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上)

在大家印象里,二战中的日本驱逐舰的外形似乎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无论白露级、阳炎级、还是夕云级,上层建筑布局和武备几乎是一脉相承。其实这些驱逐舰的外观同早期型号差别很大,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特型驱逐舰的服役,才形成了这种大家熟知的日本驱逐舰风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日本驱逐舰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型驱逐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所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大家印象中二战日本驱逐舰的样子

早期日本驱逐舰的样子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野心越来越大,逐渐侵害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两国之间的矛盾越发难以调和。1919年,美国太平洋舰队把日本联合舰队定为头号假想敌;日本的反应也不慢,第二年就通过了“八八舰队计划案”,要以崭新的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组成联合舰队主力阵容,准备对美作战。太平洋两岸几乎同时吹响了海军军备竞赛的号角。

日本在一战是吞并了太平洋上不少德属殖民地,与美国短兵相接

驱逐舰地位提升

军备竞赛持续了两年之后,日本发现自己国民经济有被拖垮的趋势,这才不得不在《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上签字,承认了其海军主力舰吨位不能超过美国60%的事实,这让日本海军在未来海战中想通过主力舰堂堂正正获得胜利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由于条约并没对辅助舰艇进行限制,于是早先被联合舰队看不上的驱逐舰,被视为扭转同美国海军实力差距的希望,赋予了“雷击作战”的重大使命

进击的水雷战队

日本的战术设想是在主力舰队大决战之前,先由高速、强雷装的水雷战队对美军舰队主力发起冲击,利用鱼雷突击先大举削弱美舰队主力实力,并使其队形混乱,为大决战创造有利条件。但是美军主力舰队肯定会有轻型舰只组织的防线进行保护,因此水雷战队若想突破这条防线,必须装备强力主炮,才能凭借自身火力突入美军舰队防卫圈。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导下,诞生了日本海军革命性的特型驱逐舰。

大型驱逐舰计划

1923年,日本发生了8.1级关东大地震,造舰工程受到了巨大影响,甚至连“天城”号都毁于这场地震,导致众多造舰工程被迫延期或者更改。海军趁此机会,对造舰计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驱逐舰也不例外。当年八八舰队计划案遗留的预算里还有17艘驱逐舰,由于已经列入1923年造舰计划的“睦月”级驱逐舰仍然属于“峰风”级的深度改型,体量太小,性能提升已经到了极限,难以胜任未来的远洋水雷作战。因此海军决定“睦月”型只建造12艘,剩下5艘要进行重新设计,这就是“大型驱逐舰计划”

睦月级已经满足不了日本海军的需求

该计划随后又在1926年得到了4艘追加预算,在1927年得到了15艘补充预算,总数为24艘。这24艘驱逐舰分为吹雪级(20艘)和晓级(4艘),总体来说设计基本一致,只在部分细节上存在差异,因此被统称为“特型”驱逐舰。

船体和上层建筑设计

特型驱逐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造船本务部)的藤本喜久雄中佐设计。此人从1924年开始把持日本军舰的主体设计工作,其作品中不乏最上级重巡洋舰和龙骧号航空母舰这样的名舰。藤本的设计理念与保守的平贺让不同,他的设计思维更富有跳跃性,因此特型一改此前日本惯用的驱逐舰理念,诞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先进设计。

特型浦波号改装后的线图

特型舰长118米,宽10.4米,吃水3.2米,标准排水量1680吨。主机为舰本式减速齿轮汽轮机2台,2轴,4座吕号舰本式重油锅炉(晓级为3座)。总功率50000马力,最大航速38节,最大续航里程45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为127毫米50倍径双联装舰炮3座,1座位于舰艏,2座位于舰艉呈背负排列。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3座,7.7毫米机枪2挺。舰员219人(晓级增加为233人)。

第一,特型使用的还是艏楼船型,但在许多细节上做了调整。例如提高了干舷,舰艏在水线上急速切变,舰体中部外板也有飞展式外沿(从水线向上先向内侧弧形延展,到上甲板再向反面的外侧延展),这种设计对提高耐波性有好处,更适用于海况复杂的远洋作战。

