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词的概况

一、简述词的起源与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着一代文学之巅峰。说起词,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宋词。但是词并非从宋开始,而是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什么是词?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有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人们所说的“填词”就是指写这种别体格律诗歌。词起源于“曲子词”,而“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乃是其天然倾向。在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记录被发现足以佐证。在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这与现在我们玩儿的KTV是不同的。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到这个阶段,努力摆脱俚俗粗陋、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而能把歌词改雅,把旋律改优的,只有文学素养高的,或精通音律的读书人。所以说:当文人介入于“曲子词”以后,才逐步的形成了有特色的,具文学性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体裁——“词”。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抒情性是词自带属性。所以我们在填词的时候要紧紧跟随自己的情感,抓住情绪的脉博,与之共振,理性要为感性服务。这一点与诗不同。诗言志,所以会对感情做一定的筛选、调整,以符合理想的要求。词是要直接、准确的把内心的波动表现出来,可以比做心电图吧,心电图仪是理性的产物,但表现出来的曲线却完全是感性的。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开始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就称为《稼轩长短句》,因为句子都是有长有短的。“诗余”的意思是词乃诗之余事,闲暇时候一为之。也有人出诗集的时候把词附在后面,称之为“诗余”,就是个小尾巴了。总之“余”的意思是不重要了,可有可无,纯属娱乐。

但随着词的发展和繁盛,成为了和律诗、曲及唐以前的乐府、古体诗、楚辞、诗三百、诗经等并驾齐驱的文体。诗三百指的是诗经,不是唐诗。在分类上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南宋以后,大部分词的曲谱散失了,这些词牌也逐渐失去了歌唱性,词也因此与格律诗殊途同归,成了现在这样不能歌唱的歌词。词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大众化的特性。俗并不一定就不好,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俗。因为俗有一个含义就是风俗、习俗,也就是公认的、通行的认知。但是有一种俗是不好的,那就是恶俗,拿着肉麻当有趣,这是要避免的。实际还有一种俗也是不好的,那就是无趣。讲了个大白话,一个人人尽知的事情,没有内涵,没有发挥,没有议论,没有特色,白开水、温吞水,在点评中就称之为“白俗”,也是不好的。没有营养的事情我们也要避免。

古人对于格律诗创作统称为“作”诗;而对于词的创作就不叫“作”,而是“填”词。当然了,如果你本身是个音乐人,那就“作词”好了,也没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叫“填词”?因为词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大家都知道的,古人填的词是用来唱的,所以不像散文那样可以自由书写。它的每一曲调(词牌)都有其固定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否则唱出来就不协调、不好听了。所以填词也叫“倚声”——倚声填词。也就是说,是先有了曲而后再根据曲来填上词,故词学爱好者对此也称为倚声学。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必得和每一曲调的构成,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相应。这种“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读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的严格的音乐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倚声填词”。

“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习用的词曲名称。为什么不能倚声了呢?因为失传了。关于失传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了,我认为都未必真实,反正是失传了,现在已经不能唱了。说句题外的,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通过研究出土的编钟等古乐器,找到了古乐的音律基准,从而破解还原了白石工尺谱。说来遗憾,发现那些音乐并不怎么好听。所以说呢,曲谱失传了也未必是坏事,因为没有了可唱的曲子,反而使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词的文字本身,到达另一个天地。

另一方面说,有生命力的东西,不管怎样经受摧残都是能够活下来的。书归正传,当词已不能唱了,如何来倚声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优美的范例词。分析这些词在每个位置上用的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入声,也就是通过大数据去总结,就形成了现今通行的词谱。由曲谱演变成词谱。还有些同样词牌而字数或句式不太一样的,就形成了众多的“变格”。所以,我们填词时不能说是“倚声”了,而是“倚字”。词谱该平时自己就填平,词谱该仄时自己就填仄。总之,填词不可以随意由手,因为那样会闹笑话的。

二、词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词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开的,怎样的语言决定了怎样的风格。

1. 含蓄 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唯美空灵的艺术境界;雅俗兼容的深厚内涵构成了词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是要凭借词的含蓄蕴藉的语言来体现的。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表达的不能过于直白,词出侧面,用客体来表达主体。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没有直说出来,但要让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就是含蓄。也就是古人说的“词贵曲”。曲婉含蓄,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不说而说”,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为。

含蓄与隐晦又有所不同,隐晦是初学者为了含蓄,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什么是隐晦呢 就是谁都看不明白,这就不是含蓄了。含蓄的语言和风格,我们一般就归结为是婉约派。婉约派的特点,内容侧重儿女情长;词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和谐婉转,语言含蓄圆润,具有一种柔婉之美。我们也是经常以婉约词创作为主,那么怎样才能含蓄呢?

