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门净土之地云冈石窟(下)

     参观过程中,除了看说明听介绍外,很多佛像来历并不详细,后查阅了些资料予以对照。

     云冈石窟主要供参观的洞窟为前二十窟。石窟在武周山南侧,坐北朝南一字排开。

     云冈石窟的第一窟和第二窟是一组塔庙双窟,第一窟名叫石鼓洞,第二窟名寒泉洞。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塔内有残存的佛像。




  从护栏向里望,窟内中央有座两层方塔,塔檐好像是木构的。


     介绍说,第一、二窟外边,在辽代以前建有寺庙'护国寺',寒泉洞里有山泉水,现在水已单独引出去了。

     在石窟外的山根处,地面上还有水自然溢出。岩石有水浸泡,就很容易风化,不知道管理部门专家们为什么不去解决。


     古时石窟南侧是个峡谷,有河水从西向东流过。金代元帅粘罕到此朝拜时,令兵士将河水改道向南五里,绕过石窟群,遂形成今天十里河云冈段现状。尽管粘罕随金兀术起兵攻北宋,与岳飞军队打仗,评书里有不少篇章说他的恶行,但在石窟的做法,可谓功德千秋。

     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山脚下沿河水还有条古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交通要道。第一、二窟向西,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一条古驿道的遗迹,称之为'古道车辙”,此车道在金代以前是铁轱辘车的轨迹,路面压得凹凸不平。



  在古道上摆上一辆双套马车,车为仿真品,马应是石雕古迹。车的高度明显高于前部马匹,马的蹄子下面加了垫脚石砖,显得不伦不类。

     过古道遗迹是第三窟和第四窟。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洞'。文献记载,北魏灵岩寺可容纳三千余人。窟外依石崖原建有木结构佛阁寺庙,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和地面两排柱基石,说明当年的佛阁不小,面阔有十一开间。

     这个灵岩寺洞与现在园区内湖心中的灵岩寺大相径庭。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在云冈石窟的早期,每个石窟前都有一栋与其相对应的木结构建筑,来供奉里面的佛像,这称为'十寺',又作'十名'。分别为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据说是当年李自成大军攻陷大同,同时派兵驻扎在云冈,乱兵进石窟内刮取佛像身上金粉金箔,同时烧毁了窟前寺院建筑。

     第三窟分前后两室,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西后室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呈坐姿,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冠,精美庄严。经专家考证,这三尊石雕佛像为唐代作品。




  佛像看上去很丰满,符合唐朝审美习惯。这三尊佛像应该经过抢救性保护,身体上部和面部基本得到了恢复,但下半身风化严重,只能原样放置。不清楚佛祖身上有很多孔洞,是起什么作用的?

     经过一座石桥和树林,前方有洞窟方位标识。



  第五窟与第六窟为一组双窟。右边是第五窟,左边是第六窟,两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的。


     据记载,云岗石窟中的双窟象征着二圣,即太后与皇帝。

     465年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病逝,时年二十六岁。文成帝拓跋浚的长子拓跋弘继承皇位,为北魏第六位皇帝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冯皇后为皇太后,总揽朝政。

     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第五窟中雕有云冈最大的佛像,故又称'大佛洞'。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能有六层楼的高度,据说,其双腿长15.5米,一只脚就能站立12个人。整个洞窟后室近三分之二的空间,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


  这尊佛像应是魏孝文帝为被毒死的父亲献文帝祈福专门开凿的。

     第五窟营建如此规模,其实是孝文帝对当年献文帝和冯太后政治斗争的一个平衡。第五窟超越了云冈前期所有的大像,成为云冈最高大的主像。

     而在后面的第六窟是专为冯太后所雕凿,也肯定了冯太后临朝的合法性及现实。这组双窟创下了云冈两个之最,即最宏大和最华丽。

     佛像脸的下半部分贴金早已脱落,后来修复的贴金与原贴金并不完全相符。有文章说,央视86版《西游记》'扫塔辨奇冤'一集,取景有云冈石窟的第五窟,能够看出修复前大佛的本来面貌。


