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农日用杂字》解读(三)

杂字原文:

       耩子拾掇就,种金尖又尖。耧斗锤拴好,楼仓板休偏。下首种薥秫,早谷省的翻。黍子共穇稻,打砘不怕干。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


释义:

       耩子(jiǎng zi):耧。一种畜力或人力牵引的条播机,后面有人扶,可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等。也称耧犁或耧车。旧时多为两足,上世纪七十年代始因水肥条件大为改善,各地均推广合理密植,三脚耧开始普遍使用。

              耩子(耧)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二:“耬车,下种器也……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耬,且行且摇,种乃自下。”由此可见,古时多为两足耧。


        拾掇(shí duo):收拾、整理、修理。如:1、奠酒辞了灶,拾掇置办年。2、耩子拾掇就,种金尖又尖。

       种金(zhòng jin):耧腿底端的铁制两足或三足,足尖,中空,即可开沟又可下种。

       耧斗(lóu dǒu):分两格,大格用于盛种子,小格用于匀送,有仓门相通,耧斗锤系线或铁丝通过仓门。

        耧斗锤(lóu dǒu chuí):或称耧斗石。在耧斗内用绳拴一铁块或石头,上连一段铁丝或竹篾,尾部上翘,用与播种时控制种子落入耧斗数量及使种子均匀落入耧脚的部件。

         耧仓板(lóu cāng bǎn):位于耧仓和耧斗之间的木板,下端有一缺口,仅容种子下落,木板可根据播种的需要而上下调节。

       下首(xià shǒu):位置较次的一边。在这里指下首地,即易旱涝、较贫瘠的土地。

        薥秫(shǔ shǔ):今作蜀黍,即高粱。一年生草本植物。秆高叶阔,夏月开花,实赤褐色,为谷类之一。

                   高粱

       谷子(gǔ zi):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条状披针形、有毛,穗状圆锥花序,子实圆形或椭圆形,脱壳后叫小米,是我国北方的粮食作物,也叫“粟”。根据播种时间早晚,有早谷晚谷之分。一般谷雨后播种的谷子为早谷(或称“稙谷”),麦收后播种的谷子为晚谷。

       黍子(shǔ zi):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叶子细长而尖,叶片有平行叶脉。籽实也叫黍子,淡黄色,去皮后俗称黄米, 比小米稍大,黄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煮熟后有黏性,常用来做年糕、酿酒,是旧时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黍子

       穇稻(cǎn dào ):穇子和稻子。

       穇子(cǎn zi):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有很多分枝,叶子狭长,种子可磨成一种多少带苦味的粉末,可作为食品。

               䅟子

       稻子:这里指旧时北方种植的一种旱稻。

       打砘(dǎ dùn):播种后由人或畜拉着砘子将耧沟里的土块压碎,便于幼苗出土和保墒。

                    砘子

        翻(fān):在这里指翻种。将先前播种后没出苗的地垄重新播种。

       搪耢(táng lào):搪,即均匀涂抹的意思。搪耢就是用特定农具将泥土均匀严密的铺平。种上棉花后,为了防止透风和水分蒸发,用耢将播种后的土地搪平抹实。


       搀(chān ):搀和( chān huo )搅拌混杂。种芝麻时,因芝麻粒太小,用量很少,在播种时必须搀上沙土或肥料,从而保证撒种均匀,节约用种。


解读:

        前两篇杂字原文主要说的是春耕问题,这段杂字原文则说的是春播问题。主要是“耩子拾掇就”,确保“耧斗锤拴好,楼仓板休偏”。在耧上有盛种粒的耧斗,也叫耧仓。在耧斗的后下方开一小门洞,用来下种。在小门洞上安有一个能够上下活动的小木版,即楼仓板,用来控制种子的流量。在耧斗的后部悬挂一个两端有铁丝连着的小铁锤,其中一端的铁丝穿过楼仓板底端,进入耧斗,吊在耧斗的前上端。在播种时,执耬的人晃动两柄,耧斗锤即随之左右晃动,带动种子流下。耧斗锤如果拴不好,晃动时播种效果就不好。楼仓板如果安不正,会导致播种一垄密一垄稀。因此,“耧斗锤拴好,楼仓板休偏”是播种所必须的。

