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 ——华夏文明起源史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

华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

——华夏文明起源史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

 |黄饮冰

 对于近来发的两篇文章,一是谈湖南与最早的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高庙是最早的神州和最早的中国的问题。一是有的网友对高庙在祭祀上的最早地位提出质疑,因为史书上记载72家朝岱宗(泰山),认为最早的祭祀地是泰山而不是高庙,我的说法与此相矛盾。有的网友直接说“武陵蛮”三字以示反驳。二是昆仑的含义。重庆市网友武陵君上石焱煌留言说:先生说“昆仑”是最古老的华尼语言,高地的意思。但我以为“昆仑”与窟窿、果椤、仡佬同音,与黑、与洞、与圆有关,应是黑洞、黑天的意思。昆仑山即歌罗山、仡佬山,也是武陵(鄂陵、鹅岭、西陵、娲陵)山。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次探讨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我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华夏起源,只是一种爱好,个人喜欢读一些书,思考一些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而已,我说的不是真理,也不是定论。其次是我是独立的个人行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也难免思考不周的地方。对网友的评论,我是真心接受的,这也促进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在这里我一并感谢。

有人看我的文章像看天书似的,原因是对我提出的很多概念不理解。其实,这些概念,在其以前的文章中,都讲解过。我的《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是一个系列,都发在我的网易博客中,基本概念,都在其中。

一、我对华夏人种命名的几个关键性的标志——华、胡、尼、夏、夷

华图腾——火树

什么是“华”呢?在起源阶段,“华”原始音ha,火树图腾,即华是被雷电点燃的枯树。由华海引出了亚,亚是什么?亚是燃烧的树枝,所以从根本上讲,华(ha)、亚(ya)的含义是一样的。中国的西部族群以至于西亚至环地中海的古老族群,一直坚持着华(ha)本意——火树图腾,并由华(ha)引申出亚(ya)。在华音ha时,华图腾就是火树图腾,华崇拜就是火崇拜。雅利安人就盛行火崇拜。

华之音由ha演变成hua,是在胡尼人和华尼人融合时期,所以华(hua)是华胡混合音。在华音hua时,华的含义就彻底变了,华(hua)是太阳。《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向》都解释说:“华即日,太阳也”。这也可以说明,“华为太阳”的认识,是的确存在的。

所以从崇拜上讲,华崇拜起源自火崇拜,升格为太阳崇拜。在楚辞中,就有“华者,太阳也”的解释,可见“华者太阳也”的认识,是楚人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形成地是两湖地区(楚地),华族的形成地是楚地,真正的华族,是神农氏的祖族——古夷人(华尼夷)糯农部。

华尼人在滇黔高原时期,其华崇拜是火崇拜,其华图腾是火树图腾。华尼人在湖南彭头山时期,与胡尼人完成了融合,华崇拜就演变成了太阳崇拜,华图腾是太阳图腾。

一些源于华尼人的族群,其华崇拜也有的演变成了“太阳树”崇拜。“太阳树”就是传说中的扶桑和若木,太阳在扶桑和若木上休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神树,就是“太阳树”,可能是若木。

“太阳树”的遗迹,就是华表。华表的原始形态,就是一棵树木。

胡图腾之一(鸟++鸟)

什么是“胡”呢?胡是火烧后的颜色,所以胡同样源自火。原始的胡崇拜也是火崇拜。华胡在源头上本来是一个原始群,因为在火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期,所以在滇黔高原上分化成华尼原始群和胡尼原始群。

在末次冰川期末期,胡尼人已经遍布两湖地区、华南、华东及沿海。胡尼人的崇拜也演变成了“鸟+日”的崇拜。所以原始的胡字应该是“鸟+日”组成。

——甲骨文尼

“尼”是什么?尼的原始形态是“×”,意即“一男一女在野地里交合”,所以“尼”的本意是“男女亲昵”。“×”表现的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也就是说此时生殖崇拜是本源的,没有被神化。由原始的生殖崇拜引发出了对生命之源的崇敬——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为了慎终追远。在祭祀活动中,代表祖先接受祭祀的“尸”,就被称作“尼”,所以“尼”代表的是祖先,尼崇拜就是祖先崇拜。尼崇拜是华尼人和胡尼人共同的崇拜。

