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两代皇帝,三次“条约”,沙俄适时的勒索,最终和大清确立了边界线。

而雍正六年的《恰克图条约》,则宣告了清政府放弃了贝尔加湖东南一带的领土争夺权,所谓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是指的这一块。

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割让”,而是解决争议。

清朝廷和沙俄的“领土争议”。

在汉代,若是问“贝尔加湖”是属于谁的领土,那么答案必然是“匈奴人”,因为西汉著名的大臣苏武,就曾被匈奴人流放到这里牧羊,史书称这里为“北海”、“瀚海”,在苏武以前,霍去病的漠北之战就把兵锋插到了这里来,可贝尔加湖,也并不是中原的领土。

自汉以后,一直到元朝以前,这里都属于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建立蒙古,才有了蒙古之称,所以贝尔加湖一带,是属于蒙古的地盘,元朝建立后,贝尔加湖乃至于西伯利亚,都被划入了元朝的版图。

在元朝的版图上,这一地带确实是属于中原王朝,但问题又来了,元朝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中原王朝管理方式并不一样,所以这一带也只是“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地,在元朝灭亡后,这一地区和中原王朝几乎没有了联系。

而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沙俄开始从欧洲向东拓展,寻求更广阔的“土地”,在明朝崇祯年间,沙俄趁着明朝内忧外患,派人趁机入侵了辽东一带(主要是黑龙江),他们入侵的目的也是很简单,纯粹为了抢资源,吃了“抢夺”甜头之后的沙俄,开始和中原王朝斗上了。

于是曾经被中原王朝“漠视”的贝尔加湖一带,沙俄人奉若珍宝,还把贝尔加湖称为“蓝眼睛”,而此时的中原王朝,已经成为了大清了。

其实大清对于沙俄的执念一开始是有些共情的,因为建州是苦寒之地,更北的欧洲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即便如此,大清对贝尔加湖也没有说“必要”的执念,只不过有人动手抢占领土,按照道理肯定要还击回去,于是这就形成了这一带的“领土争议”。

沙俄觉得他们能打下,这是他们的。

大清觉得这里本就是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游牧地,就算没什么大用,也不能让出去。

可大清和沙俄最早的“冲突”爆发,却不是在贝尔加湖一带,而是在黑龙江“萨克雅”一带,其实沙俄人也不笨,相比面积广阔但是贫瘠寒冷的贝尔加湖一带,人口众多和气候更宜居的黑龙江一带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地盘。

但想是这样想,康熙能答应他们吗?

于是便有了“萨克雅之战”。

中俄三条约的第一条约:《尼布楚条约》。

沙俄人很“精明”,也很狡猾,崇祯年间,趁着大明内忧外患之际,沙俄人在“勒拿河”流域建造战争城池“雅库茨克城”,沙俄人想要以此城作为据点,不断南侵黑龙江以北地区,在崇祯十六年,一个名为波雅科夫的沙俄长官带着一百多名士兵杀入斡尔族人的地盘,造成了巨大的血祸。

只可惜此时的大明、大清都无暇顾及沙俄人“小规模”的入侵,于是沙俄人便持续入侵了“尼布楚”、“雅克萨”等重要地区,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军事建筑,想要“赖着不走”。

有的人就有疑惑了,沙俄人在大清的眼皮子底下“明目张胆”盖城池,大清就没人“管”?

说实话,沙俄的眼光确实非常毒辣,此时的大清一直到“三藩之乱”结束,都没有精力来管沙俄人的这些小动作,归根结底,沙俄人的入侵手段很恶劣,但是他们很谨慎,每次出兵都是数十人、上百人,规模根本大不起来,很难引起大清朝廷的高度重视。

可随着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去世之后,大清对三藩之乱的平定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了,康熙携带着战胜吴三桂的气势,开始对沙俄这个“外邦异族”的小动作感到不满,于是先派人去警告、勒令退去,康熙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先礼后兵。

沙俄人会吃这一套吗?显然是要开打才有用。

于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决定东巡,到黑龙江地区看一看,这个沙俄人怎么回事,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原来这异族早已经盘踞多年,于是康熙立即下令,准备展开对沙俄人在该地区所留下的“大隐患”雅克萨城的战斗。

为了打好这一战,康熙丝毫没有小觑沙俄人的想法,而且康熙没有迂腐到用骑兵来打,而是知道得用“炮火”战术,于是康熙做了三步计划,可以说他经历了三藩之乱后,已然变得成熟谨慎了。

