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论四时变化 上
诸家名方

  对金饮子
                 
  治诸疾无不愈者。常服固元阳,益气,健脾进食,和胃祛痰,自然荣卫调畅,寒暑不侵。此药疗四时伤寒,极有功效。厚朴(去皮,姜汁炙)、苍术(米泔浸一宿)甘草(炙)各二两陈皮(去白,炒令黄色)、半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空心,以水一盏,姜钱二片,如茶法煎取八分,馀滓重煎两度服食。瘟疫时气,二毒伤寒,头痛壮热,加连须葱白五枚、豉三十粒同煎,服数剂汗出得安。如未得汗,以稀粥投之,厚盖衣服取汗立愈。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肢节酸疼,如柴胡去芦头同煎。痰嗽发疟,加姜制半夏煎。本脏气痛,加茴香煎。水气肿满,加桑白皮煎。妇人赤白带下,加黄煎。酒伤,加丁香。食伤,加高良姜。
  四时泄泻,加肉豆蔻。风疾,加荆芥穗。腿膝冷疼,加牛膝。浑身拘急及虚壅,加地骨皮。腿痹,加菟丝子。白痢,加吴芙萸。赤痢,加黄连。头风,加?说C转筋霍乱,加楠木皮。已上助使,止加一铢。此药不问老少,胎前产後,五劳七伤,六极八邪,耳鸣眼昏,梦泄盗汗,四肢沉重,腿膝酸疼,妇人宫藏久冷,月水不调,若能每日空心一服,即出颜容,丰肌体,调三焦,壮筋骨,祛冷气,快心胸,神效莫述。
                 
  劫劳散
                 
  治五劳七伤,四时伤寒,山岚瘴疟,时行疫疠,心神烦躁,口苦舌乾,憎寒壮热,头疼鼻塞,腰脚酸倦,背脊强急,浑身疼痛。地骨皮二两半前胡(去芦)、荆芥各二两七钱香附子(炒,去毛)苍术(浸,去皮,焙)甘草()、各三两六钱麻黄(去根、节)白芷各四钱半川芎二两二钱半桔梗(去芦)、七两二钱当归七两三钱半肉桂(去粗皮)一两三钱半石膏九钱、陈皮(去白)一两三钱天仙藤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乌梅半个,入盐同煎服。如要出汗,加葱白、姜钱煎,连进三服。常服,温盐酒调,热盐汤点亦得。
                 
  人叁轻骨散
                 
  解利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或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潮热往来,及疗五劳七伤,中气滞,心腹痞闷,停痰呕逆,冷气奔冲,攻注刺痛。又治妇人血气撮痛,经候不调,并宜服之。
  贝母(去心)白茯苓(焙)半夏(煮)各一两枳壳(去瓤,炒)二两半、苍术(浸一宿)六两人叁白术(焙)白芷(不见火)陈皮(去白)秦艽、赤芍药各二两川芎当归(去芦,焙)肉桂(去粗皮)乾姜(炮)各一两半、柴胡(去芦)麻黄(去根、节)各三两桔梗(去芦)甘草()、厚朴各四两(姜汁浸)右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通口稍热服。身体倦怠加乌梅一个,咳嗽加枣二枚,同煎,不拘时。
                 
  葱白散
                 
  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瘴气,时行疫疠,并皆治之。川芎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甘草()、石膏(煅)乾葛(焙)各一两麻黄(去根、节)三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候。如要出汗,并煎三服,被盖,汗出为度。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
  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黄芩半两。
  夏至後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不用加减。
  无汗休服。
                 
  黄龙圆
                 
  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年深暑毒不瘥者。
  黄连(去须)三十二两好酒五升。
  上黄连以酒煮乾为度,研为细末。用面水煮糊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圆,热水吞下。又疗伤酒过多,壮毒下血,大便泄泻,用温米饮吞下,食前进,一日两服。
                 
  不换金正气散
                 
  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上等分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忌生冷、油腻、毒物。若四方人不伏水土,宜服之。常服能辟岚气,调和脾胃,美饮食。
                 