“×”在距今78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在彭头山了。

“×”后来就演变出图腾“尼”和符号“卐”。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

图文夏(由尼演变出夏)

——金文夷(由尼演变出尸,尸演变成夷)

夏和夷都是由尼引发出的新崇拜,其本质还是尼崇拜——祖先崇拜。夏图腾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祭祀先祖图”。夷图腾是“孝子图”,即是在祭祀中“腰缠稻草绳”披麻戴孝的孝子的形象。

夷和夏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夷在西周才变成贬义词。周代还搞出了很多种族概念,如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以处于中原的诸夏为华夏正宗。

对于华夏的来源,目前很出名的是“华山夏水”说。我不支持这一说法。华山和华夏,共用一个华字,但华山之华不是华夏之华。古人对华山和华夏是有严格的区分的,在指华山时,华字读huà;在指华夏时,华字读huá;在华字指代花时,华字读huā。所以华huà、华huá、华huā是严格不同的。华夏与华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夏水在那里呢?有人说是汉水。这其实也是误解。汉水从沔阳一下,古代的确称为夏水。但沔阳以上,与长江并行的,还有一条河,这条河才是夏水。这条河为什么称夏水呢?因为这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夏天有水,冬天就干涸了,所以称为夏水。汉代有夏口的地名。可见,夏水的名称与华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此处夏水之夏与华夏之夏八竿子打不着。

我的说法,华原始古音是ha,指的是火,华(ha)图腾是火树图腾。在华尼人与胡尼人在两湖地区融合形成华尼夷(古夷人)时,华(ha)的古音演变成了华(hua),华(ha)图腾就演变成了华(hua)图腾。与此同时,尼崇拜也演变成了夷崇拜,夷的观念也就在两湖地区产生了。

不过,在尼向夷转化的中间,经历了一个“尸”时期。就是在祭祀位上设立一个活人作为祖先之尸代替祖先接受祭祀。在我的文章中,夷和尸有时候没有做严格的区分。

——尸及其文字演变

夏图腾就是半坡发现的“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字。夏的古音是sa,“头”的意思,如日头、山头、人头等。“头”也就是“灵”。

华尼夏(ha-ni-xia)人与华尼夷(hua-ni-yi)人在豫西南和鄂西北有一个融合的历史,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就是这次融合的产物。经过这个融合之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华夏(huaxia)。华夏时由伏羲族群和神农族群融合后形成的新族群。伏羲族群是古夏人的东夏分支,神农族群是古夷人的华人分支。

在《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二部崇拜和图腾》中,我对这些华夏文明的标志性词语,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二、祭祀神州

神州是最早的祭祀场所。

从考古看,这个最早的祭祀场所,就是湖南洪江之高庙,因为高庙存在最大的祭祀场所。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中出土了一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场所。

但是,从祭祀文化来看,祭祀的起点在高台。远古人设立高台,原始的目的就是祭祀。从高台文化来看,高庙还不是最早的祭祀地点。

目前可以肯定的最早的高台,发现于彭头山文化。湖南澧县八十档发现了彭头山文化的城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高台建筑,就是用于祭祀的。祭天、祭祖、祭神灵,都是在高台之上,所以高台就是祭台。

彭头山文化开始于距今9000年以前,消失于距今7800年。距今7800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年代,因为河南的稻作文明——贾湖文化,也消失于距今7800年,而湖南的高庙的历史,却开始于距今7800年。高庙文化,是继承彭头山文化的。

这样看,祭祀这种宗教活动,在彭头山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湖南学者流波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信息:“湖南临澧竹马村遗址,距今1.8万年到1万年,发现了带甬道的“T”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是世界高台建筑之源”,说明湖南古遗址中高台建筑在距今18000年到10000年就有了。祭祀文化的源头还要追溯到18000年到10000年前。

仅从湖南存在的古人类遗址来看,在肯定高台文化就是祭祀文化(高台就是祭台)的前提下,祭祀活动在距今18000年到10000年的湖南临澧竹马村到距今9000年到7800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再到距今7800年到68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一脉相承。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竹马村和彭头山是高台,而高庙是大型的祭祀场所?

