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一匹西风瘦马 ——元曲状元马致远作品赏析

登楼恨无上天梯,

元曲状元梨园奇,

闲身跳出红尘外,

赫赫中原一布衣。

  ——作者题

 公元1250年,燕京城中的一个富豪之家——马氏家族,一个男孩儿呱呱落地。从此,一颗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到人间。马氏家人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个男孩儿会成为著名的“元曲状元”。他便是马致远。

说起马致远的名字,有的人不是很熟悉,而提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多数人都非常熟知。正是因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致远取之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潜心淡泊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语浅而意深,充满了道家哲理,恰好符合后来马致远对道家的笃信。马致远晚年因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自号东篱。

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创业时,大军常年西征东讨,蒙古“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到了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忽必烈已经称“汗”(汗是游牧民族对君主的称号。相当于“王”、“国王”、“皇帝”)。他热衷“汉法”,开始注意“遵用汉法”和任用文人。身边笼络了像郭守敬这样的汉族文人,另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得到重用,担任元朝官员。马致远的父亲是城中富商,很想培养儿子,让他走上仕途为马家光宗耀祖。1267年,忽必烈做寿之际,满京城的文人墨客争献祝寿之词。17岁的马致远也跃跃欲试,写了首献词。父亲花重金买通一蒙古官员将这首诗献给忽必烈,至于忽必烈是否看到不得而知,而马致远却因此获得了一份小吏差事。后来马致远以“写诗曾献上龙楼”自嘲自己当年的幼稚。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元末贾仲明誉之为“曲状元”。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作品今存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另有与他人合作的《黄粱梦》等。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

一、杂剧

马致远的杂剧主要分为历史悲剧类、文人际遇类、爱情故事类、神仙道化类等。马致远的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到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极强,极能引起读者共鸣。

1、历史悲剧类

1279年,忽必烈灭掉了南宋,已是而立之年的马致远深感自己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在此背景下,写下了那部著名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汉宫秋》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从明代以来,元剧选本多以它为压卷之作。《汉秋宫》这种结构模式被后世学者称为“表现”戏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可称元代杂剧“双璧”。 

《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南匈奴单的历史事件。此事在《汉书》中记载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写《汉宫秋》时,因明了金国在蒙古压迫下才以公主和亲,还有南宋灭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的这些史实,所以在“昭君出塞”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宫秋》写成了宫廷爱情悲剧。故事讲述了内蒙的呼韩邪单于垂涎汉元帝的爱妃王昭君之美貌,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迫于内蒙国的强悍,忍痛以昭君和番。后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汉元帝夜梦昭君而醒,又听孤雁哀鸣,伤痛不已。这是一出末本戏,即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汉武帝连自己所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而个人被历史命运所主宰的情节,也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剧本主要反映了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这是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   

这部剧之所以有很高的声誉,是因为后人评论“马致远富有正义感,恪守民族良知”,“受民族压迫、做亡国臣民的强烈民族意识”。客观地说,虽然《汉宫秋》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这种评价未免对马致远的思想境界有些拔高。马致远虽是汉族,但从小就生活在元人统治之下,民族意识也变得模糊起来。为统治者做事,他的许多曲作也有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抒发为统治者效劳的雄心壮志等。马致远作为一个血肉之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产生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并不奇怪,这完全可以归罪于元代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2.爱情故事类

公元1296年,46岁的马致远时来运转,当上了浙江省儒学提督,属七品官员,相当于“管教育”的副职(元代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族、色目人、汉人、南人,由于汉人地位低下,一般是担任不了正职的)。正可谓“时来风送藤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虽然是个很小的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绝非轻而易举。他到杭州上任后,写下了《江州司马青衫泪》。《青衫泪》是马致远流传下来的唯一以女人为主角的旦本戏,而其中涉及的重点却仍是文人。他借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题意,改编了宋代罗烨的《醉翁谈录》中《苏小卿》的传奇情节,虚构了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将其写成一部爱情闹剧。在士子、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爱的是士子而不爱商人,胜利者最终是文人,映射了社会对文人的一直抬高与尊崇。

