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诸疾从脾论治近况
      【摘要】脾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处于权重之位,脾胃安则五脏皆安,脾胃损则百骸失养,疾病丛生。近年来,诸多医家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从脾论治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九窍等各系统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和众医家临床病例表明通过培补脾胃为主辩证治疗诸脏疾病皆得治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正气亦当来源于水谷精微,故当固护后天之本,后天得补,则整个机体的状况皆得以改善,抗病能力增强,提高了人体免疫功能。

      【关键词】脾从脾论治临床诸症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与受盛之官胃腑相络属,协调作用。其所化生气血津液,内可濡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四肢九窍;且脾之与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枢纽。故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处于权重之位,脾胃安则五脏皆安,脾胃损则百骸失养,疾病丛生。正如李东垣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近年来,诸多医家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从脾论治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九窍等各系统疾病,均效若桴鼓。现将诸医家经验归纳探究如下:

1心血管疾患从脾论治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脾为仓廪之官,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心脾经络相连,若脾胃运化失职,不能化生精微,则会导致心血不足,血脉失充,心失所养,神无所藏,则君主有恙。脾主运化水液,运化失司则水液停聚为痰。痰蒙心窍,痰阻脉道或水饮凌心,均可导致心悸,怔忡,胸痛,失眠,眩晕等心系疾患。李勇[1]用健脾温阳,养心活血之法治疗中阳不足,心阳不振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减低者,药用:黄芪60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川芎、香附各12g,肉桂(后入)3g,鹿角霜、丹参30g,干姜、生姜、甘草各6g,经服药后心率均可上升至正常水平。张其慧[2]认为“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多可脾运失常,或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或水运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皆可导致失眠。临床上其运用芳香醒脾代表药物如藿香、厚朴花、佩兰、蔻仁、砂仁等;燥湿健脾药物如苍术、白术等;益气健脾药物如人参、黄芪、茯苓、甘草之类;温运脾阳干姜、炮附子等;淡渗醒脾药物如茯苓皮、薏苡仁等,辩证从脾治疗失眠疗效卓显。曾常春[3]认为高血脂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转化为痰湿内滞,侵入脉管,血行受阻,以健脾药为主组成降脂汤(苍术12g,石菖蒲15g,泽泻15g,法半夏10g,茯苓20g,白术12g,薏苡仁20g,木香10g,川芎10g,丹参15g,山楂15g,甘草5g)治疗该病77例,显效44例,有效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99%。
2消化系统疾患从脾论治
       消化系统疾病实为脾胃本脏所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运纳失司,升降失和则会出现呕吐、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疾患。姜春华教授[4]在治疗各种慢性胃炎时,始终贯穿一个“补”字,即以补法为主,平常治疗均用六君子汤为主,随证加减,常获良效。樊冬梅[5]等人认为脾虚气滞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病机。其用自拟的健脾理气汤(党参12g,白术30g,枳实15g,槟榔6g,台乌12g,虎杖15g,黄连6g)治疗,疗效显著。彭志允[6]等人经观察发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功能受损而致脾胃升降失衡,临床选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恢复大肠正常传导功能。刘沈林[7]认为脾虚湿滞是慢性泄泻的病机关键,临床上其认为养胃健脾是治疗根本,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主,配用甘草、生姜、红枣、木瓜、山楂、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益养胃气之药。
3肝胆疾患从脾论治
       肝为脾所不胜,肝藏血,脾统血,肝体阴而用阳,木郁不达最易乘脾土,同时脾胃运化失司,亦可致肝木亢上而为病。谢维宁等[8]认为脂肪肝是膏脂代谢异常,膏脂来源于水谷,故与脾胃运化关系密切。临床多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过度而致脾胃受损,脾气壅滞,气机被遏;或者由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及,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化,水聚成湿,不能化脂降浊,膏脂痰浊淤阻肝脉而发为本病。现代研究亦表明许多健脾补气利湿之药有较好的治疗脂肪肝的作用,如人参、黄芪、泽泻等。人参中的成分人参皂苷对胰腺脂肪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罗军[10]经临床总结发现脂肪肝多以脾虚痰湿型为主,或与其他证型兼夹并存,故治疗中亦多寓调理脾胃之品。
 
