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道系列:道心秘藏

第一章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乃万有之主宰,亦即天地之母,万物所由出也。道有三无私之德,礼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天所覆者万物也,不分人之善恶,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山岳河川,不分禽兽草木,不分动物与不动物等等,凡在天下所有之万物皆一视同仁,绝无偏私而皆覆之也。

地所载者万物也,不分山川河岳,不分人之善恶,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禽兽草木,不分动物与不动物等等,凡在地上所有之万物皆一视同仁,绝不偏私而皆载之也。

日月无私照者,凡日月之光所及,皆一视同仁而普照之,绝无偏私。由此可知「道心」是至正无私也。

然则,何谓「道心」?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也。道心为先天道之心法,即良知、良能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在止于至善,至善即是道心之极点。道心本无欲,有欲者,不是道心,乃人心也。人心多贪。故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为后天之心法,即贪欲与自私,是故,人心危险也。

道心与人心,原是一体,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恶,即是「人心」。道心与人心之分别在于「欲」,无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人心本来不善不恶,其关系在「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习」即染也,即教育也,教育之好坏,而分别造出善恶也。须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心既是天道之心法,凡修天道者,必须先修心法,修心法者,必从无欲开始,「少私寡欲」,为修道之基础。人心惟危,可善可不善,善即道心。欲者动,无欲则静,无欲即道心,即至善也。

时运变迁法亦迁,上天大开普渡之门,今之修道与昔不同,不必如古人,遯迹于深山,隐居于古剎,只要从日常生活修起,就在尘世上修炼,出污泥而不染,乃是真修道者。

此篇为「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之概要,愿诸位应有善觉,少私寡欲,致力勤修天道之心法,则可近道矣!

第二章 打破人心,进修道心

凡修天道者必须打破「人心」,然后始得进修「道心」也。盖「心无所在,无所不在。」故心的范围极广,但一般人的心却很小,因被私心所作祟,都是受了「肉体的束缚」所致,肉体是受了「感官」的影响而害了自己,所以打破人心,是打消「私心」之谓也,并不是真将肉心打碎也。要想修道,首当「打破肉体的感官」,感官亦可说是神经的思想,如果困于感官的神经思想,则「喜、怒、哀、乐」完全被感官所控制,那么人就是感官的奴隶了,不但不能超凡入圣,反而陷于罪恶的渊薮之中,不能自拔也。

然则应如何才能打破人心而不受肉体之感官所控制呢?那就是弃了「私心」。要弃私心,就要「精神统一」。精神若能统一,则可超脱感官的控制,也就是精神统一才可解脱人心的控制。如何才能精神统一?就是「至诚」才有力量使精神统一无欲无杂念,只有至诚信仰「道」,才能精神统一。

心是变化的中枢,一切的变化均与它有关。人心与罪恶最为接近,如不下定工夫警戒,任其发展则为害不浅。盖罪恶有吸引力,如食物对于人有吸引力一样,人不食则饿;美色亦富有吸引力,能使人发生淫念与贪欲,故有「食色性也」之言也。所谓「人心」者,即普通人之思想概念,由神经及其它一切之反应,都可称曰人心。

道心者大心也,大心者天地之心,包罗万象,道心是「无为而无不为」,能达到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无为」是物我两忘,达于自然。「自然」是混元之本体,为宇宙最初之境象,也正是「道」─天地之母,万物所由出也。

人心若能无欲,就可打破私心而行正道,也就是可以进修道心而物我两忘也。今唤醒世之诸位,你们必须先有一认识,人心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升天堂、入地狱,也都是由人心所制造,宇宙万象只是幻化,本无其物,你们自愿陷入幻象,认假为真,实可怜也。

第三章 道心范围,包罗万象

「道」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无形、无状、亦无固体、亦无声无臭,而永远长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昼夜,周流于宇宙之间,毫无罣碍。「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罗万象,无物不包,无物不容,公正无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谓之道心。今特将「道心」分为八节,阐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诸儿女进修。

3-1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为先天道与后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与后天道之道心之别也。

