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说中医”第六期: 本草药性--中医理论指导的中药应用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游云

中药的应用源于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方法对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归类,目的就是治病。就像现代药学从化学成分、治疗靶点、适应证等方面进行归类,中药的阴阳五行归类,给我们提供了临床应用经验以及开展现代科学研究的宝贵线索。

点击加载图片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代医家也称四气,是中药基本的用药规律,是对疾病治疗的朴素认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药药性来自于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依据阴阳理论,对药物及其效应进行概括。温、热同属于阳,二者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寒、凉同属于阴,而凉的程度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症状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药物,表明这种药物具有寒性,如黄芩、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咽喉痛等热证,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寒冷等寒证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也是“五行”思想在中药分类中的应用。药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得到,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有不同滋味,把药物味道与药物治疗作用之间进行相互关联,用五味来反映药物的性能和功效。综合历代经验,药物五味与功效的关联如下。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治疗外感表证的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木香、红花等。甘味药,有补益、止痛、润燥的作用,如党参、熟地、甘草、饴糖等。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出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五味子可敛汗,五倍子可止泻等。苦味药,有通泄、清热、燥湿的作用,如大黄苦寒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莲子心用于清心火、苍术和黄连均可燥湿等。咸味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如海藻、昆布用于治疗瘰疬(甲状腺肿)。

本文摘自:游云《叩开中医药学之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药性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每一味中药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传奇
中药药性理论之由来——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第七讲 中医药理学发展简史之四(节选)
中药学复习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