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传的“龙鳞装”在他手中复活了,这技艺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龙鳞装《三十二篆书金刚经》

这是一幅近百米长的卷轴。当它被拉开时,内里的秘密也倾泻而出——错落排布的纸页会有规律地翻飞,像是凤凰的长尾灵动地翘起,又宛如覆盖鳞片的真龙在悠哉游动,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载会随着翻飞的纸页若隐若现——没错,它也是一部书。

这种神奇的卷轴形式,便是已失传千年的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工艺——龙鳞装。而在浩渺的书册中,龙鳞装流传下来的实物,只剩一部目前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刊谬补缺切韵》——珍贵到清末溥仪出逃时都不忘将它带在身上。

《刊谬补缺切韵》(后)

幸而,有人坚持不懈,从历史痕迹中“寻觅”十余年,终让这项蒙尘的手艺重现天日。此人,便是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

一个半路踏进图书行业,不惧前景式微的现实,一心埋头苦苦钻研,终结善果的有心人。

“如果有一个行业告诉你,这是一个末路行业。如果你又那么热爱它,那你是不是要想办法。”

 

毕业于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张晓栋,从小就对书有很深的情结。留守在家的他每当思念父母时,都会翻阅家中库房里父母留下的书籍。

从那时起,他就觉得自己被书籍优雅的排列组合所安抚治愈。直至大学毕业后,北漂的他机缘巧合进入丝网印刷技术协会工作,因此接触到许多书籍行业中的专家学者,就这么进入了书的圈子。

那时,张晓栋对未来书籍的发展做出了两种判断了:一种是电子书,另一种则是极为精致的用于收藏的实体书。而他决定要做出后者。

 龙鳞装基础结构示意图

2008年,27岁的张晓栋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第一次看到了对龙鳞装的描述。简短的形容,却在他脑海中构成充满生命力、甚至科幻的书籍形象——

龙鳞装”是古代书籍从卷轴装向册页过渡的装帧形式,这是一种藏于宫廷的技艺,民间鲜见。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叶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叶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叶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由此书叶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叶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避免了卷轴书籍展开过长、易损坏的缺点,方便查阅、保护。宋代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形容其为“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整体阅读时,有“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之感。

“很难想象这种形象竟是一个千年前的东西。”张晓栋对龙鳞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然而这项技艺存在时间非常有限,且已失传许久,没人能准确知道该如何复原这种装帧形式。张晓栋更是缺乏制书的经验和知识——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渴望闯出一片天的愿望。

 

虽然实体书行业日渐式微,但张晓栋仍下定决心,着手龙鳞装的研究和复制工作。

他日以继夜地翻阅各种古籍资料,一次次尝试样书打板;他怀揣着初心和不灭的热情,一次次登门拜访业内顶级专家——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古画修复学者、印刷界泰斗……虚心恳求老师的指点。

登门拜访中国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

几年下来,用作研究、尝试复原而废掉的纸张,都能装满整整一屋子。而关于龙鳞装的书籍知识与复原经验,也逐渐填满了他的脑海。

制作龙鳞装其实并非复杂的工艺,它所用到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唯一把刀、一支尺、一根笔、一熨斗、一叠纸而已。


但它却是一项需要十足细心和耐力的工作,制作过程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测量、裁切、对折、熨贴、粘贴……一步步环环相扣、叠加重复,不能有丝毫误差。

而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书口误差率的把控。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是对此最好的形容——即便每页页口仅有0.1毫米的误差,几百页累积下来也会相差几厘米,这是很大的失误。

正是这样枯燥、重复又精细的机械性工作,令许多向张晓栋学习龙鳞装技艺的人半途而废。而张晓栋仍坚守在此,甘之如饴。

如此历时两年半,2010年张晓栋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并以此书获得了中华印制大奖金奖。

 

此作品以国内顶级的安徽泾县绢纹宣纸为载体,共217个页子,卷起时卷轴直径为12厘米,全卷舒展后总长约8米,宛如一条游龙蜿蜒而行——这是一种很有禅意的表达方式,阅读其中经文时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十余年来,张晓栋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官方认定为唯一的龙鳞装非遗传承人。他受邀携作品参加过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香港艺术周、世界手制书展等国际盛会,惊艳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他说,如果有一个行业告诉你,这是一个末路行业,但你又那么热爱它,那就要想办法让它活过来——做出中国最美的图书,是他的心愿。

