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能通过邵雍《渔樵问对》的智慧,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

东方既白 著

一、《渔樵问对》的终极智慧说明,“以物观物”,方能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

纵观历史,能够看透这些因果的人,北宋时期的邵雍,就算一个,其《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赏析一下其中精妙的论述吧。

话说北宋时期风和日丽的一天,有一位砍柴老人路过一条小河,过桥时,碰上了一位渔者,在小河岸边垂钓。正巧老人坐下休息,渔者等鱼上钩。两人闲来无事,就相互攀谈了起来。而渔樵问对这本书籍,就是记录了两人的谈话内容。

渔樵问对,千古绝唱

首先,砍柴老人发问:“能钓到鱼吗?”渔者答:“能”。老人继续问:“那不用鱼饵能钓到鱼吗?”渔者答:“不能。”这个时候老人来了兴致,“那这么来看的话,钓到鱼的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是因食而亡,但相反的是,人却因为吃鱼而受利,两者都是因为食物。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呢?“渔者一愣,随即就笑了起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和鱼是有区别的。

你站在人的角度来看鱼,你问过鱼的感受吗?对于鱼来说,不吃食物就会饿死,吃了食物可能会被钓,但被钓是有概率性的,饿死是必然的。所以它必须要吃,人不也一样吗,钓不到鱼就挨饿,钓到了鱼才有的吃,这不也存在概率性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只看到了事物的发生,却不知晓其中的变化。世间的利害,不就是如此吗?可惜你不会换个角度。

砍柴老人一听就不愿意了,说我不懂变化,那我问你:”鱼能生吃吗?你要吃鱼就必然要借助我的柴。你看终究还是我的柴,给你的鱼带来了变化。“这时候,渔者又笑了,你又不懂了,你的柴有用吗?柴到处都是,而火才是柴的作用。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你只看到了事物的体,却没有看到事物的用,我能说出来的,只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你能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形状,天下的事物都是如此。

世人大多都能够知晓万物的形状,能够鉴别什么是河,什么是水,什么是山,但人们却不能像水一样直接化身成为万物的形状。水虽然能够化身成万物的形状,但却不能像圣人一样知晓万物的性情,能看透万物的心中所想。那为什么圣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观物讲究的是三者合一,我们在观察万物时,首先要以理观物,以一种研究的心态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以本性观物,知晓事物的表现,最后在以命观物,知晓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三者合一才是观物的正确方法。

世人都知道体,却很少人知道用,但是我却没有办法教你,只因真正的用是表达不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最顶尖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导的,真正的应用只能靠自己去领悟。说着正巧鱼上钩了,两人在岸边生火煮鱼,准备吃饱了继续谈论。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吃完饭,砍柴老人已经彻底被渔者折服了,他又问道:”我经常扛柴,扛100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这是为什么呢?“渔者说:“扛柴的事我不懂,但是我懂得钓鱼,我有的时候钓到大鱼,鱼的力气很大,拉又拉不上来,又舍不得放弃,来来回回花了好长时间才把鱼弄上岸,有几次差点被鱼带入水中淹死,这就不仅仅是伤到身体了,鱼和柴虽然不同,但因贪心而使人受伤,却是一样的。100斤是你的力量所能够承受的,虽然多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100斤以外,就算是一毫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何况是十斤呢?”

老人又问:“人为什么能够称得上是天地之灵呢?“渔者答:”人的眼睛能够受万物之色,耳朵能受万物之声,鼻子能收万物之气,嘴巴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是万物的根本,人都能感知并化为己用。世间万物,但唯有人能认识万物,以一物识万物,这难道不是万物之灵吗?人是万物之灵,圣人是万人之灵,圣人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敬勿勤,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二、当代人如何研习“以物观物”的终极智慧?

说白了其所言的“以物观物”,就是现在管理学中常说的“换位思考”和“同理心思考”模式,但如何把这种模式做到极致,可能各人的理解和做法又会因本人的素质差异而千差万别、不尽相同,然“以物观物”的本质要求,就是不但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看问题,还要以对方的心智状态和思维方式看问题,这需要实施者有极高的悟性和极其繁杂的生活阅历做基础,因此说“圣人不常有,斯人常在”。

那纵观中华文明几千年,到底有没有通用的“教材资料”,可以让我们后人研习修炼“以物观物”终极智慧呢?答案是肯定的,《易经》的“综卦”体系原理和体系模型,就是世人研习“以物观物”智慧,最客观公正和相对来说“最简单易学”的好教材。

演习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所谓“综卦”,又称“反卦”、“覆卦”,是指将一个“六爻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综卦是“六爻卦”旋转180°所得到的卦。综卦是角度转换,换一个方向来看“六爻卦”,就得到该“六爻卦”的综卦。

综卦体系模型,合理兼顾了不同立场的诉求

为什么说《易经》的“综卦”体系原理和体系模型,是世人研习“以物观物”智慧,最客观公正和相对来说“最简单易学”的好教材呢?一则,《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其蕴涵的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二则,《易经》把中华文化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可以借助它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整体预测,并把这些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总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系统性的规律理论和体系法则。

三则,《易经》的“综卦”体系原理和体系模型,具有“变与不变”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卦变的规律和算法简单固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具有“纯粹性”和“单纯性”,比如“屯卦”的综卦一定是“蒙卦”,“泰卦”的综卦一定是“否卦”,“家人卦”的综卦一定是“睽卦”,而不可能是其他什么卦。又比如“乾卦”的一爻变卦,一定是“姤卦”,“乾卦”的五爻变卦,一定是“大有卦”,所以邵雍才在这些卦变规则的基础上衍生了自己的《皇极经世书》和“元会运世”模型体系,这也给我们研习“以物观物”提供一套绝佳的“教材资料”。

