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陶行知到杜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美国老师杜威先生的启迪下,提出并终身践行生活教育,他坚持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公民”。其理论的诞生、发展与成熟,既见证了我国教育在内忧外患中的求索和改革之路,又在中西方教育哲学、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尤其是在对杜威思想的取舍扬弃中,完成了本土化的教育解构和价值回归,实现“翻了半个跟斗”的历史跨越。这一宝贵财富,给今人带来了勇气和智慧,并让他们看到更为宽广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论“生活力”思想的永恒性

从1922年陶行知发表《生活教育》正式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概念以来,时间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如今放眼世界,欧、美、日、韩等各国(地区)对“生活教育”、“生活力”的研究多有建树,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更是不断取得新绩和突破。我们发现,自民国以降,教育家灿若星辰,唯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非但未被湮灭;相反,正越发显现生机,在城市、乡村的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在惊叹于这一奇迹的同时,首先要问的便是:“生活力”到底从何而来,她又缘何能超越时空,具有如此历久弥新的魅力?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有人研究历代的著名教育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有大成就者,都处身在一个革命的年代中,如发明“竹简”后的孔子、老子,产生“草纸”后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出现“活字印刷”后的朱熹等。而陶行知,也正适逢时代的变革、转型期,只是这一次大变革是整个社会和历史都站在了十字路头,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疾风骤雨,比任何单纯技术性的突破都更有颠覆性。

在内忧外患的逼仄下,危厄之局让他教育生活的理论有了坚实而迫切的思想基础:“人民贫,非教育莫之高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之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1]。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抱有“救亡图存”的思想,但经历种种挫折后终才清醒:相比于坚船利炮,唯有教育才是开启民智、自强自立、抵御外辱之道。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陶行知经过冷静思考和树立鸿鹄之志后,终身选择“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生活力”紧依于“生活教育”,那“生活”之名又从何而来?其实,这既和陶行知的个人有关,又是时局下的无奈之举。陶行知的成长中,早期对他影响深远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其“知行合一”的学说,核心在“心即理”、“致良知”。陶行知一度醉心其中,乃至于改名为“陶知行”。儒家一直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这对他坚持以“行”为基础的哲学观有很大影响——我们知道,“行”正是“生活”的最大属性,也可以说,这是他教育哲学的基础所在。

远渡重洋后,陶行知在美国留学,他遇上了影响一生的导师,即被称为“美国天字第一号思想家”[2]的杜威。陶行知信服于“教育生活”理论,尤其是五四期间杜威来华,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和实用主义的冲击,给僵化陈旧、沉疴难起的旧教育带来了新血液、新力量和新希望。作为思想家的杜威,他的教育理论最为人熟知,也最有影响力的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这三句话。它们的核心就在于“生活”(即学校生活和社会化生活)与“做”(即实用主义、实验主义的操作论)。这一方面和王阳明的“行”在某种意义上不期而遇,另一方面又大大拓展了教育实践的可能,将传统教育的受益面一下子从“点”拓展成“面”,从“单维”的身心修为延伸至“多维”的社会化、网络化的整体训练。

陶行知受此启示,大为兴奋,曾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作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绝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3]这显然是受到杜威“经验改造论”的影响。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力”也各有不同,“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只要将生活融入教育本身,调动和改造每个人的经验,则每个人必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之道。从此,“生活教育”理论,开始形成;“生活力”也慢慢成为陶行知思想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永恒性的,而且它改造社会的成本最小、效果最佳,所以无怪乎当时社会兴起众多“实验”学校,上上下下,热火朝天。但陶行知在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和身体力行的办学中,渐渐看到了杜威理念在当时国情下的“水土不服”,经过反思而将之“翻了半个跟头”,提炼出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言以蔽之,我们可将之称为“培养有生活力的公民”[4]。这个“生活力”,正是指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5]。在陶行知的观念中,这个“生活力”是指向方方面面的,比如:

