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朔和莫言关系怎么样?

王朔和莫言关系怎么样?

可以说,很一般,也可以说,没什么交往,也就不存在什么关系。虽然都是作家,但他俩几乎不是一路人,也没什么共同语言。

第一,他俩出身天壤之别,根本不是一路人。莫言小时候挨饿,家里成分中农,一个堂叔还在台湾,在那个年代,都是需要看紧的对象。莫言又因为口不择言,小学五年级被迫离开学校,然后是放牛,干农活。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常吃不饱肚子,莫言回忆说:“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愤走上了创作之路”。长大了想参军,连续三年报名参军,都被村里拒绝,原因就是成分高,参军得优先贫下中农。后来在棉花加工厂报名,才参了军。父亲是村里会计,但也因为成分问题和堂兄弟在台湾,非常低调。莫言母亲是小脚妇女,从事家务。莫言的童年都是在饥饿和没完没了的干活之中度过的。莫言喜欢读书,但是农村图书很少,一个邻居家里有书,但人家要他干活,干够两个小时,才给读一本书,莫言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而王朔1958年出生在南京,一个部队军官家庭,父亲是军校教师,后来调到总参,是团级干部,王朔也就成了部队大院孩子。母亲则是医生。可以说,王朔吃喝不愁,上学放假了,和一帮大院子弟尽情玩耍。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对他疏于管教,王朔在军事氛围浓厚的部队大院里很早就学会了打架,是大人眼里的坏孩子,也就是说,有点痞子劲,在小学时,王朔嫌语文老师长得丑,不抬头看老师,老师让写作文,他就玩自己的东西,老师来责问,他说打腹稿呢,这样的事情很多,老师非常不喜欢王朔,而王朔也对老师不满,最后王朔便转了学。郑晓龙、叶京都是与王朔一同长大的好哥们儿,也都是大院子弟。王朔与他们在北京城里乱窜,打架喝酒样样不落。从这里看出,一个出身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怎么能和部队大院里一个军官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能有共同语言。两个家庭差异太大了。

第二,比较莫言和王朔作品风格,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莫言的作品更多的是农村题材,是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层思考,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因此有的人反映莫言作品不好读,莫言自己也说,虽然我的名气比余华大,但小说买的还没有余华的一半多。因为余华的《活着》通俗易懂,很直白。莫言的作品理解起来难度大,自然读的人就少。目前很多人对莫言作品有看法,关键是这些人实在看不懂莫言想要表达的意境,加上个别大咖带节奏,致使很多并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反感莫言。王朔的作品更多描写的城市生活,对现实的调侃、讽刺,外加京味十足、诙谐的语言表达艺术,读起来很好理解,但是深度上难以赶上莫言。想必经过岁月的沉淀,莫言的作品更加韵味深长。形成这两种反差极大的文学风格,更多的和他们生活经历有关。王朔衣食无忧的童年和单纯的生活环境,桎梏了他的大脑思维和对世界严酷性的感知,而莫言从小艰难的生活环境,这种体验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他的神经和大脑,使他对人性、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反映到他的作品里。对人生世界观看法的差异,也使他俩思想上难以取得共鸣。两个人一个是鸡,一个是鸭。

