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系列】《老子》新发现 转载

在人们印象里,《老子》是一部很难读懂的书;魏晋时期它就与《易经》、《庄子》一起被称之为“三玄”。《易经·系辞上》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学术界就把老子所创立的道学理论与西方尚空谈的亞里士多德理论扯在一起并划上等号,称之为“形而上学”;对它们的研究也就成了一门“形而上”的玄学。但是,如何准确定义“形而上学”,也是各持己见: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至今还是个“玄之又玄”谁也无法说清的国际性学术难题。我想,这所谓的“形而上学”,简而言之该是理论“不切实际”的代名词吧?

所以会将《老子》列为玄学,究其原因,也许是中国古文不好翻译,难与世界沟通;再加上《老子》原貌被后人篡改成《道德经》,误将《道德经》当成《老子》,无法了解《老子》的真实面目与作者老聃的真正思想。其实,《老子》并不难懂,更非玄学,而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唯物辩证法学术论著。人们一提起辩证法,首先会想到的是西方的黑格尔17701831。黑格尔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著名的哲学理论是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黑格尔辩证法被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其内涵就是通俗所解释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恩格斯还高度评价说: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老聃要比黑格尔至少早二千三百年,就已经明确生动地以“道”的概念,全面系统准确地描述了宇宙间表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生命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及连续轮回运转过程中的唯物辩证法;并把它作为事物运动永恒的规律,以明确的文字写在了著作《老子》里,只是在崇信道教的汉文帝刘恒登基以后,以《道德经》取代原貌《老子》,其真实面目被二千多年的历史尘土所淹没,还没有被发现并得到重视而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使原貌《老子》得以重见天日。经与传世的《道德经》比较,终于澄清了《道德经》以假乱真冒名顶替的本质。事实证明,传世通行本《道德经》是后人篡改《老子》原貌所制作的赝品,不是《老子》的本来面目,以《道德经》替代《老子》,以李耳冒充老聃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人为篡改,不能代表原作者老聃的真实思想。因此,必须声明,现在这篇文章,我是以原貌《老子》为依据创作的。《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实践家老聃的学术论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个人专著,问世已有二千五百多年,被称为“天下第一书”享誉全世界。《老子》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作者以亲身经历联系变法革新的社会实践,撰写出了阐释道学理论,揭示事物运动自然规律内涵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老聃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继承发扬上古先哲在《易经》中所创立的“道”学说,进一步完善了“道生物”的科学理论并揭示了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事物运动发展规律,从而开启了以科学方法探索宇宙奥秘的大门,《老子》中的原文是这样写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译成白话就是:“万物都是根据'道’的规律生长,以'德’的形态呈现的;在运动中外界的物力冲击它,内应的器质成就它。所以运动中的万物都以'道’的规律为尊,同时又以'德’的表现为贵。这些都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形成的。'道’是万物必须遵循的道路:出生要遵循它、培养要遵循它、长大要遵循它、发育要遵循它、成材要遵循它、消耗要遵循它、保养要遵循它、返复(新生)要遵循它。万物的寿命是可以获得而不能永久;成长各阶段的生命状态也有限度不可能一直保留;即使能达到最强盛的境界,也不可能从此成为永久的主宰。这就是自然界所以能繁荣昌盛永葆青春的道理。”《老子》这一大段文字,概括描述了宇宙万物的起源与事物运动发展的循环历程,十分明确地宣布宇宙万物皆源于“道”。文章依据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大胆提出“道生物”的假说。这里所谓“道”,就是上古先哲在《易经》里所给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定义。说得明白些,“道”是“物”未诞生之前,具有“一阴一阳”造物能量内涵的无形存在,她就是缔造万物的母亲。同时还揭示了从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中感悟到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原理,还科学地阐明了事物同一体中精神状态的“道”与物质状态的“德”之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把外界的“物”与本身的“器”之间所存在的既“刑”(冲击)且“成”(成就)的矛盾,统一纳入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他所创立的“道”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用字不多,却依仗中国文字和语法的魅力,把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丰富、复杂的客观状况和主观认识,都交代的一清二楚。从中可以看出他丰富的实践经验、高度的理论水平和超凡的概括能力。按照老子的观点,“道”就是天下的母亲。“道”虽然是精神性的,但它是不可能脱离物质性的“德”而单独存在的。在同一体中,起内因作用的是“道”,受外因作用是“德”;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它们必须接受外“物”与内“器”这对矛盾的不断碰撞与适应的考验,逐渐、缓慢地在改变着自身固有的品质。这也就是老子在文中所表达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意思。所以说“道”本身就是运动规律,而规律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所谓“名”,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这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运动是“道”的体现、是生命的象征;保护好“道”,也就保住了生命之根。