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一

并不是有奶就是妈,有爱才是。

小伙伴们早上好,今天,我在群里要阅读分享的第二本书《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作者潘凯文。

今天分享《哈洛恒河猴实验:生存,需要关系存在》,《陌生人的情景实验: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这两个实验都在讲“关系”。

恒河猴实验,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幼猴离开自己的猴妈妈,关进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妈妈:有奶的铁丝网妈妈,没有奶的绒布妈妈。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才会去到铁丝网妈妈那儿喝奶,奶一喝好了就回到绒布妈妈身边,偎依在绒布妈妈的怀里,享受绒布妈妈所带来的温柔感。

这个颠覆了我们的一个传统认知——有奶便是妈。其实不是的!有爱才是妈。没有妈是幼儿的一场生命灾难;一个不是足够好的妈,不跟孩子产生互动,对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这个实验室里跟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长大的猴子,极具攻击性,这个攻击性对外也对内。对外,它跟别的猴子无法互动友好相处。对内,自残,总把自己搞的伤痕累累,咬自己,甚至把自己的胳膊咬掉了。甚至丧失了生育本能,不会交配。就是强行交配生下小猴子,它们不会抚养,有的直接遗弃或杀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一些年轻的妈妈,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以打骂为主,愤怒,情绪不稳定。有些妈妈觉得生活不下去了,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结束自己和孩子的生命。

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谴责之声:妈妈没个妈妈的样;妈妈太狠心了,怎么能剥夺孩子的生命?如果回溯这个年轻的不幸的妈妈的成长经历,你就会发现在她的生命之初,甚至整个生命里就没有来自父母对她爱的关注与抱持。她没有爱的能力。

孩子一出生就要跟妈妈建立关系,母子关系将直接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孩子在生命之初的三年,妈妈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妈妈作为养育者不能离开孩子的。

我国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法律的层面上保障为人父母者,充分地承担好角色,社会组织和学校要给予年轻的父母支持和帮助,保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好的关照,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哈洛恒河猴实验”是很残酷的,一直在继续。幼猴依恋的绒布妈妈一开始是没有脸的,实验者给绒布妈妈制作了一张真实的脸。小猴子非常愤怒的。它只认第一眼认定的妈妈。“儿不嫌母丑”是真的。

实验在继续下去,绒布妈妈变得非常的残酷。小猴子拥抱它,就会射钉子、冰水,小猴子伤痕累累。小猴子还是一次次需要这个妈妈。看到这一部分,我觉得真他妈的狗屁实验,小猴子太可怜了,离开父母也就算了,还要被如此虐待。惨无人道的实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孩子对于父母是无限忠诚的,难怕你在虐待他。

而实验的价值在于在巅覆了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育儿观”,不再“标准化、统一化”地去驯化孩子,而是给予爱的关系。

致敬了那些实验的小猴子!

我们传统的育儿思想中也受行为主义影响。孩子哭了,不要抱,喝奶吃饭要定点定量。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对于婴儿来说,所有的反应都是出自本能,而不是有意“折磨”父母。孩子需要来自于父母的抚摸、爱抚是安全与爱的感觉。

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被父母拥抱过,抚摸过,没有足够的肌肤之亲。这个孩子就会有一种“肌肤之渴”。我就是这样,我的爸爸很严肃,脾气很爆,在我的印象里就没有抱过我,我内心深处就生出一种渴望,希望他抱抱我。成年之后,我做了很多努力,总在找机会,创造机会。他生日的时候跟他买礼物,送给他时,我会说:“爸爸,我们抱一个。”爸爸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要像小孩子一样要抱。”他其实不懂,他小时候把我抱少了,他欠我的,他得还我。

婴儿来到这个世上,就要跟妈妈建立关系,否则无法存活下来。婴儿用吮吸妈妈的乳头来建立起了人生的第一份关系——母子关系。婴儿通过“吮吸和攻击性”来建立。他咬妈妈的乳头。如果妈妈被咬了之后,笑着抚摸着他,他就收到一个信息:我是被爱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孩子的安全感就建立起来了。如果这个孩子在攻击妈妈乳头时,妈妈是愤怒的,要打他的,认为这个孩子没良心。那孩子的生命力就在那一刻被扼杀,被限制。他得到了这样的信息:我不是被爱的,他人是不被信任的。这个孩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会比较辛苦。

我想再回过来说一下这个“绒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从小到大也都会有一条小毯子,这条小毯子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离家,去外地去求学,都要带上这条破破烂烂的小毯子。我们就会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想,这条小毯子是不是一种依恋?一种替代性依恋,对妈妈依恋。只是那时太小了,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我家的小橘猫也有这样的一条小毯子,任何人都不能碰的。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孩子终身的巨大财富。而这个足够好的妈妈需要爸爸的爱与支持。抚养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谁主导谁上场,另一个在后面全力支持。

第二个《陌生人的情境实验: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我分享得快一点,这个实验是看依恋关系的。

通过年轻的妈妈带着14个月左右的孩子到一个房间里去,跟孩子产生互动,当孩子熟悉这个环境后,互动减少,工作人员进入,跟妈妈互动,然后跟孩子互动。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妈妈离开。当孩子发现妈妈离开,孩子们反应各异。由此把母子关系分为了三类:安全型依恋关系、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的依恋。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会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对陌生人也充满信任。这部分孩子占到65%和70%,比例还是可喜的。回避型依恋关系,是因为妈妈情绪不稳定,对孩子充满指责,孩子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隔离自己,以免被妈妈“攻击”到。第三种焦虑矛盾型,这个妈妈忽冷忽热的,一会儿心肝宝,一会儿又把孩子骂的要死,打的要死。孩子搞不清楚妈妈是什么状况,不知道怎么办,就很焦虑很矛盾。妈妈一会儿是天使,一会儿是恶魔的,让孩子很分裂。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会对亲密关系会有一种贪求和依恋。

生命之初,妈妈这个角色太重要了,现在国家在鼓励三胎。其实不要说三胎了,二胎都不生,只生一个好,零零后可能连一胎都不要生了。整个社会环境没有给人一种良好的体验感,特别是疫情三年来,人口的出生率会越来越低。我女儿曾说过生孩子干嘛。她觉得自己可能是做不好的一个妈妈。另外孩子会占用她很多的时间。第三会造成工作与抚养孩子之间的巨大冲突取舍。如果国家政策说你生一个孩子,给你三年假,我觉得这个可能会让年轻人去生孩子。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结束了。第二个实验分享得比较简单。让我们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以一个良好的状态去跟我们的孩子产生互动。这样是在为我们的孩子储存,他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的能量。

谢谢大家。

系列回顾:

【领读分享】《认知觉醒》分享十七

【领读分享】《认知觉醒》分享十六

【领读分享】《认知觉醒》分享十五

广而告之,“老梅的碎碎念”有个读书群,欢迎你来。群很纯粹,不闹、自在、有收获。

备注:艺术作品来自“功夫水彩”公众号,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让孩子成为学霸,很简单,父母只需做到这一条!
欧美心理学家推荐:这项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0-3岁就要开始培养
你是真的独立,还是无法走进亲密?
对错不是最重要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周小宽
《不要挑战人性》——伟大的母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每日分享:“绒布妈妈”。哈洛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他用猴子做的母子依恋实验让人很受启发。他为小猴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种是用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棉和绒布的“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