  川芎茶调散
                 
  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右件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後,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卧湿处,或因雨露所袭,或因汗出衣衾泠湿,久久得之。腰下重疼,两脚疼痛,腿膝或肿或不肿,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苍术白术甘草(炙)各一两、茯苓(去皮)乾姜()各二两橘红丁香各一分右俰咀。每取四钱,水一盏半,枣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冰黄散
                 
  治冒暑伏热,头目昏晕,呕吐泻痢,口乾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去皮)甘草(生)各四两寒食面生姜(切碎,搜面匀,日乾)、各一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或冷熟水调下,不拘时候。

论《内经》治未病

【关键词】 未病

  “治未病”这一学术思想,早在我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有记载。而《内经》却正式提出并确立。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历代医家对“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在理论、实践上都有所发展。

    两千多年来《内经》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对祖国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看,古代医家不仅仅重视中医治疗学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研究。在《内经》中“治未病”的精神实质就是揭示了无病先防(预防医学)、既病防变(治疗医学)、善后防变(康复医学)。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治未病”而达到揭示生命的奥秘,从而寻找出一条通往健康长寿的途径。这里仅从《内经》“治未病”作一探讨。

    1 培养先天,优生优育

    《灵枢·决气篇》曰:“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早在两千多年前圣贤早已认识到胚胎的形成是“两精相搏”的产物,并认识到男女的婚龄、体质、孕期、情绪等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非常重视培养先天,优生优育“强寿弱天”。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从最早的男精女卵做起,以培育先天,优生优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

    2 调养后天,养生防病

    《内经》非常重视顺应四时以养生防病。《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不仅赖以自然界而生存,还要与之适应才能达到健康无病,即“天人合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也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上古天真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明了要顺应四时阴阳,并对异常气候要适时回避。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具体顺四时的方法《灵枢·王癃津液》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气下留于膀胱,则为溺”。《素问·四气调神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浮沉于生长之门”。以上说明了要顺应四时,主动掌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随时调节适应,保持内外阴阳协调一致,抗御外邪,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3 治未病之结论

    无病先防是治未病以达延年益寿的关键,从上面论述中可见一斑。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此之谓也。”

    已病防变是治未病的又一具体体现,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根本。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可从前面论述中得出结论。但是人们生活在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界,且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意外,机体一时难以适应,导致疾病发生,此时应以积极的手段处理,以达已病防变之目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道生