4呼吸系统疾患从脾论治
       呼吸系统疾病常有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与脾胃关系密切。因为脾虚生湿,湿聚为痰,湿留为饮,痰饮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故出现咳嗽痰多,痰阻气机则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因此,呼吸系统疾病中如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病中属脾虚型则从脾胃治疗。临床报道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辨证过程中采用健脾之法,不仅有临床疗效,还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11]。有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中医“培土生金”法的机制,并做了探讨,认为培补脾土可以促进肺组织的修复,增强呼吸肌的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从而改善肺功能状态。赵东英等[12]用益气健脾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例,显效39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
5泌尿生殖疾患从脾论治
       泌尿生殖系统中肾为水脏,主水,主藏精,为脾脏之所胜,故就脾而言,脾能运化水谷,能制水。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溢入肌肤而成水肿,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危北海[13]以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组成方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4例,总有效率86.3%。陈国宏等人[14]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统血的功能,是血与精化生之源,与心肾二脏关系密切。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脾胃湿热等,均可影响脾的统血功能,导致血精发生。临床上脾气虚者宜补中益气汤治疗,心脾两虚者以归脾汤治疗,脾肾阳虚者以右归饮和当归补血汤治疗,湿热蕴脾者以平胃散和八正散治疗。效果显著。丛萍等[15]认为女子到“七七”之年处于绝经期,肾气衰,需脾胃源源不断地散精以后天而资先天;脾气一亏,则肾气势必不固,冲脉失约,导致崩漏,故采用健脾补肾、固冲摄血法,以治脾为主,兼以治肾,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五味子、菟丝子、熟地等治疗绝经期崩漏74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0%。
6内分泌疾患从脾论治
      贺文广等人[16]认为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共同特征和临床诸症产生的根源,“糖”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应属中医学水谷精微的范畴,由脾胃受纳运化。脾气亏虚,健运失职,精微滞于血脉,血糖故而升高。故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治疗当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现代研究证明,诸多健脾益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粳米等均具有降糖作用。李锡杰等[17]主张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脾虚失运是本病的始动因素和病机关键。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当以健脾助运为主,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郁积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气血及津液濡养。
7皮肤疾患从脾论治
  皮肤病虽现于体表,却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脾胃二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湿邪内生引起渗液,流滋,如湿疹;脾主肌肉,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无力,致皮痹、肌痹;脾统血,脾虚不能统摄,血行脉外则出现葡萄疫;脾与胃相表里,胃火上炎而至痤疮、口疮。陈达灿教授[18]治疗辨证属湿热的皮肤病多用性平味轻的药物如云苓、苡仁、白术等以健脾渗湿;以苍术、川朴、陈皮等理气化湿;若舌红,苔黄,病性属热者慎用。张庆荣教授[19]在治疗痤疮时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若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久则伤及脾胃,或情绪不畅,肝气犯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内生湿热,湿热蕴结,日久累及血分而化为热毒,血热内蕴,凝滞于面部,发为座疮。治宜运脾化湿为主,清热活血为辅。佐以消食健脾行气。方用藿香、炒薏苡仁、白豆蔻、佩兰、毛苍术、砂仁、茯苓、炒扁豆以运脾化湿;连翘清热;赤芍活血;莱菔子、焦三仙、鸡内金助以消食;木香、代代花、苏叶佐以行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运脾化湿、清热活血之功,以除痤疮。
8九窍疾患从脾论治
