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增注《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
一.
1.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2. 心德在耎(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3.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4. 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5.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1.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2.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3.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4.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5.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注:土为中宫,东木西金,南火北水,各小格亦然。
注:1.关于五味的配属,《辅行决》中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是辛咸甘酸苦,《内经》中对应的是酸苦甘辛咸,两者除土共为甘外,其他四行则不同。这里只点明有这个差异,并不能确定哪个就是正确,往上溯源五行五味五脏配属皆有争议。
2.从五脏苦欲补泻与汤液经法图结合来看,以用为补,以体为泻,以化味为急食。
1、木性药(阳):味辛皆属木,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A.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多于秋季剥取,阴干,除去杂质及粗皮。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用法与用量
1~5g。
B.桂心(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木中木。辛、甘,热。味厚燥性,入肾、脾、膀胱经。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C.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与用量
3~10g
注:神农本草经中肉桂为菌桂,桂枝为牡桂。药典中三者同属樟科植物肉桂的不同部分,原产我国,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省区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印度、老挝、越南至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但大都为人工栽培。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D.羊肝,木中木。甘、苦,性凉。入肝经。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中华本草》
炮制
宰羊时剖腹取肝,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烘干
性味与归经
甘、苦,性凉。入肝经。
功能与主治
养血;补肝;明目。主血虚萎黄,赢瘦乏力;肝虚目暗;雀目;青盲;障翳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30-60g;或入丸、散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蜀椒,木中火。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中药学》
炮制
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晒干用
性味与归经
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温中止痛,杀虫1.用于胃腹冷痛,寒湿泄泻等症2.用于虫积腹痛或吐蛔等症
用法与用量
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A.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釆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用时切厚片。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用法与用量
3~10g。
B.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胱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
3~10g。
C.炮干姜,木中土。平,温。入肺、心、脾、胃经。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取干姜,照炒法(通则0213)用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用法与用量
3~9g。
D.粳米,木中土。甘、苦,平、微寒。入脾、胃、肺经。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中药大辞典》
炮制
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性味与归经
甘,平。入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
E.阿胶,木中土。甘、平。归肝、肺、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捣成碎块。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用法与用量
3~9g。烊化兑服。
F.伏龙肝,木中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中药大辞典》
炮制
别名灶心黄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在拆修柴火仕(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
性味与归经
辛,温。 入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温中燥湿,止呕止血。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1~2两;或入散剂;或煎汤代水煎药。外用:研末调敷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A.细辛,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马兜铃科植物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
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B.山萸肉,木中金。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性味与归经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法与用量
6~12g。
C.矾石,木中金。酸、涩,寒。归脾、大肠、肝经。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族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
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脱肛,痔疮,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用于湿疹湿疮,脱肛,痔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瘜肉。
用法与用量
0.6~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
D.细辛根,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A.苦参,木中水。苦,寒。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与用量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B.附子(玄武),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
3~15g,先煎,久煎。
注:(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岀,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2、火性药(阳):味咸皆属火,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阳中至阳)
A.旋覆花,火中火。苦、辛、咸,微温。入肺、脾、大肠、胃经。消痰降逆,行气下水。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用法与用量
3~9g,包煎。
C. 鸡心,火中火。咸。入心经。补心安神、镇静神经,治五邪。
②、火中土(至阳中阴)
A.泽泻,火中土。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或泽泻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用法与用量
6~10g。
注:《中华本草》记载:泽泻含有刺激性物质内服可引起胃肠炎,贴于皮肤引起发泡,其叶可作为皮肤发红剂。羊吃此植物无害,而牛可引起中毒,表现血尿。——血尿一般是肾损伤标志。
B.黄饴,火中土。甘、酸,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中药大辞典》
