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学术旨要

道家学术旨要-----萧天石

    中国文化,至周而大具规模,故孔子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之言。经春秋战国迄秦,而百家争鸣,学术思想,臻于鼎盛,可谓为中国文化之大解放时代与黄金时代。广其义而言之,在此以前,可概称之为道家文化;故道家者流,恒谓「无道家文化,即无中国文化。」孔子崛起而后,儒分于道。当战国之世,百家争雄,各以一枝面分庭抗礼,各成一家言。故司马谈有六家旨要之论。实则除儒家墨家名家而外,余均可概入于道家也。
    自春秋至汉初,学术思想之所以纷起竞雄者,惟系处于一大动乱时代,人人求治心切,故各见其所见而是其所是。故孟子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庄子谓:「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为,以自为方。」盖周室不振,王道日微,诸侯各自为政,学人亦欲各有以干世,此所以得百家竞立也。秦始皇用李斯言焚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百家语而足以震撼始皇,可证其盛。司马谈虽仅序六家,庄子于天下篇有「百家之学」之语,汉书艺文志则就其可考者概分为十。其言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无方。是以九家之术,继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以其旨在「取合诸侯」,故重在用,而以匡时救弊为主旨。以其「各行一端」,故概失其全,而轻其本。远不甚道家之能「上承千代之统,而下通万世之变」也。故太史公于诸家中极推崇道家为最高,而当汉初,道家亦盛行于时。如文帝之好黄老言,为政以慈俭无为为旨,盖公之教曹参以清静治国,汲黯亦修黄老术,均可概见一斑。盖黄老术者,即道家学术中「君人南面之术」也。亦即所谓「君学」与「帝王学」者是。
史称文景之治,要亦为「黄老术」有以致之。
    自汉武帝用董仲舒策,尊儒黜百家,历代帝王承之,均用以为佐治之具,于焉儒学日昌而道学寝衰矣。前汉书有云:「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自兹以后,秦统六国以前之学术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因以亡矣。余曾有言:「自武帝尊儒黜百家以后,扼杀了百家,也扼杀了儒家。故老庄而后无老庄,孔孟而后无孔孟。」自历史上看,虽自武帝尊儒而后,似全为儒家之势力所笼罩,实则不然。如东汉及三国之际,道家学说,又侵占势力,而南北朝之玄学,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之流,更是祖述老庄,而又复深远影响于当时及后世学术者也。同时,自李唐尊老而后,道学又复潜张,且佛学又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际,乘虚而入,鼎盛一时。
此在儒学实有不可定一尊而概全者在也。
    余尝谓道家学术,精深浩瀚,无可比极。就其极高明言,则赅百家之长。就其极广大言,则包众流之要。就其极圆通言,则肆用而无碍。就其极玄妙言,则神化而莫测。用其神髓,则清静无为而可致于治;用其阴柔,则诛暴拨乱而可反之正,用之修者,可以超凡入圣而登真;用之保身,可以明哲遁世而无闷;至其长短钩拒之术,纵横捭开之谋,则其次焉者矣。详参深究,实非虚语。异乎后世学人,致力于斯,深入有悟者鲜,而能发扬光大,继绝学,续圣脉,正道统者,更有如凤毛麟角矣!
