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宽基教育纵横谈】底蕴深厚,智慧万千——怎样让孩子喜欢阅读

编者按:有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回到家中一是看电视,二是玩电脑,三是鼓捣手机。家长每次让孩子“读读书,写写日记”。千交待万叮嘱,孩子照样“雷打不动”。胜利大街小学的做法让学生有了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储备、情感体验储备、能力储备……在“有山有水有花”的“土地”上,孩子们听到自己在发芽、开花……“为孩子积淀一笔阅读的资本”。怎样叩开孩子们的“心门”?怎样让石缝中长出一株株茂盛的树苗?胜利大街小学又是怎样做到的呢?从陶继新先生与王念强校长的对话中,可以得到被“叫醒”的答案。

一、加强课内外阅读

【王念强】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六年级学生的活动镜头。

“嘿,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大家都叫我鲸鱼,这我并不反对,因为我们长得太像鱼了。可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我不是鱼……”讲台上的小男孩,头戴鲸的头饰,正在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这不是在表演节目,而是一节语文课。

学习课文之前,臧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生们有的走进图书馆、书店查阅,有的登陆网站搜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课堂上臧老师一改常规,组织学生召开了一节《我叫鲸》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学生们把课文内容与课外查阅的资料相结合,选择一两个方面的内容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刚才的那一幕正是郑屹州同学在介绍鲸的进化方面的知识。

只听他讲到“早在七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靠近浅海的陆地上,后来因为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就把家迁到了浅海里,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千万年。为了适应海洋生活,我们的身体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前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后肢渐渐地退化了。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他介绍的正是臧老师在备课时冥思苦想如何突破的教学难点。课堂上既不能把课文内容讲深了,上成自然课,又必须让学生弄明白鲸的进化与环境和时间的关系。在把握这一知识的深度上,臧老师可真是费了一番头脑。而郑屹州同学那看似轻描淡写的介绍却比课文中写的还清楚。教学的难点就这样被轻易而举地攻克了。

正是由于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让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语言也发展了。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探究,与体验,去发现,去表达,个个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入。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枯燥,语言贫乏,思维僵化”。殊不知要有信息的输出,必须先有信息的输入。犹如春蚕不吃足够的桑叶,怎能让它要吐丝结茧?至于老师面对着没吃多少桑叶的蚕宝宝们一个劲儿地传授所谓的“吐丝结茧”之法,实为缘木求鱼。学生的“吃桑叶”,主要是阅读。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中关键。他们生活阅历尚浅,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他们知识面狭窄,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宽;他们思维不够活跃,可以通过阅读来促进,他们的语感不强,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培养。

加强课内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宽基语文教学中,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陶继新】要想学好语文,需要大量文本的支撑,除了生活文本之外,则是固化文本了,即古今中外纸制的、网络的、影视的等文本。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所以,学生必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同时,学生还不能局限于当下的生活,他们还应当有一个更加阔大的视野,更加丰富的“生活”。这些生活,未必经历,可是,却是可知的,而且应当多知的。比如上面您谈到的郑屹州同学绘声绘色的介绍,就是通过固化文本学来的。语文学习,不但要懂语法,懂修辞,更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优质的语感。怎样才能建立这种语感呢?一个重要的方略就是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好书。这样,才能渐渐地丰富自己的语言,才能“不出户,知天下”,才能穿越时空,却了知那个未知但却极其丰富的世界。

如果只是学习语文教材上的那些篇章,绝对形不成优质的语感,因为优质语感是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的;而没有优质语感,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更不要说下笔成文了。

