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起初都是霍尔顿,但我们也终将会告别霍尔顿!

这是我读的第24本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

耗时3小时44分钟,看着挺短的,其实读了8天。

中间不是这事就是那事耽搁,所以有时候读一本书还是很难的,坚持很重要!

《麦田里的守护者》是在我大学时期,我们学校图书馆被借阅排行第一的一本书。当初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这是一本写农民种地,或者农业相关的书籍呢。

最近读完才知道,没有一点关系。

《麦》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潘西高中生,16岁的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的48小时内,见到的人,发生的事情,他的回忆,他的思考,他的牢骚,还有他的327句,他妈的!

明明是讲的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的故事,但却可以在各大学校风靡!

明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但是这本书被外界传的很神秘。

因为1980年 一个叫查普曼的人开枪刺杀了著名的摇滚歌手约翰列侬;

1981年欣克利刺杀了美国总统里根,自杀未遂。

警察在他们家里都搜到一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人就开玩笑说这是一本杀人犯或者刺客必看的一本小说。


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经历战争之后,在32岁的时候写了这个作品。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塞林格就是那个叛逆又脆弱的“霍尔顿”。因为他真的做到了远离尘嚣。

1951年小说出版后,塞林格一举成名。但他自己却很不满意,塞林格抱怨印在书上的照片看起来“病怏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纸质书的封面只有书名,作者,封面连个图画都没有,他觉得一切附加的东西,对于文章都是多余的。并且他要求经纪人烧掉所有读者来信。

后来他干脆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乡间小屋中,成了著名的遁世作家,没有人知道他之后做了什么。

1998年女作家乔伊斯·梅纳德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其中详细记录了她和塞林格持续8个月的罗曼史。

乔伊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塞林格坚持吃安全食品:葵花子、半生不熟的羊肉。

2000年,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未经父亲同意出版了回忆录《捕梦者》,在书中她将自己的父亲描述为令人不快的遁世者,他喝自己的尿,语言含糊不清,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辱骂母亲,还对禅宗、印度教吠檀多派、基督教科学派等充满狂热。

他的邻居则称,塞林格曾透露他家保险柜里至少还有15本未出版的作品……这段话激发了人们的无限猜想,如今全世界都在焦急地等着他的遗作出版。

赛格林的叛逆,这可能也是由于战后创伤遗留下来的问题。

战争的残酷让人无法想象,血肉横飞,人肉烧焦的味道,见惯了生离死别,在赛格林的心里留下不可抹平的伤痕。

看了这么多的书,见识了这么多的作家,我很纠结,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作家生活都那么的不幸?

林奕含自杀,海子卧轨,老舍沉塘,三毛上吊,顾城自杀,张纯如持枪自杀。

扯远了,说回来这本书。

主人公霍尔顿,看似是一个学渣,满嘴脏话的的叛逆少年,其实是一个爱意远大于恨意的人,

他会因为白雪覆盖的车子的美丽,不舍得去用雪球破坏这美景;

他会因为在街头听到小女孩的歌声而深受感动;

自己无处可去,却会关心冰湖上的野鸭冬天去了哪里;

会因自己有鸡蛋和肉吃、而别人只能吃面包而难过;

也会拿出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捐给修女;

更会因为弟弟的死而久久不能走出伤痛的阴影……

这也许就是少年人的惆怅。

他讨厌一切世俗的约定俗成,讨厌同学的俗不可耐,讨厌老师的古板,讨厌一切自己看不惯的虚伪的行为。

所以结果就是一次次主动或被动转学,而这次霍尔顿是因为5门功课中有4门不及格,被退学。不过他丝毫不感到难过。

他可以委曲求全的为自己讨厌的人同学写作文,但不能忍受自己喜欢的女孩和那个同学约会,霍尔顿自己都不知道问什么与这个同学打了一架.

