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握手”原来叫“拉手”

 

(按:本文以《“握手”漫议》为题发表在2012年第1期《寻根》杂志)

 

握手,是现代社会社交场合的基本礼节,初次见面要握手,久别重逢要握手,分别之际要握手。通过握手,增进人与人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在中国古代,握手还有更独特的内涵,与现代人的握手礼仪颇有差异。握手这么个简单行为,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有个成语叫“握手言欢”,源自古代的历史典故,它与现代的握手礼仪有差别吗?

《后汉书》有两处记述“握手”。一是《李通传》记载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情景:“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意思是双方相见,交谈良久,还彼此拉着手,十分高兴。他们确实是初次相见,相见时又的确是握了手,但那握手只是表达亲近关系的牵手,它与现代流行的俩人相见握一下手的礼仪是不同的。另一处记载见于《彭宠传》:“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光武知之,以问幽州牧朱浮。浮对曰:‘前吴汉北发兵时,大王遗宠以所服剑,又倚以为北道主人。宠谓至当迎閤握手,交欢并坐。今既不然,所以失望。’”这段文字中的“握手”,也是特别亲近的一种表示。换句话说,古代握手不是见面时必行的礼仪,而只是关系远近的一种表达。这种情形在中国古代一直如此。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两手相牵,久久不舍得松开,就是古人所谓“握手”。与此相关,如果分别时如此,则叫“握别”,如清代佚名氏《玉蟾记》第十六回云:“那十里长亭之上,才子英雄临岐握别。两人心事不敢明言。”这般“握手”、“握别”,是相见或离别时情意深长的表示,却不是固定的社交礼仪。

值得玩味的是,“握手”一称在古代礼俗中,还有与丧葬相关的含义,这大约会让今人大跌眼镜。

古人在人死后举行殡殓仪式时,要往死者嘴里放钱币谷物等,以示有吃有花的,所放之物称“唅”;要往耳朵里填塞棉球,以使之充耳不闻阴间鬼嚎,此填充之棉称“充耳”;还要让死者手中拿着玉或其他物品,以示不是两手空空前往另一个世界,此物就被称作“握”或“握手”。《释名·释丧制》说:“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仪礼·士丧礼》记载更详细:“握手用玄纁裹,长尺二寸,广五寸。”这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俗中,就已有了“握手”一称,它是指用黑色带子系在死者手中的物品。因这种风俗被后世沿袭,这个称呼也就被历代延用了,如《新唐书·礼乐志》、《大明会典·丧礼》等都记述了丧礼中“握手”的使用规定。

“握手”既与丧葬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不免有些不吉利的色彩,它与现代的握手礼仪也就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了。

中国古人不是没有见面礼。一般而言,俩人相见,躬身致意为“鞠躬”,叉手或拱手施礼为“作揖”(俗称打恭、打躬),屈膝跪下手触地为“下拜”(俗称下跪、跪拜),跪地后头触地为“稽首”(俗称磕头、叩头)。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考证说:“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拜而后稽首,此礼之渐也。”也就是说,从鞠躬、作揖,到下拜、稽首,体现着礼节的轻重。跪拜和稽首,一般是晚辈对长辈、卑者对尊者所行之礼。虽然古礼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情形,还有所谓“打千”、“拜手”、 “顿首”、“再拜稽首”、“四拜”、“百拜”、“稽颡”之说,但所谓“握手”,并不在古代见面礼仪规定中,也不存在于民间日常必行的风俗里。

多数情况下,人们相见时以作揖为主。试看《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一段描写:

 

杜少卿道:“这便是家表兄余有达,老伯去岁曾要相约做馆的。”镇台大喜道:“今日无意中又晤一位高贤,真为幸事。”从新作揖坐下。

 

这段文字描述了人们初次相见被介绍时作揖的礼节,其中并没有握手之说。《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也有类似描写:“金桂叫兄弟出来,见了薛姨妈,作了一个揖,问了好。薛姨妈也问了好,坐下叙起话来。”

那么,现代中国流行的握手礼仪始于何时呢?

“握手”礼仪是随着近代西方文化才传入中国的。在它传入之初,古板、传统一些的中国人曾很不习惯,也难免闹出一些不痛快。晚清李伯元写的《文明小史》第二回中,描述一位意大利地质专家(书中称“矿师”)与中国官员初次相见情形,便反映了不懂西洋礼节的中国人在与外国人握手时的尴尬:

 

柳知府当先下轿,走在头里,翻译张师爷夹在中间,首县打尾。进得店门,便有店里伙计领着上楼,那矿师已经接到扶楼边了。见面之后,矿师一只手探掉帽子;柳知府是懂外国礼信的,连忙伸出一只右手,同他拉手。下来便是读过三个月洋书的张师爷,更不消说这个礼信也是会的,还说了一句外国话,矿师也答还他一句。末了方是首县,上来伸错了一只手,伸的是只左手,那矿师便不肯同他去拉,幸亏张师爷看了出来,赶紧把他的右手拉了出来,方算把礼行过。

 

在这段文字中,有握手之礼,却未用“握手”之名,而是称“拉手”。可知,现代中国人见面时的“握手”之习,始自晚清,并且最初还未用“握手”之称。《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也有所谓“拉手”的记述:“洋人的脾气亦实在难说话,……齐巧龙都司要去讨好,上去同他拉手,周旋他。好洋人的脾气是越扶越醉的。不理他倒也罢了,理了他,他倒跳上架子了。龙都司同他拉手,他不同他拉,却把他的手一推,瞪着眼睛打着外国话问他。”

借用古代传下来的成语“握手言欢”,而名现代的握手礼节为“握手”,应是民国以后的事了,迄今也不过百年光景。《大公报》1929年8月初的一篇报道中,就言及人们握手以示友好:“有华兵夜间侦察,误坠俄军战壕中。越日俄兵与之握手,送还华界,其亲善有如此者。”

即便如此,民国以后,在人们见面时握手礼仪盛行起来的时候, “拉手”一称仍未完全绝迹,偶尔还会被沿用。如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初版钱锺书小说《围城》第五章里,就有这样的描述:“阿福上车的时候,正像欢迎会上跟来宾拉手的要人,恨不能向千手观音菩萨分几双手来才够用。”可见用“握手”之名来称见面时的握手礼仪,也不是一下就被国人广为接受的,是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慢慢得以适应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礼仪礼节
跪拜和叩首有严格的规范,读书人千万不要随便尝试,否则被人笑话
古人礼仪中的“拜”和“揖” 不是一回事
唐代跪拜俑
拜礼和揖礼
中国古代礼仪用语例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