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
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 
         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 
         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又分为“有意”运动和“自动”运动两种。它们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 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如果能做到不感觉受“意”之支配,其运动又“无有不合意者”,则成为“自动运动”。这也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本能”。郭云深老先生说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使见奇”就是对“本能运动”的描述。 
       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论意》一篇中写到:习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则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而不利。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 
        谈完了“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试力”当中,往芗斋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 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达到先后天的统一才行。王芗斋先生称之为“力归一”。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想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圆”,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家武学的法门 8
武术内功的秘密【下】
练内家拳可读
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 (转)好文章
中华传统武术之道——天人合一
站桩练太极的先天后天 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