他不想三天以后,退学通知送到父母面前时再离开学校,于是他连夜离开学校,开始48小时的流浪。

他住进小旅馆,看到的都是不三不四的人,他觉得这个旅馆,除了自己,都是变态。有女装癖爱好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喝酒的男女。

他花钱找妓女,却什么也没做,只是想和她聊聊人生,聊聊理想,最后还遭讹钱被打。最终只能在想象中为自己报仇。

他捐钱给修女10块钱,还因抽烟吹对修女脸上而感到极为难为情。

他到老师家借宿,半夜感到脸被抚摸,而连忙逃走……  虽然作者到最后也说到底这个老师是不是变态,但是老师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中间还遇到萨利,一个很正经,或者说是大家闺秀类型的一个女孩,其中有一段对话,我觉得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上大学没有什么有用,以后也没有什么好地方可去,到时候我们每天就乘着相同的电梯上下班,穿着西装,拎着手提包给每个人打电话说再见,从旅馆寄明信片,在一间公司上班挣钱,坐着的士或者公交车,整天看报纸,玩桥牌,去电影院看烂片或者流行片,听新闻报道,无聊的比赛,就是过着这种成年人的大家都很相似的,毫无个性的,千篇一律的、俗不可耐的生活。

这三天里,霍尔顿不停的在逃跑,从一个地点换到另一个地点。

直到他偷偷回家,和他妹妹道别。

妹妹菲比是霍尔顿唯一喜欢的人,也是本文里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十岁,天真无邪,没有成年人的那种伪装,只有简单的对错,不会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切的情绪都表现在自己的脸上。

当她知道哥哥被退学了,第一反映就是爸爸会打死你的。哥哥没钱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圣诞节买礼物的所有零花钱都给哥哥。当知道哥哥要离开家了,偷偷地带着行李要和哥哥一起离开。

最终他看着旋转木马上的妹妹,决定不再离家出走。

期间他也和妹妹说了自己的理想: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想象有一群大孩子在一大片麦地里玩耍,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孩子  旁边没有岁数大的,只有我岁数最大,我会站在一道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的孩子,避免它们掉下去,我整天就干这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什么是悬崖 ,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作者的意思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如果有孩子想要从他的孩子世界跌到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去的时候,他要想办法把他抓住,让它永远保持孩子的内心,本质是成为善良和纯真的守卫者。

这段描述可能就是书名的由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神奇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去读代入的是叛逆者的视角,喜爱又丧又勇的逃避。长大后去读代入的是守望者的视角,会对那些叛逆的孩子多一分耐心和爱。

也许只有孩童时代的我们是真诚的,单纯的,无邪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变成了一个圆滑世故,虚伪的成年人,变得不再有个性,变得俗不可耐。开始喜欢金钱,喜欢人群,喜欢热闹。

最可悲的是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如果你不这么做,我们就会被社会排挤,被旁人攻击,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奇葩。

大家都生活在笼子里面,凭什么你就可以在天空翱翔。

瞧,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只有菲比她是真正在乎霍尔顿的,只是单纯的不幸离开他,喜欢他,没有其他原因,他不会假装开心,失望、生气、全部都表现情绪和行动上。

又或者我们厌恶的不是长大成人这件事,而是自己驾驭不了成为大人的自己,驾驭不了这个社会,驾驭不了自己的人生,自己没有成为小时候期待的那个大人而已!

我身边有一类人,特别喜欢忆往昔,特别喜欢会有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

喜欢忆往昔没有错,特立独行也很好,但是如果你变得厌世、抑郁、远离人群,觉得其他人都是傻叉、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你,那就不好了。

你有没想过,也许不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我们起初都是霍尔顿,但我们也终将会告别霍尔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The Catcher in the Rye——拒绝妥协的青春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问题少年到心灵捕手,成长就在一瞬间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可能是被隐藏的天才少年……
现代城市中的哈克贝利·芬《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与世界格格不入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什么享誉世界?因为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救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