从高庙的名称看,高庙是祭祀元祖的地方,懂得中国庙文化的人都会知道,中国的庙的原始作用,是祭祖的,高庙,就是祭祀高祖的,高祖就是元祖。

中国人的元祖是谁呢?是女娲。

从伦理的观念看,人类是从动物人、无伦人到有伦人的。人类的第一个有伦时代就是姓族时代。姓族时代是女权时代。在姓族时代,男性的生殖权被姓族社会所无视和隐瞒,女性靠生殖权的垄断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女娲造人的传说就是产生在姓族时代。在女娲造人的传说中是没有伏羲的影子的,说明女娲造人是不依靠男性帮忙的,女娲独立完成了造人,这是姓族社会女性垄断生殖权的体现。所以说到人祖,就以为是伏羲女娲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中国本土民族来讲,女娲是共同的始祖,他们都是信奉女娲的。

为什么祭祀会从彭头山转向高庙?这可能与洪水有关。

临澧县处于武陵山与洞庭湖盆地的过渡地带,而澧县彭头山却处在洞庭湖盆地,可以看到彭头山原居民是从武陵山上逐步移居到洞庭湖盆地上的澧阳平原上来的,临澧县竹马村可以看做是移居的一个中间遗址。这也可以看到,武陵山是彭头山原居民的祖居地。这一股人就是我所说的华尼人。当然,澧阳平原上还有更早的原居民,就是胡尼人,胡尼人来自南岭玉蟾岩。南岭可以看做是滇黔高原的西部延伸地区。结合水稻由古栽培稻到现代栽培稻的演变历史,华尼人与胡尼人的融合,从玉蟾岩时期就开始了。到彭头山时期,完成了这一融合过程,最终在澧阳平原形成了古夷人(华尼夷)。

华尼人离开滇黔高原的最后一站是武陵山,所以武陵山在华尼人的记忆中占有不可磨灭的位置,如同大槐树的记忆和湖北人的麻城筷子街的记忆一样。华尼人的昆仑山记忆,就是对迁移走出大山最后一站的历史记忆。

距今7800年的时候,两湖地区爆发大洪水,洪水导致古云梦泽(洞庭湖是古云梦泽的遗迹)扩大到及至,古澧阳平原被淹没,遗民向周边高地和山地迁移,这就是距今7800年高庙文化开始的原因吧。

高庙居民实际是由一群负有特殊使命的人组成,这从高庙大型的祭祀场所的遗迹可以看出来。高庙的功用,主要是为祭祀而建立的。中国古人是多神崇拜的,他们敬一切的神灵。古人也会把大洪水看做是神对下民的惩罚,这种惩罚的原因,在古人看来,是他们敬神不够所导致的。那么是对什么神敬仰不够呢?古人也会总结寻找原因。最终他们可能认为是祖神怪罪,因为他们祭祀的地方都设立在自己的居住地,而不是在祖住地。他们的祖住地在那里呢?在昆仑山(武陵山),所以他们就专门回到武陵山中的高庙,建立高庙。高庙存在的大型的祭祀场所,就是设立高庙的证明。所以到高庙的一群人,是专门的神职人员,专门负责对祖先和诸神的祭祀。

高庙的祭祀持续了1000多年,高庙就逐渐地被神化为神州了。后来华夏子民移居海外的很多了,这些海外移民定期要回到高庙祭祀,这些海外移民就把整个华夏大地称为神州了。作为留驻华夏的子民,也以神州自居。