早期的特三型雷号,可见船舷有明显的外展,舰桥是封闭式,和睦月相比威武得多

第二,以往日本驱逐舰的舰桥都是露天的,靠搭软篷来遮阳挡雨非常简陋,特型首次在驱逐舰舰桥上使用了固定式顶盖,还加装了玻璃窗,形成了全封闭舰桥。从此大风大浪时海水再也不会大量涌入舰桥,更不会发生1919年演习时“滨风”号驱逐舰舰长被巨浪拍死的惨剧。此外还将鱼雷发射指挥方式从管舰直接指示改为舰桥指示,导致舰桥构造物大量增加,使得舰桥比以往的驱逐舰舰桥显得更加高大威武,有了几分轻巡的味道。

第三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了远洋作战能力。首先将士官居住区改在了舰桥下方,增强了舒适型。其次加大了水兵的居住面积,并把过去取暖用的煤炉换成柴油炉,还配备有小型冷却机和专用医疗室,这些在日本驱逐舰上都是首创。

革命性的武备换代

特型之所以被视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初代大型远洋驱逐舰,除了船体增大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装备了双联装127毫米舰炮和610毫米重型鱼雷,其火力同以往驱逐舰相比有了质的提升,甚至接近了日本早期轻巡的水平。

127毫米舰炮

在特型之前,日本驱逐舰装备的舰炮为三年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日本人称这种炮为荚炮,原因就是炮弹的药荚(发射药)和弹头是合装的。1923年,吴海军工厂炮工部开始研制新式127毫米50倍径荚炮,但是第二年海军军令部向吴工厂提出新的研发方向,新式127毫米火炮改为囊炮(所谓囊炮,就是发射药同弹头分开,单独装在编织物制的药囊里)。

老式三年式120舰炮日本叫荚炮

1928年,新炮由吴海军工厂和日本制钢所联合研发成功,起初叫“十三式一二厘炮”,1929年重新命名为“50口径三年式一二厘七炮”。到1937年为止,一共生产了325门。同老式120毫米炮相比,虽然口径只增加了7毫米,但由于分开装药,装药量多出了50%(6-7千克),威力大大增强。

日本海军没为127毫米舰炮配备类似于主力舰主炮的穿甲弹,使用的是相当于陆军所用榴弹的3号通常弹和4号通常弹。3号通常弹本来是防空弹种,内部填充有43枚可燃烧的橡胶子弹,定时引信引爆时,所有子弹以10度左右的角度向前方散飞,每个子弹以3000度左右的温度燃烧大约5秒,烧完的子弹在0.5秒后还会再次炸裂产生弹片进行二次杀伤。4号通常弹和3号的区别是将子弹里的橡胶换成了黄磷等燃烧物,虽然节约了橡胶资源,但是其杀伤半径也从3号的54米降低到了13米左右。

日本制钢所工厂里的127毫米炮药筒

此外新炮还可以发射烟幕弹和照明弹,烟幕弹是将金属钠发射到海面上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烟雾,一枚烟雾弹中大约有1200克钠,产生的烟雾可以覆盖150米宽、60米高的海面。照明弹则可以挂在降落伞上照明20秒左右,亮度可以达到6-7万支蜡烛的烛光。

127毫米炮所用的引信有对空射击的定时引信、对海射击的八八式引信和照明弹专用的定时引信。八八式引信采用了着发式信管,除非在发射前把引信侧部的安全针拔除,然后通过发射后的离心力解除离心轴上的安全栓,否则绝不会引爆。由于安全性很好,所以从1928年研发成功之后,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

封闭式炮塔

在特型之前,日本海军驱逐舰的三年式120毫米舰炮只配备有简单的护盾,以至于大正年间海军发布的《炮术年报》和《海军公文备考》中,每年都记载有炮组成员被海浪击中身负重伤,甚至直接被大浪卷走下落不明。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海军给新式舰炮配备了“炮塔”。

新炮塔的技术来源于“夕张”号轻巡装备的三年式140毫米双联装炮塔,通过电动油压泵进行回转、俯仰,旋转速度为6度/秒,俯仰速度为12度/秒。这种炮塔官方叫法是“50口径三年式一二厘七连装炮塔”,我觉得还是叫127毫米双联装炮塔比较顺口。