        扶耧耩地(播种)不是谁都能做的,种子播的过深和过浅都不适宜,一切技巧都在扶耧者两手的感觉上。同时还要在扶耧前行中注意摇晃的幅度,晃耧的幅度过大,则下种太多,出苗过密;晃耧的幅度过小,则下种太少,出苗稀疏。故能扶耧播种的人都是种庄稼的老把式。


        旧时种庄稼,特讲求因地制宜。咸丰年间沂水县令吴树声在《沂水桑麻话》中将境内陆土细分为坡地、涝地、洼地、园畦、沙地、石田地、岭地、山场,并逐一说明地土情形和用场,为我们考证鲁中山区丘陵地带的农事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1)坡地(俗称平壤为坡地),两年三收。初次种麦,麦后种豆,豆后种蜀黍、谷子、黍稷等谷;(2)涝地(俗称污下之地为涝地),二年三收亦如坡地。惟大秋概种穇子。麦后亦种豆,但若雨水微多,颗粒无收,徒费工本,不如种晚稻(旱稻);(3)洼地(较涝地尤下),常有积水。遇旱年涸出,始可播种,不过种麦一季或蜀黍一季耳。“与其十年九荒,莫如择最下之区,挑深为塘,以泄积水,近塘皆种苇。”“汪坑冬春皆有水,可种莲藕,花实根叶无一不可得厚值”。(4)园畦(有水之地,始种园畦),有水处可种靛(即大蓝),亩可获钱数十千。近城市处种蔬、瓜、瓠、茄、豆(如扁豆、刀豆之类),不惟可蔬,且可代粮也。(5)沙地,宜种长生果(花生),又宜种薯芋(俗称地瓜)、棉花。(6)石田地,内尽小石子,虽出粮食,收成甚薄。宜于耕地后种长生果。(7)岭地,本属荒山,不宜五谷,开垦后宜种包谷(也叫棒子或玉米)。(7)山场,虽种杂谷,一遇旱年,颗粒不收。“不若仍旧种树。不惟桲椤、山桑可益蚕事,凡松、柏、楸、栗相其土宜在在可种,既可以落实取材,又可以保护山脉,不致冲淤田地”。 吴树声说到:“ 以上各条皆目见耳闻,访之贤父老。”因而可信度是很高的。

        清前期的鲁中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于支配地位,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农产品。受山地、丘陵和水资源的影响,土地尤其是大面积的肥沃土地少,高粱、小麦等主粮种植比例相对变小。农民往往在山地、丘陵等小块土地上见缝插针地种植各色杂粮,如穇子、旱稻、黍子、稷子、绿豆、小豆、虹豆、芝麻等。农民食物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如高粱、小麦、豆类、谷子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各色杂粮更是如此。

       “薥秫”,现今称作蜀黍,即高粱。高粱单名粱,具有粘性的叫秫。其后,随着时代地区的不同,各种作物品种的增多,需要在单字或单名之上冠以一个形容词,以示区别,才出现了许多复字双名。以粱、秫言,先有青粱、黄粱、蜀黍、薥秫、稻黍等名,再由于方言、语音上的不同,又分别叫作(或被写作)秫黍、秫秫、黍秫、陶秫、秫谷、秫子、秫稷、红秫、茭子、红茭草、芦穄、芦粟……等等。

        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如《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在《日用杂字》“下首种薥秫,早谷省的翻”一句中,之所以用“薥秫”,而不用蜀黍或秫秫,是因为在以前的山东一带,所种高粱一般有四种,即普通食用高粱、黏高粱(秫秫)、帚用高粱(可作炊帚和扫地笤帚)、歪脖子高粱(其弯脖子可作牵机的挂钩用。人们常用“歪脖子高粱另一种”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怪异)。