第三,由于作品风格迥异,俩人虽然同属于文学圈,但却没有什么交集。莫言成名先是由于发表了《透明的胡萝卜》,奠定他在文学界的地位,然后是张艺谋把他的小说《红高粱》拍成电影,使莫言名声大噪。毕竟电影的影响力比小说的影响力要大,莫言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转向电影剧本创作。先是把自己的小说《断手》,改变成电影剧本《英雄浪漫曲》,反映的是自卫反击战中残疾军人和残疾女的爱情故事,但由于题材敏感,一直没拍成电影。另一部剧本《大水》,反映从农场逃出来的右派在黄河滩边艰难生活的情景,也没有拍成。九十年代,给张艺谋写的电影剧本《白棉花》也夭折了。1995年,根据莫言的作品《姑奶奶披红绸》改编拍摄了影片《太阳有耳》,莫言与导演严浩共同编剧。这部电影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1997年,莫言在上海的《收获》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被张艺谋改编成贺岁电影。此后,莫言还和别的导演合作,把自己作品改编成电影。但这里始终没有和王朔有半点关系。王朔是1984年在《当代》发表了成名之作《空中小姐》,然后又发表了小说《浮出水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浮出海面》被导演黄建新拍成电影后改名叫《轮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叶大鹰改编成剧本后,被导演夏钢拍成电影,还叫这个名字。其后还有《顽主》,《橡皮人》都被拍成电影。1988年,王朔这四部作品被拍成电影上映,堪称“王朔年”。王朔的影响力空前绝后。1989年,王朔参与策划了《渴望》电视剧,获得空前成功,1991年,王朔和冯小刚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仍然受到热烈欢迎。1995年,根据王朔《动物凶猛》改变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是获奖无数。后来王朔和冯小刚合作成立好梦公司,也没拍出什么好作品就解散了。此后,王朔出走美国,等王朔从美国回来以后,就没有什么影响力大的作品了。从以上两人文学和电影电视之路,他们并没有什么交集。1989年,王朔拉着众多作家刘震云、刘恒、海岩、莫言等十二名影视剧作家,联合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开始批量写电视剧本。但是这个影视剧创作中心也没见有具体的运作。这中间,成立的时候或者开会的时候,这两人肯定见面,也会在一个酒桌聚餐,但应该只是应酬性的说话。没有实质性来往。

第四,王朔和莫言俩人性格也有很大差异,王朔脾气性格颇有个性,不屑加入作家协会,也不愿意同文学圈的人来往。王朔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性格,显得与人格格不入,他认为加入作家协会那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他虽然是著名作家,他不想和其他作家主动来往,他平日里非常懒散,除了写作,不愿意为任何事动脑费力,他和冯小刚共同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后,就撒手不管了。王朔如果不是必须有需要和莫言合作的事,俩人断然不会来往的。莫言自小时候由于出身缘故,有点自卑,虽然后来出名了,从他内心来讲,恐怕并不想和出身京圈这些高贵的人来往。除非特别说的来。莫言影视之路更多的是和张艺谋交往,王朔则基本上是京圈的人,如冯小刚,赵宝刚,郑晓龙,叶京,马未都,梁左等。

第五,王朔和莫言如果有交集,唯一可查到的是王朔评价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他说,“得奖完全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识时务,根本不是你莫言有才华。”除此之外,没有文字性的东西记录过王朔和莫言的交往。其实,王朔也有点狂妄不羁,他评价其他作家,大都不是好话,如评价余华,“数他'跪’得很,余华写的那些书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好书,就是讲了一堆烂故事来煽情而已,根本没任何的价值。”他说贾平凹是个颓废到无聊的人,他的小说路子是装神弄鬼的,十分可笑,而《废都》更是扒厕所的产物。这么说来,王朔对莫言评价还算客气。

最后一点是两人在婚姻上的认知也不一样,这个和两人关系无关,莫言出身中农,外貌也长得不好看,这使他很自卑,自觉很难有姑娘看上他。他在棉花加工厂认识杜勤兰,但是不敢向她表白,认为自己不配她。直到参军要到部队上了,才向杜勤兰表白。而王朔看上沈旭佳,直接就追,可不像莫言那么含蓄。莫言成名以后,很多知识女性向莫言表白,都被莫言拒绝。杜勤兰觉得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莫言,她很是担心。但莫言坚定表示,不会抛弃他。因为莫言明白,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是杜勤兰陪伴他走了过来,他不能忘本。王朔在出名之后,却和沈旭佳离了婚,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综上所述,莫言和王朔出身和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截然不同的脾气性格,各自独特的作品风格,导致他们两人没有关系或者是很一般的关系。

参考资料:万小刀 京圈的迭起与江湖往事

瓮欣、陆姝 作家莫言与中国影视界的“野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芳华》背后之谜:为何冯小刚甩掉王朔,张艺谋抛弃莫言、苏童?
莫言正式回应替余华签名
贾平凹、莫言、王朔、苏童、余华……速写28位当代作家
马未都:刘震云苏童王朔莫言都不“正经”,就我一个是好人
影响余华莫言王朔苏童的10部短篇小说(转)
莫言对话张艺谋:老套,但直指人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