高庙祭祀的主神,在起初阶段应该是“神女而帝”的女娲。随着农业的兴起,从女娲神分化出了“傩神”,“傩神”实际就是“糯神”,是糯稻的发明人。由糯神又演变成农神。农神可能是头顶太阳的女性的形象,所以农神可能是女娲与太阳结合后形成的农业社会的最高神。高庙也就由女娲庙变成了综合性的祭祀场所——农神及诸神也在这里接受祭祀。

在神农氏兴起后,农神被神农取代,祭祀的地点转移到新的地方。高庙也就被废弃了。

三、西南女儿国

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古老姓族,都是信奉女娲的,她们自认为是女娲的后代。她们的最高神是女娲,她们的最高首领也是女娲,所以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崇拜女娲的族群是有多个的,他们有共同的起源,只是在分居各地时演化成了不同的族群。如红山文化居民也是信奉女神的,红山文化有女神像,女神实际就是女娲。

这些不同的族群共同祭祀的祖神是女娲。在祭祀中,她们设立女娲之尸来代替女娲接受祭祀,也让女娲之尸代替女娲行使世俗的领导权,领导女娲的后裔,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女娲之尸形成了女娲世系。

女娲之尸就是女娲的转世灵童,这个灵童既具有女娲的神权,也具有女娲的首领权,就是传说中的“神女而帝者”。这个祭祀女娲的活动中代表女娲的尸,也被称作尼,这就是姓族时期“尼崇拜”的内涵。说去说来,尼崇拜其实就是对生命之源——“祖”的祭祀。夏和夷,都源自尼崇拜,即先祖崇拜。在姓族时代以前,古人们也是知道“男女相交生人”的道理的,只是在姓族社会时期,被故意隐瞒了。

大洪水来临,不少族群被洪水毁灭,遗留的姓族被分割在各个被海水包围的陆洲上,女人们再要繁殖后代,不可能到其他的地方找其他的外姓族的男人,只能依靠本姓族的男人,这个时候就只能是本姓族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来完成繁殖人口的任务。女性繁殖不须要依靠男性的神话被大洪水所打破。女娲伏羲再传人类,实际说的就是幸存于海中之州的人类因为大洪水的逼迫,不得不重新回到群内繁殖的史实。重新回到群内繁殖,人们的害羞感开始还是十分强烈的,这才又产生了女娲为媒的传说。

我《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很认真地探讨过这个问题。总之在大洪水之时和大洪水之前,家庭是女主单亲家庭。洪水之时和大洪水之后,女主双亲家庭就诞生了。在家庭里,既有母亲,也有父亲,女性为主导;在群体里,女首领为帝,男首领为后,产生了新的帝后体制,但还是女性为主导;这时期的婚姻制度产生了,是“女婚男嫁”。在这个时期,对祖的祭祀,才加入了男性祖。所以在祭祖时,女娲之祭祀配上了伏羲,伏羲成为了男性祖先的代表在祭祖中和女娲一起接受祭祀。

大洪水时期形成的女主双祖制(在家庭是女主双亲,在社会是女主帝后制),为女权向男权的过渡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大洪水的人文作用——男性走上了历史舞台。

我所说的大洪水,是距今7800年开始,到距今6000年左右结束的一个洪水泛滥段。我称之为第二次大洪水。第二次大洪水,是与海浸一起发生的,最盛时期,华北平原、中原、江淮、两湖平原等,都是大海。这就是女娲伏羲兄妹传人的环境。

伏羲女娲传说,只能形成于豫东鲁西。因为其他的地方,周边都有链接的山地,人们移居山地后,原始的女性为主的婚姻状态不会改变,每个群体周边都有其他的族群存在,不需要重回到群内繁殖的时代,所以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的性质。特别是南方,两湖平原周边都是山区,而且山区是互相连接的,不会存在一个族群独处的环境。