炮制
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性味与归经
甘,温。入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
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用法与用量
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1~2两;熬膏或入丸剂。
③、火中金(阳中太阴)
A.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胱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
3~10g
B.葶苈子,火中金。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平喘,逐饮行水。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味与归经
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
3~10g,包煎。
④、火中水(阳中至阴)
A.戎盐,火中水。甘、咸,寒。入心、肝、肾、膀胱经。平血热,助水脏,清热利水。
《新修本草》
炮制
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及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
性味与归经
味咸,寒,无毒
功能与主治
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虫,疗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
用法与用量
B.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
用法与用量
9~15g。
C.芒硝,火中水。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泻热导滞,润燥软坚。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性味与归经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用法与用量
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D.硝石,火中水。苦、咸,寒。入心、脾经。利尿泻下,破坚散结。
《中药大辞典》
炮制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主要成分为硝酸钾。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性味与归经
苦咸,温,有毒。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能与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E.海蛤,火中水。苦、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中药学》
炮制
本品为文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的贝壳
性味与归经
苦、咸,平。入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1.用于痰火郁结,胸胁疼痛,痰多喘咳等症。2.用于瘰历、瘿瘤等症。
用法与用量
三钱至五钱,煎服。蛤粉需包煎。
⑤、火中木(阳中太阳)
A.大黄,火中木。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釆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
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 研末敷于患处。
B.代赭石,火中木。苦,寒。归肝、胃、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采挖后,除去杂石。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肝、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用法与用量
9~30g,先煎。
注:煅赭石 取净赭石,砸成碎块,照煅淬法(通则0213)煅至红透,醋淬,碾成粗粉。每100kg赭石,用醋30kg。
C.葱叶,火中木。辛,热。入胃、肺经。利五脏,清热散寒,发汗通脉,消水祛肿。
《食疗本草》
炮制
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叶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及多种低果聚糖,又含少量淀粉、半纤维素、α-纤维素和木质素
性味与归经
温,辛。
功能与主治
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中风,面目浮肿;疮痈肿痛;跌打创伤。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热罨或煎水洗。
D.芥子,火中木。辛,温。入肺、胃经。温中散寒,豁痰利气,通经止痛。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釆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
注:炒芥子 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3、土性药(亦阴亦阳):味甘皆属土,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亦阴亦阳)
A.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 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用法与用量
3~9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 2g,—日2次。
B.牛脾,土中土。甘、微酸,温。入脾经。补脾健胃,消积除痞。
《中华本草》
炮制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脾脏,宰牛时,剖腹取脾脏,洗净鲜用,或烘干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酸;性温, 入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健脾开胃;消积除痞。主脾胃虚弱;食积痞满;痔瘘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研末,1-3g。
②、土中金(中之少阴)
A.麦门冬,土中金。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
6~12g。
B.白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注:一言白醋
C.苦酒,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注:醋?
D.酢,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注:醋?
③、土中水(中之至阴)
A.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10~15g。
B.瓜蒂,土中水。苦,寒。有小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中药大辞典》
炮制
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6~7月间,采摘尚未老熟的果实,切取果蒂,阴干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入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治痰涎宿食,壅塞上脘,胸中痞梗,风痰癫痫,湿热黄疸,四肢浮肿,鼻塞,喉痹。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
④、土中木(中之少阳)
A.炙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用法与用量
2~10g。
B.升麻,土中木。辛、甘、微苦,凉。入肺、脾、胃经。发表透疹,解毒升阳。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
3~10g。
C.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胱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与用量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1.法半夏,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2.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1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3.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或煮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净半夏,煮法用白矾12.5kg,浸泡法用白矶20kg。
D.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与用量
2~10g。
E.黄芪,土中木。甘,温。入肺、脾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与用量
9~30g。
⑤、土中火(中之至阳)
A.大枣,土中火。甘,微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釆收,晒干。
性味与归经
甘,温。归脾、胃、心经。
