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备战2012中考 人教版七—九年级课内重点课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备战2012中考

人教版七—九年级课内重点课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答题要领

1、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2、重视对考查题目的认真解读。

3、看清题目要求,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即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

4、答案一定要回归文本。

第一层含义:答案尽可能用原文语句回答。(关键词、句)

第二层含义:回答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也应结合选文内容。

5、要组织好语言答题,要求语言连贯,内容全面,要有要点意识,切忌拖泥带水,注意答案的规范。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设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一、文章标题作用。

(1)记叙文的标题。概括文章主旨;全文线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与文章内容照应;一语双关;体现文章主题;表达作者情感;表明作者写作目的。

(2)议论文的标题。点明中心或论点。以论点为题,以论题为题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反映作者感受,也反映文章本质。

(3)小标题。形式新颖,条理清晰。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

二、概括文段内容。

1、要注意三个明确:

(1)明确对象,一般应该是主要人物;

(2)明确要求,如字数、结构等;

(3)明确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

2、答题方法: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拼后加工归结。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人物形象分析概括(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性格: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

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

×××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

(4)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找中心句。

三、明确指代对象。

在指示代词前后一都能找到答案。

四、梳理文章思路。

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第二,要了了解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第三,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等,都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准确把握说明的内容、顺序和写作思路。

五、分析修辞效果。

修辞手法的作用,要注意两个方面:(1)修辞本身的特点;(2)结合句子语境。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4、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6、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答题的一般格式:修辞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六、品味语言作用。

1.关键词的作用。

关键词语包括:有象征意义的词;有比喻意义的词;不易让人理解的词;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还有就是一些动词或副词。

题目形式: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A类:“××”词好在哪里?B类:“×”词能不能删掉?

A类答题方式: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放回原文,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有时答案可能就在紧密相连的上下句,但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把信息筛选出来,进行整理概括

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类答题方式:四步: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格式:

(1)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2)不能,删掉“×”词,句意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2.关键句的作用。

关键句包括: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句内意义也是语境意义和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题目形式:试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从原文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试作分析。

答题思路: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此范围。

答题方向,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这句话在文中的结构作用;2.这句运用的手法及作用3.这句话本身的意思;4.这句话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作用。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六种重要句子: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投影)

答题的一般格式:结构+内容。结构作用,上面已经有提到了,内容方面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

(2)从修辞手法上分析;

(3)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4)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七、赏析写作手法。

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简单的分成两大类:

1、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照应、夸张、想象、联想、设置悬念、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2、对比:作用是突出强调。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3、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4、伏笔、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情节发展自然、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6、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7、托物言志: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8、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八、按文本(文体)要求回答。

一)按文本要求回答的题目多为提取或整合信息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可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入手,然后到文本中去找与关键词相关的文段,然后从中提取或整合答案。

二)按文体要求回答的题目,多是用小说或散文(归属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设题。

1、小说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

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表现人物……的心情。

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2.说明文: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1)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③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④打比方: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⑤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⑥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⑨引用(名言、资料等):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⑩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2)如何作答“语言准确性的题目”:

①体会关健词语的限制、区别作用——注意作者在说明事物或解说事理时,在范围大小、数量多少、时间长短、空间宽窄、程度深浅、次序先后等方面表达的分寸。

②注意词语增删替改后的句意变化。

③结合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回答。

要注意以下这些词语:

表示范围: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

表时间:在当时

表推测:可能、也许

表猜测:估计、大约、左右

3.议论文:

(1)论点、论据、论证。语言品味。作品感悟。

(2)题型及答题方法:

找论点或归纳观点及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观点,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几个分论点。

解答方法: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主要词语连接成句。

(3)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

解答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

(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解答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②道理论证——解答方法:(引证)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  的论点。

③比喻论证——解答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④对比论证——解答方法:突出(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

(5)议论语言的严密、准确(与说明文语言近似)。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6)开头讲故事——解答方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论据。