  《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教下者,教民避害也,风从冲后来者,伤人者也,谓之虚邪贼风。如月建在子,风从南来,对冲之火反胜也;月建在卯,风从西来,对冲之金克木也;月建在午,风从北来,对冲之水克火也;月建在酉,风从东来,对冲之木反胜也,必审其方,随时令而避之也】,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内无所营。澹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即恬澹之极,臻于自然也。真气从之者,曹真人所谓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弛气自定。张虚静曰: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又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真一之气皆来从我矣。精无妄伤,神无妄动,故曰内守。如是之人,邪岂能犯,病安从生乎】。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同太极,德契两仪。提挈,把握也。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脉,精化为气也,独立守神,气化为神也。精气皆化,独有神存,故曰独立,肌肉若一者,神还虚无,虽有肌肉而体同虚空也。仙家所谓抱元守一,又曰了得一,万事毕。即形与神俱之义也】。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天地有质,劫满必敝。真人之寿,前乎无始后乎无终,天地有敝,吾寿无终矣。此非恋于形生,盖形神俱微妙,与道合真,故曰此其道生者,明非形生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至者,以修为而至者也,淳者,浓也。德浓道全,不愆于阴阳,不逆于四时,庶几奉若天时者矣】,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也】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全神之后,便能出隐显之神,故游行天地之间;尘纷不乱,便能彻耳目之障,故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前之真人,则曰道生;此言至人,则曰寿命、曰强,但能全角而已。亦归于真人者,言若能炼神还虚,亦可同于真人,此全以修为而至者也】。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圣者,大而化之,亦人中之超类者,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故能处天地之和而气赖以养,从八风之理而邪弗能伤也。八风者,《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嗜欲也。摄情归性,无恚嗔也。和光混俗,不离世也。被服章者,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圣人之心,不磷不淄,虽和光混俗,而未尝观效于俗也】,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外不劳形则身安,内无思想则神静。恬愉者,调服七情也。自得者,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也。如是者,形不受贼,精神不越而寿可百矣】。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贤人者,精于医道者也。法天地阴阳之理,行针砭药石之术,智者能调五脏,斯人是已】,将从上古合约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将从者,有志慕古,未能与之同其归也,合同于道者,医道通仙道也。调摄营卫,培益本元,勿干天地之和,自无夭札之患,故曰亦可益寿。亦者,次别上文之圣人也。有极时者,天癸数穷,形体衰惫,针砭药饵无可致力矣。真人者,无为而成,至人者,有为而至。圣人治未病,贤人治已病。修诣虽殊,尊生则一也。按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强名曰道,无迹象之可泥,岂形质之能几。白玉蟾所以有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之说也。返本还元,湛然常寂,名之曰道。积精全神,益寿强命,名之曰术,《文始经》云忘精神而超生,见精神而久生是也,忘精神者,虚极静笃,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还虚也。嗟﹗吾人处不停之运,操必化之躯,生寄死归,谁其获免?贪求者妄殆,自弃者失时。即有一二盲修瞎炼,皆以身内为工夫,独不闻《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者可以长生。气有先天后天之别,后天者,呼吸往来之气也;先天者,无形无象,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康节云;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真既醉于先天之说也。惜乎下手无诀,讹传错教。妄以两目为月窟,阳事为天根,令人捧腹。若得诀行持,不过一时辰许,先天祖气忽然来归,鼻管如迎风之状,不假呼吸施为,不事闭气数息,特须一言抉破,可以万古长存。若非福分深长,鲜不闻而起谤,甚有俗医笑其迂妄。不知医道通仙,自古记之,亦在乎人而已矣】。

  《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发,生发也。陈,敷陈也,发育万物,敷布寰区,故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敷和之纪,木德周行。俱生者,氤氲之气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荣者,显也。发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言在天主发生之令,在人须善养之方。夫人卧与阴俱,起与阳并,卧既夜矣,起复早焉,令阳多而阴少,以象春升之气也。广步者,动而不休,养阳之道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者,舒在头之春气也。缓者,和缓以应令也,如是则神志调适,肖天气之生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尚书纬》曰:东方青帝,好生不贼。禹禁云:春三月,山林不登斧。管子云:解怨赦罪,皆所以奉发生之德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上诸则,乃养生气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者,不能如上养生之道也。奉者,禀承也。肝木旺于春,春逆其养则肝伤,而心火失其所奉,故当夏令火不足而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之气既逆,夏长之气不亦少乎】。

  夏三月,此谓蕃秀【布叶曰蕃,吐华曰秀,万物亨嘉之会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即司天在泉,三四气之交。《六元正纪大论》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是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卧起同于春令,亦养阳之物也。按荀子云:夏不宛。言当避赫曦之,毋为日所厌苦】,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怒则气上,助火亢炎,故使志无怒,则生意畅遂,譬如华英渐至成秀也。气泄者,肤腠宣通,法畅遂之时令也。发舒之极,遍满乾坤,其用外而不内,人奉之以养生,故所爱若在外,不知正所以调其中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夜卧以下皆顺夏令养长之道也,否则与令为逆,乘时秉政之心主不亦拂其性乎?心伤则暑乘之,秋金收肃,暑邪内郁,必为疟。夏长既逆,则奉长气而秋收者少矣】,冬至重病【心火受伤,绵延至冬,则水来克火,病将重矣】。