「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空」,也不是「寂灭」,是能达到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也。

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讲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则弥漫宇宙;收之,则退藏于密」,须知「心无所在,无所不在。」是故,道心之范围极广,包罗万象也。

无欲即是「道心」,但无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谓无欲者:「至善」也。止于至善,为大学之道,实为道心之极致。修道心者,只求其「无欲」,无欲就可达到「神」,亦可达到「道」。神者,就是道的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属于静态的,但静态不是寂灭,也不是枯木死灰,从中庸之「诚」,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现。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乃坚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坚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来自道。何谓神明?「其静也不移,其动也不化」。换言之,就是「不变」,不变即是「永生」。

易经云:「原始反终」,亦即「归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恒」,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恒永生。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由「诚」而「明」,豁然开朗,就是「领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领悟,就能成道矣!

道心有七个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发展与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

其境界是超越物质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色

相,以及生死問題。不过在人间世界,为一善良的

百姓,虽有做些功德,免不了仍坠入轮回,是一重

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

其境界与物质世界完全不同,属于灵体的世界,即

鬼神的灵体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

其境界在外生天里,没有人间的生死问题,但还未

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质的束缚,精神升化到另

外的一个境界,所有一切景象都异于以前的两重天。

第四重天(朝彻天)──

朝彻天里,最为简单,在此境界中,还未脱离阴阳,

犹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见独天)──

其境界是见独者,见元神也,元神为宇宙之主宰。

元神即「道」,得于道者,可达此境界,这是很高

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才称为「见独」也。

第六重天(超时天)──

其境界是没有时间空间,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整

个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说,我就是宇宙,宇宙就

是我,我与宇宙合成为一,而是一个宇宙的总体。

第七重天(永恒天)──

其境界是永恒者本体也,宇宙的本体原是不动的,

故称曰:「自然」──自然无所然、无所不然,这

是宇宙的终极,也就是先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

境界。但也须从后天修起,所谓「登高必自卑」,

始能渐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应体认:「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解脱人世的束缚,自然达到「天道」,天道者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终」。换言之,即「回老家」,老家为「道」,就是再复回我本来的道身,回无极天与娘团聚也。

3-2 后天道之道心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须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应按步就班,由后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坚固道基也。然则,「后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修「人道」者,应致力修持与「心」有直接关系之「六根」与「六尘」,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问题。所以,「后天道」是不离民生的日常生活也。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谓之六根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曰「六根」。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称之为六尘,又称为六贼。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劫夺一切善法,故以「贼」譬之。换言之,六尘易引诱六根,弃清净而入罪垢,故被称为六贼也。

所以儒家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藉此四非,以清净六根,而远六尘也。

是故,修道乃修「内圣外王」之功夫也。「内圣在克己」,将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洁而无半点私欲,无私欲是先天道之「道心」。「外王在救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是兼爱之精神,是为后天道之「道心」。

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布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业障,然后才能进道也。因此,凡修道者应先修后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诚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实践之道德规范。先完成「人道」,而后才可进修「天道」。否则,业障未消而修先天道者,则业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

孟子曰:「不学而知,是谓良知,不学而能,是谓良能。」良知良能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变化的,一切形色的变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与「人心」之别,道心为先天之心,人心为后天之心,后天之心,属于肉体的,肉体之心,不免欲心,故不能纯洁也。又人心可为善,也可为恶,所以危险也,必须有约束之道,才可以避恶趋善,故必须修「道心」,以约束其「危险心」也。

「后天道」即人间世,离不开日常生活所谓之「红尘」也。红尘是什么样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现象全是「无常」,所以,为避免无常,必须「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碍,那障碍就是红尘的弊端与人心的贪欲。

现上天大开普度之门,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观念,应存入世的观念,只要日常生活顺规顺矩,男人遵守三纲五常,女人遵守三从四德。语云:「百善孝为先」,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国报以精忠,则「人道」可成矣。