(7)开头引用名言——解答方法: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九、联系现实谈看法。

这类题目属于开放性阅读试题。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方式:

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行。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走火”。

答题时还可以用“我认为……。比如……”。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第三部分: 各册教材重点课文梳理

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10课:

1、《走一步,再走一步》

2、《紫藤萝瀑布》

3《理想》

4、《春》

5、《济南的冬天》

6、《化石吟》

7、《看云识天气》

8、《羚羊木雕》

9、《皇帝的新装》

10、《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11课: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爸爸的花儿落了》

3、《最后一课》

4、《邓稼先》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6、《社戏》

7、《安寨腰鼓》

8、《伟大的悲剧》

9、《在沙漠中心》

10、《猫》

11、《斑羚飞渡》

八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8课:

1、《新闻两则》

2、《芦花荡》

3、《背影》

4、《老王》

5、《中国石拱桥》

6、《苏州园林》

7、《故宫博物院》

8、《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8课:

1、《藤野先生》

2、《我的母亲》

3、《列夫·托尔斯泰》

4、《雪》

5、《海燕》

6、《喂——出来》

7、《云南的歌会》

8《吆喝》

九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7课:

1、《沁园春雪》

2、《雨说》

3、《敬业与乐业》

4、《雷家书傅》

5、《故乡》

6、《我的叔叔于勒》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8课: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孔乙已》

4、《变色龙》

5、《谈生命》

6、《那树》

7、《威尼斯商人》

8、《变脸》

 

第四部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上册:

 

一、阅读《春》第3~6自然段,完成1~4题。

1.用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春风的和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表现春雨特征的比喻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这句话体现了春雨怎样的特征。

答:(1)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而异,作者把春风比做“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二)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2.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4.末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5.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三)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2)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2.“这似乎能办到”中“这”指的是什么?

                                                                          

   3.试概括最后一段文字的意思。

                                                                         

   4.如何理解“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父亲是怎样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  

                                                                        

(四)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2.为什么“我便能应付一切”?                                               

                                                                            

   3.写出文段中富有哲理的一句话。                                            

                                                             

   4.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中的“惊奇而自豪”?                               

                                                                          

   6.简要谈谈你从文段中得到的启示。                                       

                                                                            

 

三、阅读《济南的冬天》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                     

   2.文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4.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5.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6.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7.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8.“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

   9.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10.请试着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

                                                  

(二)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                      

乙文中的“                                      ”。

   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

                                                                            

                                                  

(三)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3.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4.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              ,喻体是                      。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

                                                                               

   5.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

(四)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_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_____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____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词。

   2.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是指__                 ____ ______ ,山的“肌肤”是指                   

   3.这段文字从--变化的角度围绕“___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____ ______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

   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5.总说这一段文字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  

6.作者赞叹雪后小山的句子是:                

 

四、阅读《羚羊木雕》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        描写,表现了她                          的态度。

   3.“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有什么不好?

   5.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二)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               变化,由           而变成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           ,其作用是: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的,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选文着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七年级下册: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自然段,完成9~12题。

9.这段文字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按提示分别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安塞腰鼓》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     、多么    多么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使人想起:……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请在上文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 

2、文中用“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来比拟“ 斜背响鼓的后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每组中哪一句更好些,为什么?                                             

①,A、急促的雨点像骤雨一样。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②,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4、“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加点部分的词语的顺序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                       ”来概括。

6、安塞腰鼓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7、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8.从上文中找出排比句的类型,并说说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二)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人物是_____;性格是_____;神情是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5.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                                         

                                                  

6.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联系当今走进西部,开发西部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伟大的悲剧》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

⑴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⑵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①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②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①请他②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指出文中加点的词具体指的内容。

                                                                         

                                               

2、课文结尾说“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与段⑵划线句的说法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关于斯科特一行在选文中的言行所体现出的品格,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此句来看,这一行人还缺乏一点集体主义精神。

B.从斯科特决定为他们对手作证这一事实看来,他身上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即诚信的风度。