功能与主治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与用量
6 ~15g。
B.鸡子黄,土中火。甘、平。入心、肾经。滋阴养血,益胃除烦。
《中药大辞典》
炮制
雉科动物家鸡的蛋黄
性味与归经
甘,平。入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
滋阴润燥,养血息风。治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胎漏下血,烫伤,热疮,湿疹,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与用量
内服:生服、煮食或以药汁冲服。外用:调药涂或煮熟熬油涂敷。
4、金性药(阴):味酸皆属金,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阴中少阴)
A.五味子,金中金。酸,温。归肺、心、肾经。敛汗止渴,敛肺止渴,涩精止泻,安神明目。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性味与归经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2~6g。
B.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温。入肝、肾、大肠、小肠经。疗疮滑胎,凉血止痛,生肌解毒,治瘖生发。
《中药大辞典》
炮制
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榨取之脂肪油
性味与归经
甘,凉。入手阳明经
功能与主治
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
用法与用量
内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C.犬肺,金中金。酸,温。入肺经。温中补肺,止咳降逆,行气下水。
②、金中水(阴中正阴)
A.薯蓣,金中水。甘,平。归肺、脾、肾经。健脾补肺,益肾养阴。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釆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 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 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 “光山药'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澹,白带过多。
用法与用量
15~30g。
B.王瓜根,金中水。苦,寒。入胃、大肠、心、肺、膀胱经。泻热利水,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气生津。
《中药大辞典》
炮制
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根,夏、秋间采挖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小毒。①《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②《会约医镜》:"入心、肺、膀胱三经。"
功能与主治
泻热,生津,破血,消瘀。治热病炳渴,黄疸,热结便秘,或小便不利,经闭,症癖,痈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鲜者2~3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C.地榆,金中水。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③、金中木(阴中少阳)
A.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用法与用量
3~10g。
B.牡丹皮,金中木。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性味与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 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6~12g。
C.石膏,金中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性味与归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与用量
15~60g,先煎。
D.雄黄,金中木。辛,温。有毒。归肝、胃经。解毒杀虫,祛痰。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采挖后,除去杂质。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用法与用量
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④、金中火(阴中正阳)
A.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种子(黑豆)的发酵加工品
性味与归经
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与用量
6~12g。
B.皂角,金中火。辛、咸,温。入肺、大肠经。祛风痰,开窍闭,除湿毒,消肿,杀虫。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咳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用法与用量
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注: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釆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辛,温。归肝、胃经。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C.咸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少阴中阳)
A.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釆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用法与用量
6~15g。
B.杏仁,金中土。苦、微辛,微温。有小毒。归肺、膀胱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
5~10g,生品入煎剂后下。
5、水性药(阴):味苦皆属水,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阴中至阴)
A.地黄,水中水。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凉血,清热生津。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釆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性味与归经
鲜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岫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用法与用量
鲜地黄 12~30g。生地黄 10~15g。
B.熟地黄,水中水。甘,微温。入肝、肾、脾经。滋肾填髓,补脾益阴,利脉止泻。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1)取生地黄,照酒炖法(通则0213)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生地黄,照蒸法(通则0213)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与用量
9~15g。
C.猪肾,水中水。咸、苦,平。入肾经;滋阴补肾,益气固精,敛汗聪耳,消积利水。
《中药大辞典》
炮制
猪科动物猪的肾,即俗称"猪腰子"
性味与归经
咸,平。
功能与主治
治肾虚腰痛,身面水肿,遗精,盗汗,老人耳聋。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
②、水中木(阴中太阳)
A.黄芩,水中木。苦,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
3~10g。
B.栀子,水中木。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与用量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褐色。
C.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心、肺、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
用法与用量
5~10g。
D.韭叶,水中木。辛、微酸,温。温脾益胃,止泻散冷,助肾补阳,固精暖腰,散瘀逐痰。
《中药大辞典》
炮制
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叶含硫化物、甙类和苦味质。
性味与归经
辛,温。入肝、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用法与用量
内服:捣汁饮,1~2两;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捣敷、取汁滴注、炒热熨或煎水熏洗。
E.柴胡,水中木。苦、微辛,凉。入肝、胆、三焦、心包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和泥沙,干燥。
性味与归经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与主治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与用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注:1.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2.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 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甘,微寒。归肝、胃经。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F.麻黄,水中木。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 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与用量