  干祖望教授[20]重视脾胃在耳鼻喉科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其认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出上窍”,各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胃清阳之性对它们的调节。清阳不升的主要病机是脾气虚弱,不能上升濡养清窍。因此,健脾补土、益气升阳是耳鼻喉科重要的治疗法则。清阳不升所致的耳鼻咽喉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病变局部肿胀色淡、分泌物清稀,常伴有全身的脾虚症状,如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质淡胖等,临床上常见的病种是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常选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或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史艳峰[21]认为五轮中胞睑属脾,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酒酸,则湿热内蕴,奎于胞睑则发生针眼、睑弦赤烂;又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运化失司,津液不得敷布,则湿从内生,聚而成痰,痰湿流于胞睑则胞生痰核,滞于眼内可致云雾移睛;或见眼底渗出,增殖性改变,若痰火上移,还可导致绿风内障;脾失统摄则血溢于眼络之外致眼部血证;脾虚肝热则发生肝积上目;脾虚下陷致上睑下垂。因此,在眼科内治法中更应注重调理脾胃。
9讨论
       脾土之脏是脏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脾居中焦,上连心肺,下及肝肾,是五脏气机升降的枢纽,为五脏治疗提供能源,脾失健旺则生化有源,五脏安和,百病不生。脾胃失和,则气血不足,脏腑不安。此即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的“脾系”则指参与受纳、运化、传导的所有脏腑器官。现代医学研究和众医家临床病例表明通过培补脾胃为主辩证治疗诸脏疾病皆得治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正气亦当来源于水谷精微,故当固护后天之本,后天得补,则整个机体的状况皆得以改善,抗病能力增强,提高了人体免疫功能。“脾胃”理论已逐渐为现代医家所接受,成为独特的体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作用还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王桂珍,韩亚锦.心血管疾病从脾胃论治体会[J]. 陕西中医,2005,21(2):177-178
2张其慧. 从调肝理脾论治失眠[J]. 四川中医,2005,40(12):9-10
3曾常春,李承哲,熊文生.“健脾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7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04,25(4):21-22
4戴克敏,姜春华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山西中医,2004,20(2):6-8
5樊冬梅,刘友章,刘凤斌,杨晓军. 便秘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从脾论治的病机探微及应用举隅[J]. 四川中医,2006,46(9).28-29
6彭志允,陈利国. 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J]. 四川中医,2007,35(5).23-24
7安祯祥. 刘沈林.从脾论治慢性泄泻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06,15(7).783
8谢维宁,杨钦河,王强. 从肝脾论治脂肪肝[J]. 时珍国医国药,2007,24(2).328-329
9贾桂燕,张 晶,韩立坤等.人参皂苷降脂作用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2):160
10杨钦河,平换换,温承远,凌家生,邓丰承. 试论脂肪肝从脾论治[J]. 陕西中医,2007,16(3).380-381
11史锁芳.应用《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治疗慢阻肺探微.国医论坛,1999,14(2):14-16
12赵东英,陈路燕.益气健脾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9例[J].中医研究,2003,16(1):29-31
13朱亨炯,叶锦舫.脾胃学说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4,48(10).799-800
14陈国宏,李兰群. 从脾论治血精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37(9).622-623
15丛萍. 从脾肾论治绝经期崩漏74例[J].陕西中医,2007,18(3).281-282
16贺文广,杨竞,王栋,钟丽红,于宗学.糖尿病从脾胃论治[J]. 山东中医杂志,2005,16(4).202-203
17李锡杰,刘志龙. 论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J].中医药导报,2006,12(4).9-10
18刘文静,廖勇梅. 陈达灿教授从脾胃论治皮肤病[J].四川中医,2007,25(8).1-2
19韩丽华,张庆荣. 从脾胃论治痤疮病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72
20胡久略,赵娟.干祖望.从脾胃论治耳鼻喉科疾病[J]. 河南中医,2006,26(10).12
21史艳峰.脾胃论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07,(4).40
作者单位:256200山东省邹平县中医院1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2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消饮,益气健脾,从容减肥不反弹
脾胃虚弱就服健脾“八珍膏”
脾胃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觉人教授临床运用参苓白术散
宋代官方药典中收载的一个益气健脾方,竟然可以治疗现代人疖肿、口腔溃疡和BQ不坚
中医干货 | 中医七大健脾法,有效治疗各类杂病(附详细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