C.从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极探险这一事实看来,这是一群坚毅、执着的人,他们有为事业而献身的气概。

D.他们是在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努力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4、请你对来迟一步,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英国探险队说几句话。

                                                                         

                                                

(二)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分)

                                           

                                            

2.“他们像判了刑似的的失去希望,闷闷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既然他们已经知道阿蒙森已比他们先到达了极点,他们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程?(3分)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这里表现了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

                                                                          

                                                                          

4、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3分)

                                                                          

                                                                         

5、文中的画线句表达了斯科特怎样的心情? (2分)

                                                                          

                                                                            

6.“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斯科特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2分)

                                                                         

 

八年级上册:

 

一、阅读《老王》第8~16自然段,完成1~4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改为“站立”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那些鸡蛋多得数不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在我们身边像老王那样生活艰难却又善良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中国石拱桥》第5、6自然段,完成11~14题。

11.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第6自然段中概括出卢沟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仅限用四个字回答)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的文字是写苏州吴门桥的,说说卢沟桥与吴门桥主要有什么不同之处。

    吴门桥呈拱形,横跨于波涛滚滚的京杭大运河上。从船上望去碧水蓝天之间像出现了一道长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第6~10自然段,完成15~18题。

15.哪些因素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甲、乙、丙、丁四处选择正确词语。(只填序号)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甲①寒冷     ②温和),春天反而(乙①温和   ②寒冷)

(2)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丙①早   ②迟)一个星期。

(3)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丁①迟  ②早)了。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物候知识来理解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10自然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第2、3自然段,完成10~13题。

10.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种种不同方式”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方式?“种种不同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时的胜利情形,其中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试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3自然段首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描写的笔法看,第3自然段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第2、3自然段,完成10~13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 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_____________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来源:学#科#网]

A.逻辑顺序    B.总分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序号是_____________,突出写胡子的是第_____________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嘴上的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__________的目光与__________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___________,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___________地涌出_________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__________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 所具有的天赋统 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 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请用一句话写出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第1段中残缺内容补充完整。

3.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文中列举了哪些情形下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好处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修辞和描写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

一、阅读《傅雷家书两则》第二则1、2自然段,完成1~4题。

1.傅雷为儿子取得艺术上的成就而激动、快乐,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他快乐的四个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赤子之心”对艺术的积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中谈到了“交际”,交际是人一生中的课题。根据课文内容,请你说说“交际”会得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故乡》最后5段,完成5~8题。

5.贯串最后三段文字的一条思想主线是:_________________

6.将“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写成“知道船在向前走”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第42~47自然段,完成9~11题。

9.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范进中举》第11自然段,完成12~16题。

12.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段塑造张乡绅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__两种描写方法。

14.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范进是不屑一顾的?请从文中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攀认世兄弟,又送银又送房,他为什么这么做?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时不停地说:“好了!我中了!”联系上文说说“好了”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

 

一、阅读《孔乙己》第11~13自然段,完成1~5题。

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中多次写到“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句中将“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变色龙》第10、20自然段,完成6~9题。

6.文中第10、20自然段中,有两处细节描写,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独语词“哦”表现了奥楚蔑洛夫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警官奥楚蔑洛夫多次“变色”是围绕什么不断变化的?这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会做人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奥楚蔑洛夫的身上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谈生命》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10.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那树》第6~9自然段,完成14~18题。

14.第6自然段中“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8自然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1)“没实现”的是什么?(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6、7自然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9自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18.“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像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

一、阅读《春》第3~6自然段,完成1~4题。

1.用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所选文字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来表现春之特点。

答案:作者借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描绘了春的特点。

 

2.第5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春风的和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重点词分析,如“抚摸”、花香、鸟鸣、牛背上的牧童,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方面来写春风的和煦。

答案: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几个角度来写春风的和煦。

 

3.从文中找出表现春雨特征的比喻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这句话体现了春雨怎样的特征。

