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因的种族 ——《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6 | 悦读读书会出品

本月读书会共读《自私的基因》,领读者为——七月书友。 

我们将精选共读群内的打卡精选内容,以飨读者。

第六章——基因的种族

你知道《武林外传》里面燕小六说的:“我七舅老爷的三外甥女”是他啥亲戚吗?

跟道金斯学会代距计算,一招搞定整蒙不要命的亲戚排位题~

前五章作者主要论证了——“基因的自私属性与间接控制基因机器”的理论,并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到了非近亲个体之间的竞争、合作行为之中,我们发现作者的观点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而且能解决一些世俗智慧所不能理解的逻辑错误。

进入第六章,随作者观察的视角由基因微观层面转到宏观现实层面之中。

一个自私基因通过帮助其生存机器编制赖以生存并进行繁殖的程序 ,进而得以持续繁衍。

在近亲个体的基因库中拥有更多相似的基因,所以其个体之间利他的行为实为基因繁衍目的所驱动而预先的利己信息设置。

为了更好的阐述这种现象,作者引入了数学概率的计算方式,并提出代距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对于基因繁衍目的驱动下,利他行为的利弊权衡,文中给出的数学公式令人大为意外。利他的付出和投资决策居然是一道数学题。 

当然,仅用单一数字指标来理解个体的利他行为,是不够的,实际情况下,还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利他行为过程中自身死亡风险和其他个体存活的可能性。

第二,个体的预期生殖能力也很重要。

第三,亲缘关系的确定性。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

作者的观点仅为一种遗传学解释,以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间万象的本质。但人类的意识可以令人类部分摆脱基因的控制,进行形成更多独立的决策。也就是说部分理论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这一点后面章节作者会有观点的补充。 

延伸思考 

1.父母的基因通过遗传给下一代来达到基因延续,根据概率学理论,父母的染色体很难全部遗传到下一代中,则父母死亡后未遗传的染色体包含其中DNA基因等都将消失,长此以往,种族的基因种类会不会越来越少(主要是控制相同位置的基因)。那最终种族基因会不会大同,弱化个体特征?

2.遗传学上,癌症基因检测,用PCR技术(一种新型快速诊断技术),将受检者的DNA片段放大,以便清晰检测,被称做“检测癌基因的最有效方法”,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应用推广是否有现实的意义?目前你了解的可以筛选哪些致癌基因?如果为了后代得到优质遗传基因考虑,婚前基因检测是否合理,你认为是否侵犯到隐私,有违道德?

莫问前程

关于癌症的基因检测(上)

癌症这个病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疾病。正常细胞周期就是有丝分裂期和间期,往细了说这可是大工程了,涉及很多基因和蛋白,复杂程度不亚于奥运会开幕式,为使整个活动正常运行,很多关键岗位上都有精英人员在负责把控,在细胞里面,这些人员被称为“调控因子”,一旦调控因子工作出现异常,正常细胞就会失控变为发疯的癌细胞。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很多复杂的基因突变,这些“驱动基因”让癌细胞有了超能力:无限增殖、逃避细胞凋亡、新血管生成能力、侵袭性等等。像安吉丽娜朱莉所携带的BRCA基因突变,这个基因正常情况下是负责DNA损伤、转录调控、细胞凋亡调控等作用,它的基因序列上的某些突变会使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现在已发现的癌症驱动基因超过了100种。

肿瘤相关的突变基因有遗传的也有后天突变的,有统计数据显示只有5%-10%的癌症是由遗传引起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突变在40岁发生,那显然30岁时是测不到的。

针对癌症的基因检测大体分两种,一种是用于体检,一种是用于临床诊断治疗。

针对健康人体检测癌症这方面现在很多基因检测公司都能做,但意义其实并不大。

1.基因与癌症发病相关性只是统计学的结果,有发病风险不等于一定会患病,基因突变相当于子弹上膛,但扣动扳机还需要环境因素。即便是像BRCA这种统计学相关性高的,也没被列入乳腺癌筛查的指南里面。更何况有些基因与发病相关性并不高,在总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也很低。通过概率学吓唬人,反而会引起焦虑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2.即便检测到基因突变,没有临床的指导意见,也是没用。像BRCA基因还好,如果检测阳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是有官方指南的,会建议你接下来每年如何通过检查来监控是否有患病迹象。但不是哪个基因突变都有明确指南的。

3.现在很多基因检测公司水平确实不行,花好多钱测了一堆基因,给的报告老百姓根本看不懂,甚至你打电话过去,技术人员也未必解释的清楚,纯属坑人。

综上,对于没有癌症家族史的健康人群,花那么多钱做个全套癌症基因检测,其实没必要。“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都是耍流氓”,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吴一龙说的。

上官婉儿

 这一章的题目叫基因种族,通篇读下来讲的是,在基因的控制下个体的利他行为,具体讨论范围在近亲的利他行为。作者从基因的角度论述利他行为,又一次使用数学模型,以基因的存在为目的,建立模型计算利他行为做到何种程度能够更大程度的保存基因。 

经过前几章的洗礼,慢慢了解这种研究方法,正如作者所说,就像人准确接住抛来的球一样,他并不懂得微积分或者物体运动的物理学,但是他还是能够根据本能准确接住抛过来的球。自然选择机制和基因存在机制就像一台庞大的计算机系统,经过数亿年的计算和筛选,得出了现代生物的行为模式结果。

1.最终种族基因会不会大同,弱化个体特征? 

