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的深度解析(原创)

作者

山东 临沂   张旭

    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基本考查内容,着重考察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探究能力三项关键能力,并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试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将历史等级考试试题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三种考察载体,实现了引导教学、立德树人、服务选材的三重目的。

    从2017年开始,作为第二批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山东省启动课程改革,2020年第一批新课改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开启了等级考的新历史。到现在为止,山东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三年来,山东省一直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试题以灵活新颖获得好评。尤其今年是山东省第一年摆脱“三旧一新”的局面进行的命题,所以试题显得更为吸引力。山东省的命题体现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凸显对思维过程的考察。在试题的题型和题型布局上实现了简约和稳定。其选择题主要有以下特点:题干是侧重于对于史实的陈述,选项侧重于论述式避免结论性的,有限开放性非常明显,一道选择题主要侧重于测试一个素养,任何一套试卷中都涵盖了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的考察。

    下面是笔者对于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的深度分析:

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中田齐法家的政治理念,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田齐法家主张“皆从法”强调“用礼义”,表明田齐法家对法和礼的态度,即尚法存礼,故选A。

B项不符合题意,天是指上天(天道),而所谓敬天是指敬奉上天,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崇德是指崇尚高尚的品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汉朝政府的政策,属于目的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的,并且相马术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突出了政府的重视,由于其推动者主要为官府,所以目的主要应该是维护统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阶段特征可得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应该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故选C

A项不符合题意,相马术是指古代人们经过长年累月在使用马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积累下的挑选马匹的经验,是马匹鉴定和选种工作中最重要的技能。古代马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和战争,与农耕技术的推广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汉朝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服务于商业交往是不符合史实的。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礼乐制度一般指礼乐制。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中的相马术与其无关。

方法点拨:目的主旨型试题,当选择题中出现目的或者主旨旨在等词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主人公,看这个主人公的职业(是一个人的话)和核心立场(政府等集体单位)。目的与其身份有很大关系。

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经济——宋朝的纺织品,属于推理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宋朝)和空间(南方)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宋代纺织品出土的地点“福建福州、江苏金坛、江苏武进、湖南南阳、赣江兰溪、江西德安、浙江台州”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宋代纺织品出土的地域,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国内南方,海上丝绸贸易主要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贸易,其基本通道为海上丝绸之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衣料材质是如何发生明显变化的,就我国古代衣料材质的变化来看,明朝时期棉作为一种衣料广泛使用,明之前麻丝居多。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对于南北方的纺织技艺进行对比,可以排除。

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属于目的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明朝廷对监察御史的政策,一方面朝廷进行考核,另一方面要求地方也进行上报监督,由于此举主要是中央针对于各地监察御史的监督,故其主要目的应当是保证监察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选择A项

B项不符合题意。明时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及浙江、山西、山东等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都察院不仅负责纠弹百官,而且还监督刑部、大理寺的活动,直接对皇帝负责,甚至可以定谳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故权利同前朝相比有所增加。 但本题的材料中没并有涉及如何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利。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涉及的主要是对于监察御史的考核和监督,体现出对于监督权的监督,不属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节,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没有拓宽对于地方的监督渠道,只是对于监察御史的监督和考核。

强烈推荐|中外历史纲要优质课件大全

5.1863 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外交理念——晚清时期的外交思想,属于本质、实质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学者张斯桂认为中国是“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但是《万国公法》“大有裨于中华”还认为“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说明当时部分中国人主张选择性的吸收国际法原则。故选D项

A项不符合题意,宗藩体制从广义而言,它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传统关系,狭义的宗藩制度实乃围绕皇帝处理皇权与宗亲、功臣等地方实力集团关系而确立的。本题中该学者认为“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对于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并没有否定。B项不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中国早就融入了国际社会,就当时来说,中国确实有着自己的法律,但是和国际接轨,同西方国家势必会产生摩擦,利用《万国公法》找到国际的相关律法,这样以来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有所依据,不至于过于被动,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在中国深受喜爱,为此曾被清朝聘请为同文馆的国际法总教习。C项不符合题意,西方的外交制度根源于中世界晚期王权对于教皇教权的否定,形成于17-19世纪国家主权等观念的不断高涨,据材料可知《万国公法》属于国际法类,与外交制度没有关系。

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经济政策——洋务运动以及清末新政,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清末新政振兴商业奖励实业,从目的上看,二者均是为了救国,所采用的的方式均为求富。故选A。

B不符合题意。实业救国在19世纪末提出,风行于20世纪初,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其中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C项不符合题意。以商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没有体现,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曾经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但是其目的在于求富,而非以以商救国。D项不符合题意,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清末新政,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富国达到救国,而非富民。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党中央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这说明根据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需要,党在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基本方向是团结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其基本的土地政策是双减双收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故选C

