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封建社会的陵墓葬制和葬式有哪些?
春秋末期,如前所述,在墓上出现了封土坟头。《周礼·春官扎己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就是按照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也就是把坟头的大小纳入了封建礼制的范围。
春秋末期,如前所述,在墓上出现了封土坟头。《周礼·春官扎己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就是按照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也就是把坟头的大小纳入了封建礼制的范围。从这时起,自氏族公社末期以来形成的墓葬制度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外部是有了封土坟头,这种外形一直延续到现在;反映在内部是殉人的现象明显地减少了,特别是到了战国中晚期,以木俑陶俑来代替殉人的风气已大盛。封建主义文明逐渐取代了奴隶制的文明,这从墓葬中也反映了出来。
图片 1
坟头封土从出现到封建社会结束,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有三种形式:
第一阶段为“方上”形式。方上的作法是在墓坑之上也就是帝王陵的地宫之上,用黄土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型平顶,好象被截去了顶部,故名之“方上”。这种形式好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只是金字塔是石块垒筑的。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是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最大的一座陵墓,望去如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汉代帝王陵墓上的封土坟头大多数也是方上的形式,在今天西安附近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方上坟头。十一座西汉皇帝的陵墓完全是方上形式的。
第二阶段是以山为陵,用山的峰顶作为陵墓的坟头。因为像秦始皇陵墓那样的大型封土,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据记载,秦始皇营建他的骊山陵时曾动用刑徒70万,这样大的工程不是一般帝王所能办到的,如硬要这样,很可能引起“揭竿而起”的后果。更令帝王担心的是,如此明显的封土坟头十分不安全,很容易成为盗发的对象。因山为陵始于汉代,如汉文帝霸陵“因山而藏”,而流行是在唐代。李世民便用长孙皇后的名义提出了以山为陵的主张,他自己的昭陵选择了长安西北海拔1188米的九峻山为陵,凿山建造。据说,贤明的长孙皇后,觉得人死厚葬太奢靡浪费,便在临终前对李世民说:“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李世民遵从了长孙皇后的意见。不过后人都觉得这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是借长孙皇后之名提出的。在他为长孙皇后撰写的碑文上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    李世民这一薄葬的主张确实节省了许多民力,也开辟了山陵这一墓葬的新形式。以山为陵,比人工造成的“丘”更加雄伟,仰之更令人起敬,也更能体现帝王气魄的宏大,对防止盗挖也起一定的作用。现在看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两处以山为坟的陵寝,气势之雄伟,仰观之高峻,远非秦始皇的骊山陵能比。可惜的是,昭陵还是被盗挖过,唐亡时,大军阀温韬挥兵盗掘了昭陵。好在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至今未有人开掘过,可能与山石坚硬,巨石和铅水的牢固封闭有很大关系。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也采取了以山为陵的葬式。金海陵正完颜亮从东北阿城金上京把金太祖、金太宗的灵寝迁到北京,就葬在北京的大房山三峰山脚了,以山为陵,气魄宏伟。云雾缭绕的三峰山龙脉突起,象征着女真族龙兴之势。后来的金世宗、金章宗循其例将自己的陵墓依山营建,凿入山石里很深,目前测到的最深处有13米之多。因山起坟,使人一至陵前,便觉得有一种宏大气势扑面而来。
第三阶段是宝城宝顶阶段。方上坟头和以山为陵的帝王陵墓混杂使用,一直延续到宋代。山形不方,方形封土易被雨水冲刷,尖棱磨去,往往成了圆形或长圆形。所以,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将方上形式的风土,改为圆形的了。唐末五代时,大多帝王陵墓开始使用圆形封土坟头,现在能看到的有南京南唐二陵,成都永陵(前蜀王建墓)等。王健墓脚下砌了石础保护陵上封土,许多墓葬也纷纷效法。北京金陵也用石头砌了护陵堰。北宋的帝王陵采取了“陵台”之制,从外形看也是方上之式,但规模小多了,而且重层方上,侧面看像二层梯形楼。
方上之制的彻底改变是明清两朝。宋、明之间的元代,因见宋陵被毁尸骨暴野的惨状,把帝王陵恢复到墓而不坟的旧制上去,也有所变化。据文献说:元帝崩后,剖开大树,中间凿成棺,尸体放入其中,再用金链子捆上大树,以健马百匹拉到北方起辇谷深葬,地面不设任何标志,葬后以万马践踏,使入葬地和其它地方一样,这还不算完,送葬埋葬的队伍还要等待第二年青草完全长出来之后才走。这样一来,就连参与埋葬的人都不知道陵墓在何处了。据说,送葬从北京起程向北有数百里,路上遇到人都要除掉,以为其陵墓保密。所以,至今,元陵也没有被发现。
明清两代对帝王陵一反元代作法,借鉴了唐陵、金陵和宋陵的一些做法,尽力张扬其事,创立了宝城宝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建筑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填的土高出城墙成为一个圆丘。城墙砌筑垛口和女墙,和一座小城—样。这座只供死人居住的小城称为“宝城”,高出城墙的圆丘称为“宝顶”。
这种宝城宝顶式的第一个帝王陵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明朝开国的第二年(1369),朱元璋为自己的父亲在安徽风阳修筑皇陵,基本上是沿袭汉唐旧制。而他自己在南京营建的陵墓却蹊径独辟,开辟了后来北京十三陵和清东西陵的先河。
孝陵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整个陵墓的布局是这样的:
下马坊  俗称“下马牌坊”。
大金门  孝陵陵园大门。
四方城  内竖一块完整的大石碑,碑高8.78米,是明成祖朱棣亲制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御河桥
神  道  共12对24个石兽,以及石雕文臣武将。
棂星门
方  城   为红粉围墙,正中大门书“明孝陵”三字,门内有御碑亭、棱恩殿,棱恩殿以上是高约20米的方形城墙,所以称作方城。中间是一条拱形的墓门隧道。斜坡要走54级石阶达墓门。隧道尽头,豁然开朗,一碑耸立,上书“此山乃明太祖之墓”,方城之上建有明楼。
宝顶  方城之后,就是称为“独龙阜”的宝顶宝城了。所谓“宝顶”是直径400米的圆形大土丘,这和汉唐以来的“方上”截然不同。所谓宝城,就是围绕宝顶砌筑的砖墙。宝顶—下面是明太祖的地下宫殿。
明孝陵建成后,明清两代帝王陵均都效仿,又由于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西陵和清关外三陵的开放,人们头脑中的陵园建筑和布局基本亡是这个样式的。这种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帝王封土坟头,比“方上”的坟头和以山为陵复杂得多,突出地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宝城宝顶这种帝王陵的建筑是封建王朝陵园建筑的最后形式。清光绪皇帝下葬后,随着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结束,帝王陵墓建筑就永远作为历史而存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十大帝陵
坟和墓、陵和冢;的区别在哪里?
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
【创作大赛】乾陵墓前无字碑 || 杨 理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涨知识了
探秘清代皇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