答:(1)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从文段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比喻句的作用。依据题干要求,我们很容易找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个比喻句,其中“牛毛”比喻春雨的细、密,“花针”比喻春雨的晶莹透亮和细;“细丝”比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就写出了春雨多、柔、细、密的特点。

答案:(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2)多、柔、细、密。

 

4.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而异,作者把春风比做“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模拟仿写的能力。解答时,我们必须抓住题干中的“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而异”这一语句,它启示我们可多角度思考,可以从春风“煦暖”的角度进行求同思维写比喻句,也可以从“春寒料峭”的角度进行求异思维写比喻句。

答案:示例一:煦暖的春风拂面而来,就像疼爱你的人用温暖的手轻拂颜面。

示例二:春风不着肉,好似尖刀割。

二、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父亲鼓励(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现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顿时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言之有据的答案都应认可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二)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小心翼翼、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成就感作用: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 

   2.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

   4.末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的“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5.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三)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2)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2.“这似乎能办到”中“这”指的是什么?

      把左脚踏到岩石上    

   3.试概括最后一段文字的意思。

        写“我”从悬崖上走下来的过程及感受                                           

   4.如何理解“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我”从悬崖上走下来,战胜了困难。   

   5.父亲是怎样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  

       首先让“我”心理放松,然后鼓励“我”走好每一步。                                         

(四)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                               

                                                 

   2.为什么“我便能应付一切”?     在自己的经历中得到了鼓舞。            

   3.写出文段中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不要想着……的地方             

                                                

   4.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主旨。              

   5.如何理解“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中的“惊奇而自豪”?                               

     惊奇是因为胆小的爬上悬崖,又在父亲鼓励下从悬崖上走下来,所以惊奇;自豪是因为能够战胜困难,又能从事情中得出教训,终生受益。                                          

   6.简要谈谈你从文段中得到的启示。           

       可从如何战胜困难的角度回答。

三、阅读《济南的冬天》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     :     

   2.文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接上文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可靠的结果和保证           

   慈善:       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4.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5.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先俯视,后仰视                                        

   6.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7.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8.“小摇篮”比喻 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       ,作用是   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前面  “小山”的“小”。    一词。

   9.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10.请试着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

      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     

(二)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冬天 的水,乙文写的是秋天        的水。

   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温柔多情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甜美 

   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                      

乙文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

   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

       原句子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三)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  济南的冬水,其特征是暖、清、绿、亮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形象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3.划线句A采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蓬勃的生机      

   4.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    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 ,喻体是  空灵的蓝水晶   。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5.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

(四)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_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_____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_穿___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词。

   2.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是指__    山的表面暗黄的草色                   ____ ______ ,山的“肌肤”是指     与薄雪交错的山的泥土              

   3.这段文字从--变化的角度围绕“___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___空间_ ______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

   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雪中的矮松;披雪的山尖;露出草色的山坡;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薄雪。                         

   5.总说这一段文字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  

6.作者赞叹雪后小山的句子是: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四、阅读《羚羊木雕》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描写,表现了她  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            的态度。

   3.“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有什么不好?

不顾孩子间情谊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

   5.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作者倾向于“我”,作为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                                               

(二)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    心理    变化,由  责怪“我”     而变成  谅解“我”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   “冷冷的”,其作用是:      烘托了“我”当时哀伤的心情。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C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的,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选文着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选段着力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不珍惜孩子的感情,对孩子心理的伤害,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七年级下册: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自然段,完成9~12题。

9.这段文字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按提示分别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语段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作者写景时调动了各种感官,形、声、色、味俱全,阅读时按照题干的要求分别予以提取即可。看到的景物有菜畦、皂荚树、叫天子等,听到了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吃到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答案(示例):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味觉的:又酸又甜。

 

10.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需把加点的字与括号内的字进行比较,分别放在句子中,看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示例):(1)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2)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了修辞和续写句子的能力。很容易就可判断“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续写句子时,注意运用拟人修辞即可。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续写句子(示例):落叶在这里起舞,花儿在这里笑弯了腰。