文人胜利这一结局,当然是马致远一厢情愿的幻象。在当时,由于战乱而造成科举制的废止,文人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十儒九丐”之说。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足见当时文人地位的低下。这部剧表现的是马致远久不得志而偶获功名的自我陶醉,隐喻了作者饱受困顿后的成功人生。

3. 神仙道化类

元末明初贾仲明有诗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马致远杂剧内容最多的还是“神仙道化”剧,代表作品有《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等。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作于而立之年,取材于吕洞宾三到岳阳楼,渡柳树精成仙的民间传说,曲词通顺流畅,秀丽自然。这是忽必烈灭南宋之后,马致远感叹朝代更迭而作。

《西华山陈抟高卧》作于杭州江浙省务提举(相当于省教委主任)任上,公元1300年之后,他开始表现出对宦海生涯的反感,他幻想着有一个“世外桃源”,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作品亦充满了避世的色彩,反映了马致远作为读书人渴求安宁和平的思想。

《马丹阳三渡任风子》则写于他辞官隐居之后。公元1308年,58岁的马致远辞掉了官职,从此“闲身跳出红尘外”,隐居到西湖边的西村。表达了作者既然退出尘世,就绝不回头的决心。剧写终南山甘河镇屠户任风子被丹阳真人马度化最终得道成仙的故事。《任风子》属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宣扬了道教中全真教返朴存真、心地清静、识心见性的教旨。剧中亦体现了当代文人由于思想苦闷而消极逃世的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剧曲词自然雅致,其中一折戏写农家生活,意境甚美,颇有田园诗的风韵。

《邯郸道醒悟黄粱梦》写的是钟离权点化吕洞宾的一段传说。《黄粱梦》形象描绘了元代统治阶级的无耻和贪婪,深刻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及腐败,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对官僚阶层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剧中通过吕洞宾渡化成仙,表面上是给文人点明了一条出路,实则是逃避现实,终至清静无为。

马致远选择了辞官退隐,除了深恶官场的黑暗腐败外,很大程度上是受全真教的影响。全真教在元初盛行,为当时大多数文人接受,马致远受其影响是必然的。他的这类剧本都是宣扬全真教的道教神仙故事,塑造的多个形象都反映了一个观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都要走这样一条路,从追求功名到隐居遁世。写出了当时大多数读书人的共同命运,从侧面反映了元代社会重武轻文的本质。

4. 文人遭遇类

《荐福碑》是马致远的晚年剧作。公元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而马致远已近70高龄,此生已没有这样的机会。作者异常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写下了《半夜雷轰荐福碑》。此剧是根据宋代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中的一则故事改编。剧中写的是倒霉透顶的落魄书生张镐的故事。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荐福寺长老有意帮他,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可赚取一点进京赶考的盘缠,哪成想半夜里一阵雷电将碑文击毁。后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了状元,因此时来运转,飞黄腾达。当然,这种圆满的结尾和《青衫泪》一样,只不过是身处逆境而渴望柳暗花明的文人的白日梦而已。剧中多处此句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

此剧写出了作者追求功名的现实是痛苦的,无望的,而在他所代表的元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却不愿放弃。这种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也同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二、散曲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的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今存散曲约130多首。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分为写景作、叹世作、咏史作、世象作、闺情作。

1. 写景作

最能体现马致远独树一帜的作品就是《天净沙·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这首诗。黄昏归巢的乌鸦,正栖息在缠满枯藤的老树上;一个风尘仆仆的异乡人,骑着一匹瘦马,走过寂寞的小桥和村落。太阳即将落山, 凄寒的暮色里,孤苦漂泊的游子思乡情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马致远的这曲名作文字精炼,恰到好处,可以说增一字即多,减一字即少。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他用28个字的《秋思》,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自己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为点睛之笔,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不知归宿何方的悲凉情怀。马致远这首小令采取大巧若拙的手法,展现出大悲无声的秋思主题,秋思即愁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成为元曲中的千古绝唱。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评价这首曲为“秋思之祖”,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2.叹世作