现今之世,隐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须知「道在迩,而求诸远。」道在本身,身外无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扩展,凡间正是后天道「道心」的表现。修道者,有大进展者,亦有碌碌无闻者,这不是修道之「名利」的问题,是道心的巩固与否的问题。须知世间之「名利」是人欲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扩展,是大公无私的,是济世活人的,是以称之曰「功德」。

名利是贪婪的,是污浊的,所以凡修道者,若执着于名利者,则「道心」无可修也。聪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举,或用自己的钱财抚恤贫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劝人弃恶从善,果尔,则钱财是有价值的,钱财是身外之物,亦可说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舍我其谁欤?」人人当积极建立功德,人人当抱救世的宏愿,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骛名逐利」,而陷入于罪恶之中。

3-3 修道之玄关

修道之「玄关」,有谓:玄关在中脉,有谓:玄关在任督二脉,亦有谓:玄关在前额等莫衷一是。修道何以重视玄关呢?因为玄关是「元神」的重要出路。在欲讲修道与玄关的关系之前,必须先确定玄关在哪里?

世人谓家宅之正门为「玄关」,故修道引用而言玄关为元神必循之正门,亦修道者必先入之正门,殆无疑义矣!可是这个正门在哪里呢?就在人之「前额」。因为脉络只是修持「元胎」的路线,在体内之间,绝非元神之出路,何况元神乃清纯之灵体,清纯则上升,故玄关在前额,已无庸疑义。现在说明了玄关的所在,以及它的功能。兹再讲到它与修道的关系。

玄关乃「人与天」相通之桥梁,玄关大启,则正眼流通,万法由心,随意而动。何以谓?就实质而言,修道之主要目的:企求修为至无所罣碍,元神得脱离假体而与之各成单元。亦即修至元神冲开玄关出窍,始得不受肉体牵引与束缚,而得「反璞归真」,契合大自然,神游于太虚,自如无碍,与天地同参,永恒不灭之境界。

故,玄关这个门户一启,元神运转大小周天自如,万法随意收发,而达返本还原之真如也。在表面而言,玄关既为正门,修道亦必遵循正道而入门,绝不能执着于某一项迷惑,盖因修道虽是一项深奥玄妙的功夫,可是,绝非一条阻绝不通的死巷,必然有可遵循的门路,可以逐渐推进。

天人合一的距离,虽有形的差距,令人觉得高而不可攀,实际上,只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念善,即升天;一念恶,则坠渊。正所谓:无劳修别道,即此是玄关。道在心,心使念者也,所以走善的道路,已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起步。

但,在修持妙旨玄微之道心,虽有甚多阻障关门,但欲修至启开玄关门户之时,假体的束缚,却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如何去掉这个束缚的包袱,而达到与「天」相通的境界?那就应该由「去掉」作为修持的功夫了。如何去掉这个束缚的包袱?且研修下节。

综此而言,修道与玄关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亦是一体两面的密切关系,盖因元神冲开玄关出窍,乃为先天道心之修成,由正道入门。修持道德而证人道,乃是后天道心之修成,由此相辅相成,可自由冲过玄关,达于天人合一也。

3-4 去掉包袱

修道至成道这一段过程,其中有一关键的修持,也是必须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去掉包袱」。所谓「包袱」,即是牵掣你道心的障碍。牵掣道心的障碍,其因素因人而异,故总括言之谓「包袱」。顾名思义,可以联想到包袱所给予人的累赘感,因而必须去掉它。

天地人谓之「三才」。「人」可与天地同参,与天地同列,也就是说:「人可以永生不死,与天地融汇一体。」但如果你满身是零碎,如情欲、名利、悲伤等,有形无形的包袱,那怎样可与天地同参融汇一体呢?虽然可以说:天人的距离甚近,可是也甚远,其中远近的关键就系于一念之间而已。可是这「一念」却是一道无形却坚韧异常的防线,只要能够突破此一防线,了无牵碍,才能立登彼岸,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修道人,辗转轮回而被堵于这一道防线之外。