  秋三月,此谓容平【阴升阳降,大火西行,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曰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阳德日减,阴惨日增,故须神志安宁,以缓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曰收敛,曰无外,皆秋气之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肺金主秋,秋失其养,故伤肺。肺伤则肾失其主。故当冬令而为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肾主二便,失封藏之职故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气伏藏,闭塞成冬也】。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阴盛阳衰,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即无扰乎阳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即养藏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曰伏曰匿,曰私曰得,皆退藏于密,法闭藏之本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奉藏。真氏曰:闭藏不密,温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应天地,可不奉时耶】。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水归冬旺,冬失所养,则肾伤而肝木失主。肝主筋,故当春令筋病为痿,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冬藏既逆,承气而为春生者少矣】。天气,清静光明者也。静当作净。清阳之气,净而不杂,天之体也;居上而不亢,下济而光明,天之用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德者,藏其高明而不肯自以为高明也。不止者,健运不息也。惟藏而不止,虽下降而实不之下,曷尝损其居上之尊乎,故曰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月显明以表造化。使天不藏德而自露其光明,则日月无以藉之生明,大明见者小明灭矣。此喻身中元本不藏,发皇于外,明中空而邪凑也】。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天气自用,则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地气隔绝而冒蔽乎光明矣】。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地气上为云雾,天气下为雨露。上下痞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输精于上;天气不降,而雨露不得施布于下。人身上焦如雾,膻中气化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不及州都,则水道不通,犹之白露不降矣】。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独阳不生,独阴不成。若上下不交,则阴阳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见于万物之命,故生化不施而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义也。菀稿不荣,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发荣,即名木多死之义也。上文言天地不交。此则专言天气不降也】。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阴阳不和,贼风豪雨,数为侵侮,生长收藏不保其常,失阴阳惨舒自然之道矣。央,中半也。未及中半而早已绝灭矣】。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从之者,法天地四时也,存神葆真以从其藏德,勇猛精勤以从其不止,收视返听以从其不自明,通任会督以从其阴阳之升降,则合乎常经,尚安得有奇病?万物不失,与时偕行,生气满乾坤也。不竭者,无未央绝灭之患也。愚按:四时者,阴阳之行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春凋秋荣,冬雷夏雪,刑德易节,贼气至而灾。夫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故不知奉若天时,非尊生之典也。是以《天真论》曰调于四时,曰分别四时。四气者,天地之恒经;调神者,修炼之要则。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者,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养生者所切亟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二者,阴阳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用者,作用也。如复卦一阳生,圣人喜之,则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卦一阴生,圣人谨之,则曰系于金,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躅,此即仙家进阳火、退阴符之妙用也。朱紫阳曰: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早服者,言能啬则不远,而复便在此也。重积德,言先有所积,而复养以啬,是又加积之也。此身未有所损,而又加以啬养,是谓早服而重积。若损而后养,仅足以补其所损,不得谓之重积矣。知此,则七阳将损,八阴将益,便早为之所;阳气不伤,阴用不张。庶调燮阴阳,造化在手之神用也,华元化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数者生,顺阴者灭。数语可作七损八益注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二十为少阳,三十为壮阳。东垣云:行年五十以上,降气多而升气少。降者阴也,升者阳也。由是则四十之时,正升阳之气与降阴之气相半,阳胜阴则强,阴胜阳则衰,阴阳相半,衰兆见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阳气者,轻而善运;阴气者,重而难舒。五十阴盛,故体重也。阳主通达,阴主闭塞,故耳不聪;阳为显明,阴为幽暗,故目不明】。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阳气大衰,所以阴痿也,九窍不利者,阳气不充,不能运化也,下虚者,少火虚也,上实者,阴乘阳也,涕泣俱出,阳衰不能摄也】。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七损八益而调之,则强;不知,则阴渐长而衰老】。故同出而名异耳【同出者,阴与阳也,名异者,强与老也】。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洞明阴阳之故,故曰察同。愚者徒知强老之形,故曰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愚者阴长,日就衰削,故不足;智者阳生,日居强盛,故有余。有余则聪明轻健,虽既老而复同于壮,壮者益治,即老子早服重积之说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无为者。自然之道也。恬澹者,清静之乐也。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之乐全得大是也】。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从欲者,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快志,即《大学》之自慊也。至虚极,守静笃,虚无之守也。天下之受伤者。实也,有也。与虚无同体,不受坏矣。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愚按:阳者轻清而无象,阴者重浊而有形。长生之术必曰虚无,得全于阳也。故仙真之用在阴尽阳纯,仙真之号曰纯阳全阳,皆以阳为要也。《中和集》云: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凡人,分阳未尽则不死。明乎此。而七损八益灼然不疑矣】。

