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10首五言律诗,艺术水平极高,值得收藏学习
userphoto

2023.07.08 广东

关注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为一首命题诗,大约作于贞元五年(789年),诗中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个字,并用叠字“离离”来描写春草的茂盛。“一岁一枯荣”看似如同口语般直白,却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造就了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然而它尽管能把大片枯草烧得精光,却对那深藏地底的根须无可奈何。因为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直至野蛮生长侵满古道,由此表现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此联中“烧不尽”与“吹又生”不仅唱叹有味,而且对仗工致天然。“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中,“侵”和“接”两个字,不仅赋予草以灵性,而且十分具有动感。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离人即将分别,不知何日再聚,难免有些凄迷。最后两句,用无边无际的春草“接荒城”比喻满怀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妙境。

纵览全诗,诗人将深切的生活感受融于精警而又自然流畅的字里行间,韵味浓郁,别具一格。故而这首诗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诵唱不衰。

初出城留别

【唐】白居易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自己请求外任,出守杭州城。这首诗是他初离长安时所作,经历多年的宦海沉浮,诗人此时的心情十分平静,与被贬江州时的处境和心情大不相同。

诗人以极为平淡的语气,说明自己的行程。早上去紫禁城自请外任,皇帝应允;傍晚就收拾好了行装,出了城东门。一是表示时间安排匆忙,同时表达出诗人自己愿意离京,欣然前往江南任职的心态。前去送行的亲人们依依不舍,必然会说:出了此门,就算是踏上了去南方的道路,远离了故乡,不知何日再归。诗人却很淡定坦然,坐在马车上,和他们挥手告别,并反过来安慰说:我这个人啊没什么故乡观念,心在哪里安定舒坦,哪里就是我的归处。诗人一改世人惯用的临别必悲戚之风,对身遭贬谪的境遇浑然不在意,并能够坦然接受,表现出他洒脱、豁达及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全诗如同口语一样直白易懂,却叙事清楚,透露出真挚的情感。最后两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十分绝妙,故而宋代苏轼曾化用其诗意:“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是古人常写的题材,本诗作者却能开拓意境、别出新意,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诗人首先用气候环境给读者带来“凉冷”的感觉,为整首诗渲染深秋的基调。然后以寒夜寂寂,衬托出屋中的温暖。在这温暖的屋中,有一老翁尚未入睡。“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静默安闲、悠然自得的形象。“卧迟”二字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觉少,宁可闲坐,也不喜欢早上床。等到老翁入睡之后,一场秋雨悄然而来。“睡美雨声中”,说明老翁因为“卧迟”,并未被雨声惊醒。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全然不知,这正表明了他人到老年心无所扰、舒适闲淡的情怀。“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说明诗人生活优越富足,室内环境温暖舒适。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两句与首句“凉冷”遥相呼应,描绘出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而这一个“寒”字透露出老翁“未起”的原因。遥望窗外,因为风雨加深了“寒”意,满树的红叶一夜之间竟被风雨无情地打落,凄然飘零,铺满台阶,一片艳红。至此,诗人将“老翁”秋雨之夜的闲适生活写得亲切生动,十分富有生活气息。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这首诗描写了雨后南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面对雨后的美景,却只能孑然独游的遗憾之情。

诗人首先交代自己游湖的情境:久雨初晴,湖水大涨。水光潋滟,湖水与岸滩平齐。诗人自北方而初来南方,自然倍感新奇。中间四句主要描写湖景:太阳西沉,在夕阳与湖水之间,红光留影,碧水映照,色彩明丽。从水岸到平滩的范围,人家虽少,船舫却多,充满生机活力。尤其一“红”一“绿”,对仗工整,堪称巧妙。前句形容日落后的红霞,后句形容湖上碧水清波,色彩明丽,细致巧妙,写景如画,可谓写景的佳句。

写景之后便自然转入最后两句的“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抒发了诗人独游的感叹。面对这无比浩渺广阔的湖面,可惜只能一人独赏,无人同享此美景,自然难免叹息了。这首诗抓住“新晴”“水涨”的特点,描写南湖的傍晚景色,写得极有特色,不流于俗。