试举一例:人与万物为什么能生存在地球上,可以安然的站立,不会因地球的运转移动而被甩进太空中,那就是地球有引力故也。而太空船为什么能够挣脱引力而穿越大气层?那就是因为它有「动力」,所以,人要去掉包袱,也必须要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修持」。去掉包袱的修持,而达到「去掉包袱」的境界,可大略分为三项:

一、得悟─从言语中,听受道理而有所领悟;从色相中,感受变幻荣枯而有所觉悟。

二、功果─从行善德以布施,从助道以代天宣化,从行忠孝以垂青史。

三、内性─从道德规范以约束心猿意马;从清心寡欲而修身养性。

以上三项可去掉包袱的牵掣,就可以说「进道」,也可以说「成道」,进道与成道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能够持恒不怠而已,而这一缕灵性的复苏,道功的成就,也就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天地同参,融汇一体。因为包袱一去,就像太空船充满了动力,可以挣脱地心引力的牵掣而穿越大气层。人的灵性不再受包袱的累赘,也可以突破那道防线,而达到另一个境界了。

再举一例,加以说明,世有修「先天道」者,尝有谓:受明师一指点玄关,就是得道。这个「得」字,不是已成事实的「得」义解,而是指明,让你悟到,那里就是成道-超生了死,永脱轮回的关键,是一个假设的「得」。是得到了,必须「修持」而后才有得道之日,因为这个修持,仍是在肯定的事实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动力。为什么要先让你假设「得」到「道」呢?那就是要你去掉包袱,因为「元神由玄关」出入,而玄关又在肉身之中,这个肉身就是元神的包袱,先让你明白元神的出入门户,再让你去掉包袱,这样就可以得道而成道。

3-5 修道与身体

修道有一个密不可分的附属,也是必要的条件,那就是要有一具「躯体」。换句话说:「修道离不开身体」。这句话乍听起来像是执相了,因为修道就是要脱离这个躯体的束缚,为什么躯体反而成了修道的必要条件呢?

肉体的我,是个基本因素,在「反璞归真」的过程中是个开头,所以对于肉体,当然不能称之为「假我」。因为你如果否定「肉体我」,那么「真我」又何在?又如何去反璞归真?又为什么要反璞归真呢?因为有一个肉体我,所以才须要反璞归真。这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其实却是一个至理的源头。所以「肉体的我」,可以称之为「假体」,绝不能称之为「假我」,因为假体是有「灵性」暂寄的躯壳,就像一间房子,是个死的建筑物,因为有了主人,它才显出有生气的道理一样。

儒家的「克己复礼」,强调「人本」;道家的「无为」,讲究「清静」;佛门的「戒律」,主张「苦修」。这都是提示「我」之重要性。可是数千年来,历代儒家却将思想主流,偏入了仕途进取的阶梯;道家的思想,偏于高深难解;佛门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因而各家奥义,未能普遍深入人心,而使一些精髓湮没,殊为可惜了。

今讲明了修道离不开身体的重要性后,再谈到既然修道必须要有身体配合,而身体的组成又离不开感官,有了感官,又产生情绪、欲望,那么要如何打破这一关呢?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个「身」,即是指感官,也因此身而有了「欲望」。太极学的观点,主张「欲」为后天性,可是这个后天性又有其所必然而致,换句话说:也是隐伏在后天性的潜意识中。「欲」是生理不平衡,生理也是躯体组成的重要结构。所以,首要就是要注重「平衡」功夫。精、气、神的平衡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打破这一关,必须使精气神平衡,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因为你如果能永远生理平衡,则永无疾病,就可以长生了。

道家有「性功」之说,佛门有「禅静」之学,这都是一种平衡的功夫。世有研究哲学者尝言「心」,可是他们都不知道「心」之外,尚有「良知」与「良能」,虽然一切变化源于「心」,可是这平衡作用是属于「良知、良能」。克欲首在「良知」,而良知的动力,却是「良能」,不要以为同样属于心的主宰而轻忽了。建房子的讲究材料、技术,与偷工减料都能完成,可是结果却是绝对迥然不同的。