  遗篇《刺法论》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肾为水脏,以肺金为母。肺金主气,咽气者,母来顾子之法也。咽津者,同类相亲之道也。人生于寅,寅为阳旺之会,阳极于午,午为向明之方。神不乱思者,心似太虚,静定凝一也。闭气不息者,止其呼吸,气极则微微吐出,不令闻声。七遍者,阳数也。引颈者,伸之使直,气易下也。如咽甚硬物者,极力咽之,汨汨有声,以意用力送至丹田气海,气为水母,气足则精自旺也。饵舌下津者,为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成活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仙经》曰: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我更求谁。气为水母,水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长生。《悟真篇》曰: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炉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此言虚极静笃,精养灵根气养神,真种子也】。

  薛按:《素问》、《灵枢》各九卷,何字非尊生之诀。兹所摘者,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奇。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进百年为万古尊生之道。于是为大矣。因知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诚能于此精求,则道德五千,丹经五卷,岂复有余蕴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为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反肾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肾反肝,三岁死。何为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肾反心,二岁死。何为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主运

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此是常今年不易,然有相得或逆从。运有太过不及理,人有虚实寒热情。天时不和万物病,民病合人脏腑生。
 

【注】主运者,主营运四时之常令也。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五气者,风、暑、湿、燥、寒也。木御东方风气,顺布春令,是初之运也。火御南方暑气,顺布夏令,是二之运也。土御中央四维湿气,顺布长夏之令,是三之运也。金御西方燥气,顺布秋令,是四之运也。水御北方寒气,顺布冬令,是五之运也。此是天以五为制,分五方主之,五运五气相生,四时常令,年年相仍而不易也。然其中之气化,有相得或不相得,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逆天气而从地气。故运有太过不及、四时不和之理,人有脏腑经络、虚实寒热不同之情,始召外邪令化而生病也。天时不和,万物皆病,而为民病者,亦必因其人脏腑不和而生也。 

四时感冒务明时气疫气  

  感冒之名,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中,然类似感冒之描述,在《素问》中即有。如:“风邪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痛、恶寒”。迨至清代温病学说兴起,不少医家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之气有关,《类证治裁》更明确指出“时行感冒”之名,然治疗总不外乎祛风解表之法。

  余以为,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四时不正之气而入侵,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和霉雨之湿,固是自然界之变化,但在四时之中,又有气候失常之时。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乖戾之气,都能入侵人体而致病。另又有感受“疫气”者,则高热、口渴、阵阵剧咳,甚则呼吸困难、紫绀、咯血舌红、脉数,更不可以作“伤风”治,故曰:四时感冒务明时气疫气。

  余治四时感冒,首辨寒热虚实,总不忘乎时气疫气,故喜用清热解毒,但常灵活变通。若风寒遏表,症见高热无汗形寒、头痛、鼻塞流涕等,则用宣肺开泄腠理,倡以寒温并用,如羌英汤(羌活大青叶蒲公英)发汗退热,亦可用于风热不著者,投之辄效。若风热袭肺,症见高热面赤、汗出气粗、咽痛等象,投银翘散、抗毒饮常效。若高热长盛不衰,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亦为良策,外邪闭肺,热不得泄,出现高热、气粗、张口抬肩,用泻腑之法,常能使邪从下走,以达到退热祛邪之目的。

  然老人感冒,又当别论。盖老人肺虚,外感时邪,易伤肺阴,且常反复不愈。古方人参败毒散参苏饮虽治虚人感冒,但药性偏于温燥,仍非所宜。而陈士铎《辨证录》加味补中汤一方,临证用之多验。该方主治虚人感冒,持续不愈,或易于感冒,时作时辍,头痛鼻塞,畏寒倦怠,午后低热,咳嗽胸满。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