第一步计划:派人到雅克萨城及沿途的补给点探查地形、敌人人数。

第二步计划:命令蒙古的车臣汗开始断绝和沙俄的“贸易”,开始释放战争信号和贸易压力。

第三步计划:加紧建设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河运基础,为了方便粮饷能够迅速到达前线。

不得不说,康熙的这三步计划,考虑得非常全面,于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二月,当前线传来沙俄人的情报,以及毁掉了沙俄供给雅克萨城的一切补给线路后,康熙下令让“郎坦”带着数千士兵以及红衣大炮,开始和沙俄人对峙。

调乌拉、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舰,发红衣砲、鸟枪教之演习。於爱珲、呼玛尔二地建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清史稿》

之所以要对峙,一是为了等待粮草送到前线来,二是加紧练兵,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对“罗刹”(沙俄)人发出撤离通牒,沙俄人自然不可能听从清朝廷的安排,于是也以为大清懦弱,根本不敢开打,谁知道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清军忽然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攻打雅克萨城,雅克萨城内的沙俄军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五月二十五日,不可一世的沙俄人乞降,雅克萨城内的沙俄长官托尔布津提出“要求”,他们愿意认输,但清军必须让他们保留武装离开,清军答应了,托尔布津带着残兵败将撤离雅克萨城,退到了尼布楚附近。

本以为对沙俄侵略者的驱逐就这么完成了,可康熙没想到的是,沙俄人狡猾无比,贼心不死,在康熙二十四年秋天,带着六百援兵“卷土重来”,就驻扎在尼布楚,而知道了莫斯科来援兵之后,沙俄人托尔布津再次率领军队回到了雅克萨城,虽然雅克萨城的军事被清军撤走之前破坏了,可只要清军不在,他们很快就能重新建立防御工事。

另一方面,得知沙俄人“出尔反尔”的康熙十分愤怒,再次派兵攻打雅克萨城,可因为冬季来临,各方面的补给并不能迅速到位,这一次攻伐也是到了第二天春夏才开始,康熙二十五年七月,被清军围困攻打的雅克萨城摇摇欲坠,城内近千的沙俄人竟然只剩下一百不到,大量都是饿死、病死的,当沙俄的实际统治者:索菲亚公主知道此事后,立即向大清求和。

求和之余,沙俄也亮出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划分“国界”。

其实沙俄的主要目的,一直都是国界问题,只要划分了国界,他们就能合法地拥有西伯利亚等地,之所以沙俄政府敢以几百人、上千人的小规模骚扰逼着大清“妥协”,那都是因为当时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动乱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了,沙俄在背地里十分支持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同时自己也出兵侵扰贝尔加湖东南地区的“布里亚特蒙古”,为的就是不断侵蚀领土。

得知沙俄要“分国界”,其实康熙的心里是不满意的,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北方的领土一直都是蒙古所有,而蒙古,又是归属大清,可除了内心上的不满以外,康熙也知道更北的地方气候十分恶劣,于是为了避免沙俄和噶尔丹联合起来让大清两面作战,康熙同意了“协定国界”。

康熙二十五年末,索菲亚公主派出沙俄的大臣、后来的西伯利亚省省长“戈洛温”带着一千五百人的使团规模,从莫斯科出发,前往“色冷格”谈判,但事实上,戈洛温这一路可谓是“小动作”不断,暗中与噶尔丹的来往十分之多,目的就是为了给大清增加压力,赢得更多的筹码。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派遣索额图、佟国纲、马齐等人带领队伍前往约定地点谈判,可谁知道,大清使团因为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的开战受阻,不得不重新约定谈判地点,经过多番讨论,最终确定在了尼布楚城,这也是《尼布楚条约》名字的由来。

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和戈洛温展开谈判,其实这场谈判的氛围是很“剑拔弩张”的,沙俄人很嚣张地提出要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属于沙俄,黑龙江以南属于中国,而索额图自然不可能惯着沙俄人,于是立即指责沙俄人的入侵行为,并且要求沙俄人立即撤出雅克萨、尼布楚,并且要退到贝尔加湖以北,然后以贝尔加湖为国界。

双方谈判的国界“差距”悬殊,后来还是索额图用了一计,让喀尔喀蒙古的部族“造反”,反抗沙俄的统治,戈洛温这才开始紧张,因为沙俄此时也还在欧洲开战,他们跟大清的情况也差不多,于是双方各有退步,最终确立了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东边国界,而尼布楚,则是被索额图以“便贸易之利”,让给了沙俄人。