 

12.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阅读语段,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百草园生活的怀念,在写景中处处透出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由此可以断定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

答案:表明作者对童年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安塞腰鼓》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    、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飞溅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亢奋   了。

使人想起:……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请在上文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 

2、文中用“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来比拟“ 斜背响鼓的后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能够表现安塞腰鼓坚强有力的特点。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每组中哪一句更好些,为什么?                                             

①,A、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B句比A句好。句子节奏更急促,能更好地表现安塞腰鼓急促的特点                                           

②,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A句比B句更好。“立即表现了速度之快,突出安塞腰鼓影响力之大。

4、“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加点部分的词语的顺序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文是按照意思的逐步加深来表述的。                                            

5、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      狂舞                 ”来概括。

6、安塞腰鼓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大彻大悟!”                                           

7、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8.从上文中找出排比句的类型,并说说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句内部的排比: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与句之间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排比的好处: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二)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____;人物是_一群茂腾腾的后生____;性格是_朴实的____;神情是_沉稳而安静____;而腰鼓则是_腰鼓是呆呆地、不曾响。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静衬动为下文作铺垫                                     

2.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                                          

4.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5.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                                         

                                                 

6.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联系当今走进西部,开发西部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西部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现在虽然贫穷落后,但在西北汉子身上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原始生命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和他们渴望冲破束缚、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因此,辽阔的大西北就充满希望。                         

三、阅读《伟大的悲剧》相应段落,完成下面问题。

(一)

⑴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⑵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①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②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①请他②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指出文中加点的词具体指的内容。

  这①: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这②: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他①:阿蒙森他②:斯科特

2、课文结尾说“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与段⑵划线句的说法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不矛盾。划线句是世人的一般看法,而从结尾看来,作者更关心的不是一个人是否成功,而是他是否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3、关于斯科特一行在选文中的言行所体现出的品格,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从“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此句来看,这一行人还缺乏一点集体主义精神。

B.从斯科特决定为他们对手作证这一事实看来,他身上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即诚信的风度。

C.从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极探险这一事实看来,这是一群坚毅、执着的人,他们有为事业而献身的气概。

D.他们是在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努力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4、请你对来迟一步,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英国探险队说几句话。

    此举于己是悲剧,但却弘扬了一种精神,在探险的活动中,是勇者就是英雄。                                         

(二)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他们像判了刑似的的失去希望,闷闷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既然他们已经知道阿蒙森已比他们先到达了极点,他们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程?(3分)

    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并没有半途而废,明知道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要走完全程,这也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这里表现了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4、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3分)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文中的画线句表达了斯科特怎样的心情? (2分)

    表达了他因自己迟到目的地而希望破灭时的沮丧心情。                                   

6.“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斯科特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2分)

是深深的失望使他变得心灰意冷,眼前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

八年级上册:

一、阅读《老王》第8~16自然段,完成1~4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须认真阅读文段内容,然后予以归纳概括,采用“人物+事件”的形式概括。

答案:老王拖着病体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意近即可)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改为“站立”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须联系上下文,分析“镶嵌”一词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的情态。

答案:不好。“镶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老王重病在身、身体僵直的样子。

3.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那些鸡蛋多得数不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重点理解、分析作者运用数目的夸张,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感受。

答案: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些鸡蛋,更是一份深沉的人间温情。(意近即可)

 

4.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在我们身边像老王那样生活艰难却又善良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为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选择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解答时,应站在“善待”的立场上去“关爱”他们,并把这种“善待”与“关爱”表述得稍微具体细致一点。

答案(示例):我们应该关心他们,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点。

 

二、阅读《中国石拱桥》第5、6自然段,完成11~14题。

11.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说明顺序的安排。回答此题,应先判断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再分析各内容之间的关系,由第5自然段内容可知,主要运用了逻辑顺序,四个特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此而确定的。

答案: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因为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所以按其特点的大小,作为列举的顺序。

