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孩子当作人来培养

5月底,记者走进呼家楼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与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采访。学生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畅所欲言“提质减负”后的感受,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写作业,多的时候得一个小时才能做完,现在20分钟就完成了;以前每周末都要做一个黄冈小卷子,现在也不用做了;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做运动,让我们好好锻炼身体,成为空竹达人、呼啦圈达人和羽毛球达人;我喜欢科技,以前做完作业就该睡觉了,现在我有更多时间看相关的书或视频,可以丰富我的课外知识;提质减负后,作业都是老师提取出来的精华,作业量也减少了,我们学起来更开心了;之前老师会留笔头的作业,现在更多是读的作业,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发现自己思考的时间更多了,想得更多了;以前每周一篇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就瞎编,现在我们写“循环日记”,写作文时就可以从里面提取素材;现在的作业更多是把学到的知识回家讲给家长听,培养了我们的口才……

通过跟学生们聊天,记者还了解到,家长几乎都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而原因,大多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孩子”或者是“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初中”。只有少数家长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来报辅导班。当然,至于辅导老师,则良莠不齐。学生反映,有的老师讲得就特别枯燥。最后,有个学生提出“学校减负后,家长还是给我报了各种班。我想反抗,但每次家长都说不行,要不然就赶不上别的同学了,最后就只能听家长的,觉得特别无奈。”

我们想,“减负”不能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儿,还应给家长提提建议。因此,特别邀请了亲子教育专家鲁稚撰文为家长支招。

现代人的竞争焦虑

曾看到一则新闻,在国外,一位两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犯病昏迷时,冷静地报警,救了妈妈一命。妈妈很骄傲,夸她是英雄,说也许将来她能成为一名护士。

这样的话,出自外国妈妈之口,很自然。但假如事情发生在中国,她的妈妈也许同样会夸她是英雄,却不一定愿意她成为护士。在中国,大家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们只看重那些被光环笼罩的人物,对普通人、普通职业的伟大熟视无睹,更不能从容享受普通人的快乐。于是,生活充斥着紧张和焦虑,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竞争,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对平庸的不宽容,实际上也是焦虑在作祟。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加剧着竞争

教育部多次规定,中小学不许分重点校、重点班,不许加时补课,甚至不许公布学生成绩——但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学校之所以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一个学校里之所以存在实验班和普通班,不是谁异想天开规定的,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结果。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资源是真正能做到均衡配置的,哪怕是相对均衡,也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作为学生个人,甚至作为学校或地区,力量太单薄,很难单方面改变大的格局。你只能承认,你就是生活在这个体系当中的,这个体系的高压状态在短时期内是改变不了的。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能怎么办?一方面尽量为孩子减压,另一方面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让孩子在高压下仍能保持身心健康,最终成长为一个身心强健的人。

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自杀的消息。让人感觉现在的孩子似乎动不动就自杀。无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自杀的本质都在于放弃自己、毁灭自己。而之所以放弃和毁灭,都是因为他认为那个“自己”不够好,不应该存在,是以承认自己的失败为前提的。

真正自信的人,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走上这条路的,因为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只要他相信自己是生活的主宰,相信可以找到一条路走出困境,他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要尊重孩子,从小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明白,任何事情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

世俗的成功,并不能与内心的满足划等号

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这些都有具体的指标。成功与否,一目了然。但内心的愉悦和宁静,却只有自己能够感受,外人难以窥破。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带来内心的宁静。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走我们为他设计好的路吗?一定要成为一个公认的成功人士,用名和利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吗?世界太大了,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人的生命力也是无限的,人生的格局也有着无限的可能。

很多事情难以用“好”和“不好”来界定。我们指给孩子的路,未必就是一条康庄大道。看过一些国外的报道,很羡慕老外在处理自己学业、职业、人生道路时的洒脱,羡慕他们能有如此多样的选择。一个亿万富翁的儿子,选择了学厨艺;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在机场做安检员;一个相当于高考状元的孩子,没事就做木工活儿;一个艺术大学的高材生,在超市当收银员……他们都心安理得,别人也没有觉得浪费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兴趣爱好,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更何况,所谓的优秀和卓越,也只有真正正常、健康并且快乐的孩子,才能达到。

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往往将“喜欢读书”当成对一个孩子最好的赞语。其实,历史上很多伟人并不喜欢读书,比如汉高祖刘邦,发迹之前整日东游西荡,不务正业,绝对不是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

皇帝中有喜欢读书的,比如李煜、宋徽宗等,相当风雅,但最后却是亡国之君。

就算现在的比尔·盖茨,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似乎应该很爱读书。但实际上,他的财富也不是刻苦读书读出来的,相反,以我们现在中国人的眼光看,他大学都没毕业就退学了,连本科文凭都没有。

喜欢读书固然是好,但也不要把这当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为每个人准备了不同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手段。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他会成长得更好。

死读书扼杀孩子的内在生命力,让他的优秀终止在学生阶段社会上存在着一种现象——优生为差生打工。为什么会这样?