“天人相应”的内涵 

  所谓“天人相应”,指人是“天地合气”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四时转换气候变化日月运行、地理条件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同时人体也具有调节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医学能够正确认识“天人”关系,为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而用。这才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命题的准确内涵。
  “天地合气”为人,气是“天人相应”的
中介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气”的结果,也即自然的产物;同时生命蕴育着四时节律:“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已涉及到人体生命运动存在着四时(年)节律的生物钟问题。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沟通天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物质,《灵枢·逆顺》说:“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气的逆顺是人应天地、四时的原故。进而可理解为人体内气的运动正常,人就可以应天地、四时。
  自然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日
月运行、四时转换、气候变化、地理条件,都能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乃至疾病变化,甚至治疗用药的效果。
  首先,日月运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
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    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讨论了月的圆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则探讨了日的变化对人体疾病病情的影响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其次,四时更替也能影响于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
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形成了著名的“四时五脏”理论,即《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的“五脏应四时”。
  再次,
气象变化对人体亦有影响。《素问·经络论》说:“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指出气温变化对人体脉络色泽变化的影响。
  此外,《灵枢·九宫
八风》篇研究了大气运动对人体的影响:“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本篇所述的八种风(大气运动),都是与当令季节相逆的方向吹来,所以会伤害人体。
  最后,地理条件不同也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
方法不同。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其民华食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人具有调节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
  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转换、气象变化等能影响人体的生理
活动、病理变化。但人也具有调节生理活动,适应其变化的能力。
  《灵枢·
五癃津液别》指出,人体内的水液代谢会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调整。说:“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而《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则揭示了人体阳气随日节律的变化。
  
脉象也会随四时变化而不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其四时动……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理论,肝主春、
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五脏在各自的主季中,调节机体适应四时变化,这种调节能力下降,就会出现相应的病变。人体不仅仅随日月、四时被动地变化反映,而且具有主动的调节适应能力。
  把握“天人”关系为医所用
  “子知医之道乎:……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始,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著至教论》)强调为医的基本原则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即要求掌握天文、地理对人体生命的意义(影响),又要通晓生命能“应”(适应)天,把握这些关系就能够积极地预防和治疗疾病。所以,《素问·四气调神》提出“四时
养生”来提高机体的“应”天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而逆四时而动,就会破坏“天人”关系,产生疾病:“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此外,医道还可以把握“天人相应”,正确地治疗疾病。《素问·
八正神明论》说:“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总之,“天人”作为
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认为“天道”自然,“人道”有为。立足于“天人相分”立场,为认识人的生命运动,以“天地”为参照物,进行比较研究,引进了“参”的思维方法,发现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天人关系”,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天人相应”。从“天人相分”经“人参天地”到“天人相应”,是一个辩证的从分到合,合中有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因此,中医理论中的“天人相应”命题,已与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天人同类”、“天人感应”论有了本质区别。

【霍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泄,或作疟疾。

  【组成】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厚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以上十味,加姜枣,水煎,热服。

  【集注】吴琨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正里,苏芷陈腹朴梗皆气胜者也,故能正不正之气,茯半甘草则甘平之品,所以倍养中气者也,若病在太阳,与此汤全无干涉,伤寒脉沉发热,与元气本虚之人,并夹阴发热者宜戒,

善养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春三月谓之发陈,夏三月谓之蕃秀,秋三月谓之容平,冬三月谓之闭藏,天师详载《四气调神大论》中。然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所谓调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乎宁抑调人身阴阳之气乎?愿晰言之。岐伯曰:明乎哉问也!调阴阳之气,在人不在时也。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四时之气可不调乎。调之实难,以阴阳之气不易调也,故人多病耳。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疗之?岐伯曰: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
  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雷公曰:先时以养阴阳,又何可不讲乎?岐伯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养阳则取之阴也,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养之于豫也,何邪能干乎。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他异法也。雷公曰:善。天老问曰:阴阳不违背而人无病,养阳养阴之法止调心肾乎?岐伯曰:《内经》一书,皆养阳养阴之法也。天老曰:阴阳之变迁不常,养阴养阳之法又乌可执哉?!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疗之,豫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时也。然而病急不可缓,病缓不可急,亦视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养阳也;宜汗而急汗之,亦所以养阳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养阴也;宜下而大下之,亦所以养阴也。岂养阳养阴专尚补而不尚攻乎。用攻于补之中,正善于攻也;用补于攻之内,正善于补也。攻补兼施,养阳而不损于阴,养阴而不损于阳,庶几善于养阴阳者乎。天老曰:善。
  曰:善养一篇,俱非泛然之论,不可轻用攻补也。