别州民

【唐】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年)五月,是作者离开杭州时所写的告别诗。

作为一任地方官,白居易的所作所为应当是深得民心的,不然不会有百姓备酒设宴,夹道相送;更不会在他离别之际潸然泪下。诗人用“遮归路”和“满别筵”,形象地描绘出当时送别的盛况,展现出在他即将离任的时候,乡民们对他的热情和难舍。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两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语。在父老乡亲心中,白居易就像昔日甘棠树下那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而白居易却认为,自己为政期间并没有什么建树,不值得父老乡亲为他的离开而潸然泪下。民众的感激不舍与诗人的自省自谦形成对比,充满了情感上的张力,令人体会到诗人与当地乡民之间难得的官民相惜之情。

一个合格的好官,就是能够看到民众的疾苦,并倾心尽力为民造福。诗人的眼里看到的是:“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看似不带感情的白描之笔,却蕴藏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以及对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之下的底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然而,对于这样残酷的现实状况,诗人虽身有官职,却难凭一己之力,改变这种境况。

关于“税重”的问题,诗人无力去改变,但在天灾的预防上,诗人却尽了极大的力量去未雨绸缪,以期得到预防化解。诗人在任期间,尽力替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疏浚六口旧井,供人民饮用;在西湖加筑长堤,拦洪蓄水,使西湖周围农田免受旱涝威胁等。一个“唯”字,既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能力有限的无奈,也包含着满满的谦虚之意。

这首诗虽然运用了典故,但语言仍不失白诗通俗易懂的风格,以简洁直白的词句,生动地将一幅幅画面铺展开来,描绘出诗人和百姓之间和睦融洽的官民鱼水情。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唐】白居易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江上今重去,城东更一行。

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

宝历元年(825年)三月,五十四岁的白居易突然奉诏,被任苏州刺史。此时诗人已有隐退之意,不想继续在宦海漂游,而且当时身居洛阳,深爱当地牡丹,不忍离别。然而君命难违,只好临行之前,再一次到城东观花作别,并写下这首诗。

首联写落英缤纷,如同飞雪;接下来便写自己最近白发增多,与落花纷飞相互映衬。千万朵落花像雪花一样纷乱飘落,落在诗人两鬓新添的白发间,勾勒出暮春落寞而唯美的意境,暗示诗人出任苏州已是他仕宦生涯中的“暮春”时节。颔联切入诗题,表达了自己即将赴任时告别洛阳的惆怅之情。老了老了还要背井离乡、告别亲朋故友,去苏州赴任为刺史,不仅能看出诗人的不情愿,更有几分无可奈何。颈联写诗人赴任及对东都的不舍。诗人当年曾出任杭州刺史,这一次又去出任苏州刺史,苏、杭两地接近,从长安、洛阳等地赴苏杭,水路大致相同,故说“江上今重去”。“城东更一行”的“更”字,充分表达出诗人心中对东都的依依不舍,故而将话题重新回引到城东。尾联点出诗人是孤单一人,在城东赏花。花下独酌,有花相伴,更兼莺啼劝酒,虽孤单一人,却毫无寂寞之感,疏狂之态,傲岸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融情于景,余味无穷。

这首诗和一般的咏花之作有别,它是以叙事语言为主,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下,似续似断的诗句间,蕴藏着诗人深沉丰富的情感。在即将离别时,不向亲友告别,却向桃李飞花辞行,诗人对于洛阳城和城东那些花木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

夜泊旅望

【唐】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从京城到杭州去赴任,因为战乱而不得不取道襄汉,船行一月有余还没有到达任所。诗人遥望开阔的江面,感慨万分,随手写下这首诗,以遣乡愁。