概略的讲解了身体对修道的重要性,再继续讲解「不能压榨肉体」,以作结论。

3-6 修道不压榨肉体

人之肉体,对于修道之重要性,是要借重于这个躯体而使灵性在未能永恒不灭时的寄住所。身体是个假我,灵性是真我,修道求诸于永恒不朽,即是真我的不灭。可是灵性却是一团虚无飘渺的气息,所以才借着假我而成形象,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运行,也即是「大轮回」。所以两者密不可分,而修道就是要永远打破这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使灵性永恒超脱与假我的契结,而达到「真我」,即反璞归真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在修道过程中,这个躯体是必然性的首要条件之一,但是绝不能误解于要使这个肉体磨炼至成道的境界。有人以为苦修这个肉体,可以使它光明,就能成道,这是错误。盖肉体本身不能光明,灵性才能升华,所以修道绝不能压榨肉体。

有婆罗门教,力主苦修,释迦初期也是受婆罗门教影响,而由苦修进入修道途径,但苦修的结果,身体衰弱,气息奄奄,几乎无力起身,终于了悟,乃恢复正常饮食,改变进修的方式,于是大澈大悟,始证无上正觉。所谓「苦修」,乃是约束自己勿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以去私欲,才能使心存正信,灵明朗耀。并不是一味压榨肉体,一副躯壳,即使变成骷髅,也不会有灵明,与肉体无关,原在心性而已。

道家有养生之说,但这养生之说不是指肉体,这可由南华经中俯拾可得其义,如「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道家不执相,不身见,乃重「神」。所谓「神」即「灵性」也。又谓:「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同为帝,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因此可见道家用力于「守神」,并非耿耿于一具臭皮囊矣!

以上的说明,并非是表明躯体只是修道必要的条件而已,也不是要你们刻意注意肉体,更不必用尽各种方法压榨肉体,虽然也有肉身成圣的例证,但总究是极为少数,不符普度主旨。

人总是不能离开肉体而生活,因为肉体既毁,人就死亡,则万事皆休,是以有了肉体才有我,有了我才能修道,这是必须重视肉体的原因。但是重视不能成为养尊处优,因为那样享受过份的快乐,会产生迷恋,迷恋会使心智不清,甚至触犯道德规范与律法,更因而蒙蔽了寄住在肉体里的灵性。

压榨肉体,就没有原动力可以修道,过份珍惜肉体,蒙蔽了灵性,都不符修道的方法,所以只有使肉体生活净化,才是修道的筑基,基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须净化自己,如果净化犹未成功,则一切俱属空谈。道不是从任何压榨中取得,道在迩,求诸远,舍近而求远,则愈求离道愈远,一生辛劳,终未得道。因为道就在眼前,就在心中,舍本逐末,当然徒劳无功。

3-7 天道的信仰

道心的范围,有如一面织成而布开的防护网,它必须坚韧,水火难侵,那就是「信仰」。由精神力的精诚、专注,交织成为一面无任何破绽、空隙的防线,以保护道心。

为什么它必须坚韧、水火难侵呢?坚韧始得弹性伸缩,以御冲击,即天人交战,名利之争,不以动摇心志,神始得安。水者,先天真水,即「精」也,亦即须防「色关」。火者,三昧真火,若妄动无名,即火烧功德林,亦即须平「气关」也。是故,道心将有赖于这面防护网的保护,庶得使人身三宝─精、气、神与假体相辅相成,达到修道的最高境界,不会反成为伤害道心的最大利器也。

修道必须信仰,信仰就是力量,可是要信仰什么呢?要如何将力量导之于正呢?这就是今日欲提出讲解的主题─「天道的信仰」。

「天道」是什么?启迪万物之玄机也。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执大象,就是主宰宇宙的根源,也就是天下归往的地方。所以对天道的信仰,就是要明白宇宙主宰的力量,遵循着这条路线,回到你们原来孕育的地方去。