我有一个熟人,他的女儿在济南一所很好的小学上了六年,但是,两个小时还写不出四五百字,而且写得一点儿也不怎么样。他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请我给点出路。我说很简单,叫她读书啊!他说:“这个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光知道看电视。”我说,可以先把她的读书情趣激发出来。他说,我们什么法了都想了,就是激不起来啊。我说,你花600多元钱,给她买一套《金庸全集》。他不解地说,《金庸全集》不是武打小说吗?我说:金庸非常人也,他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是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的名誉校长,他写的武打小说尽管并未精雕细刻,可是,其间的文化含量要比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高上很多。现在,金庸的作品已经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其层次可见一斑。我的这位朋友尽管半信半疑,还是尝试着给孩子买了一套《金庸全集》。开始的时候,他的女儿并没有读的兴趣,但一听说是武打小说,就怀着好奇心读起来。越读越有兴趣,电视也不看了,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说:“读书,乃人生一大乐趣也!”看了一个多月,就有很大的提高。一天,她在五楼上往下一看,几个小孩正快乐地玩耍,灵感突来,信手写了一篇作文。他爸爸下班一看,吃惊地问是谁写的?孩子说是自己写的。爸爸根本就不相信,说:“不是你从别的地方抄的吧?”她竟然对爸爸说:“你不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吗?”爸爸很惊奇地看了女儿好长时间。后来,又见女儿写了几篇作文,有的时候甚至是命题作文,竟然写得又快又好。

后来,他千谢万谢地找到我,说要请客。但他也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上了六年小学语文课,还不如她自己在家里看上一个假期的武打小说呢?”这的确令人不解,同时,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巨大讽刺。其实,想写好文章,只要多读好书,就有了写好的资本了。大家没想到吧,从那个假期之后,这个孩子就爱上了读书与写作。后来又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歌德、泰戈尔、卡夫卡、陀斯托也夫斯基等的作品。她的写作水平也飞快地提高,到高中的时候,已经是公认的“女秀才”了。后来,她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作文大赛,荣获了特等奖。现在,这个女孩已经成为英国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了。

我在想,假如说这个孩子仅仅是在小学课本上、中学课本上学习那一点东西,她到高中毕业时也写不出多少好的文章,更不可能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也不可能进入英国政治经济学院读硕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欣赏您的观点,也很赞赏你们学校的做法。因为小学阶段为孩子积淀一笔阅读的资本,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的。

二、阅读个性化

【王念强】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不同,他们在理解、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具有了自己的价值观、经验、知识、思维方式等,这些理解文本前就具有的价值观、经验、知识和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前储备”。在阅读时,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前储备”去理解文本。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因为“前储备”的不同,对文本的认识和诠释也就不同。所以,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到的意义既包括文本自身的意义,又包括“前储备”,这就形成了每一个学生与他人所不同的个性化理解。如何能使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前储备”更丰富、更深刻,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呢?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伊始,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地建立阅读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阅读的“前储备”。出发点主要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储备、情感体验储备、能力储备这四方面。从而使阅读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提升语文素养,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陶继新】文学评论上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其“前储备”是不一样的。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丰富学生的“前储备”,为其未来的腾飞奠定基础。

三、知识储备

【王念强】课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都具生活特质,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有再现学生生活的教材,还有远离学生生活的教材。那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前,就需要进行各种情况下的预设。比如,如果课文中有大量的学生未涉及、接触过的知识,以及与学生现有的知识面相差甚远,那么在教学之前就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花钟》之前,学生们需要深入到生活中观察各种花开的时间,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要观察了解不同的花的生长习性。知道哪些花是在白天开花,分别是在那个时间段开花;哪些花在晚上才悄然绽放,绽放的时间有多长;哪些花需要昆虫来传播花粉等。学生们通过深入到生活中这一系列的观察,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花的知识,了解了花开的习性,知道了花开的时间等,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后,对阅读课文的理解自然是驾轻就熟了。有的学生甚至能当堂补充更多的有关花的知识。看,有了这样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多么的富有活力啊,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的深入到了学生的心里,真正让他们学有所成。

【陶继新】知识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所学的教材能与生活链接起来,就尽可能地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有了生活感受之后,再学课文的时候,就会因为切身体验而对课文产生感情,以至会有深一层的理解。您上面所说的在教学《花钟》之前的一些生活准备,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有不少知识是距离学生很远的,这个时候,即使不能让学生亲历生活场景之中,也要尽力通过其他载体让他们感受那种生活。比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学生大都没有去过庐山,老师却可以通过视频短片或摄影图片再现庐山的美丽。这样,再学课文的时候,就会另有一种感觉。有的课文,则是无法再现这种场景的,这也不太要紧,因为更多的文本,是学生没有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比如远古时代的故事,以及某些远古智慧,也是要学习的。通过学习,他们会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种形象与感知,从而丰富自己的语系与思想。这些积累越丰富,您所说的知识储备也就越多,语文水平也就会越强。