学过诗的都知道赋比兴三种方法。在词中,用赋的方法很少,其原因在于,赋法就是平铺直叙,而婉约词恰恰忌讳直说。多用比、兴二法,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兴就是说你的情,要借助造景、造境来表达,大家注意:在这里用了一个“造”字,这说明词中的景,未必是真实存在的,或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升华的。也就是说,词中的景不是写实的镜头,而是用唯美的思维PS成的空灵深远的画面。比呢?借物以寓其意,还是不能直说。要把你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事物的类比,来加以体现。

下面来看一首词:行香子·天与秋光 作者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这首词的起拍--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情伤二字,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但是如何情伤的,小李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了“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和“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只是用了视觉、听觉、感觉,来表达那种缠绵悱恻、婉转凄美的情怀,这就是含蓄。

2.直白。这里的直白指语言直白质朴,不事雕琢。感情表达直率真诚,直白的语言风格多见于豪放派词人的作品。苏东坡、辛弃疾开拓了这一路的词风,将豪放词的内容和意境都有所扩大。“以诗入词”,将诗所擅长表达的内容带入词中,以痛快淋漓、直抒胸臆作为表达的目的。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也遭到了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的反对。但从后世的效果看,“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表达范围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使之成为一种与诗并列的文学体裁,功不可没。

豪放派这一类风格,也受到了后世词人的喜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题材广阔,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虽然词大多婉约,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付诸吟咏,到底是豪放好还是婉约好,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把心绪宣泄出来就好,在本质而不在于词的形式。婉约和豪放也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的,并无绝对分际,也无好坏高低之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能够自然妥帖的表达自己情感的就是最好的。

但是豪放派并非都要金戈铁马才成为豪放派。豪放派里面表现的旷达,洒脱,不羁,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此词表达方式肆意大方,体现了以苏轼为主豪放派的表达维度。

3.清新自然 。这一类词的语言和风格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语言以平易清新为主,内容多以反映社会生活、个人情怀、自然风景为要。追求自然、清新、淡远、闲适的风格,与田园诗相似。 如辛稼轩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一类词,后人多以表达生活化的内容,开拓了词的表达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几乎可以与婉约、豪放鼎足而三,我们当代人学词,不可不重视。

三、常见的与词相关的专用名词概念简介

(一)词牌: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也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蝶恋花、菩萨蛮、西江月等。词牌的来源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1、有的是乐曲的名称,或是古时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松入风》、《蝶恋花》等;

2、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

3、有的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

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关系了。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

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除《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也可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调寄菩萨蛮》。

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由作者自定,没有定规。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否则就显得累赘。温馨提示】对于初学,强烈建议写上词题,可以做为一个指南针,时时提醒自己,管住思路不要天马行空。同时也是一个取景取意的标尺,减少信手拈来的机会。其实每个作者内心都是有个题目的,只是没写下来而已。

有的词牌,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例如《临江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还有许多词牌有若干变体,即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但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所以在《词律》、《钦定词谱》等书中,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

(二)词谱、填词:

1.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公式。

2.填词:“填”,即依谱填写之意。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阙/片、过片、准备过片和煞尾

1、阕,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有时候一首词也被称为一阙词。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下段就叫下片。

2、起句/起拍,一首词开端一句叫做起句;也叫首句,开端一韵(开头到第一个韵字,即第一韵句)叫做起拍。

3、准备过片/歇拍,上片的最后一句叫准备过片,也叫歇拍。有收住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4、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换头”。准备过片跟过片内容要紧密联系,不可断裂。

5、煞尾/结拍,一首词末尾一韵叫做煞尾,或者结拍,具有收束全篇作用。

(四)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1.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忆江南》等。

2.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大多数词都是两片。

3.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五)肩头句、肩头对:

1.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就是肩头句。

2.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 残寒正欺病酒》)

(六)双拽头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看成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并列的两根绳子,拽着第三段这个脑袋。这就是“双拽头”。

(七)小令、中调、长调

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虽有争议,但多数认可)

(八)令、引、近、慢

1.从词有关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长短篇幅来看:

在唐、五代至北宋前期,对字句不多的词,称为令词。在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对不长不短那种词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此种是多数人看法)。

2.从内在意义来看: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带领的意思。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除以上介绍的,此外还有:如摊破、减字等等。

四、词的韵部,以及词的押韵方式,下面先看词的韵部

1、词的韵部

词韵不象诗韵。在科举时代诗韵是由朝庭颁布或认可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出韵、落韵。词与科考无缘,而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要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凡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词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随其口语”受方言方音的影响,韵域更宽。宋之前没有词韵的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将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人们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

《词林正韵》把填词能够通用的诗韵韵目(也就是《平水韵》的韵部》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划分成了《词林正韵》十九部。《词林正韵》原书用《集韵》标目,分类繁多,标目中有僻字,下面我们用通行的《平水韵》标目,介绍词韵十九部。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但最终我们还是以《词林正韵》押韵为好!