“一千年前的阅读体验,丝毫没有陈旧的古老之感,反而像观看3D电影般身临其境。”

之后,张晓栋携团队耗时四年半时间完成了百米长的经龙装作品《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并荣登“最美图书展”排行榜。

这套作品内容结合了原著、程甲本和孙温插画,共计八函,每一函约长62厘米,宽38厘米,高约15厘米。八函叠放一起,高达124厘米,重量达200公斤,需要3000平米的空间才能将它们全部展开。

 

不过对龙鳞装这种工艺而言,120回的《红楼梦》内容实在过于庞杂。为使《红楼梦》更好地呈现,张晓栋创造性地把龙鳞装与经折装结合:单回内容使用龙鳞装的形式呈现,回与回之间则使用经折装连接在一起由此创造了图书的另一种装帧形式——经龙装。

实际上传统的龙鳞装,书口处并无图案。张晓栋根据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对龙鳞装进行了改良:在鳞次排列的页口上,分毫不差地设计上插画片段,如此平铺开来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鳞口游走交替,画卷随影更迭,龙鳞徐徐展开,移步易景,页页藏趣,一下子就把人们引入了绮丽旖旎的大观园。


对张晓栋而言,单纯复制龙鳞装的结构并没有很难,但那不是他想做的。他想做的是用此结构让人们对书产生新的认知,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所以在制书的过程中,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一部都不去重复以前的结构,而是去探索龙鳞装更多新的可能。这才使得整个工艺变得极其严苛和复杂。

《读臻集》

《读臻集》是龙鳞装与蝴蝶装结合构成的“游龙舞凤”形式

《大国古风》

《大国古风》收藏了34位书法名家共同书写的句诗书法,开卷入眼是一片山川,随着页面翻动起伏错落,书法显现,圆满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诗书”合璧

“就这么拿着剪刀弯弯曲曲地修剪,发现竟然造出了一个2.5维的空间,画面异常地生动。”

“千页”系列书籍诞生于一次偶然。对张晓栋而言,这是布达拉宫送给他的礼物。

张晓栋第一次带着作品去西藏参加展会时,由于高原上干燥的气候,纸张纤维里的水分流失严重——向来平整的龙鳞装书页,竟卷曲成凌乱翘起的状态。

佳作变成了“废品”,张晓栋有些气馁。

在布达拉宫展出时页子全部翘起的样貌

然而他发现,参观者在欣赏时,会不由自主地去用手指滑动页片,并对其中一闪而过的画面感到惊喜。观察敏锐的张晓栋很快捕捉到了作品动态的一幕。

就这样,这幅作品在他的工作室挂了三四年。每每用手划过卷曲的书页,试图将书页抚平时,都会发现书口的画像随着拨动呈现出不同的神态,更添了一抹灵动的意韵,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表达这幅作品。

 

思索片刻后,他用剪刀依照着那灵动的画面对着作品剪了下去。经过修剪,页口的画像纷纷“立”了起来,褶皱翘起的书页,成就了明暗纵深变化,令插画中的形象立体了起来,构成了一个介于真实世界与奇幻世界之间的2.5维空间。

将卷曲的页子修剪过后的效果

这种脱胎自龙鳞装、不同角度有着不同影像的装帧艺术形式,被张晓栋命名为千页,它以龙鳞装结合纸雕艺术来演绎时间与空间的具象表达。

此后,他又用类似形式做了更多的尝试:用纯白的纸,借助光构造一种纯洁而空灵的空间形态;在古书上巧妙浸染茶汁,形成江南水乡的烟雨濛濛;以层次分明的裁剪,让千里江山图立体呈现……

纯白“千页”作品上的光影效果

古书染茶汁的“千页”作品

千页《觉者》

千页《千里江山图》
千页《时空》

与当代艺术形式结合的作品

阅读龙鳞装书籍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虽不至如古人般沐浴焚香,也当以一种庄重、珍视的心态对之:带上手套,使用书拨,一页页轻轻翻阅,慢慢走进书中世界。


“我认为龙鳞装它绝不是过去的,而是带有很强的未来色彩,和无限的可能性的。它还会演化出什么?我也很期待。

END
转载须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放弃铁饭碗,全世界只有他了,把书变成舞动飞龙!
他用失传千年的工艺,制作了中国最美的书
他花13年掌握的中国手艺,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会做
技艺丨书籍装帧,美的传承与创新
传奇“千页”重出江湖 失传“龙鳞装”再回书籍艺术巅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