        弯脖子高粱到底是另一个品种,还是普通高粱的一种病态,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在鲁中、鲁北一带,有句农谚说“清明薥秫谷雨谷”,意思是节气到清明时种高粱,谷雨时耩谷子和黍子、䅟子等,是最佳时机。在春播时首先要种的就是高粱。因此有人将“下首种薥秫”一句写为“下手种蜀黍”,用“下手”代替了“下首”,乍看是有道理的,但结合下一句“早谷省的翻”就讲不通了。春季一下手就种蜀黍,与“早谷省的翻”没有必然联系。

        笔者认为,《日用杂字》作者马益著的本意就是“下首”而不是“下手”。因为要想正确理解原作者的本意,首先要搞明白高粱和谷子的生长情况。高粱不能密植,长出苗后要间苗、定苗(剜苗),株距在一尺左右,且对土质要求不太高,不怕断垄。谷子则不同,株距寸余,可以密植,对土质要求较高,若土质不好,容易出现断垄,直接影响产量。还有就是谷子播种后最怕蝼蛄咬,极易出现断垄问题。而高粱属于高杆作物,比其他作物耐涝,只要长到一人多高,即便积水时间长一些,也照样有收成。所以在春季安排高粱地和谷子地时,老百姓都拿好地种谷子,地势低洼的“下首”地种高粱。这样早谷(即谷雨期间种的谷子)就不会出现断垄问题,省得再翻种。由此看来,“下首种薥秫”与“早谷省的翻”就确实有必然联系了。老百姓种地同过日子一样,都是精打细算的,不仅要讲究先种什么,后种什么,还要讲究什么地适合种什么。在《俗言杂字》中,有句“南地谷子,北地高粱”,说的也是把高粱种在下首地里。

       “黍子共穇稻,打砘不怕干”一句,说的是黍子和穇子、稻子,在播种后需要用砘子把松土压实以保墒。需要打砘子的农作物,不仅是黍子和穇子、旱稻,还有高粱和谷子。总之,只要在春季用耧耩的农作物,都需要打砘子,而秋后耩麦子,则不用砘子压实,而改用别的农具“夯头子”。

      上图:  前面播种,后面跟着打砘子压实

        对于鲁中一带种植穇子和稻子,咸丰年间沂水县令吴树声在《沂水桑麻话》中记载:“涝地(俗称平壤为坡地,污下之地为涝地,较涝地尤下者为洼地。),二年三收亦如坡地。惟大秋概种穇子(形如稗子,莒、沂最多)。此禾性耐水,且易熟,不费工本,民间食谷大半皆此,甚合土宜。麦后亦种豆,雨水微多,颗粒无收,徒费工本。沂俗有种稻者,原系秋禾。然南方有晚稻,夏至始种 ,似此等涝地,麦后亦可播种,收成虽薄,较之种豆,终可望收也(稻皆旱种,其种植之法与北方种他谷同,非南方水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穇子和稻子(旱稻)都是在“涝地”里种植的。

        有人将“穇稻”误以为是籼稻(籼 秈 xiān)。籼稻是水稻的一种,适宜在温暖气候下栽培,而在清早期的山东临朐那一带,只能种植对水土条件要求不高旱稻,不可能种植水稻。

        现在百度百科所说的䅟子,与我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山东农村种植的䅟子有所不同,当年见到地头上种植的䅟子很像“湖南稗子”。(见下图)

        民国《寿光县志》载:“䅟子即稗子,穗形尖,粒如草籽,产量最多,惟甲厚而米少,土人植道旁以护禾。水稗植洼田中,皆可蒸食。”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旧时北方农村种植的䅟子,其实就是一种稗子,且有水、旱之分。现时很多地方种植的所谓䅟子,可能是引进的或培育的新品种。

        “砘子”是石头做的,有两种:一种重20斤左右,和现在的举重杠铃比较相似,不过中间连接的是木头,两边是专门打做的圆石头,每片直径25厘米左右,宽约6厘米,根据播种的耧腿的距离设计砘子的宽度,作用是高粱、谷子、黍子等农作物播种后,用它来将松土压实,起保墒的作用;还有一种砘子,一盘有三个磙珠儿,一趟能轧三个垄沟儿。可以人拉也可以套上牲口拉。


