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问题少年到心灵捕手,成长就在一瞬间
userphoto

2022.05.30 上海

关注

【编者按】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在纽约寓所被枪杀。枪手查普曼没有立即逃离现场,而是不慌不忙地摆弄随身携带的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这一轰动事件的阴谋论甚嚣尘上,至今不绝于耳。

塞林格出生于犹太家庭,年少时因种族问题饱受挫折。后来他成为一名军人,曾怀揣本书手稿登陆诺曼底。塞林格曾要求本书第一次上市日期定在1951年7月16日,这与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日期1945年的7月16日十分巧合。塞林格在小说开篇用原子弹发明者奥本海默(Oppenheimer)的谐音,命名伪善的殡仪馆老板奥森伯格(Ossenburger)。

一直以来都会有人追问的问题是,如此经典的小说,为什么没有被改编成电影?原因是塞林格曾经有一部短篇小说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塞林格对呈现出的结果十分不满,从此再也不许他的任何作品被影视化改编。

这本书问世70余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曾经公开盛赞过这本书和塞林格的知名作家包括:海明威、王小波、王朔、福克纳、博纳科夫、麦家、村上春树、张悦然、贝克特,……

又到一年儿童节,中学生将迎来不平凡的中考高考,大学生也将面临一言难尽的就业季。谨以此文,向所有青少年朋友致意。愿他们都能更加被理解,愿他们都能像霍尔顿一样,有惊无险地穿越属于自己的青春。


作为一位中学生的父亲,我总是忘不了两年前那个轰动全国的新闻。

2020年9月17日,武汉江夏一名14岁的男生,在其母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对他斥责与扇耳光后,从教学楼五楼一跃而下。

这样的青春期悲剧每年都在发生。2019年4月17日深夜,上海一位17岁男生从车内夺门而出、翻越栏杆跳下卢浦大桥;2021年10月25日黄昏,一位13岁男生从广安中学一间教室窗户跳下楼去;……

我对这样的事件每每无法释怀。我并非纠结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并不想参与家庭、学校双方孰是孰非的争论,更不愿各打五十大板地指责孩子的玻璃心与父母的暴脾气。

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责任再清晰也无法挽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我再一次陷入“青春与成长”这个命题的沉思,再一次翻开书架上这本关于青春的“老书”。《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极负盛名也曾饱受争议。

年轻时的塞林格

1、成人世界的虚伪与青春的叛逆

年轻读者,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对主人公霍尔顿的思想和言行感同身受。

在这位16岁的中学生眼里,周遭的一切都令他厌恶,都是那么“假模假式”:校长虚伪,老师做作,同学粗俗,室友龌龊。几乎没有什么他看得惯。

五门功课四门挂科,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了。

临行前,历史老师将霍尔顿叫到家中。不得不说,书中关于老师训话的描述非常传神。一见面,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先生就反复强调,之所以不让他及格,是因为霍尔顿什么都不会。

老师前后一共说了三遍,“你什么都不知道”。

随后,尽管霍尔顿表示了反对,老师仍然当面念了试卷上那寥寥几笔的寒酸的论文。接着,老师让霍尔顿自己念出他附在试卷下的一封短信,而那封短信上是他向这位老师表达的歉意。

最后,老师终于将话题转到了对霍尔顿未来的担忧,“语重心长”起来。

霍尔顿在整个听训话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讽刺”。然而他并未反诘,因为他知道“老师想干什么,你很难阻止他,他是非干不可的”。于是,他一边敷衍着,一边神游八方。他心想:“奇怪的是,你跟老师聊天的时候,竟用不着动什么脑筋。”

重新读到这里时,我抬起头,视线穿过房门,看见正在做题的女儿,想到我平时的一些所谓的“语重心长”,与这位历史老师何其相似。我不也曾经假关心之名嘲笑过她那些在成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五花八门的错误,而实际只是满足了我嘲讽的目的吗?

香港作家马家辉曾回忆说,有许多年轻学生告诉他,《麦田里的守望者》写出了他们的挫败感与愤怒感,好像看到这个成人世界,充满了虚伪。

霍尔顿家境优渥、天资不错,却已经是第四次被不同的中学开除了。

他不爱上课、抽烟喝酒、频繁结交女友,成绩每况愈下。

然而在他自己的回忆中,情况却是这样的:“我离开爱尔墩·希尔斯(之前上的一所中学)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的四周围全都是伪君子。…… 校长哈斯先生就是我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

这次被开除后,在返回纽约家中的一路上,霍尔顿开始享受起浪荡的短暂自由。

霍尔顿的叛逆是否直接源于他感受到的那种虚伪,还是与这种感受互为因果,这很难说。

然而这次重读,我发现这并不是本书最为关心的主旨。

2、青春期就像夏秋之交的一阵奇怪的乱风

《麦田里的守望者》并非旨在借少年霍尔顿之口控诉成人世界的虚伪,同样也不是要为青春期的叛逆作正当性辩护。

换言之,它既承认成人世界里充满虚伪,也并不赞同一切都是“假模假式”;它既理解霍尔顿的“看不惯”,同样,对于这种情绪多于理智的厌恶也暗含着批评。

尽管书中的霍尔顿戾气满篇(据统计全书出现237处goddamn(妈的),58处bastard(杂种),然而本书仍然是一种冷静的叙述。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种青春期的常态,一种成长的必然过程。