四时六气异同篇

  问曰:五脏合五时,六经应六气,然《诊要经终篇》以六气应五脏而终于六经,《四时剌逆从论》以六经应四时而终于五脏,《诊要篇》以经脉之生于五脏而外合于六经,《四时剌逆从论》以经脉本于六气而外连于五脏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脉气,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尽也,故彼此错言之耳。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异,不善读之,吾恐执而不通也。岐伯曰:医统天地人以立论,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脉气循于皮肉筋骨之间,内合五行,外合六气,安得一言而尽乎。不得不分之以归于一也。天老曰:请问归一之旨。岐伯曰:五时之合五脏也,即六气之合五脏也。六气之应六经也即五时之应六经也。知其同何难知异哉。天老曰:善。
  陈士铎曰:何尝异,何必求同;何尝同,不妨言异。人惟善求之可耳。

暑火二气篇

  祝融问于岐伯曰:暑与火皆热症也,何六气分为二乎?岐伯曰:暑病成于夏,火病四时皆有,故分为二也。祝融问曰:火病虽四时有之,然多成于夏,热蕴于夏而发于四时,宜暑包之矣。岐伯曰:火不止成于夏,四时可成也,火宜藏不宜发,火发于夏日者,火以引火也,其在四时,虽无火之可发,而火蕴结于脏腑之中,每能自发,其酷烈之势较外火引之者更横,安可谈暑而不谈火乎。祝融曰:火不可发也,发则多不可救。与暑热之相犯有异乎?岐伯曰:暑与火热同而实异也。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与春秋冬之火共论。惟其各异,即夏日之暑不可与夏日之火并举也。盖火病乃脏腑自生之热,非夏令暑热所成之火。故火症生于夏,仍是火症,不可谓火是暑、暑即是火也。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气宜矣。
  曰:暑与火不可并论,独吐至理。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
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
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
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
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
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写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写也。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蹻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
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
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
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
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
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
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慄。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一本作宝。)?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鈹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
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阳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恐人将捕之,邪在明,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观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
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岐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黄帝曰:愿闻五变。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岐伯曰:藏主冬,冬制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黄帝曰:诸原安合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中医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