这是一部平等的条约,只不过索额图在谈判前就先表示出了“放弃”尼布楚的态度,所以属于是消极谈判。

其次,大清在这场谈判中确实是被动谈判,如果没有噶尔丹的隐患,大清完全可以继续北伐,让沙俄人对西伯利亚根本没有染指的可能,所以这让很多人觉得,《尼布楚条约》是屈辱的,事实上,这个条约的内容并不屈辱,只是谈判的时空环境,确实不如大清人的愿。

雍正时期的第二部条约:《布连斯奇条约》。

《尼布楚条约》确定后,看似中俄之间开始和平贸易了,但大清却是不放心沙俄人,因为沙俄人对“中段”国界的划定根本就是消极的态度,加入沙俄人故技重施,那么入侵蒙古甚至打到山西之后,再说这是属于他们的,这都完全没问题,所以大清政府一直催促沙俄继续谈判中段国界。

可沙俄却是装傻充愣,他们一直在等,等到大清被“准噶尔部”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才会第二次出手。

果不其然,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以中国在西北军事上对沙俄存在“军事诉求”的理由,要求和中国谈判中段国界。

所谓“军事诉求”,说好听点就是沙俄不支持准噶尔叛乱,说难听点,就是沙俄以准噶尔为筹码,逼得大清同意谈判,如果不谈判,沙俄就会加入这场战争。

面对沙俄的阴险算盘,大清很无奈,虽然中段国界的商定一直都是大清最想完成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去谈判,肯定是“被动”局面,比如当年索额图提出以“贝尔加湖”为国界,现在去谈还能有吗?

肯定是没有了,可也必须要去谈。

于是大清政府同意了沙俄这种“火上浇油”的逼迫谈判行为,而大清政府本来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乃是大臣隆科多,隆科多对大清的领土诉求态度会更强烈些,可在谈判开始前的半个月,隆科多被雍正以“私抄玉牒”的罪名下狱,于是谈判的首席代表只能换上了驸马策凌,大臣马齐、图里琛等人配合。

策凌属于是“临时”代表,对于大清的利益诉求并没有隆科多那么了解,于是答应了沙俄的许多条件,最终也确定了以“额尔古纳河”一直向西到“沙宾达巴哈”为国界,北边归属俄国,南边归属中国,这就意味着,索额图的“底线”贝尔加湖一带,彻底成为了俄国的领土。

这条条约被称为《布连斯奇条约》,除了国界的划分以外,该条约还谈到了中俄双方的“叛逃人口”和贸易问题,而沙俄人在这些问题上小手段不断,比如他们提到会归还从中国叛逃的人口,可这其中有些人口就是沙俄自己“抓”去的,为的就是以此来指责中国的边境管理工作薄弱。

可是雍正根本无暇顾及此事了。

第三部条约:《恰克图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解决了《尼布楚条约》中的大清的国界诉求问题,虽然谈判的背景不是尽如人意的,而《布连斯奇条约》确立后,中俄双方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交接确认,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六年的五月中下旬,中俄双方再次集聚在“恰克图河”附近,签订“总约”:

《恰克图条约》。

是的,《恰克图条约》本身已经没有中俄双方新增的领土诉求,而是为了彻底确定中俄东段国界、中段国界,除了领土以外,《恰克图条约》还有另外十条非领土的内容,有关于让俄国人进入北京传教的,也有关于中俄双方“叛逃人口”的,最重要的当然还属双方贸易问题。

从客观角度来说,《恰克图条约》让俄国的利益获得更大,虽然这三部条约,本身也不属于是“不平等条约”,可问题就在于,若是站在“元朝”的版图来说,这就是割地条约,虽然明清两朝对于贝尔加湖的利用已经很低了,但“划分出去”,总会让人感到不满。

所以这也是雍正《恰克图条约》被人质疑其“不平等”的根源,事实上,要如何看待《恰克图条约》的平等性,确实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而沙俄也因为争取到了这部分利益,在亚洲更加扎实地打下基础,如果说外交的本质是一场“零和博弈”的话,那么中俄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协定就属于是不守恒博弈,因为大清不亏,沙俄还赚,这本质上就已经不是零和了。

不管怎么说,沙俄确定这“三部”条约的手段和方法还是非常上不得台面的,只可惜大清确实被噶尔丹所掣肘了,不然的话,即便是信心满满的沙俄,必然也要挨上中国的正义铁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土」清朝失去之黑龙江外兴安岭[俄罗斯]
为什么中俄都认为自己在《尼布楚条约》中吃亏了
【史海钩沉】康熙用武力遏制沙俄东扩野心
贝加尔湖是清朝的领土吗?如果是又为何会被康熙放弃?
杂谈|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的事情:尼布楚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百年遗恨(4):康熙大帝,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