 

12.“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主要”说明了李春只是其中的一位设计者,而且是主要的,还有其他设计者,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13.从第6自然段中概括出卢沟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仅限用四个字回答)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卢沟桥历史悠久;“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极少出事”说明它结构坚固;最后两句话说明它形式优美。通过对文段的分析,再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①历史悠久  ②结构坚固  ③形式优美

 

14.下面的文字是写苏州吴门桥的,说说卢沟桥与吴门桥主要有什么不同之处。

    吴门桥呈拱形,横跨于波涛滚滚的京杭大运河上。从船上望去碧水蓝天之间像出现了一道长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从“像出现了一道长虹”可看出苏州吴门桥为单拱桥,而卢沟桥为联拱桥。

答案: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吴门桥是单拱石桥。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第6~10自然段,完成15~18题。

15.哪些因素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每一段的关键句。答案可从第7、8、9、10段的首句中提取。

答案: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16.为甲、乙、丙、丁四处选择正确词语。(只填序号)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甲①寒冷     ②温和),春天反而(乙①温和   ②寒冷)

(2)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丙①早   ②迟)一个星期。

(3)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丁①迟  ②早)了。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

答案:甲②  乙②  丙②  丁①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物候知识来理解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间”——“山寺”,这是地势的差异,所以要到第三个因素中去找原因。

答案:受高下差异的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8.选文第10自然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八年级下册: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第2、3自然段,完成10~13题。

10.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种种不同方式”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方式?“种种不同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先在第2自然段找到该句,然后分析上下语句可知答案,第二问主要从结构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待答;互嘲互赞。作用:有总领下文的作用,引出下文的三种对歌方式。

 

11.文中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时的胜利情形,其中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试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问从这些动词对表现人物及烘托山野对歌场面的作用两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站起、理理、拍拍、笑笑、拉着、走过等。

(2)形象生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12.第3自然段首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此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析。

答案:结构上紧承上文,内容上表达出云南女子善歌者极多,含蓄地表现出云南确是个“诗歌的家乡”。

13.从描写的笔法看,第3自然段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根据本段对人物肖像的细致描绘判断,第二问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这段文字以工笔描绘为主。本段描写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面前。

 

二、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第2、3自然段,完成10~13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 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_____ C ________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来源:学#科#网]

A.逻辑顺序    B.总分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序号是___①②⑥__________,突出写胡子的是第_____⑥________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___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嘴上的胡须___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_______________使用了____比喻 _________和___夸张  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___柔和___的目光与___和蔼_______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___黯然失色________,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____意气盎然_______地涌出__好奇_______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__高尔基________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 所具有的天赋统 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 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请用一句话写出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___写托尔斯泰富有感情和威力的眼睛。

2.将第1段中残缺内容补充完整。

3.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文中列举了哪些情形下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人?

_____愤怒时冷峻、不悦时结冰、友善时和缓、激情时炽烈如火、优美音乐中热泪涟涟、精神满足时闪闪发光。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

4.“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好处没有?

___作者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修辞和描写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作者不仅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九年级上册:

一、阅读《傅雷家书两则》第二则1、2自然段,完成1~4题。

1.傅雷为儿子取得艺术上的成就而激动、快乐,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他快乐的四个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答案可从选文第1段中提取归纳。

答案:①得知自己的儿子在艺术上取得成功。②儿子为祖国增光。③想到儿子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④儿子取得成就后仍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2.谈谈你对“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赤子之心是纯洁无瑕的,赤子或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但他的美好情感和思想却能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创造出一个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3.选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赤子之心”对艺术的积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赤子之心”的基础上,从选文第2段中摘取相关语句来回答。

答案: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4.信中谈到了“交际”,交际是人一生中的课题。根据课文内容,请你说说“交际”会得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交际”的基础是“赤子之心”,得到的也是心灵上的朋友。每个人对“交际”的认识不同,结合选文,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良师益友的帮助和扶掖。

 