(一)防备霍乱 (一一)种菜 (二一)调换新鲜空气

(二)防备伤寒 (一二)种麦 (二二)用风车水

(三)防备天花 (一三)种树 (二三)制造抽气唧筒

(四)防备感冒 (一四)养蚕 (二四)制造气压表

(五)防备肺痨 (一五)养鸡 (二五)用空气压力钻钢

(六)防备梅毒 (一六)养鱼 (二六)用氮气做肥料

(七)打篮球 (一七)养鸟 (二七)用太阳光烧饭

(八)踢球 (一八)纺纱 (二八)用太阳光杀毒

(九)选择食物 (一九)织布 (二九)用太阳光照相

(一O)选择衣料 (二O)扫地 ……[6]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生活力”,从医学、卫生、体育、食品、农桑、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其教育之下的孩子活脱脱的成了一个现实版的“鲁滨逊”。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些能力是一般学校难以企及的,即便是国内几家素质教育比较出色的名校恐怕也会赧颜。于是,我们对陶行知心目中的“生活力”三字,似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浅尝辄止的帮父母洗碗、扫地、整理屋舍,而是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想状态:“生活即教育”,也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而“生活力”又是“生活教育”的核心。

这里的“即”字很重要,陶行知专门强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一提到联络,便含有彼此相处的意思。倘使我们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络,便不啻承认教育与生活是两个个体……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7]很多人会误解成生活是教育的天然背景,或取材之所、学习之源、铸炼之本,等等,其实在这一点上陶行知比杜威讲得更明确:两者即一者。如果能以这样的眼光看,人生天地间,教育即被放大到整个时空当中,它直接形成人的经验,它也直接融在人的呼吸、心跳、感受、思维,乃至存在之中。因此,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力”,都是具有永恒性的。

从更具化和精微的角度来说,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力”问题上,方法论上是“教学做合一”,实践论上叫“社会即学校”。这两点,脱胎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和“学校即社会”,成为鼎立于“生活教育”理论的两足。直至今天,从“形而下”的层面上看,依旧是我们讨论得最多、研究最深、出彩最广、成绩最好的地方。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陶行知对此有两种简洁而准确的解释:一是“教人学做事”,仅仅五个字,把“教”、“学”、“做”三者间的逻辑关系讲得清清楚楚;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8],把相互间的立场和角色做了定位。只有通过“做”来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通过“做”来学,才是真正的学,相互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生活力”角度看,这里的“做”绝非泛化的小和尚撞钟式的机械劳动,而是在“劳力上劳心”。人生在世,总是处在“做”的过程中,“做”的过程又离不开思考,而用心思考又包含了“学”的含义。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奥义凝于“做”上,其实也是对杜威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一个人会做事、做人、做学问了,那他立世之基便算建立了,也真正拥有了绵绵不绝的“生活力”。

所以说,“做”是培养“生活力”的出发点,同时,亦是归宿地。陶行知有首诗写到:“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宁做鲁滨逊,单刀辟宝岛。”[9]他以鲁滨逊来比喻“做”之价值三维:行动、思考和产生价值。三者,缺一不可。当时,在对全国教科书的批判上,在晓庄学校的实践中、讲话中,在《乡教丛讯》、《新教育评论》、《湘湖生活》等媒体的文章中,陶行知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与“教学做合一”相应的,是“社会即学校”。如此论断,当然有时局的因素(国内动荡,百业凋敝,民心涣散,教育几成奢侈品,没有了杜威所立足的美国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彻底“拆除了学校的围墙”,将之从“雏形的社会”(杜威语)进一步拓展,直至消灭彼此边界。这一点,在现今这个“世界是平的”互联网时代,极具借鉴价值。我们学生的“生活力”在如此全新、平等而广阔的环境下,能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更美好的结果。

陶行知说:“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活动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10]。实际上,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再怎么广博、优秀,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没有真正的普及,一切皆是“茶杯里的风暴”,都是空谈。