大洪水中和大洪水之后,在祖的问题上,中国古老族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豫东鲁西形成了伏羲女娲再传人类的传说,形成了伏羲女娲双祖制度,并最早产生了父系制度,率先进入氏族时代。而中国的南方、西方、北方高地上,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性质,崇拜的是女娲。后来女娲被个族群的女王制度取代,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男王制度的女王体制,被中原男王国家过视作女儿国。在中原男王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北部、西部和东部逐渐地被男王体制同化,女王体制最终仅存在于中国西南。

在很长的史前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南部女王体制与中国的北方的男王体制是并存的。这就是为什么南方在经济上比北方富足,但在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方面,南方的各个群体明显落后于北方的原因,也是南方的战争也远不如北方的战争惨烈的原因。

女王体制逐渐被男王体制代替,在恩施地区也是有传说的。相传,在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今湖北长阳县夷水河畔)有赤黑两个洞穴,住着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名务相,其他四姓之子生于黑洞。五姓人家渔猎为生,没有首领,五姓之子共掷剑于一石洞,中者为首,巴氏之子独中,众子惊叹。又令各乘船,浮者为首,惟巴氏之子独浮,其余四子皆沉。于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务相为首领,称“廪君”。廪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今恩施)。盐阳住居着盐水女神。盐水女神告诉廪君,盐阳出鱼出盐,盐水女神要与廪君长守共享,当夜就要与廪君同宿。廪君不愿意。盐水女神变成虫子群飞,掩天蔽日十余日,廪君射杀了虫子,战胜了女神。于是廪君帅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夷城。

盐阳女神实际就是盐阳女儿国的女王,控制着井盐的生产。廪君到盐阳看中的不是女王,而是井盐。作为男权族群的首领的廪君,当然也不能接受女权族群的首领盐阳女王对婚姻的态度,起码廪君是绝不会愿意嫁入女权族群成为女王的附庸的,所以两种不同观念的人相遇在一起,是不会产生爱情的,最终是男王廪君杀死女王盐水女神,夺取了盐水女神的领地和井盐,把女王国变成了男王国。

传说中的“妖”,实际也是男性时代对依然保持女性社会习俗的族群的女人的称谓。这些“妖”保持了与他族男性野合的性交习惯,她们找男人交合无非是为了繁殖后代。但她们的这种繁殖习惯必备男性社会所容纳,被视作是“迷惑男人”,被男性社会所排斥。

到现代,在西南也可以找到女儿国的遗迹,如摩梭族。

在中华文明中,“姓”是女权时代的印记,“氏”是对男权时代的印记。

四、绝天地通

对于“72家朝岱宗”的问题,与中原文明的兴起有关。

在这里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远古的帝王,不可能是多名称的,只可能是单名称的。远古人没那么复杂,语言和思维还带有原始性,不可能有多个称号,只能是单名称。

明白地说,如炎帝号神农、伏羲号太昊一类的说法,我是不同意的,古史也不支持。炎帝就是炎帝,神农就是神农,伏羲就是伏羲,太昊就是太昊,根本就不能扯到一起。炎是火崇拜的体现,不是太阳崇拜的体现。神农兴起于南方,炎帝兴起于西北。伏羲兴起于凫山(山东邹城),太昊兴起于泰山。

从迁移来看,神农的祖族由南向北迁徙,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形成了神农氏,神农氏在中原转了一圈后又经湖北回到了湖南老家。炎帝起自西北,由西向东迁徙,最终止于东海,其后裔姜姓是东海大族。

对于中原文明来讲,炎帝也好,黄帝也好,都与泰山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黄帝族群,从辽河上游的拉木伦河(古黄水)南下后,首先进入的是山东,黄帝在山东杀太昊少昊,山东成为了黄帝的根据地。黄帝封自己的长子青阳为少昊,统治东方,故泰山成为了黄帝一族的旺地。很多古老的族群也是以泰山为中心分而住居的,所以对于北方族群来讲,泰山是第一神山。也就是说,朝泰山是在中原族群的事情。

