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中阳:火出圈的小米汽车,能否过三关?

“赌上一生名誉、最后一次创业”的雷军一战封神,小米汽车一炮打响。

在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几乎凭一己之力,营造出当今国内汽车界乃至工业界的梦幻开局。“蔚小理”三巨头悉数到场,长城汽车、北汽集团掌门人联袂捧场,汽车界罕见地和谐共荣。

截至430日,小米SU7的锁单总量超过88000台,创了神迹。

然而,市场营销层面的火爆出圈,并不等于企业真正的战略成功,小米汽车及雷神还须连过三关

一是年内能否如约交付10万台新车?对此挑战不小;

二是大量交付的新车产品质量能否保障?对此风险很高;

三是作为新能源车的最新入局者,小米汽车能否挺过盈亏点?对此非常悲观。

第一关:挑战不小的产能交付

在进军新能源车的起步阶段,新势力厂商基本上都不是自建新厂。

当初,小鹏、蔚来选择的是代工生产,理想则通过收购力帆汽车获得了生产资质,相对可谓多快好省。

小米造车一不代工、二不收购,而是选择一步到位自建工厂,堪称对其长期以来轻资产模式的重大挑战。

2021年底,尚未取得生产资质的小米汽车,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拆迁,建设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计划总投资达630亿元。

据称,小米汽车一期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年产能为15万辆;二期计划今年动工、2025年完工,届时总产能将达30万辆。

从原生平台开始做研发,包括整车、零部件试验和验证计划,一般厂家需要四五年时间,而小米汽车推出首款车只用了3年。

43日上午,小米SU7首批交付仪式在工厂总装车间举行,同时在全国28城交付中心同步开启。随后一个月内,小米汽车成功交付5781台新车,创下了新品牌首款车的首月交付新纪录。

日前雷军表示,小米汽车正全力扩充产能,陆续推出各版本新车,6月将交付1万台以上,年内总目标是10万台。

然而,上述交付计划能否顺利完成值得怀疑。

首先,产能快速爬坡压力山大。

在汽车制造领域,小米毕竟是一名新手。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到整车组装,从生产线建设到工艺调整优化,小米汽车任重而道远。虽然小米造车大概率只是组装,但集成、测试毕竟需要一定周期来优化调整。

其次,供应链挑战难以回避。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迅速升温,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的供求关系日益紧张。小米汽车作为新入局者,市场话语权较小,难以像巨头一样通过规模效应来掌控产业链。

最后,品质与速度博弈困境。

一方面,为尽快满足市场需求,小米汽车需要加快交货节奏;另一方面,为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又不能牺牲品质。

据说,目前小米已具备日产千台车的能力,实际交付量却波动很大。

请注意,国内新车上市前都要经历高温、高寒两大测试:一是以黑龙江黑河市为首选的寒区测试,严冬季零下三四十度;二是以海南三亚、新疆吐鲁番为代表的湿热带测试,酷暑季零上三四十度。而且,两大测试均要持续两三个月。

请问,密集推出的小米汽车是否经过了高温、高寒两大测试?

第二关:风险很高的品质保证

应当说,曾在消费电子行业翻江倒海的雷军,把炉火纯青的“互联网思维”带入了新能源车领域,其市场营销水平之高令人侧目。

在小米SU7的用户画像中,女性车主占比28%BBA用户占比29%,而且51.9%的车主属于苹果手机用户。

但别忘了,品牌建设三步曲: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显然,小米汽车只是知名度一炮打响而已,美誉度需要产品质量来验证,而忠诚度更是一项世纪工程

换言之,如果在亢奋期以知名度来抵抗美誉度,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品牌透支行为,极有可能最终被反噬。

实际上,小米新车交付不久,诸如“漏水”“掉漆”、甚至“公路甩尾”“高速趴窝”等质量问题,就不断有用户在网上吐槽。

新车出现投诉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产能急速放大的前提下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品牌建设的第二步“美誉度”,说到底就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记得早在2011年,小米推出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机。借助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代东风,小米形成了以“硬件+新零售+互联网(MIUI/米聊)”为支撑的商业模式。