这就是老子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老子不但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还是个崇尚自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家。他把所创立的道学理论理论运用于他所关注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与解释之中。他始终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构建他的理论框架,并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内容扩展理论的涵盖面。老子是个十分重视学识修养的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接触过大量的图书典籍、文献资料;他具有“善下”品格,了解社会状况,深知民众疾苦;他以“讲学”为务,有坚实的文字基础、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一切都为他的理论创立准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长期实践中,他也应该还有不少著述。只不过是,他毕竟是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又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沧桑,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仅此《老子》一书,总计五千余字而已。我们依照现代的科学标准要对他做出公正评价,的确存在较大难度。然而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会被轻易抹杀的,即使只是凤毛麟角,还是可以从中看出端倪问出个究竟来的。下面还是让我们回到这篇唯一留下的文章上来,从分析他的思想痕迹中寻找出依据。我们知道老子总是借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事例,阐述他的理论观点。以简明的事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抽象的理论融化在具体事物之中,这是中国古文的风格,也是《老子》的一大特色。关于对立统一规律,《老子》的原文是:“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译成白话文是:“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样子是美的,并且都要求变成同一个模式,这种'完美’的做法是可恶的行为。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善’,就无所谓'善’了。有与无是相生的;难与易是相成的;长与短是相形的;高与下是相差的;意与声是相和的;先与后是相随的;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老子在这里首先以“美”过了头就变“丑”,“善”到了边也无所谓“善”这两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作比喻告诉人们: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意与声、先与后都是相对的,在事物内部的表现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他还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没有了矛盾的反面也就没有了矛盾的正面。以此他还告诫人们要牢记这个道理,在实际工作中牢牢地把握自己,不要违背辩证法,不能走极端干过头的事情。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老子》中的原文是:“其正(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曜。”译为白话文:“当权者贪图安逸行政办事偷懒,他的老百姓也就问题堆积如山得不到及时解决;当权者勤快行政办事清清楚楚,他所治理的地方就平平安安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事故。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的。坏事做到了极点就会败落,好事就跟着来了;好事夸张得过头,也就埋下了坏事的祸根。谁能知道它们发生质变的“极”点在哪里呢?难道没有一个可掌握的“正”点标准吗?原来是正的东西结果变成偏的了;本想是办好事,却得出坏的结果来。对此人们的思想却沉迷不醒,必需很长的时间才能意识到。所以在处理事务中,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有规范但不盲目,能清廉但不过头,鲠直而不死板,发光而不刺眼。”在这里,老子首先列举了统治者在处理行政事务中的不同态度,对事关大局的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与作用来说明事物因果变化关系,从中总结出理论。把实践经验进一步升华为理论认识,对今后工作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因此,老子对具体事例不是只作一般现象的描述,他要更进一步探索事物从正面走向反面、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中所存在的“极”点与“正”点的问题。因此他连着问了两句:“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的关键点,所以是必须牢牢把握和控制的。最后他才从中得出如何把握关键点的把握尺度来:“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其中“不割”是“方”的“正”点,“不剌”是“廉”的“正”点,“不绁”“直”的“正”点,“不曜”是“光”的“正”点;如果过了这些“正”点,到了“极”点,事物就会走向反面,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质的变化。由此可见,老子已经认识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并总结出了掌握运用这条规律的一套办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老子》的原文是:“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芸)云(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胃(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译成白话文就是:“到达虚静的境界,才能深入探究极端的奥秘;注意观察事物变化情况,才能全面了解外表的内容。