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交流症”下,我们如何捍卫社交传统?

  作者:然 玉

  打十个百个电话,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顿饭;群里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见面一次握手或一个拥抱……有一种现象,叫“现代交流症”。有人归纳了“现代交流症”的几大表现:“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绵绵,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相见”,“和老婆睡同一张床,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参加家里长辈寿宴,忙着拍照发微信点赞”……(1月13日《现代金报》)

  “现代交流症”之说,算不得新鲜。在此之前,类似的提法还有“手机依赖症”、“网络型社交障碍”等等。虽然是不同的表述,然而其概念指向,总归是相同的。也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相关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越发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意愿、维系情感。与之相伴的,则是线下交际能力萎缩、人际连结弱化。几乎悄然之间,“网络社交”就实现了对生活的重塑。于是,有人乐此不疲,便注定有人惆怅不已。

  相爱的夫妻同床共枕静默无言,非要在微信上才可互道一声晚安。如此场景,荒诞之中带着一股诡异,让人且笑且悲、无言以对。的确,微信等社交工具,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人际交往方案。作为产品用户的“个体”,只需运用简短的字句、流行的“语调”,只需按下点赞按钮或者发送图片表情,就能过快速完成一个“传情达意”的过程。这一切,何其方便,又何其敷衍?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只会做这些、只愿做这些?

  历史一再证明,特定情境下,技术工具的进化,很可能导致个体技能的退化。所谓“现代交流症”的一大肇因就在于,人们已对那套符号化、标准化的网络社交方法产生依赖,而不再习惯通过复杂的表情管理、肢体配合、情绪调动等,来在现实的人际场景内维持言行得体!“朋友圈”里热闹非凡,线下见面却尴尬冷场,这一冷一热之间,充斥了太多纠结的、离奇的故事。

  事实上,人际交往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互动、彼此调适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简入繁、渐次深入的过程。网络社交的那套方法论,更多只能维持一种“弱联系”,而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比如说,跨代际的情感交流、同亲近者的日常相处,显然都很不适合,单单隔着微信倾诉衷肠……社交工具,既是“虚拟人物形象”的舞台,也是表演型人格的秀场。而随着情感焦虑加剧,我们惶惶难以自处之际,是该尝试从幻象中走出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网络社交的勃兴,不可避免会对“传统社交”模式产生极大影响。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这种影响能够以温和的、积极的方式展开,而不是表现为强势的改造和取代。说到底,微信或者“朋友圈”等,终究只能是我们丰富社交能力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社交生活的本身。(然 玉)

[责任编辑:王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包乞丐”来袭谁认真谁又LOW
工具入侵情感世界
离婚率攀升,关社交软件什么事 离婚率走高绝非社交工具惹的祸
新年有微信面对面红包,我们不妨面面相“趣”
微信红包如何抑制社交?
我的好朋友,从来不给我点赞 | 网络社交真的会让人孤独吗?【第74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