邵雍《元会运世衍生图》

四则,《易经》的“综卦”体系原理和体系模型,具有“很强的主体原则性”。比如《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五十六卦有综卦,其他的八个卦是没有综卦的,这八个没有综卦的“卦”,旋转180°所得到的“卦”,还是此“卦”,统称为“正卦”。这种“正卦”在“六十四卦”中共有八个,分别为: 乾、坤、离、坎、大过、小过、颐、中孚。这就启示我们在关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因立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看法,有些问题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原则性问题则绝对不能。比如乾为天、坤为地、离为日、坎为月;“天地日月”是宇宙现象,从任何角度看,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故 乾、坤、离、坎 四卦为“正卦”,无“综卦”。大过、小过、颐、中孚是属于人事的;“大过、小过”是指人的过错,“颐”是指人的颐养、养育,“中孚”是指人的诚信。故“大过、小过、颐、中孚”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其性质都不会改变,都不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立场差异性,故大过、小过、颐、中孚四卦为“正卦”,亦无“综卦”。

当然,《易经》综卦的绝佳用处还不止于此,还可以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图》模型的改良和演化,推导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终极奥秘和宇宙演化的终极奥秘。首先,需要把改良后(改良原因和方式见已发前文)的周敦颐 《太极图》及其关于宇宙演化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步骤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看待,然后把这个“太极图”套入到《易经》综卦的辩证思维模型中,我们就可以从“道”和“万物”两个方向和角度推演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综合”看事物的过程,简化起来看就是下面这张图所标示的过程。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终极奥秘和宇宙演化的终极奥秘

三、当代人如何检验自己“以物观物”的水平如何?

从前文关于推导“儒释道”三教合一终极奥秘和宇宙演化终极奥秘的图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一旦能站在“道”的立场角度和终极维度来参悟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就能得到下面这张“混沌无极,无我无私”图,也是圣人能够达到“以物观物”终极智慧的关键所在。

“混沌无极,无我无私”图

此图的重大发现终于让我们对《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终于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实现“无为而治”、“道人合一”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比如禅宗说:人人尽可成佛。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钱的、没钱的,高贵的、低贱的,都可以修佛、成佛。阳明在悟得心学的真谛后也不无感叹地说到: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均可成圣,关键是到底该如何成佛?如何成圣呢?怎么样才能算是已经成佛?已经成圣了呢?其实答案都在这个图中,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的具体构成。

混沌无极,其大无外,无中生有,有中化无

看到这副图,首先就让人不免想起了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图中这个“其大无外”的“混沌无极”,正如我们的宇宙苍穹,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而蕴含其中的“天道阴阳太极”、“地道五行生克”、“人道六亲生克”,正如那漂浮在宇宙苍穹的天体星系和万事万物,应运而生,又随风而逝,无中生有,又有中化无,有限而短暂,甚至是转瞬即逝,但又都无法跳出这个“其大无外”的“混沌无极”之界限,因此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如此,我们就很好回答人类如何才能“超凡入圣”、“成圣成佛”的问题了。还是那句老话,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就能“超凡入圣”、“成圣成佛”。因此佛教说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佛家圆融万法以后的结果,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是“混沌无极,道人合一”的结果,王阳明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是“上士闻道,明心见性,勤而行之”的结果,亦是三教合一,大道同源的结果。

人类只有到了这个“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我们才能最终理解老子所言“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道理,才能明了庄子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全部内涵。才能明白老子和王弼关于“无为本,有为末”的真谛,才能明白“无我无私,混沌无极,以物观物,以天量人”的精髓所在,才能明白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和《吕氏春秋》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意义。

佛教说“人人尽可成佛”。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钱的、没钱的,高贵的、低贱的,都可以修佛、成佛。阳明在悟得心学的真谛后也不无感叹地说到: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均可成圣,如何成佛?如何成圣?怎么样才算已经成佛?已经成圣?其实都可以在这个图中找到那个关于“无我”的答案。

严格意义上来说,《渔樵问对》是一文戏曲,作者是邵雍,写于北宋时期,邵雍的一生都在隐居,并未出世,但他却能通过易理推算的方式,在深山之中,看透了天下之事。那句”你我今日一别,129600年后终会相见“就是出自于邵雍之手。据说邵雍推算了129600年才得知这个世界处于循环之中。最后,不管你能否从渔者的话中知晓什么道理,请记住一句话,想要了解万物,并不是把自己想象成万物,而是我即万物,以万物去内观万物。

因为唯有以“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方能像老子那样谙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法。

老子从“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中,看到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因为唯有以“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方能像庄子那样“庄周梦蝶,化蝶而飞”,“鱼翔浅底,从容自乐”。

庄子从“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中,看到了“蝶之舞,鱼之乐”

因为唯有以“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方能像慧能那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从“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中,看到了“菩提本无树”

因为唯有以“混沌无极,无我之境”,方能像邵雍那样“以物观物”,“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邵雍从“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中,看到了“先天易学,皇极经世和以物观物”

因为唯有以“混沌无极,无我之境”,“明镜之心”,“以物观物”,方能像阳明那样“心即万物之理”,进而“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阳明从“混沌无极,无我之境”中,看到了“心如照妖镜,万物皆现行”

那普通人为什么就很难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和“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至境呢?因为在先天悟性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修炼层次上有了差异所致。

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如何以周敦颐的《太极图》和老子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进阶路线图,实现“心即万物之理”的“大道之行”。

上一篇:为什么圣人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身”即“得道”
以《易经》的“综卦”模式,看周敦颐《太极图》的终极奥秘
十个数字看懂中国文化
一次即可牢记易经64卦卦序的方法
以易解老,以老解易
在宇宙的尽头和周敦颐的《太极图》两端,转身得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