路后来“衣敝缊袍”(《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七章》),最后在卫国从政并壮烈牺牲,都与他的志向相互呼应。

颜渊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们说过,这种对己与待人的修养,使他抵达“无私”之境。而无私正是孔子口中“君子”的表现,甚至近于“仁者”,亦即因为无私而“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第三章》),能够喜爱好人而厌恶坏人。孔子再三称许颜渊,正是此故。

再说“具体的作为”。

孔子要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谈志向(《先进篇·第二十六章》)。这次侧重具体事功,所以子路表示要做军事家兼政治家,冉有表示有能力治理小国,公西华想学习外交礼仪。最后轮到曾皙,他的说法让人惊艳。

前面三位同学所谈的是具体事功,曾皙说的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他要配合天时(莫春)、地利(沂水、舞雩台)、人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由此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孔子听完之后,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意即:我欣赏曾点(曾皙)的志向啊!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抱负,也不能脱离社会,但是能否完成具体事功则需靠各种条件的配合,若是机缘不成熟,还是回归自身,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篇·第十一章》)。能藏而修养自己,遇到机会才能行而安顿百姓。

儒家以修养为基础,这个立场非常清楚。

孔子的价值观

孔子提出一套人生哲学,期许世人走上人生正路。人生正路当然不是一蹴可及或一眼望尽的,其间必有循序渐进的阶梯。在出发时,人人立足点平等,但最后抵达的境界则人人不同。换言之,孔子心中有一套价值观,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这套价值观包含三阶段六层次。

第一阶段是“自我中心”,其中的二层次是“生存”与“发展”;

第二阶段是“人我互动”,有“礼法”与“情义”二层次;

第三阶段是“超越自我”,有“无私”与“至善”二层次。

先说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是人的本能所展示的。生存与生活是人的本能,如果以此为满足,则孔子也会感叹“难矣哉!”他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七章》)意即: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用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 

至于“发展”所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这正是小人的作为。孔子认为,小人所能理解的是利益,所在乎的是产业与利润(《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综合说来即是“富贵”二字。人人都喜欢富贵而厌恶贫贱(《论语里仁篇·第五章》),但须注意手段是否正当。

这时进入人我互动的阶段。

此一阶段首先要做到“守法”与“重礼”。守法是明确的约束,不许个人违法乱纪,混乱社会秩序。重礼则是积极的引导,使人际关系井然有序。孔子期许人“富而好礼”(《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守法与重礼是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会遵行的价值。

在孔子的训诲之下,学生至少应以“有情有义”为底线。譬如,前面提及子路的志向是善待朋友,全不考虑个人财物,正是情义的表现。

最后进入“超越自我”的阶段。

这时第一层价值是“无私”,像颜渊“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五章》)的志向,以及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正是以无私为目标所修养成的。

至于位列最后也是最高的层次,则是“至善”。其代表是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即要以个人之力,来安顿天下人。

《论语》有两段话提到“尧舜其犹病诸”,就是连尧舜这样的圣王都觉得难以做到的事。一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篇·第三十章》),二是“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第四十二章》)。

孔子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也正是他个人引为志向的事。当然,这种伟业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但是孔子思想传播开来,使天下人皆以此为志,则此理想未必无法实现。 

志向使人安定

人生有如航海,少了罗盘,不但不知身在何方,也不知航向何处,最后难免感叹浪费了大好时光。志向即是罗盘,要找到好的罗盘,还须对人生先有全面的观察与研究。我们认真学习,就是为了此一目的。

学习孔子思想,是达到此一目的的捷径。

孔子本人不但好学,而且深思,还能力行实践,以自身为示范,证明人如何从平凡走向不平凡。他承认自己“少也贱”,所以学会各种技艺(《论语子罕篇·第六章》),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第二章》),在教学相长中,领悟了人类的正路(道)与个人的正路(仁),然后打定主意,向着选定的目标前进。

对内,孔子修养德行,务求止于至善;对外,孔子在适当的时刻从政,为民谋福,也在适当的时刻选择周游列国,有如“天之木铎”(《论语八佾篇·第二十四章》),宣扬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孔子有志向,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篇·第三十八章》),他所为的结果是造就了一群学生,整理了传统的典籍,使他承先启后的见解传诸后世,形成儒家学派,启发了后之来者,使文化生命绵延不绝而推陈出新。这一切都源于最初的志于学、志于道与志于仁。

孔子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自我期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七个人你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在线收听
不知道人生方向?听听圣人怎么说
【论语双拼3】盍各言尔志:要把鸡蛋放在什么篮子里?
《读论语.公冶长篇》培育理想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愿闻子之志”
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习笔记051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