  四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哲学范畴,《尚书·尧典》说:“食哉惟时”。意思是要想有粮食吃,只有抓住四时(农时)。类似的说法《管子·牧民》也有。四时范畴最初与农业、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的粮食息息相关。以后,四时作为范畴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到战国时期,“四时”范畴作为客观规律被人们尊崇而奉行。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作《黄帝四经》说:“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天地间的规律就是春夏秋三季生长(形成),只冬一季刑杀(伐死),人们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
  四时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页,是由基本概念、范畴,发展成为探索事物深层本质的手段、思维方法,即中国人使事物变通的方法。《易·系辞上》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对于一个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那就是借助于四时去分析。即对某一事物在不同季节气候中存在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至此,我们已不难理解,中医理论中为什么有“四时脉象”。“四时五脏”、“四时养生”了。古医家对于季节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认识或许更早,但这些不系统的认识(经验),是在四时范畴转化为方法后,才有可能上升,被整理、概括为医学理论的。四时范畴影响《黄帝内经》、影响中国医学,形成了具有气象和时间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
  四时生理观
  首先,认为人的生命体是以天地之气为物质材料,按照四时的节律而形成。因此人体的生命运动与四时规律同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蕴育着生物钟的科学思想。所以,人体的气血常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运行存在的部位也不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气血运行的趋势不同,脉搏上就形成了四时脉象。“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脉要精微》)指出正常脉象随四时而变。
  四时影响中医学,最大的成就是形成“四时五脏”的生理观念,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的气象、时间节律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通于春气。”《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的问题,在《素问·脏气法时》中专门探讨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形成了“四时五脏”概念。
  四时病理观
  四时范畴,指导中医的病理学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伏邪”理论根据四时范畴而得以总结提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季感寒而到了春天才发生热病,这种寒邪就是“伏邪”。这是古医家发现的客观事实,但理论的阐述却是借助四时范畴而形成的。
  2.揭示疾病随四季转换而发展变化的规律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这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结合四时变化,揭示了五脏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
  3.注重把握疾病随四时季节变化而具有不同特点  例如痹证、咳嗽等病都可因季节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特点而有不同的病名。《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四时度(诊)病
  由于四时变化不但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和病变特点,所以诊断疾病也要考虑到四时的因素。《素问·病能论》说:“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灵枢·寿夭刚柔》说:“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四时治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四时”观念。
  1.治则的四时观念  治疗疾病,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应注意“天时”,才是最高明的治法,即《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在处理标本治法时,也应考虑四时。《灵枢·师传》说:“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2.四时调气法  根据四时季节不同,人体气血运行状态不同,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络脉,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又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的理论,随四时变化调理气血运行。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
  3.四时药味适宜  根据四时五脏理论,五脏应四时,因此不同季节的用药性味都应针对主时之脏的特点。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4.四时刺法  四时变化,人体气血趋势不同,病邪常随气血而入舍于某部,因而针刺的部位、方法都应随四时变化。《黄帝内经》许多篇章都论及四时刺法。《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荣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相反如刺法违逆四时,就会导致医源性疾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四时养生
  四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所以人应该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阐述了如何四时养生,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可见,四时确实是中医理论体系之网上的一个重要网结,使中医学非常重视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影响,蕴育了气象及时间医学的科学思想。

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

     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
    2《内经》中对四时阴阳关系的相关论述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可知,古人已经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两种。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显示昼夜阴阳节律之象,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显示四时阴阳流变之象。不管是天体运动形成的自然阴阳流变之序,还是人体所反应的一系列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与这种天体运动规律均有着相应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 ……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可见昼夜晨昏是符合阴阳交替变化规律的,从昼夜晨昏阴阳交替的变化规律看,阳中之阳(太阳)至阳中之阴(少阴)至阴中之阴(太阴)至阴中之阳(少阳)是一日内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一年四季中阴阳交替变化也是这样的。正如《春秋繁露》:“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春者,少阳之选也”;即“夏为太阳,阳中之阳;秋为少阴,阳中之阴;冬为太阴,阴中之阴;春为少阳,阴中之阳”。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又《素问·金匮真言论》:“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可见对四时之两仪、四象划分应为冬春为阴,夏秋为阳。
    3从地球绕太阳运行形成二十四节气和昼夜长短变化探讨四季阴阳配属关系
    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保持着一定的倾斜。以北半球为准,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的那一天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称为冬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一年中阳光直射点总有两次会落在赤道上,在春天的那一次称为春分,秋天的那一次则称为秋分。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全世界所有地方白天和黑夜一样长。这样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4段。再将每段分6小段,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24个节气。我们根据一年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对四季进行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从春分到秋分,一天中白天时间长于夜晚时间,即春分到秋分属阳;从秋分到春分,一天中夜晚时间长于白天时间,即秋分到春分属阴。运用两仪、四象对四时详分之,春分至夏至为阳中之阳(太阳),阳气由生而盛;夏至至秋分为阳中之阴(少阴),阳气由盛渐衰;秋分至冬至为阴中之阴(太阴),阴气由生到盛;冬至至春分为阴中之阳(少阳),阴气由盛渐衰,从而形成一个周年阴阳消长的节律。依阴阳消长之序,进行划分推出春为阴中之阳,少阳;夏为阳中之阳,太阳;秋为阳中之阴,少阴;冬为阴中之阴,太阴;即冬春为阴,夏秋为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佗神方秘方大全(上)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解
中医《内经》七字诀一、阴阳五行
华氏中藏经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三阴阳 调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