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根聊课】余映潮《藤野先生》(八上6课)教学实录及赏析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余映潮《藤野先生》(八上6课)

教学实录及赏析

【前言】
一直以来很仰慕余映潮老师,学习这节课前本想找出视频一睹风采,只可惜搜遍全网没有找到,只能根据网友的课堂实录进行赏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提取关键信息简洁概括事件,理清文章叙事线索;二是解读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感悟爱国情怀。我们看余老师是怎样落实教学目标的。请老师一起走进余老师的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因素,而老师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师: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吗?
生:寿镜吾
师:今天,我们再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去看看这位洋老师给了鲁迅怎样的印象和影响。
【赏析】
关于课堂的“导入”环节,我曾写过多篇文章阐述观点,比如:《“所有的导入都是废话?”那是你没用好这些方法——备课杂谈之四十三!》
在文章开头我这样写道:
曾听一位名校的专家说过:“所有的导入都是废话。”尽管我了解这所名校的教学模式,也知道他们这样表述的初衷,但仍然觉得过于绝对化了,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新旧知识联结、沟通师生课堂情感,绝对不是“废话”。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余老师的这个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课,既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学生的思考:这位“洋先生”是怎样帮助鲁迅先生成长的呢?如此导入新课,不可谓不妙。

二、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课文要求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都快速读起来)
师:时间到,现在谁能概括?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针对文中所写内容可以加以补充更正。
生1:1)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很“标致”
生2:2)“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还有3)“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
师: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两个,表现很不错的,谁还能概括?积极发言
生3:4)初见藤野先生,5)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
(生情绪气氛渐渐高涨,进入思维状态,举手同学也多了起来) 
生4:6)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7)教“我”改解剖图;8)担心“我”怕鬼;9)问“我”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师:这位同学一次概括出四个事件,真的很棒,给些掌声作为鼓励。(生齐鼓掌)
生5:10)匿名信事件;11)看电影事件
师:文章结尾部分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6:12)“我”与藤野先生惜别;13)回国后,忆藤野先生;14)丢、寻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师:(小结)同学们带着要了解藤野先生——鲁迅的洋老师的想法查找并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赏析】
我们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许多老师觉得比较困难,其实,教师精准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余老师这节课导入新课之后,顺着“这位洋先生给了鲁迅怎样的印象和影响”这个问题,让学生细读课文,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中所写的事件,话语不多,但要求非常明确,将语文素养训练指向了提取关键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亦即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前半部分。
思考:如果要再进一步的话,是否应该将“提取信息”“概括事件”的方法进行梳理呢?余老师这样教学,其实仅仅是让学生“吃老本”——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原地踏步,并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如果能够引领学生总结出方法、规律,课堂便提升了档次。

师:我们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幻灯片放出)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生7:第4件事是见藤野先生的印象,从初见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中可见学者形象。
师:那么你把外貌描写读给同学们听,我们可以翻到前面彩图看先生的画像。
生8:第5件事是耳闻藤野先生逸事,属于侧面描写,既增加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又使写法灵活多变。
生9:第6~9件事是正面描写,刻画藤野先生极具特色的4个典型事件,准确、传神地刻画了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生10:第12~14件事写惜别,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师:由此可见,叙事不仅是为刻画人物服务,还可饱含深情,抒发情感,从而直奔主题,使主题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类:字里行间并末写藤野的事件
生11:第1~3件事虽末写藤野先生,但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生12:第10~11件事也末写藤野先生,但讲清了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师:这也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第三类事件末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我给同学们介绍当时的背景:(幻灯片展示)
鲁迅于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读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而鲁迅对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质看得非常清楚,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鲁迅学医,既是因为想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又是因为对洋务运动的失望。而后弃医从文则因为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人的身体更重要。否则,“尽管体格健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令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看电影事件。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赏析】
这一环节在内容上是对“事件”的进一步理解,在能力上是对上一环节“提取信息”的进一步延伸。信息提取出来了,就需要处理信息,归类便是一种处理信息能力。
余老师将14件事归为三类,然后让学生依次找出相关事件,这样设计是面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基础稍好,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归类,这样,学生的阅读更充分,理解更深刻,而且有思维含量。

三、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作者爱国情怀
师:第三类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至此,我们对作者选材及其作用已基本理清。那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12: 我认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师: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请举手(学生过半)
生13:我反驳,我认为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爱国。
(赞成这一观点的举手近半,有些同学已开始争议、犹豫)
师: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生14:二者并不矛盾,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
(学生们立刻明白了二者的关系)
师:这位同学反应特别快,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师: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
       生:东京——仙台——离开东京
       师:通过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生:一个有高深学问,严谨认真,外表质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师:结合事件概括鲁迅的思想历程。
       生: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学生一边回答问题,教师一边板书总结)
       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主的散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的对待一个异国学生;并深刻地写出作者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时隔20年,作者仍“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先生对他的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赏析】
显然,这一环节是紧扣“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和“教学目标二”——“解读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感悟爱国情怀”设计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余老师所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是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绝无“旁逸斜出”,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常常说追求“高效课堂”,课堂如何高效?紧扣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便是高效。
另外,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线索,不仅是散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方法。
再者,余老师对“爱国情怀”的处理也值得我们学习。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立德树人,但最忌讳的是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我们更应该关注“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余映潮老师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我以前教过此文,感到难度极大。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为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并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藤野先生》教案2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第八十六季 【课例分析】文本学习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董董教学随笔197】心中一盏不灭的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