二、阅读《故乡》最后5段,完成5~8题。

5.贯串最后三段文字的一条思想主线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希望创造新的生活。

6.将“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写成“知道船在向前走”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应从“路”的含义入手。

答案:不行。“我在走我的路”中的“路”既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一语双关;“路”与后文关于“路”的议论相呼应。

 

7.“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是说原来我与闰土有旧交情,现在一见面好像旧情消尽,竟然隔绝到这地步了,很惊愕。句子如去掉“竟”字,一则取消了“惊愕”之意,二则取消了原有的旧的交情之意,同时也削弱了作者谴责旧社会的含义。

8.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突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三、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第42~47自然段,完成9~11题。

9.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满是皱纹的手,愁苦的脸;突出表现于勒生活的窘迫,处境的艰难。

10.“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11.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出“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四、阅读《范进中举》第11自然段,完成12~16题。

12.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乡绅拜会。

13.本段塑造张乡绅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__两种描写方法。

答案: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14.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范进是不屑一顾的?请从文中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15.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攀认世兄弟,又送银又送房,他为什么这么做?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拉拢范进,结交新贵,攀附权势(范进的宗师周学道和房师高要县汤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圆滑虚伪、善于拉拢钻营、趋炎附势。

16.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时不停地说:“好了!我中了!”联系上文说说“好了”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我”中了后,“我”就可获得荣华富贵。

 

九年级下册:

一、阅读《孔乙己》第11~13自然段,完成1~5题。

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般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答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面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

 

3.这几段中多次写到“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须整体把握语段的思想内容,然后作答。

答案: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露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4.“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句中将“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须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答案:不可以。“走”说明他的下肢已经不能动了,用手“走”来写出了孔乙己遭遇的凄惨。

 

5.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须联系上下文理解。

答案:“大约”表示大概,因为终于没有见到孔乙己,所以推测他大概死了。“的确”即实在,根据孔乙己最后的处境判断,他一定死了。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又表明了孔乙己最终惨死的必然性,突出了他地位之低下和结局之凄惨。

 

二、阅读《变色龙》第10、20自然段,完成6~9题。

6.文中第10、20自然段中,有两处细节描写,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段中的脱大衣、穿大衣属细节描写。其作用是:暗示人物具有变色龙的特色,揭示了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典型性格;外表的变化同卑鄙的心理相映衬。

7.文中独语词“哦”表现了奥楚蔑洛夫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惊惧的心理。

 

8.警官奥楚蔑洛夫多次“变色”是围绕什么不断变化的?这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警官多次“变色”是围绕狗的主人是谁来变化的,这样的多变说明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廉耻的走狗。

9.学会做人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奥楚蔑洛夫的身上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联系实际,只要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参考):做人应以诚信为本,与人为善,老老实实,万不可像奥楚蔑洛夫那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遭世人唾弃。

 

三、阅读《谈生命》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10.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须整体阅读语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从语段中筛选有效信息,归纳作答。

答案:生命状态: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浓阴如盖,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叶落归根。

暗示人生历程: 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

 

11.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抓住“聚集”、“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快乐”、“宁静和怡悦”等词语去理解。

答案: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严、乐观。

 

12.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句的理解能力。作者以“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成的共同法则,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生命本身不会永远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悔。

 

13.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时应注意用比喻句来诠释对生命的理解。

答案(示例):生命像一支铅笔,可以描画成功的足迹,也可以书写错误的答案。生命像一支交响曲,时而柔情无限,如皎洁月光;时而惊涛拍岸,震撼激荡,令人心惊胆寒。

 

四、阅读《那树》第6~9自然段,完成14~18题。

14.第6自然段中“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15.第8自然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16.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1)“没实现”的是什么?(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实现的:死复绿。(2)原因: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17.下面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6、7自然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9自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解析】选C。主旨应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8.“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像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题时要自由发挥想像、富有创造性的想像,言之成理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试卷(A卷),附参考答案,有解析,更简单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注解27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含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