四、生活经验储备

【王念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还原生活场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调动借此获得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去解读文本,在生活中再次体验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实践文本给自己的启发,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课本中有不少描写“秋天”的文章,教学时我们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一个地点(田野、菜地、荒野、山坡、学校植物园等),开动五官(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仔细感悟秋天的景色。上课时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与课文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这样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等秋天的景物,了解了秋天的特征,积累了秋天的知识,亲身实地体验了秋天丰收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陶继新】生活不但是写作的源泉,也是阅读的基础。小学教材中有的课文,则关注了这个问题。比如您上面说的描写秋天的文章,这为学生阅读课文提供了生活。没有不经历秋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秋天却是熟视无睹,而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有意观察秋天,感受秋天,特别是结合课文内容走进秋天,再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会是另一番风景。而且,这也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这种观察与感悟,从长远观点看,意义也许更大。因为学会了观察与感悟,就不只是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而是为一生的成长积蓄了生命的能量。您想想,有不少人读了很多书,有着很深的理论功底,可是,为什么出不了好的作品呢?关键是没有生活,或者说有了生活没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从小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与感悟生命的习惯,不就是为他们终生的发展奠基吗?

五、情感体验储备

【王念强】情是阅读教学的起始点,要想把准课文的基调,一个“情”字必不可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许多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只有学生能发出情感的共鸣,才会有主题的升华。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情感方面的体验是阅读教学感情基调的出发点。

以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会默默地的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与付出,用心感受父母在平凡的小事中给自己的关爱,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方面的储备后,整篇课文的教学都融在浓浓的“情”字中。如文中当“我”看见父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的这一“感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教师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感动”,而流下了泪,并且后来再看到、想到这一“背影”,仍是禁不住流下眼泪。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让自己感动的情感生活感受出来。结果,读课文时学生个个投入并朗读得声情并茂,并触动了亲情的心弦,决心感恩回报父母。同样的情感体验,应用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渲染的效果。

【陶继新】刘勰说,读书要“披文以入情”。因为“缀文者”是“情动而辞发”的。特别是诸如《背影》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更是具备以情动人的特点。因为作品中饱含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读来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父亲,但是,对于朱自清的这种深厚感情,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体会父母那份深藏心中的爱。有了这种感觉之后,再学课文的时候,就会进入角色,就会为之深深感动。同时,有没有丰富的感情,是一个学生思想境界高下的试金石。而语文教学,则承担这样一个义务。

六、能力储备

【王念强】学生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主要建基于阅读教学。反过来说,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辅助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某些课文之前,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储备。

学习《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需要学生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或者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提高这种能力。尤其在课前,更应该通过几篇文章的练习使这一能力在学生那里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年级的首次提到了要求学生默读,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读”的能力的一种训练,那么,“默读”的训练就可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作为一种能力渗透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为今后的默读以及快速阅读打好基础。

再如学生“说”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引入到生活中,每单元的口语交际,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既是一种兴趣的表达,又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了作文结构的训练,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文章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在《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中,分别出现了中心句的训练。实际上,这些找中心句、课文结构的训练是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进行能力方面的“前储备”。有了这样的储备,我们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才能水到渠成。

【陶继新】语文教学说来说去,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抓住这个核心,而能力的养成自然要靠行为。不管有多少“创新”“创造”的方法,而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育绕不过去的坎。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现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越来越多,可是,如果将听、说、读、写这个“根”斩断,就不可能培植出语文学习上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看来,语文教育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如果得其精髓,就很简易。即您所说的紧紧盯住听说读写,就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语文能力来。

详见《宽基教育纵横谈》,陶继新、王念强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taojixin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真阅读”成为语文学习新常态
教学反思// 阅读链接之思
《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争鸣】黄本荣:遵循常识教语文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