诗人一开始便点出:“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意思是说多愁善感的旅客睡不着觉,半夜起来望着家乡的方向抒怀。正因为“多愁”所以睡得很少。“望乡”两个字,写出诗人所“愁”的缘由,表达了诗人厌倦了羁旅漂泊、思念家乡的心情。月明星疏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着明净的沙岸,冷风袭来,秋霜已降,诗人夜半孤立船头,遥望江面,心潮起伏,思绪难平。“沙明”“浦月”“帆白”“船霜”,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寒肃的意境。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两句,是说因为离海近,江面显得格外宽阔。因为到了秋天,夜晚变得更长。“江弥阔”与“夜更长”相对应,勾勒出一种清冷和空旷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的愁绪万千。“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两句中,“三十宿”说明旅途时间很长,“犹未到”则说明路途很遥远。在这烟波笼罩的江面行船,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目的地,表明这一路的艰辛,让诗人身心俱疲。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杭州?到达杭州后的生活会怎样?诗人心中也不太清楚,所以心绪纷乱,更加难以入眠。

江楼望归

【唐】白居易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首两句恰似素描,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人站在高楼上,遥望江面云水苍茫,天上月光皎洁,满眼风光,却非故乡,这如何不令诗人泛起思乡之愁。“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两句,运笔尤为妙绝。在诗人眼里,“旅愁”有形有质,随春意悄悄潜入诗人的住所;而“乡梦”通晓人意,夜里偷偷回归故乡。愁意袭人,而思乡之情难禁,诗人思念故园却不能回,究竟是什么原因?“田园隔虏尘”点明原因,而“十载避黄巾”又点明了时间之久,原来是战乱使羁旅之人十年不得回。

这首诗妙处在于,写乡愁但并不拘泥于乡愁,而是将笔锋深入,写出诗人背井离乡的原因所在,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家国陷入战乱的担忧和感伤。战乱之中,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其中饱含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只有自己知道。诗人尚且如此,可知当时的平民百姓也是如此。战争中,受到伤害的总是平民百姓。整首诗深得起承转合之妙,浑然老成,情感深沉,一点都不像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之手。

履道春居

【唐】白居易

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

低风洗池面,斜日坼花心。

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一场微雨洒落在诗人家的园林里,园林得到滋润,景物焕然一新。天气刚刚放晴,悠闲的诗人就到自己的园子里尽情游览。只见微风吹拂着池塘水面,即将落下的夕阳照耀在刚刚张开的花朵上。渐渐暗淡下来的天色使得雾气更加浓重,而春天的到来也使水面更加碧绿喜人。对着这大好春光,诗人忍不住想弹琴自娱自乐。诗人素来仰慕陶渊明,也想学着他悠闲自在地弹琴,但诗人觉得,自己还是不如陶渊明通达。陶渊明弹琴是不用琴弦的,是怀抱无弦琴却心中自有琴音,不羁洒脱,超然物外;而诗人所弹的琴却是有五根弦的,他还要借助有弦琴来弹奏抒发心音。弦外之意,也许是说自己难以摆脱世俗牵绊,或者是说自己对禅理领悟未臻佳境吧。

全诗细致入微,新巧灵动。令人对诗人敏感细腻的观察力叹服不已。

百花亭

【唐】白居易

朱槛在空虚,凉风八月初。

山形如岘首,江色似桐庐。

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

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

这首诗从表面看来,仿佛是一幅凭栏远眺图,十分清新自然。而实际上,这首诗围绕着百花亭,不仅写风景,还写人事,更写哲理。

开头两句写诗人凭栏而望,感受着凉风习习。三、四两句写百花亭附近的自然景色,远山如黛、江水滔滔,如同诗人以前曾到过的岘首山和桐庐江,令人倍感亲切。“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两句,引入人事描写,去佛寺还要乘船深入,宿民家则要枕水而居。是求近?还是求远?尾句假借高亭夜月之景设问“今夜宿何如”,叩问内心的选择。是寻求艰难的佛理,还是选择平凡的人世生活?诗人不作回答,到此却戛然而止,任由读者去想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稹《重赠乐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暮江吟 | 陪孩子学诗词 NO.07
白居易诗词20首简析
唐 白居易《暮江吟》今韵
诗坛领袖:白居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