这款炮塔外表看起来方方正正、威武雄壮,实际上所用的HT钢厚度只有3.2毫米(轻巡的炮塔钢板好歹还有10毫米厚),与其说是炮塔,不如说是“密闭型防盾”更合适。这种厚度的炮塔连机枪子弹都扛不住,因此其设计初衷可能并不是为了防弹,而是为了保护炮组乘员不被海浪袭击。

后期的夕雾号C型炮塔与舰桥特写

新炮塔还有一个革命性的成果,就是首次把自动供弹机带上了日本驱逐舰(此前三年式120毫米舰炮都是人工装填),并且供弹机、给弹口和炮塔实现了一体化。

其供弹方式是先由电动机传力给受动器,推动扬弹机将给弹口的炮弹推入连接轴导轨底部,再由导轨上受曲柄轴带动的推杆运作,交替着将炮弹一级一级地推到弯曲朝上的导轨顶端,最后放入弹台(假如电动机或者传动装置发生故障,也可以切换离合器,通过人力转动把手供弹)。弹台可以容纳5发炮弹,前一发炮弹发射完毕后,下一发由炮组弹药手搬运到炮尾进行装填。

装填程序为:第一步,1号炮手先要拉开闭锁尾栓,然后以尾栓轴为中心把尾栓旋转拉出。第二步,装弹手将炮弹装入炮膛,再用装填杆将炮弹推至炮膛前导槽里。第三步,从装药筒内取出发射药(装药筒起初是由黄铜制成,后来为了节约黄铜资源改成铝合金,这个步骤最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爆炸),装进绢制药囊内,再把药囊塞进炮膛,最后放入引信装置。此时才算是装填完毕,火炮处于随时待发状态。

日本海军的127毫米双联装炮塔前前后后一共有ABCD四个型号:

A型——最初期的型号,最大仰角只有40度,只具备对海射击能力。特型前10艘装备的是这种炮塔。

A型炮塔

7号舰薄云号装备的A型炮塔

B型——1927年之后,日本海军为了跟随世界潮流使127毫米炮兼顾对空射击能力,研发出了此型高平两用炮塔。由于俯仰设备太庞大,导致B型比A型增重了7吨,最大仰角75度,两根炮管可以单独俯仰,但在对空射击时必须得将炮身仰角回复到10度后才能进行再装填,因此射速相当感人。后14艘特型刚服役时装备的全是B型炮塔,但这只是昙花一现,B型炮塔不但重量过大而且防空性能并不实用,很快就全部被C型取代。

B型炮塔

早期的23号舰雷号,B型炮塔非常醒目

C型——“友鹤事件”发生后,为了解决驱逐舰重心过高的轻量化炮塔版本,先前使用B型炮塔的后来都换装成了C型。C型对俯仰装置进行了简化,虽然两门炮还可以各自单独俯仰,但最大仰角降低为55度,基本放弃了对空射击功能。同A型外观最明显的区别是在炮塔左侧多了凸起的一个炮长观测塔。除了部分特型之外,随后的白露级和阳炎级使用的都是C型炮塔。

左边为早期C型,右边是阳炎级使用的C型

后期的15号舰天雾号,已经换装C型炮塔

D型——又由C型改进来的高平两用炮塔,最大仰角又恢复到了B型的75度,炮塔内还加装了利用机械力设定定时引信的装置。虽然日本资料中一直声称该炮塔最大射速可以达到10发/分,其实在实战中只能达到4-5发/分。这种射速同美国装备的同口径高平两用炮相比差距太大,在讲求火力密度的防空作战中很难发挥多大的作用。这种炮塔装备了后来的夕云级驱逐舰。

关于特型驱逐舰的介绍还没结束,本文下半部分将继续介绍其“强炮重雷”中的鱼雷,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之丸下的东洋刺客”——二战日本舰队型驱逐舰彩绘赏析
1895到1941日本军备扩张史(3)
日本 晓级/Akatsuki 驱逐舰
这种舰炮有多受欢迎?用于买它的钱比曼哈顿工程还多
新中国大口径舰炮传奇(6)
《驱逐舰英杰列传·日本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