当时,雷军四处布道“互联网思维”,津津乐道于专注、极致、口碑、快之“七字诀”,以至于赢得了“雷布斯”之大名。

不成想到2016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小米手机销量暴跌至6500万部,各种责骂之声铺天盖地。眨眼间,雷布斯“身上的新衣”被剥落了。

醒悟过来的雷军回归商业本质,狠抓供应链、品质和创新。2017年,小米手机销量逆势飙升至9240万部,稳居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地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何况故事就发生在小米自己身上。

所以说,订单接到手软未必是好事。

第三关:难言乐观的企业盈亏

赚钱才是硬道理,盈利才能抗风险。

2020年,特斯拉实现净利润7亿美元,从此终结10年连续亏损而步入盈利期。

2023年,理想汽车首次实现盈利,且净利润高达118亿元,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同期,蔚来全年净亏损207亿元,同比扩大45%;小鹏净亏损103.8亿元,同比扩大13.6%

对新能源车厂商而言,盈利普遍是个大问题,包括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

究其背后原因,不外乎:

其一,普遍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厂商打工,外表光鲜、内里苦逼。

据统计,在新能源车总成本中,电池组占比高达3060%

其二,大量研发费用集中在自动驾驶、智能控制等领域,前景却遥不可及。

2023年,小鹏研发费用为52亿元,蔚来研发费用达134亿元,总营收占比分别高达17%24%

其三,需要巨额市场推广费来维系销量,营销费用占比明显超过传统燃油车。

以蔚来为例:去年月均15,000台左右的销量,需要128亿元的营销费用(占总营收553亿元的23%)来拉动;如果把月销量推高到2万台,就需要投入近200亿元的营销费用,这将提前烧光资本市场上的融资。

什么叫饮鸩止渴?

小米声称,现在每卖一辆新车要亏损6800元,其实这只是个开端。

车企开发一款新车,大概投入三四百人、一二十亿元的研发经费。而小米第一辆车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据称研发总经费上百亿元。

北京经开区一期工厂建设足够“高大上”,将来满产后每76秒就有一辆SU7下线,综合自动化率超过91%,关键工艺的自动化率达100%

另外,小米系在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已达40家左右,在自动驾驶、车载芯片和动力电池等核心领域的投资力度,堪称圈内罕见。

无奈车市如股市,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去年威马破产、观致倒下,2024年高合率先出局。就在小米新车发布之前,比亚迪率先大幅降价,吉利、大众等迅速跟进。

图:2023年主要新能源车企业绩数据

且看比亚迪:2023年,实现总营收6023亿元、净利润300亿元;新能源车总销量超过302万辆,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三电”自主可控的比亚迪,加上盈利刚填补前三年亏损的理想,磨刀霍霍随时可能发起新的降价潮。

从行业状况来看,年销20万台基本是盈利平衡点,一年后很可能要提高到30万台。

深陷泥潭的蔚来、小鹏们,不知还能挺过几轮冲击?刚开始缴入局费的小米,更是不容乐观。

在“2023全球最赚钱的十大汽车厂商”中,只有名列第六的特斯拉属于新能源车企,其余均是以燃油车为主、向新能源车转型的企业。其中,位列榜首的丰田汽车,全年营收约人民币2.07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50.34%而高达2215亿元。

作为混动车的鼻祖,截至今年4月,丰田混动车全球销量达2500万台(中国销量400万台),这是燃油车的最后希望,也是电动技术规模最大的实际应用。

前不久,作为氢能源车的先驱,丰田公司用10斤氢气跑出了续航1600公里的佳绩。

车市如战场,除了价格战,技术路径等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震荡更为致命。

经营亏损并不可怕,但面对从来不讲情怀的资本市场,现金流断裂才为致命。

在腥风血雨的高度不确定时代,剩者为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米su7 max 橄榄绿#小米汽车 #新能源 #雷军
怪不得雷军一点都不慌,原来小米汽车SU7还暗藏大杀招
主动弯腰为用户开车门,千亿总裁雷军为我开门,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长城,炮!'一声吼,长城汽车赢麻了
还未上市就赚足了眼球,小米SU7其实压力也很大
米粉只是变老了,不是变富了?小米汽车 SU7 顶配超 30 万,对标问界 M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