  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壁画。





     第六窟在云冈石窟的所有石窟中,内容最丰富,雕刻最华丽的精华洞窟应属第六窟,因其雕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


  第六窟名叫释迦佛洞。

     该窟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层四面开龛坐佛,南面雕结跏趺坐释迦牟尼佛,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洞窟四壁上,有33幅浮雕,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故事。




     第七八窟关闭,前方是第九窟和第十窟,依然不对外开放。

     据说,云岗石窟从第九窟到第十三窟,在清代晚期都被施以彩绘,显得异常华美,因此这五窟又被合称为'五华洞'。

     从史料上得知,第九窟和第十窟是一组双窟,是北魏王朝太和时期的大宦官王遇,对孝文帝和冯太后表示感恩,从而开凿的一组典型双窟。第九窟和第十窟的窟门,在2016年左右复建,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以加强对石窟的保护。


     窟门未加檐时照片。


     从网上下载几幅照片,可以看到窟里佛像的色彩十分绚丽。





     继续往西参观第十五窟。


     第十五窟为方形单窟室,体量不大,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窟内雕满小佛坐像,排列有序。

     千佛的开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千佛'术语。佛教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统称'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



  壁上凿出上万个座小佛像,功夫下得不小,没有点耐力是不行的。

     第十六窟到第二十窟,是文成帝即位不久,由高昙曜和尚最早开凿的石窟。据说,是为北魏的五位皇帝,各凿的一尊佛像。

     从第十六窟到二十窟依次为:道武帝拓跋珪(开国皇帝)、明元帝拓跋嗣(文成帝曾祖父)、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的祖父)、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父亲)、文成帝拓跋浚。


     第十六窟亦称为立佛洞,为三世佛,主佛释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毯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突显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身材挺拔面貌俊秀,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只是佛像风化得很厉害。


     第十七窟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风化更严重。主像表现出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气凌人的的样子。


     第十八窟是一个非常高阔宽敞的洞窟。主尊佛像是一大立像,高15.5米,造型奇特而优美。佛像昂首挺立,身躯雄壮,气势宏伟,身披千佛袈裟。

     佛像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



  佛像在窟内靠近前壁,在里边很难拍到整尊佛像,在外面拍摄倒很容易拍出上部效果。

     第十八窟主尊佛像身上,是件'千佛袈裟',好像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


  人们猜测,也许是太武帝当初杀戮佛门弟子太多,弟子殉道蒙难而成正果,附在太武帝的衣衫上以资永念,又兼示惩罚。

     第十九窟又名宝生佛洞,与十八窟类似。主佛像呈坐姿,高16.8米,为云冈石窟中第二高大的佛像。

     与其他诸窟不同的地方,是左右胁侍并不在窟中,而是高高地坐于旁边两耳洞中,胁侍高8米,左边已成露天的。


  在十九窟中的佛像高大宏伟,是因为窟中主尊佛像是景穆帝拓跋晃,他是文成帝之父。且左右耳洞的胁侍佛,是文成帝的长辈,所以建窟不落地,反而高高在上与之对应,有尊崇之意。


     第二十窟是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最为壮观的佛像,他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形象。




  佛像为坐姿,高13.7米,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阔厚实,身上披着袈裟,面形慈祥和蔼。后面的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云冈石窟的门票上就印着这个石窟的大佛。

     参观完博物馆,往东的小路旁,有梁思成夫妇雕像。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发表了论文,认为云冈石窟是后魏艺术之精华,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他们留存下的极为可贵的石窟遗址及图片资料,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石窟寺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图片资料。

     文成帝的云冈石窟,为佛家开辟了修行净土之地。其孙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与佛再次结缘,龙门石窟为佛界和中国文化,铸就了一段历史经典。

〈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
没有“马识善人”便无云冈石窟
山西行2 云冈石窟--雕刻在岩石上的北魏王朝
自驾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昙曜五窟,西岩绝唱(上)
昙曜的云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