泰山神圣地位的最终形成,与颛顼大帝“绝天地通”的宗教改革措施有关。

“绝天地通”,主要就是树立北方诸神的神圣地位,而灭绝南方诸神的。“绝天地通”的导火索是“九黎乱德”。“九黎乱德”发生在黄帝少昊氏晚期。九黎南方大族,在少昊氏时期进入北方山东一带,成为了少昊氏的臣属。九黎族私自与自己祖的神灵往来,没有把黄帝族的神灵当回事,这种私自祭祀私神的行为,被黄帝族视作乱神的行为。颛顼发起了对九黎的宗教战争,取得胜利后,把九黎人变成了黎民(生产奴隶),顺势禁绝了各族私自祭祀各自祖灵的行为,把宗教祭祀权收归自己所有。以后统一的祭祀地点就设在了泰山。其他族群失去了私自祭祀的权利。

绝天地通,实际就是不许其他族群私自祭祀自己族群的神灵,只能统一公祭。统一公祭的神灵,也只能是黄帝族信奉的神灵。通过颛顼的绝天地通,南方诸神被诛灭了。

五、中国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中国在先秦古籍中是真实存在的。《诗》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左氏春秋》中有“中国不振,蛮夷入伐”,还有“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尚书》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汉代织锦上也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的记载。

可见中国不是虚构的历史概念。

中国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中国”经历了从“中心城”到“中心国”再到扩展成整个中国有效统治区域的总称的演变过程。

“国”的本字是“或”。或,加口就是“国”,加土就是“域”,所以“或”的本意,就是领地,即用戈守卫的一块地域。这个领地要变成“国”,还得加上“口”,这个“口”,就是城墙。在古古汉语中,“国”的原始意义是“被城墙圈起来的地域”,即“城”。“国人暴动”,就是指住在城里的人发生暴动,赶走了周厉王。“中国”的原始意义,就是“中心城”的意思。

中国史前时期,的确存在一个“以城为国”的时代,这个时代被我们忽视了。“以城为国”的时代,就是西方所谓的“城邦”时代。

“中国”在史前的考古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如距今5000年的孝感叶家庙古城,以叶家庙古城为中心,周围5公里内,存在11个聚落,叶家庙古城明显是处于这11个聚落的中心,所以叶家庙就是距今5000年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处于澴水下游的“中国”。

再比如,距今4800年到4200年的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石家河古城,以石家河为中心,在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一般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关系的聚落群体。这个群体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是一个势力相当大的部落联盟组织,它不仅直接统治该聚落群体中的各个聚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径约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对荆门马家垸(城)聚落、石首走马岭(城)聚落的控制。因此,石家河古城聚落群,是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石家河古城,就是石家河文化时期处于江汉平原的“中国”(中心城)。

《史记》记载的舜“夫而后入中国践天子位”中的中国,是指“天子之国”即天下的“中心国”的意思。《左氏春秋》中记载的“中国不振,蛮夷入伐”中的“中国”就是指整个中原地区。《尚书》中的“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中的“中国”是指西周的统治区域。汉代织锦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中国”也是指汉政权整个统治区域。

黄饮冰20151219星期六。本文原标题:华夏文明的烙印——对华夏文明起源史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后改为: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区是人类人种之源地——对华夏文明起源史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此次整理,把原文的一、二编入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是人类人种和人类文明之源地一文中。201838星期四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饮冰论人类与文明起源17:文明的张力在火与种
山西省临汾市赵城镇候村 女娲庙
“越”与“百越”的来源
惊人发现!我国古代文明曾经毁灭,伏羲是第二次文明的始祖
中国濮语语文讲座第二级第三课仓颉造字传说的真伪
伏羲故里之争:天水是哪个伏羲的故里?请先回答这七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