2~10g。
注: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和泥沙,干燥。甘、涩,平。归心、肺经。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G.知母,水中木。苦、寒。入肾、胃、肺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
6~12g。
H.赤小豆,水中木。甘、酸,平。归脾、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解毒排脓。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味与归经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与用量
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I.葱白,水中木。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中药大辞典》
炮制
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除外膜。
性味与归经
辛,温。入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煮酒。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③、水中火(阴中至阳)
A.黄连,水中火。苦,寒。入心、肝、胆、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与用量
2~5g。外用适量。
注: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苦,寒。归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
B.栗子,水中火。咸、甘,温。入脾、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性味与归经
甘,温。 入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用法与用量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④、水中土(至阴中阳)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釆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性味与归经
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
6~12g。
⑤、水中金(阴中太阴)
A.竹叶,水中金。甘、淡,寒。归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性味与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用法与用量
6~10g。
B.龙胆草,水中金。苦,寒。入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菊科植物苦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釆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解毒利湿,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咽痛,口疮,湿热黄疸,峋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与用量
6~9g。
C.木通,水中金。苦,寒。入心、小肠、肺、膀胱经。清热利水,通经下乳(古称“通草”,今称“木通”;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中国药典》2020
炮制
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秋季采收,截取茎部,除去细枝,阴干。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用法与用量
3~6g。
注:1.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2.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春、秋二季采收,除去粗皮,晒干,或趁鲜切厚片,晒干。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三.
五脏补泻方
枳实、芍药、生姜
枳实、芍药、生姜、黄芩、大黄、甘草
1. 龙胆草、栀子、戎盐
2. 黄连、黄芩、大黄
1. 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淡豆豉、戎盐
2. 黄连、黄芩、芍药、干姜、甘草、大黄
附子、干姜、甘草
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枳实)、甘草
葶苈子、大黄、芍药
葶苈子、大黄、芍药、黄芩、甘草、干姜
茯苓、甘草、黄芩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芍药、干姜
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
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竹叶、大枣(一方作薯蓣)
1. 栝蒌、薤白、半夏
2. 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豉
1. 栝蒌、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2. 代赭石、旋覆花、竹叶、豉、人参、甘草(炙)、 干姜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人参、甘草、干姜、莪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注:1.阳进为补,7味药,阴退为泻,6味药。大补心汤症状为实证,用泻实之法。
2.五泻方的组成与五除对应,每一除均位于两个梯形体用格的交接线的末端,再加上该除阴退(逆时针,右方)化味,即是该除所对应之泻方全部药味。如除痞所在相邻体用格为苦,辛,右边化为为甘,泻心汤即由苦/辛/甘组成。
1.辨肝脏病证治
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药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
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
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
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
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④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5.辨肾脏病证方
①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②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④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
①泻肝汤:救误用吐法。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④泻肺汤:救误用火法。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7.小补五脏方
①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②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④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⑤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8.大补五脏方
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大小二旦六神方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14.小勾陈汤:甘草(三两)干姜,人参(各二两)大枣(六枚,去核)
15.大勾陈汤:甘草 人参(各三两)半夏(—升,洗去滑)生姜(切,二两) 黄芩(二两)黄连(二两)大枣(十二枚,劈去核)
16.小腾蛇汤:枳实(三两)厚朴(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17.大腾蛇汤:枳实(三两)厚朴 甘草 大黄 葶苈(熬黑,打如泥)生姜 芒硝(后下)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开窍救卒死方证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五方为:
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消化道疾病二味中药方:1,《素问病机...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
中医十大名方
【湿气重:脾肾两助丸】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内科(1)
治疗邪留三焦的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