《四块玉·叹世》

子孝顺,妻贤惠;使碎心机为他谁,到头来难免无常日。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多年的官场生活消磨了马致远的进取心,甚至连牢骚也没了,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马致远这首小令,抒发了对宦海生涯的反感,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的思想,而力图从宁静恬退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

3、咏史作

 《四块玉·巫山庙》

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谩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怎捱十二峰。

“巫山云雨”源于楚怀王与巫山女神相会的传说故事。屈原的弟子、战国辞赋家宋玉的《高唐赋》记载:“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马致远以此曲咏襄王梦遇神女一事,但他并不相信,认为楚怀王梦见神女之事纯粹是撒谎,包括宋玉的《高唐赋》也是编造的。他认为暮雨朝云皆为虚幻,只有那巫山十二峰才是真实的。马致远在这里是指责元统治者编造神话,为自己制造光环而欺骗世人。

    4、闺情作

《落梅风·云笼月》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

此曲为言情散曲。在封建社会,女子受着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因此在爱情方面常常处于悲伤感怀、等待思念的境地。

月亮被层云笼罩,阵阵晚风吹动悬挂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丁当作响,这使人感到更加悲凉凄切。起身挑挑灯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悲苦及怨恨都写下来,说与心上人听,可是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笔,不由地一声长叹。在这里马致远表现出了风趣幽默,本来人的情绪已经刻画完了,可他偏又加上一笔,这声长叹差点把刚挑亮的银灯吹灭,这该是多长多重地叹气啊,整个画面谐趣顿生。

明初戏曲家、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说:“马致远长句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又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俱入妙境;小语如‘上床与鞋履相别’,大是名言。结尤疏俊可咏。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

5、世象作

《耍孩儿·借马》节选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人般看承爱惜。逐霄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但有些污秽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莫骑。”……有口话你明明记:饱时休走,饮时休驰。……这马知人义,似云长赤兔,如益德乌骓。……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来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此曲以诙谐风趣的语言、生动传神的细节、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爱马如命、既悭吝又憨厚的人物形象。这人买了匹好马,便惜马如命,百般爱护。偏有那“不晓事”的人来借马,这便如同要掏他的心窝一般。他实不愿把马借给他人,但又怕伤了朋友脸面,于是他内心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和钻心的刺痛。这些通过养马人的长篇大论没完没了地向借马人叮嘱关于养马、骑马的注意事项表现出来。马被人借走后,他倚门等待马的归来,以至于“柔肠寸断”,“两泪双垂”,这个细节十分夸张,也很具幽默效果,把人物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评论这首套曲说:“这是马致远真正的崇高的成就。诙谐之极的局面,而出之以严肃不拘的笔墨,这乃是最高的喜剧,正和最伟大的哲人以诙谐的口吻在讲写似的,他的态度足够严肃,但听的人怡然笑了。”

在现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但是马致远到底是哪里人呢?由于元代“儒学荒废”,诸多研究马致远的学者都无铁证让自己的观点服众,而笔者则更认同马致远的故乡在东光。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东光县普照寺院内西南方向。大门两侧黑色的门柱上是由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朱惠民撰并书写的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这幅对联非常工整,将马致远的代表词句巧妙地融入其中,说明了这首名作历经多年而流传不灭。

一代文豪马致远,虽文采斐然,志向远大,却一生郁郁不得志。经历了少年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的壮志,青年时“登楼意,恨无上天梯”的追求,中年时“天涯自他为去客”的寻觅,壮年时“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的失意,晚年时“闲身跳出红尘外”的纠结。时间定格在公元1323年,这位名震元代曲坛的“瘦马”,顶着元统治者凛冽的“西风”,沿着悲凉的“古道”,悄然归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这首小令千年来无人能续写,只短短五句却包含五幅画面,真是绝妙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元曲里有一首写尽了秋怨孤独的小令,大部分的人读了都会伤心落泪
《天净沙秋思》优秀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