A项不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广东、湖南等省领导农民开展争取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农工资的斗争,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与本题的语境不相符合,根据材料中的“党与政府工作人员”判断应该是在根据地中实行的政策。B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和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中共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 。 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D项不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向土地改革过渡。为了解决新解放区农民土地问题,1947年夏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通过土地改革使一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现代外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中国与非洲国家提供大量贷款和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开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和交流,该合作既有利于非洲和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瓦解,从而表达了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愿望。故选D。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是涉及到中国向非洲国家的援助以及合作,没有体现中国与非洲进行援助和合作是为了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项不符合题意,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不是我国向非洲国家提供贷款加强合作的目的,而是影响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仅仅涉及到非洲国家并不是发展中国家,此外均衡发展表述错误,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实现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

强烈推荐|中外历史纲要优质课件大全

9.图1为1983~1993年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1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现代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属于原因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图表中的关键历史信息:1983至1993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总体趋势是在下降的。这也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在这十年中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深入,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提升,工业和第三产业逐年增加,从而导致农业在1983年到1993年所占比重相对下降。故选D

A项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78年安徽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1980年得到肯定,从1982年至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从而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广泛推行,该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量的增加,但是这只能用来说明农业产量的增加,跟材料中的农业产量所占比重下降趋势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在20世纪90年代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中央敏锐观察和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到1997年,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此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也不会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C项不符合题意。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间上不符合。

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图2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世界古代史——法兰西国王加强王权的措施。属于目的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他为了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平抑大封建贵族的势力,断然改组了御前会议。过去,御前会议由显贵、国王的封臣和宫廷官吏等大封建主组成,而改组后的御前会议则吸收了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后者在参议国事时往往听从国王命令,很少受大封建主势力的支配。为与大封建主抗衡,路易六世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尤其是城市公社甚为看重与支持,以致被人誉为“公社之父”。此外,他还力图通过联姻来扩大王室领地。当1137年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路易六世使自己的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阿莉埃诺为妻,意在将阿基坦的领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故选B.

A项不符合题意,推动城市崛起不是目的,加强国王权力才是。C项不符合题意,法兰西民族国家一般认为从公元9世纪卡佩王朝建立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与发展庄园经济 无关。

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图3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世界史——物种的交流。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图表关键信息: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为中心,向亚洲其他地区、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中心,向南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应该为小麦,黑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为应该为甘蔗。故选C项。

按照传统的说法,小麦起源于西亚,从西亚、中东一带向西传入了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了东南亚的印度、中国等地。甘蔗在8~9世纪后甘蔗由亚洲南部的原产地,分东、西两条线传至各国,东线经琉球传至太平洋北部各岛,西线经伊朗、阿拉伯、埃及,传至叙利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等地。然后由地中海沿岸各国传至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人又把蔗种传至非洲西北海岸的马德拉及加拿利群岛。15世纪哥伦布将甘蔗带到美洲大陆,1493年传入多米尼加,然后分布于南美洲各国。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中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排除ABD三项。

18.世纪的有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近代西方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基础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术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材料中的关键历史信息是:18世纪英国一些思想家否定用理性与自然状态设计社会蓝图,而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蓝图——“人参与到市场交换,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来实现”。说明这些思想家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建立商业的文明的社会(即所谓理性的寒光和经济生活的温暖)。故选C。

A项不符合题意,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需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是其表现。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过多干预。D项不符合题意,社会分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强烈推荐|中外历史纲要优质课件大全

13.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近代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基础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术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材料中的关键历史信息是:1913年列宁认为“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根据时间判断,这一时期亚洲已经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1908年印度孟买大罢工、1905-191年伊朗立宪革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材料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马克思学说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可以推知他所认为的共同理想应该是“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故选D项。

A项不符合题意,欧洲有很多的帝国主义国家,所以相同的理想不能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B项不符合题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属于亚洲和欧洲的相同的理想。C项不符合题意,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属于亚洲和欧洲的相同的理想。

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近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基础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术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材料中的关键历史信息是:一战过程中英国对法国援助的力度的变化——由有限援助到全力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英法虽同属于协约国,但是英国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所以致使英国在一战过程中,既要扶植法国打败德国,但为了战后的均势又希望在战争中通过法德交战来适度削弱法国,所以在战争初期,只是有限援助,但是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英国全力与法国合作,态度转变主要是来自于对法国退出战争从而导致英国单线作战的担忧,而这种担忧随着战争的延续一直存在。故选C项。

A、B、D项不符合题意。

15.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世界现代史——走向联合的欧洲,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情景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即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题干的关键信息在于该法国学者在1967年强调欧洲国家必须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哲就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认识到了欧洲社会面临的挑战表现出了对欧洲未来发展的担忧,挑战主要指的是欧洲国家是否能控制欧洲的经济和社会,担忧是指担心欧洲国家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控制,故选C。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对于美国发展模式的态度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表达了学者对于欧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担忧,不是世界秩序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威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题意。

强烈推荐|中外历史纲要优质课件大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小泉|江西省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解析(选择题)
优质投稿|新高考首张【历史】模拟卷出炉及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各类题型分析及解答技巧
怎样做情境选择题
学法丨继承创新 行稳致远——2021江苏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简析与备考策略
2018河南中考历史试卷,高清带答案!附省实验名师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