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解“君子”概念的变化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 107 次,其中出自孔子本人之口的就有 84 次。孔子之学就是“君子之学”。

“君子”最早指社会地位高的人,包括诸侯、大夫及没有职位的贵族男子。据《论语·先进》记载: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透露了一个历史事实:在孔子办学初期,跟从他学习的实际上是那些并没有天生具有“君子”地位的郊野平民;只是到后来,孔子名气大了,那些天生具有“君子”地位的贵族子弟们,才投到孔子门下。而孔子本人是“有教无类”,他的理想就是,既要使“有其德者有其位”,也要使“有其位者有其德”。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视前者。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敬:敬爱(礼在外,敬其内心——钱穆) 安:使……安乐 其:大概 病:苦其不足

【翻译】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何为在上位的君子?孔子提出的三个由低到高的标准是:修身,敬爱他人;修身,使他人安乐;修身,使百姓安乐。这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经世致用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尚德”的品格,做到“德位一致”,这就是孔子界定的新型“君子”。孔子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赋予了“君子”。“君子”就由原来的可世袭的高地位,演变为必须由自己修炼才可达到的崇高境界。正如萧公权先生指出:“(君子)旧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则侧重修德以取位。”

君子文化不仅是儒教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在《论语》中,“君子”更多的是指道德品性高的仁人。于是,“君子”内在的高贵性成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导向,直至今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2)
理想是生活的动力——《论语》学习377
心怀造福天下志——《论语》悟读【367】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没有那么难
【共读】《论语》宪问篇第四十二
论语注释 儒学的进修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