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个演员,如果一开始就演坏人,并且演得很好,确实像个坏人,那么,以后他接演的角色多半也是坏人,即使偶尔有导演请他演好人,他演的那个好人形象,观众也总是感觉很滑稽。

角色一旦固化,很难扭转。很多所谓的“好学生”,因为在“学生”这个角色上太出色、太投入,以至于离开学校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之后,也仍然是学生的心态和标准,始终受制于人。

当然,演员中有人能演好各种角色,他就是个真正的优秀演员。好学生中也有不被学生角色所固化的,他也是真正优秀的人。

“好学生”的另一个软肋在于,娱乐时间太少,学习时间过多,容易影响情商的发展。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学术性人才,即使学术研究,也需要与人合作和沟通。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过度强调学习而忽略了情商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是个损失。

优生,如果是被外力塑造而成的,并非自发努力的结果,其内在生命力就被扼杀了,就失去了成长的能力,他的优秀就只能停顿在学生时代。

学会放下,从容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就像赛跑,淘汰制,永远是把跑得最快的拉出来继续比赛。所以永远是败的人多,胜的人少。胜是偶然,败是必然。没什么了不起!奋斗目标要有,事情要尽量去做,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至于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并不是说对收获漠不关心,而是既要承认世界上有我们不可控制的因素,又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培养孩子也像种地一样,谁也不敢保证必然会得到某种收获。我们只能尽量去做。过分焦虑,只能害人害已。孩子能考多少就考多少,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事情我们是代替不了的。家长过分焦虑,不仅不能给孩子以力量,反而容易让他形成自卑、怯懦、暴躁、自私等负面的性格,让他不敢面对现实。

对于好的理念要坚持到底

很多理念家长们都懂,也是赞同的,但家长很容易被“气氛”所感染,无力自拔,这些理念就实践不了。

比如我去儿子学校开家长会,一进校门就看到大红榜,期中考试前10名、前30名、前80名,都分别张榜公布在那里。我虽然提醒自己要淡定,但还是忍不住凑上前去看,心里期望着能看到儿子的名字。家长会上,教师宣布成绩,表扬优秀,提出要求,再次强调不能带课外书。在这样的气氛下,我原先的一些想法就再也说不出口。

我们经常说,“我是不愿意孩子成为考试机器的,我是想让他成为怎样的人的,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别人都在学,我没有办法。”这样的话听得太多,仿佛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没有加害的人。

其实,你真的别无选择吗?你真的只是受害者?其实,选择的可能性永远都有,即使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也有人选择不读重点校,甚至不去上学,其他比较折中的选择就更多了。至于“受害”和“加害”,当受害者自己都兴致勃勃地维持着施害的局面时,受害者自己同时也就是加害者。我就看到过一则新闻,一所学校搞“减负”,不布置家庭作业,就有家长认为学校管得太松,孩子会失去竞争优势,于是转到有家庭作业的学校。

其实每个人都在做出选择。你可以控诉教育制度对你的压力,你迫不得已作出了让步,牺牲了自己原有的理想,但这最多只能得到同情,你既然已经选择了,最后的结果只能你自己承受。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不选择”,也就是选择了逃避。随大流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自责,即使最后错了,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甚至你还可以有一个借口,“本来我是对的,但社会的压力太大了,我只不过是屈从于压力”。结果,罪魁祸首就成了“社会”,但你难道不是“社会”中的一员吗?你还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家庭教育是成长最坚实的基石,爱本身就是人性的最基本教育

现在很多父母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孩子扔给学校了事,将教育的责任拱手让给他人,这是非常失策的。没有哪所学校会比家庭更有爱,没有哪位教师会比父母更爱孩子。

很多人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不仅谈不上事业成功,谈不上人生幸福,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这往往都与幼年时期缺乏家庭的爱有关。

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成人的言传身教,而其中“身教”的部分又重于“言传”,孩子是从父母的所作所为上学会做人的。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有什么能够比这个目标更为重要呢?

对孩子人生哲学和生活常识的教育不能像课堂上那样一本正经地灌输,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由点点滴滴的小事,由天长日久的相守,在无数次的语言和行动中完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家庭是养育孩子最好的场所,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不可放弃自己的责任。

父母本身就是最丰富、最鲜活,并且独一无二的教科书

学校教育相当于大工业时代的机器生产,是批量制造人力资源的行业,其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个泯灭个性的地方。学校教育不可能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它传授的只是基本原理,往往是呆板的、机械的、教条的。一个人如果完全按学校教的去做,一定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既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也不可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既然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有必要在学校之外接受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这个教育靠谁来施行呢?谁能教给孩子们真正的人生知识、社会知识?当然是家长。

家长不仅有自己的课本,还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反映着父母的人生智慧,所处理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人生经验的释放,孩子每天耳濡目染,实际上就是在学习。

所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父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真正身体力行去做,孩子就可以在家庭中接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家长卷—学生卷
“变味的”感恩作业
10万学费寒假作业错一堆,爸爸怒打哥哥,弟弟偷偷报了警
【原创第1213篇】中考日记(14)| 我也胆小,不敢做得太离谱。
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的讲话
家长会发言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