看到目前为止,基因库中的基因多或少,不是基因自私的目的,存在才是基因的目的,也就是作者在前几章提到的基因之间也是有竞争关系的。所以从基因这个层面来说,是否大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存在。

上升到物种个体的层面,个体特征的弱化,反而是ess的必然结果,特例的出现(也就是基因突变带来的特例),反而要看看是否符合自然环境的要求。比如人类的基因,现在存活的人种只有智人,从这个物种的角度来说当然是趋于物种的大同。

2.如果为了后代得到优质遗传基因考虑,婚前基因检测是否合理,你认为是否侵犯到隐私,有违道德?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正如作者所说,基因最初设计了物种的程序,但是物种如何做决定却是他控制不了的。智人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如果要用基因的手段来控制遗传,那么也是在现代的文化、道德和社会的要求下进行选择,这也是一种环境,被选择的基因自然就会存活下去。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现代智人更重视自身的各项权利,如果有科学手段要剥夺智人的生育权,必然会遭到反抗。道德只是一个概念,维护自己的生育权也就是延续基因的权力,这是每个基因最初设定程序要求个体设法去做的事情。 

哇,本次共读,第一次回答问题,感觉好爽。

周重因

尽管近亲个体的基因库中拥有很多与自身相似的基因,可以将其个体之间利他的行为视为基因繁衍目的的利己信息设置。

而且为了阐述这种现象,作者引入了数学概率的计算方式,并提出代距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但是这种计算,缺乏现实中准确的行为数据支持,不具备有效的说服力。 

而且生物很多的利他行为,并不是在近亲的关系下进行的,这套理论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父母的染色体很难全部遗传到下一代中,则父母死亡后未遗传的染色体包含其中DNA基因等都将消失。长此以往,种族的基因种类将越来越少。”

这只是个概率问题,如果父母一生只生养一个后代,到父母死亡,那必然会使基因总数减少。如果父母生养两个后代,而且父母各有兄弟姐妹也与配偶生养两个后代,那么等位基因消失的可能就很低。当然父母生养三个以上的后代,就可以保证种族基因的稳定延续了。

紫星

基因不仅仅是DNA的一个单一的有形片断。它是DNA的某个具体片断的全部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分布在整个世界上。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但这样的利他主义出于基因的自私性。

看完本章冥冥中感觉作者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远远多于子女对父母的,这竟然是基因自私的表现!这是一种表面的利他行为,对于基因来说,利他行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基因本身能够顺利兴旺的传递下去,这种利他行为是要在具有更加亲近的亲缘关系之间运用的,就利他行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性还不如动物对亲缘关系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计。

除了那些可以计算的亲缘关系指数以外,我们还要考虑“肯定性”的指数。做母亲的永远比做父亲的更能识别谁是它们的后代。这似乎为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乐于为抚养下一代而操劳找到了科学的借口?父母之爱有利于进化之处显而易见。

但是总觉得这种把父母之爱完全归结于自私基因的利他行为有些过于片面,至少不能忽略人类的感情因素吧。 

延伸问题2:

个人觉得人类不断的为了延长寿命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也符合本书作者对基因本质的描述,基因操控生存机器就是想使它永远的存在下去,借以使自己能不断的繁衍下去。但是检测出来了能对其进行干预吗?据说很多人体内都存在致癌基因,但是是否发病也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因为一开始就知道具有致癌基因而终日惶惶不安,也许会导致癌症被激发。或许不知道的话,没有这个心理负担,自身体内环境没有癌症的诱发因素就不会发病呢?

婚检应该是在婚姻中对双方负责的一种方式,有的遗传疾病是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进行提前干预的,这样会减少缺陷婴儿的出生率,总比什么都不知道然后造成一个家庭终生的遗憾要好。就是不知道基因检测是一个什么层面的,如果知道有什么致病基因能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吗?还是只能等着它发病呢?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提前知道了造成了心理负担可能会加速疾病的发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提前预防,尽量避免促使疾病发生的诱导因素,是不是就能防止那种疾病的发生呢?

icewanderer

生物个体的利他性,也是来自于基因的自私。

基因无意识。绿胡须,同一基因既产生某种特征,又产生对带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个体产生特别好感,这两点同时出现的几率很小。

改用近亲举例,近亲无疑更容易被个体所识别,且拥有相同基因的几率更大。

兄弟姐妹亲缘关系为1/2。共同祖先,代距。父母之爱,近亲选择。吃蘑菇的例子很不错,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个体的利他行为如何用基因的自私来解读。动物们如何区分亲属呢?上一章的博弈策略,在这里再次登场亮相。说谎者、骗子和剥削者,母亲识别自我的基因更有把握,也就更愿意去抚养孩子。大量的推断,不知道被这几十年来印证了多少?

问题一,我觉得这个可能跟这个物种的种群大小有关系,种群数量大到一定程度,面对的环境各自不同,自然会针对不同的场景下,进化出新的基因来。而对于小种群来说,这可能的确是个问题。

问题二,致癌原因印象里比较复杂,不知道是否可以通过检验某一个特定的基因片段来得出明确结论。如果真的能像1+1=2这样简单明确,那倒是可以推广。至于婚前基因检测,在我的印象里,以人类现有的能力,尚不足以鉴别基因与某种特定致病因相关联的一一对应关系吧。前阵子炒过一阵子的所谓个人基因图谱鉴定,只能说你得某种病的几率高些低些罢了,更像是个噱头。等到能搞定这种检测了,估计也差不多可以修改基因了吧,检测完了,不好就改。嗯,不过那样的伦理争议可能更大了。

《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1

《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2

《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3

《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4

进犯行为——《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5

编辑:跑跑单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自私的人反而过得更好?
第五节《自私的基因》
有无癌症易感基因一查便知
近亲繁殖到底有多可怕,来自基因的诅咒,是大自然最后的防线
《自私的基因》:人是基因制造的机器,基因自私性导致人的自私性
我们是自私的,连基因都是自私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