        棉花,古称绵花,原产于热带干燥的草原地区,最初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后来在长期驯化下成为一种一年生作物。宋代以后,闽、粤一些地区开始有人种植棉花。随后,棉花种子传至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元代时,又有人从新疆吐鲁番引进棉种在陕西试种。棉花真正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始自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了棉花的经济价值,为推广植棉,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

        棉花自明朝始,主要采取一年一熟制种植,因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天天气寒冷,而棉花原为热带作物,畏寒,只能利用春夏完成种植周期。如果采取轮作制,棉花播种过早,一旦发生倒春寒则容易死亡,播种过迟则影响后作物下种。

       清代的棉花种植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当时为了追求粮食产量,棉花开始实行一年两熟轮作制。一般以水稻、小麦、粟、蚕豆、黄花苜蓿轮作。在南方也可趁着冬春种植一季绿肥,算是一年三熟。但从高产角度出发,还是以一年一熟为宜。徐光启认为“如果万不得已要种两熟,也只好种大麦或稞麦,并用上粪来肥田,绝不可以种小麦”。

       棉花播种对地温和墒情要求较高。在旧时没有地膜覆盖和营养钵育苗的情况下,都是靠自然种植。一般在5厘米地温5天稳定通过14℃时,就是棉花的播种时期。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棉花适宜播种期是4月中旬。农谚说“枣芽发种棉花”。枣树发芽比较晚,待枣树发芽时天气已很暖和,地温已经升高,就可以种棉花了。近读蒲松龄的《日用俗字》,在其《庄农章》中有句“开手先撒绵花种,芝麻又种霸王鞭”,似乎是说春播最早种植的棉花,起码不晚于应在清明时节的高粱。但清明时期的地温偏低,棉花早播后容易烂种。但蒲松龄是不会说错话的,也许山地的湿度很小,必须早播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发芽。

从日用杂字中所说的“棉花严搪耢”,我们可以看出棉花播种后是不用石砘子压的。为使棉花播种后有个好墒情,必须“严搪耢”,即在耧播或点播时将土壤尽量耙细,播种后将表土耢平耢实,以利出苗。

        “芝麻”被认为是张骞通西域以后引入的作物。别名很多,其中之一是脂麻,意为油多。后讹音为芝麻。它的主要作用是榨油,采用古代机械,芝麻的出油率比其他油料作物都要高(除花生外)。

       芝麻播种难度较大,过密过稀都不合适。特别是耧播,因芝麻粒小易滑,每亩播种0.5公斤左右,条播时对耧仓板的控制很难掌握。因此必须将芝麻种搀上别的东西,如沙土或肥料农药等一起播种,这样既可撒种均匀,又可节约用种。以前寿光家乡有个传说,一个叫王季槐的调皮鬼不安心读书,逃学出去给财主打短工混碗饭吃,在给人家扶耧耩芝麻时,为图省事,将耧仓板提高一大截,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工夫就把芝麻种下完,其他地方都没有撒种。临走时还明人不做暗事,给人家留下一张字条,说“我是南河王季槐,今天逃学到这来;扬场扫略不用提(根本不会),扶耧耕耩在头里(只能牵墒);十耧芝麻一耧耩,下雨阴天挪着栽。”从这个传说中也可以看出,由于芝麻粒子太小,播种如果不搀东西,就下种太快。故“芝麻种须搀”是非常必要的。

说芝麻粒子太小,还可以从一些当地俚语、俗语中看出来,如说一个人为了推脱责任,再小的理由也要找一个:“非要找个芝麻粒垫腚”。还有就是人们常说的“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是形容芝麻的微不足道。

       清代早期种植的芝麻什么品种最好?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提到的蒲松龄在《日用俗字》中的那句“开手先撒棉花种,芝麻又种霸王鞭”就知道了。毫无疑问,当年的“霸王鞭”,就是芝麻中的优质品种。


(作者:王守照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夏农谚
农村关于农作物和气象的谚语俗语
白国斌∣老物件——爪镰
15白露(二十四节气之十五)
乌盟谷子
五谷杂粮糜子,黍子,薏米,高粱和谷子怎么区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