需要说明的是,陶行知所指的“学校”,并不同于狭义上的意义,而是包括专门学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所。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说:“从野人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它(指学校)头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它的围墙,大千世界是它的课堂,万物变化是它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它工作”[11]。我们由此可知,陶行知“生活力”的涵盖范围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而无所不包的,并在“施力”方向上呈现出“五大分力”:

健康的体魄(体)

农夫的身手(劳)

“生活力” 科学的头脑(智)

艺术的兴味(美)

改造社会的精神(德)

这五大“力”,恰如我们今天的“德智体美劳”,他殷切的希望在此基础上能放大学校的改造功能,进而实现“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心愿。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创办和建设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方面践行之路。毫不夸张地说,他后来的所做作为,从宏观上看始终秉承着“社会即学校”的精神,并一步步将之充实、改良、完善,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是非常务实和准确的,而且其效用和精神直至今天仍散发着无穷魅力,成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传奇的教育永恒。

“以有涯求无涯,殆哉矣”。“生活力”的这种永恒性放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来说,是无法体验的,但基于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看,这种永恒性、延续性又恰恰是最关键的。试看今天,我辈友朋、海内外的诸多同道,还在不遗余力的倡导陶行知思想,就是明证。

二、论“生活力”的哲思性

谈陶行知“生活力”的哲学韵味,尤其是其在教育史、教育实践中的定位和再思考、再提炼,我们还是要回到生活教育与杜威的不解渊源上。陶行知对杜威的认识,首先也是基于哲学意义上的,因为我们在称后者为“教育家”之前,必先承认其哲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一定意义上,杜威所从事的教育实验和坚持的教育理想,都是出于验证其哲学观之正确性的目的。这一点,在柏拉图(在阿加德米学园前设“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牌子)、毕德哥拉斯(用数学作为哲学的语言)身上都可以看到相似之处。

在面对“什么是教育”之类的宏大而不可回避的命题时,杜威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很显然,“无意识”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即是教育起源。也即,教育根本就无法被拒绝、被避免和被忽视。人,也是生而就具有教育和被教育的权力的;这种“无意识”的阐明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处不教育”的常态。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从“出生时”就开始了,并必将一直随着今后的生活、生长而渐渐丰富和完善,这与他后来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是紧密相承的。

杜威的教育观,对陶行知的启示很大。“教育”就此就从小众化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适合于普罗大众的启智生慧、磨练心性的公共事业。于此,陶行知的“生活力”思想、救亡图存思想,才有了生根之处。

在教育的功能上,杜威提出“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我们可以清晰地触见这是一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它与中国传统教育中“人”的缺失是鲜明相对的。

在教育的目的上,杜威恐怕要算作一个无目的主义者了。杜威始终想在方法论上尊重和释放儿童的天性,“教育不是添加,而是成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让教育更多的回到“人”本身,回到“生命”本身,是杜威一直坚持的。他说“除了生长,教育别无目的 ”。陶行知在这点上与之极其相像,他立志所要培养的,正是“生长力”——多了一个“力”字,看起来更有过程性和个体性,也多少被中国化了一些。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另一个中国版的杜威。

最后,从实施结构上说,杜威认为教育一方面是心理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这是他的教育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我认为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而这些是无法知道的,除非我们认为个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12]正因如此,我们知道其后有了“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等著名论断。陶行知,同样对此信服不已。

但“理性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快,陶行知就发现阻力重重。以当时情形来论,中美之间的教育,或者说杜、陶行之间的教育,至少有三点无法弥合的巨大差异:

首先,教育的背景迥异。美国当时已完成工业化,“美国的公立学校体系在制度和结构上已经到位”[13],所培养的,是合格的技术工人,而中国国力衰微,教育所被寄予希望的,主要是培养公民的“生活力”以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这一点决定了杜威学术气较重的“教育即生活”(主语是“教育”,将“生活”中的种种情形移之于校园内、课堂中,需要有种种软硬件和先进的管理支撑)无法在中国变现,所以,陶行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生活即教育”的方式,将“生活力”放做首位,让教育融于生活中。从“学校即社会”到“社会即学校”的“半个跟头”,原因也大致如此。而且,陶行知进而总结说,杜威嘴里的学校犹如“鸟笼”,容量终究有限,只有以社会为学校,才能看清世界的丰姿多彩。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陶行知清晰的实用哲学思路(这一点倒与杜威同)。他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法中,逐渐让渡到中美二元论的统一,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使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既找到贴合时局的求强之路,又不至迷信权威,走失了自己。

其次,杜陶二人的现实出发点不同。杜威是以“研究”二字总括于他的教育理解和作为的,这也是他的哲学实践法。他对教材的关注,对心理的研究,对生活的回归,诸如此类,都是以学院式的研究为根本,以“经验改造”为核心。而陶行知大力提倡“生活力”——“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养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14],其一大建构基础就是生活本身,是要让生活更加“给力”,也即从生活走向教育。他常常强调生活的完整性、延续性,将办学的视野从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唯有此,社会上的普通百姓才可能接受教育,进而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国家。

第三,对象与领域有别。教育的对象当然是人,但具体到中美之间,又有传统观念、特定国情下的不同选择。在拥有成熟教育体系为前提的美国,教师常常更重视于学生个体性的塑造,因为“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与现代化的美国不相适应”[15],机械、僵硬、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已遭到杜威的唾弃。所以,个人、自由、多元的教育生态是他的选择对象。但在军阀割据的中国,教育尚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如何惠及大众,如何开民心、启民智、鼓民气、壮民威,成为真正迫切的对象。陶行知深思熟虑后,抛弃了杜威的学院做派,而是以“生活力”统摄于其对中国教育改造的思考和判断。

也可以说,他的观察和改革方向,或从社会层面的鼎革上看,或从时代叠加的压力上看,都是远远超过杜威的;他的活动领域、改革领域、影响领域也完全不同于杜威。如此之下,他的教育哲学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即只认“做”不认“人”,只凭“实践”不论“空谈”,只知“捧着一颗心来”而“不带半根草去”。

当我们对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之后,发现“生活力”其实是二者的教育理想中所共同追求的——虽然他们实施教育的背景、条件和目的迥异,但大道同归,其对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的体会,还是相近的。但我们还是要说,在中国的国情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即便穿越百年来到今时今地,还依然很着许多宝贵的启悟性,这对当下教育困局的寻解和突破有了现实的激励意义。

《道德经》有言:“夫为病病,是以不病”。陶行知以“培养生活力的公民”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绝不是对杜威思想简单复制,而是建立在脚踏实地、充满了辩证、碰撞、改良和重构的探索之学。这一如他的“教学做”所主张的,没有“做”,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当我们慢慢重温陶行知的思想,省察他当年的教育心路,分析导师杜威对他的终生影响时,不妨可以在“永恒性”和“哲思性”这两个维度中反复的回顾、假设、判断和对比。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中国教育的良心和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精气神。虽然陶行知“生活力”的思想建设在如今的教育年代中未必能真正改天换地,但恰如德兰修女所说:“即或那光辉只是一支微小蜡烛所发生的亮光,但集全世界的黑暗也无法熄灭它。”

是的,我们已经幸运的看到那束光,并被它所照耀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1

[2] 语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26-227

[4] 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38

[5] 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38

[6] 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32

[7] 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23

[8] 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03

[9] 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35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91

[11]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01

[12] [美]杜威.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13] [美]吉拉尔德·古特克 .繆莹译.教育学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54

[14]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38

[15]朱丽莉.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6]顾明远编.陶行知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即生活pk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胡继渊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五大特征
杜威:给教育点灯的人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与理论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