它或许想说:青春期就像夏秋之交的一阵奇怪的乱风,你拦也拦不着,但留也留不住。而当它莫名其妙地吹过之后,季节没准儿就突然变了。

英国作家伯吉斯在著名的《发条橙》里写道:

“青春 …… 像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那些小玩具。锡制的小人儿,里面有发条,上劲机关露在外头,你咔哒咔哒上好劲,一松手它就跑开了,仿佛是在走路, …… 可它只会走直线,一头撞上东西,撞得砰砰响也不回头,它自己不可能停下。”

多么形象,撞墙也不回头的发条小人儿。一如前后被开除四次的霍尔顿。一如因游戏沉迷、非积极性早恋、自卑自闭、坏脾气、逆反过激行为等等麻烦屡次纠缠的孩子们。

霍尔顿身上并非只有恶习,毫无良品。

他喜爱阅读,擅长写作,语文成绩不错(唯一没有挂的学科)。他腼腆内向,对师长尽管内心不认可,但始终保持着表面的礼貌。他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对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妹妹菲比)关爱有加。他本性善良,在餐馆遇到并不在募捐的修女,仍然掏出十美元捐给她们。

浪游途中,他竭力想要融入成年人的圈子,颇有些为自由而自由的味道,然而处处显得格格不入。这不仅是年龄的关系,更是内心的价值观差异使然。

深夜酒吧里,他嫌管乐是粗俗的而不是高雅的;主动勾搭邻座姑娘跳舞,却因急于要跟对方正经地聊天而显得滑稽可笑。被不怀好意的皮条客盯上,霍尔顿出于身体欲望与心理好奇稀里糊涂同意了招妓,临到交易时却感到如坐针毡、狼狈不堪,急忙变卦,为此挨了一顿拳脚。

或许有人觉得,与我们心目中那些“品学兼优”的标杆比起来,以上这些完全不值一提。或许有人会说,霍尔顿无非就是个胆小鬼,真遇到事就怂了。

然而,这正是大多数少年的真实情况。倘若霍尔顿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一切,那么这本书就彻底失败了,因为它失真了,也就失去了至今仍能启发我们的价值。

塞林格和家人在一起

3、耐心等待熊孩子变成守望者的下一瞬间

青春期的这一阵乱风,止歇的瞬间何时到来,完全是个未知数,也因人而异。对于武汉江夏的那位14岁少年,对于上海的那位17岁男生;或者,对于此刻正在对面房间里做功课的我的女儿,都不一样。

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剧中写了一句台词:

“我希望十六岁和二十三岁之间并没有别的年龄,否则这段时间里就让青春在睡梦中度了过去吧;因为在这中间所发生的事,不过是叫姑娘们养起孩子来,对长辈任意侮辱,偷东西,打架 —— ”

尽管说得偏激,但是并非毫无道理,青春的确是一段风险遍布的日子。

一天两夜的浪游后,霍尔顿的这个瞬间到来了。面对比自己小六岁的妹妹时,他仿佛突然间就长大了。理由说不清道不明,他跟心爱的妹妹说起他的梦想: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从成人世界里的被守望的“孩子”(to be caught,被守望/被捕捉),到成为“大人”(catcher,守望者/捕手),就发生在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瞬间。

霍尔顿长大了。他的漂泊与历险,无论如何叛逆、如何荒诞,都变成了朝向家的还乡之旅。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注定有这么一场漂泊与历险,或在真实世界,或在思想之中。在这场必经的风暴席卷而来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必将惶恐。

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耐心,正如面对自然界的狂风一样,在想尽办法保证生命与健康的前提下,耐心等待。

本书的开篇,霍尔顿这样说道:“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madman stuff)”。

而在全书的结尾,他说:“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

一天两夜的漂泊与历险,变成了过往,变成了值得怀念的记忆。

霍尔顿长大了。

所有少年都会。

让我们坚持住,耐心等待那个瞬间。


参考书目:

①《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施咸荣 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10月 

②《The Catcher in the Rye》,J.D.Salinger,Little,Brown and Company,July,1951  

③《发条橙》,[英]安东尼·伯吉斯,杜冬 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7月

(作者:立峰,职业老爸,业余写手,胡思乱想爱好者。本文为读者投稿,相关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懂叛逆少年的心路历程,才会懂得善良有多美好
读书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篇都是粗口话,为何还能畅销70年?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可能是被隐藏的天才少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70年,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每日一读|霍尔顿想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你呢?高中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