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门净土之地云冈石窟(上)

     过去一提到大同,人们首先想到的,那是个产煤的地方,而且是那种质量比较好的无烟煤。大同俗称煤城,大小煤矿云集,各种运煤车道纵横,是个煤灰烟尘聚集的城市。

     近来听说大同成为旅游城市了,有点不相信。

     从草原天路南下去大同,走在城市街道上,感觉大同不像传说的那样脏乱,也许是初夏,雷雨袭来,湿润的空气倒还很舒适。见到新复建的大同古城,是前任市长修的,几座城楼巍峨矗立在城墙之上,看上去气势不凡。

     据说清初多尔衮率兵攻打大同,几天后方才攻破屠城。如今复原了古城,人们还会记住那段历史吗?


     城市西边有云冈石窟,在获得申遗后,也重修扩建了,园址较过去大了很多。


     据介绍,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在大同城西16公里处,座落在武周山南麓原武州川峡谷的北岸断崖上。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

     现存主要洞窟分成东、中、西三区,共45个。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余尊。其中大部分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唐朝和辽代仅有个别石窟的开凿和修理。



     在游客服务中心一层大厅中央,耸立着一座四方佛,高6米,由四根香樟木精心雕刻粘接而成,质感很好,且有浓郁的芳香气。

     四面佛在泰国及东南亚经常可以见到,它是印度教创造世之神,梵天的造型基本是固定模式,即分别朝向四面。据讲,梵天造型若出现在佛教寺院,通常是作为大护法身份。放在石窟之地,也许是有此意吧。


  这是佛门圣地,一切显得那么肃穆。

     景区内广场上矗立一座塑像,标刻上注明是北魏期的昙曜和尚,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看来这和尚与皇家很熟,但北魏皇帝寿命应该都很短,让他得以历四朝而不倒。

     昙曜和尚一生干了一件事,就是在武州山开凿了云冈石窟,其中的昙曜五窟,是他亲自主持开凿的,以此方式弘扬佛法。



     要想弄清楚昙曜和尚和云冈石窟,就必须了解当时的北魏朝历史。

     北魏朝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与晋朝搅在了一起,不像秦汉唐宋朝代那样脉络清晰,一般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些胡人建起的朝代,史书上大致划分为南北朝。

     人们通过三国演义,比较直观地看到,在三国的后期,曹操的军师司马懿率儿孙夺了曹魏的皇位。其孙子司马炎,于265年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

     晋朝统治的时期不过百年,却是个一无是处的王朝,几个皇帝没有曹操的本事,以致天下大乱,各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把北边五个族群的胡人引到了内陆,造成了'五胡乱华'的这段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乱世。



     汉人被胡人的军队从中原大地上赶走,晋朝的上半代即西晋不过五十年光景,就被胡人灭国了,剩下的汉人被赶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长江以南,再建个晋朝,成为史上的东晋。

     五胡乱华在史书鲜有记述,历史学家有意避开少数民族统治问题,其实历史就是历史,当时是什么样子,就不能略去,就像岳飞是抗金英雄,总不能因为金代是满族先辈,就否定岳飞的历史功绩。

     北方的五胡: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少数民族。他们进入中原地区,陆续建立了十个国家,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其中的鲜卑族拓跋氏逐渐强大,拓跋氏族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在牛川,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重建了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人们为了与三国曹魏区分,史称北魏,拓跋珪成为北魏开国皇帝。


     北魏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在398年,迁都于大同市,当时叫平城。439年,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领土。


     但南北仍持续分裂并有战争,直到隋朝建立,才结束了中国近300年的混乱局面。

     再说北魏朝,在452年10月,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在平城即位。


     文成帝废除了他的祖父,前皇帝拓跋焘灭佛废法政策,准许复建佛图,允许老百姓出家为僧,佛教再度兴盛。

     不久,文成帝结识了昙曜和尚。据传说,文成帝骑白马,偶遇昙曜和尚,白马驻步不前,文成帝与昙曜和尚结缘,而尊以师礼。

     文成帝特封昙曜和尚为沙门统,是个佛界的大主持,负责管理平城的僧众,《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

     460年,文成帝让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石窟,选在平城西面的武州山。武州山古时又称武周塞,有军事要塞和通往蒙古的道路。《魏书·释老志》记载:'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昙曜和尚带领僧人开凿的五所佛窟,即今云冈象征帝王的第16至20窟,学者谓之'昙曜五窟'。


     中国最早凿石窟是学印度,因为有僧侣在山洞中修炼成佛,像佛教的密宗。于是人们便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窟,同时也为信徒们提供一个参拜的场所。

     北魏鲜卑族进入中原,由于文化的差异,要想统治汉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当时的统治者选择了佛教,让老百姓奉行佛教行善。又谎称皇帝就是当今如来佛,拜天子乃是拜佛,故凿石窟兴佛,有利于皇帝统治。


     云冈石窟的主体工程是皇家工程,工程主要集中在文成、献文、孝文三代,二十几个大佛窟中都浸注了皇家的意愿,每一窟都是一段以佛教述说的王朝的历史故事。

     向西从广场昙曜和尚像背后的门殿穿过,即是佛光大道,或叫礼佛大道。



  礼佛大道的地面上雕刻着盛开的团莲,礼佛大道两侧,依次列立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神柱高8.73米,神柱的底座是平静祥和的石雕大象,大象是佛教里常用的六牙石象造型。


  这是仿佛教寺院而建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从蔸率天宫降生于人世时,坐骑就是大象。其中的六根象牙,就应该是佛教中常说六根清净吧。

     佛光大道的西端,是礼佛浮雕墙。浮雕墙由南北两堵半圆形墙组成,工艺为高浮雕,北墙上是北魏皇帝礼佛的场面,南墙上是北魏皇后礼佛的图景。



     从'礼佛浮雕墙'出来,穿过七孔桥,是复建的灵岩寺。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最早的灵岩寺应在石窟洞前面。


     我们没有进入灵岩寺,向北折向西面,绕过灵岩寺去武周山。



     有一尊'比丘尼昙媚造像记'石刻,看说明是复制品,是1956年在整修云冈第20窟时,在窟前的积土中发现的。


     佛殿横匾上书:放下我见,入佛知见。竖联: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不知是何方名人所书写。



     殿门后面是庞大的石窟群。

     据记载,云冈石窟大小数万尊佛像,自东而西依山开凿,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北魏文成帝到迁洛以前的孝文帝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除前期五窟,陆续完成了第1窟至第13窟。

〈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所不了解的“世遗”故事,属于云冈石窟的前世今生
铁血北朝44:空前绝后的灭佛行动,太子拓跋晃为何冒险抗旨
【山西大同】昙曜五窟,西岩绝唱(上)
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
为什么要造佛像呢?
北魏的云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