2、押韵方式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约可分下列十一类。

(1)一首一韵的:和近体诗的押韵方式相同,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居大多数。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韵),衡阳雁去无留意(韵)。四面边声连角起(韵)。千嶂里(韵),长烟落日孤城闭(韵)。浊酒一杯家万里(韵),燕然未勒归无计(韵)。羌管悠悠霜满地(韵)。人不寐(韵),将军白发征夫泪(韵)。”(范仲淹)

这首就是押的《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韵。【一部韵中又平仄两分的】初学者注意。

(2)一首多韵的

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1,寒山一带伤心碧1。暝色入高楼2,有人楼上愁2。

玉阶空伫立3,宿鸟归飞急3。何处是归程4?长亭更短亭4。”(李白)

用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离别难》: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寒。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薛昭蕴)其中,共用六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的:

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

(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的

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都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

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来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

(5)数部韵交协的:

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

(6)叠韵: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叠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韵:

词体术语。又称“藏韵”、“短韵”。指在句中间用韵。一般诗歌韵文形式皆在句尾用韵,但词是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其歌词的内在音律,与曲调的外在乐律的配合,比之以往的诗歌韵文形式更为讲究,故有时也采用句中藏韵的方法。对此,宋 沈义父《乐府指迷》论曰:“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清杜文澜《憩园词话》卷一云:“宋词暗藏短韵,最易忽略。如《惜红衣》换头二字,《木兰花慢》前后段第六七句平平二字,《霜叶飞》起句第四字,皆应藏暗韵。”这些都是对宋词创作实践中句中韵规律的总结。此外,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首句开头两“年”字即与韵脚“椽”字叶韵,即为句中韵。

(8)四声通协。举各例平仄通协,只是举上、去协平的,此外还有入协上、去之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

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贺新郎 咏水仙》以‘玉’、‘曲’协‘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协‘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中已有。《云谣集》中有《渔歌子》(“洞房深”)一首,全首都是上、去韵,只有第三句“寞”字入声;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一首,全部是入声韵,只有末句“土”字上声。这二首可说是词中四声通押最早之例。但词中四声通押最多见的,是金、元人的词。

(9)平仄韵互改的:

(甲)平韵与入韵互改的。平、入两韵,本可相通,所以又可以互改。如李清照《词论》说:“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既押平声,又押入声。《玉楼春》平声,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这些是平韵改入韵的。另外又有入韵改平韵的,如《满江红》本押入韵,姜夔始改押平韵。他的《满江红》词序说:“《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周邦彦《满江红》论):“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以平韵为之,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

所以我们写完词之后要读几遍,最好是带上感情的读,跟随词中的情感节奏来读,就会发现这些不协之处,然后可以用声音、声调来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字词,起码能够指示一个方向。因为所谓的律,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仿生的,来源于自然的,所以我们要放松,置身于自然之中,去体会自己,体会声情,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乙)平韵与上、去韵

改平韵为上、去韵的,如:五代毛熙震有平韵《何满子》,北宋毛滂则改为上,去韵。又如辛弃疾《醉太平》,赵彦端《沙塞子》,杨无咎《人月圆》。

改上、去韵为平韵的,如:陈允平《永遇乐》自注:“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又《绛都春》自注:“旧上声韵今改平音”

此外如吴文英有平韵《如梦令》,平韵《借黄花慢》;陈允平有平韵《祝英台近》;晁补之有平韵《尉迟杯》;赵彦端有平韵《五彩结同心》,这些词调本来都是押上去韵的。

(丙)入韵改上、去韵

改入韵为上、去韵的,在宋词中甚少,如《霜天晓角》,本协入声,辛弃疾、葛长庚、赵师侠三人却填作上、去。姜夔《疏影》本协入声,彭元逊改名《解佩环》,则改协上、去。不过这些都是前人偶误,不是通例。

(10)平仄韵不得通融的

有些词调平仄韵决不可通融。

(甲)、限用平韵的词调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渔歌子》、《忆江南》、《捣练子》、《浪淘沙》等等。

(乙)、限用仄韵的词调有:《如梦令》、《归自谣》、《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间》、《点绛唇》等等。

(丙)、有些词调可以押平韵,又可以押仄韵,但若押仄韵则必须是入声、不可用上、去声。如《霜天晓角》、《庆春宫》、《忆秦娥》、《庆佳节》等等。

(11)协韵变例

如辛弃疾有《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一首,每句韵脚用一“些”字,而在其上一字押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天学格律(下)
《诗词津梁》十四 怎么学词的格律
填词常识总结
王佐邦:诗词津梁(下)(13-18)
万泉河文学社词学第三讲 词的押韵•审词牌•如梦令
词17期第二讲 词的一些基本概念及词牌.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