此所以老子有:「知我者希,则我贵」之言;而庄子更有:「万世之后遇一解者,犹旦暮遇之耳」之叹也。
    昔太史公论六家旨要,极推崇道家。其言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以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由此可证道家之学,实包举各家之所长,而无其短;且能与时推移,灵活不滞;因应变化,圆通无碍。此其所以为极博大而最精深,极高明而最平易,无所用而不宜也。夫道者,万事万物之本也。执其本则事自治,物自顺,而理亦自在其中矣。太史公去古未远,犹能得尽各家之精微,为平心之论述,故于诸家多所訾议,惟于道家则尽誉美之词,非无因耳。复谓: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为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此余所以尝称道家之学,诚宇宙之体要
,百家之冠冕,而可历千古不朽者也。
    汉书艺文志序道家旨要有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此则指道家纯为「君子南面之术」者,逐后范围递广,群相附丽,
内容亦愈见庞杂矣。
    近人梁启超氏论道家学术,曾分之为四派:一为玄学正派,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言玄学义理属之。一为丹鼎派,魏伯阳而下钟吕二祖及南北各宗属之。一为符录派,张天师以下正一派属之。一为占验派,卜筮等属之。
实则道家学术分类,如此则有狭獈浅陋之嫌。
    尝试论之,道家之学,肇始于羲农,宗祖于黄帝,集成于老子,演而为彭蒙。田耕、慎到,流而为关尹、庄、列。变其用为法家,而有商鞅、韩非等之法学一派;变其用为纵横家,而有鬼谷、黄石公等之谋略学一派;变其用为兵家,而有孙、吴等之兵学一派;变其用为治道,而有伊尹、太公、张良、等之经世学一派;变其用为遁世,而有石门、晨门、接与、桀溺等之隐士一派;变其用为哲理,而有何、王、向、郭等之玄学一派;变其用为丹道,而有葛、陶、伯阳、钟、吕、邱、张等之养生学(仙学)一派;及外丹家之烧炼一派;变其用为医道,而有医药学一派;变其用为宗教,而有张天师之道教与神学一派;变其用为阴阳,而有阴阳家与天文、律历、地理学一派;变其用为术数,而有两汉之际之识、纬学一派,与两汉及宋代陈希夷、邵康节等之象数学一派;变其用为方术,而有占验、卜筮、形法及神通变化术,如于吉、管辂、左慈等一派;变其用为多方,而有鹖冠、淮南等一派;凡此均自道家学术思想中蜕化而来,均可视为道家之别派。由此,可见道家学术范围之广大为何如也?盖得其一枝,即可门庭别立,独成一家。良以道家之为道,博大精深,体用兼备。秉要执本,则「卷而为一」;因宜肆用,则「散而为万」;正所谓: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者是。
网罗百家,广包兼蓄,舍道家,实无足以当之也。
    同时,就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学术思想言,先秦以前,可概于道家,因无论矣。汉唐以后,迄于宁明,骤视之,似一尊于儒,为治者以儒家人物为多,为学者以儒家人物为显;细察之,则历代为治之高明者,无不属于道家;为学之博大者,亦无不深受道家之影响。或则「外儒而内道」,或则「阳儒而阴道」,凡有成者,无不以道家精神为神髓。表里为用,迄未偏废。且每当朝代变革,帝王创业之际,与乎文治武功昌盛之期,无不为道家人物鼎盛与道家精神潜张之时也!及其衰也,则又莫不为道家人物式微与道家精神消弛,有以致之。
苟能虚心详察历史动脉,当信吾言之不虚,故古哲谓: 「道盛则国盛,道衰则国衰」 ,岂欺我哉?
    由上可知道家学术,原极博大高明;惟为后世附入神奇之术与怪异之说,致感庞杂,其声势反有喧宾夺主之势,正统大义,亦因之黯而不彰矣!清代名学人纪晓岚氏,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曾云:「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异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亦不能自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故今日而言宏扬道家学术思想,与光大道家统绪,则首应从其大本大根入手,而不可徒事旁根小节之研究参求也。
    惟纯就学术价值言,则怪异神奇之说,似可无用深究,若就一个国家之历史文化言,则凡上所述,亦均莫不有其保存与参究之价值存乎其间。然因时论事,欲求道学之发扬光大,则惟有从先期道家学术思想之整理与开发入手,方可收事半功倍与承先启后之效,而使此绝学,得能昌明于来日,以为国家民族得赖之基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医学堂丨中国道教源流概论
道教的基本概况: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中国道教源流概论》
魏晋玄学的来龙去脉(1)由来及其发展
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
中国古代哲学记叙(续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