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服是罕见的,更多是“让”你“说服”

本山大叔有个小片段,吐槽一个爱抱怨环境的人,很有意思:

“你总说大环境不好,大环境不好,怎么你走到哪儿,哪儿就大环境不好呢?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前阵子有本特别火的畅销书,是教人不要抱怨的。大大小小的书店,一进门准有这本书,销量上去了肯定是要趁热打铁,搞出来不少的续集和外传什么的。还别出心裁的每一本配上一条手腕上系着的丝带,意思是想要抱怨的时候就看看这个丝带,叫什么丝带行动的。

能这么畅销,说明抱怨这事儿确实是个挺普遍的情况。如果一个情况是很普遍的,那至少说明在人没有自觉的去调整自己的时候,在人顺着自己的情绪,由着自己的情绪去生活的时候,抱怨就是很容易滋生出来的东西。容易滋生的就是对的吗?每次这种时候都能听到有些蹩脚的引述黑格尔说存在就合理。那还有那么多买克服抱怨的书的人,还有那么多想要努力改变抱怨习惯的人呢?这不是存在吗?如果都是存在,都是合理,全都合理,那“合理”又有什么价值呢?

问题可能还可以再往前推一推:去争论抱怨合理不合理,争论的到底是什么呢?肯定包括应不应该抱怨。合理了,那就是给抱怨找了一个存在下去的理由。不合理,那就给克服抱怨找了一个存在下去的理由。问题并不是人想清楚了抱怨合理不合理才去选择抱怨或者不抱怨,而是已经滋生了抱怨或者克服抱怨的情绪,采取选择支撑情绪表达的合理性的说辞。所以呀,本山大叔的吐槽犀利,但未必有效果。抱怨还是克服抱怨,这本来就已经是这个人已经在做的行为,对自己的这个行为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决定着这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说辞。而不是被“说服了”。更大的可能是,他“让”你“说服了”他,而不是你“说”的有多有道理。

所以,当你想要通过磨炼逻辑,考虑套路招式的方式尝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这事儿就只能指望运气好,对方正是需要这样的一套说辞。一旦不是如此,更多的说辞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烦躁和敌视。

那,是不是就没有可能说服呢?好像也不是的。利科在他的解释学里面有一个看法,大概意思是说被写出来的文本跟作者之间是有间隔的,文本写出来之后就独立于作者了。文本和读者之间也是有间隔的,文本期待着读者,需要读者去让文本的意思获得显示,文本在读者这里活过来了。而读者呢,是通过文本扩大对自身的理解,把异于自己原有想法的文本中的思想,内化为本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丰富了自身的存在。

但问题又回来了,如果一个人他看文本的时候,就仅仅是找书里面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认同的想法,那,利科描述的这个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过程,也就不会发生。问题首先还是在于一个人总要先有那么一个愿意去丰富自己,敞开自己,去学习和遇到异己的勇气和动机。那么问题就到了怎么样才会产生这个勇气和动机呢?

这东西很难是一两碗鸡汤能解决的。毕竟,三分钟热度谁都可以,持续的开放自己,包容和消融异己,深化和丰富本己,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的过程。这或许是需要一个正向反馈过程的。在容纳异己从而丰富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丰富和幽深,从而愿意去敞开自己。这里没必要非找出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才去考虑是先有了勇气,还是先做了事情反馈出了勇气,我们又不是盘古,开天辟地才考虑先后,如今,鸡和蛋都已经在这里了,不是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胜高: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
2023年5月读书感悟.随拍照片《求同尊异,接纳异己就是接受自己》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
真正的秩序是顺其自然
漂亮的丝带绣
一个说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