万物在四周发作,我静寂地观察着它们生生不息的复返变化。这些万物就如同飞扬的云彩一样匆匆而过,又各自回归到了生命诞生的根部重新开始。归根的过程叫做'情’。这个'情’就是事物回归又开始重复的意思,称为'复命’。复命是依照运动规律变化发生的正常状态。认识了这是正常的状态,就能明白运动规律的变化。如果不知道这是运动规律变化的正常状态,就会在企图避免或阻止运动规律变化方面采取凶恶的伤天害理行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规律性的正常状态,就能够以宽容的态度面对现实;做到以宽容的态度面对现实,处理事情才会公允、公正;做到公允、公正就会得到群众拥护,成为领导他们的首领,成为王;成了王,进一步就能取得天下统治权;掌握天下统治权就能按照'道’所揭示的规律处理天下大事;只有按照'道’所揭示的规律办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即使最后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了,所创建的江山社稷还是会继续下去的”。这段文字描述了老子在观察到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风云变幻之后,进一步地深入探究其原理、规律,形成主观认识,再以主观认识反观客观事理,指导实践工作,特别是为处于统领天下之位的一国之君提供合乎“天道”的治国方针的整个过程。除了开头与结尾的部分,中间的主体部分所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值得重视的是:老子在这里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时,提出了“归根”与“复命”的概念。在前面描述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状态时,老子就已经提到“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其中最后的“复之”二字,就是从前面的终点再转到后面起点的意思。接着又开始第二轮回的运动历程。如此接连不断继续下去,永不停息。当然后一轮回的运动并非是前一轮回运动的重复。前面已经讲到,事物在运动中,规律性的“道”也在接受外“物”与内“器”这对矛盾的不断碰撞与适应的考验,逐渐、缓慢地在改变着自身固有的品质因此后一轮回运动实际上是对前一轮回运动的否定。事物就是在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老子把掌握这条规律称之为“知常”。对主观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不敢正确面对自然的死亡现象,妄图逃避死亡的不人道行为,提出“亡亡作兇”的严重警告。说明他对这条规律已有充分观察和深刻认识的。这条规律是真实有效的。《老子》整篇文章只有五千余字,作者在以科学态度、精炼语言、准确线条描绘了真实的历史画卷同时,也为自己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唯物论者自画像。他凭“以道佐人主”的理念,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低调善下、“以百姓心为心”的作风,向当权者点明掌握事物运动规律在成就事业上能起到的重大作用,提醒地方首领和有志于变法革新的理论工作者,必须遵循运动规律依“道”行事,做到宽以待人、办事公允、深根固袛、取信于民、替天行道、有王者风范,即使由于自然规律身体不在了,江山社稷依然能永久稳固。从以上对《老子》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分析中,可以清楚了解,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已经在深入探究宇宙奥秘和事物运动发展规律中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并在社会实践中予以很好的运用。而且这些都有他的著作《老子》实物为证。事实说明无论是西方的黑格尔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发现事物运动规律阐明唯物辩证法原理的首创者,只有我国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实践家,才堪称是真正发现并掌握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改革实践,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发挥舆论先导作用,为百姓谋求福利的第一人。只不过是,老子所发现并描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以东周晚期封建王朝农耕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尖锐矛盾为历史背景,而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以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尖锐矛盾为时代背景,通过大量深入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人格化对劳动的血腥剥削所带来的严重两极分化社会问题后,批判地汲取黑格尔、费尔巴哈学说的合理部分发展而来的。虽然两者社会背景截然不同,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受时间空间约束和局限的。因此可以毋庸置疑地说:《老子》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第一部阐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著。它以个人专著发表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的我国东周春秋晚期,作为办学育人的教科书,受到文人学者的高度关注,作者就是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的老聃。事实证明,华夏民族在为生存而斗争中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引领中华崛起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百年复兴伟业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中华崛起,一定会作出令世界震惊的伟大贡献!2021108 于温州安澜寓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质量互变规律》的错误
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词条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学术争鸣|| 马拥军: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
辩证法就是思维过程论______关于辩证法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