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永科:给“模式”泼点冷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给“模式”泼点冷水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地区甚至学校竞相推出自己的“教育模式”,仅社旗县教研室2012年编纂的《高效课堂先进模式汇编》就介绍了18种(其中某些命名存在争议,如魏书生不同意把“六步教学法”叫做模式,江苏杨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应视为一种原则而非“模式”)其中南阳市内推行的就有“三疑三探”“导学互动”“导学悟链”“四引”四种。可谓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模式大多试图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宗旨,对改变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少地方或学校一方面用近乎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要求辖区内所有教师统一使用某一模式,另一方面又让主管教学的教研室、教科所将该模式的操作流程不断细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师生的手脚,成了“新教条”“新八股”。
在使用某一模式的课堂上,学生在老师规定的“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目标训练”“拓展提升”题目的框框内,按老师要求的方式、方法、时间去找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完全违背了让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初衷,走到了课改的反面,反倒成了亟待革除的对象。
不宜整齐划一地推行某一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教无定式。古今中外教育名家没有任何一个人把自己的套路视为别人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让数以千计的生活经历、思维习惯、教学特点各不相同的教师都必须按某一模式上课,无异于让吕布放下方天画戟,从关羽手中换取青龙偃月刀使用,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其次,学无定法。不同学生的性格、思维习惯、学习方法是千差万别的,甲同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是乙同学可以照搬的。性格内向“终日不违如愚”的颜回,宁可三思、内省,也不愿多问别人。想让他代表合作探究小组去点评子路、子贡等人的发言,或者对先生的说法有所质疑,怕是强人所难。但是颜回作为孔门首秀的地位是别人难以撼动的。
不久前去世的余永正老师去世前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误,其中一件事就是用多种方法鼓励一个不喜欢课堂发言的女孩子站起来发言。该生第一次发言后余老师曾认为她战胜了自我,树立了自信,后来发现这女孩更怕老师更怕发言了。余老师深为自责,说自己对被教育者不尊重。有句很经典的说法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人的“渔法”能用一种方式传授吗?
爱斯基摩人,查干湖畔人,机械化捕鱼船船员,“独钓寒江雪”的渔夫,能让他们学同样的捕鱼方法吗?能用同样的模式去传授捕鱼方法吗?所以陶行知主张好的教师既不是仅教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给学生方法,而是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该生自己,然后给以必要的建议。在整齐划一的模式制约下,极容易把课堂当车间,把教师训成车工、镟工,把学生当作零件毛坯,去按固定不变的工艺流程去加工成可以组装的“标准件”。这难道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吗?
再次,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宜套用同一模式。体育、音乐、美术如何去“三疑三探”?作文讲评课有必要削足适履去套用“四引模式”吗?诗歌鉴赏课和勾股定理证明课能用同样的流程吗?即如我县推广的“四引模式”吧,用之于数学课,利大于弊,强推到语文课堂,则往往弊大于利。
第一,四十分钟一节语文课一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走完“引学”“引探”“引练”“引展”四个教学步骤。
第二,“目标训练”绝不应拘泥地放在“引学”“引探”之后“引展”之前。难道“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再读课文,识字解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几个步骤不是目标训练吗?难道都非要放在第三步才好吗?其他环节,如分析文章思路、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作品语言、学习写作方法……哪一不是目标训练呢?难道都要放到第三步拟出几道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做出来才好吗?才算落实了学习目标吗?每节课都让学生做题,是违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的。
当然,不少模式的推广者都会反驳道:“我们提倡‘学模式’——‘用模式’——‘出模式’,谁让你去‘套模式’呢?”我想,与其这样,何如只提出原则(比如“先学后教”)不提模式呢?自己把“操作流程”规定得细之又细(比如“四引模式”又被细化为18个步骤,“引学”分3步,“引探”分6步,“引练”分5步,“引展”分4步)别人想“出模式”容易吗?“出了模式”,领导和“专家”们会同意会认可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废除模式的枷锁,让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课堂,比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用“四阶十八步”去束缚师生的手脚更有意义。
总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本质上讲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整齐划一的强推某一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粗俗肤浅的误解,是对教学改革的误导,有必要泼点冷水,使推行者冷静些,清醒些。还有人说某些学校吹嘘某种模式是为了收取“观摩学习费”,某些领导强推某种模式是为了出政绩,谋升迁。果真如此,就更应该改弦更张了。
           2018年1月8日初稿
          2019年6月9日再稿

作者简介

刘永科,社旗一高退休教师。一九四八年生,一九六八年南阳三高毕业。一九七一年开始执教,教过小学、初中,一九八四年开始教高中语文,二零零九年退休。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需要宽松而相对稳定的育人环境
乐学、会学、学会是教育的三学问题
讲得越卖力≠备得越充分
如何评课,常用评语大全
头条 |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县中如何突破?
“教学”应属“工艺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