但包含在整个大原则内的细节,不仅是简单的三两句话工夫而已。信仰非空口白话,更非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虚而不实的工夫,相反的,是一种彻底的实践、励行的工夫,因为这样才能使力量产生。

南华经天地篇有一段记载:「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黄帝志在访道,修道百余年,可见对道心信仰之坚定。玄珠者「道」也;知者「智」也;离朱者「色相」也;吃诟者「言语」也;象罔者「无象」也。黄帝得道,是「舍掉人世间一切有形」,进入「玄珠」境界。这整篇的含意,显示出要「得道」,不是「用智慧、用色相、用言语」去索求,因为人的智慧有限,言语支离,色相更易成执,只有以「无象」之心,没有幻虚的困扰,直入真如之境,这也是修天道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更是发挥信仰力量的最大关键。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们还不能尽入其中,所以特规划成一个简单公式,让你们明白,怎样才能对天道的信仰作出具体的实践工夫。

夹带─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欲达到天道的境界,是考验严格,绝无循私,任何夹杂,均难得过关而进入最高境界。

零碎─任何的牵引,因果包袱,不可携带,否则难以达到天道最高境界,除非功果之建立,已达到天律颁赏的标准。

掖藏─污垢必须完全去掉,丝毫的玷染了原始纯洁的灵性,都不能达到天道的最高境界。

综此而言,本节的重点,就是对天道的认识而生出信仰,发挥出力量而达到「归真反璞」也。

3-8 道心守中

轩辕黄帝修道一百余年,始悟出「道」之真髓而成道,乃以「允执厥中」四字,一直传「道」给尧帝,尧传给舜帝,舜传给禹帝时,则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作为修道之心法。这个「中」字绝对不是「中间」之意,若指中间,又何必说人心、道心,更不必说惟精惟一,然则要精、要一,精什么?一什么?就是要很诚恳的守着允执厥中的「中」,天人合一成为一体,就是「中」。

中也者,缓冲极端之平衡也。太阳对于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对太阳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离心力,此两股力量就成了两个极端,所以要使它们能够平衡,就必须有轨道,这个轨道就是「中」,平衡点,就是力的中心,有个中心点才能够维持平衡。

「中」这个字,自古圣贤创始而用之于阐述道,是其深邃与奥妙的含意。易经有「天人合一」,中庸有「赞天地化育与天地参」,道德经有「执大象而天下往」与『玄同』,庄子有『齐物』,易经另有:「神无方,易无体。」都连缀出「中」字的概要。

「中」不是内,也不是外,就像:「放之则弥合,卷之则藏一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才能确切的表达出「中」的真谛。

「心」是整个人的中枢,一切意念,林林总总的变化,都是由心而衍续,所以,中心就是整个修道过程的标准点。举例说:一件事情有个中心,绝不致于偏差,修道有个中心,当然更不致偏差了,那么距离更高之境界,当然又是迈进了一大步,这就是修道应对「中」的体认,也是本节总结论:「道心守中」的概要。

说明了「中」的理论后,再讲解应如何实践这个「中」字,首先,要瞭解如何去实践,因为「中」是「道」的心法精华,纵使才智之灵子,奋乎百世之工,亦仅望其涯岸而不可得之成也,可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综汇之义,豁而至达。」不为过也,故能得解其论而践其行,则天人合一之修道最高境界,即如反掌之易也。

修道之入门,无分门派,无分你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入道者必须明悟出「中」的实践,今为之规划成为下列几点,以期简洁明晰,庶得一读而悟之功。

一、丢弃抗衡─因为「中」是平衡,抗衡是一面倒的作为,一切欲念,都是它的后盾。

二、了解矛盾─矛盾是阴阳的作用,因为阴是恶,阳是善,宇宙万物事理都包含在其中,交缠的结果,就是「矛盾」,了解它,才能在朦胧不清时,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第四章 修道心法之概论

修道之心法,是一个漫长过程中正确而主要的突破关键。盖「心」者主宰也,「法」者关键也。就如一扇紧闭的门,想要达成打开它的愿望,必须知道如何去拔掉它的闩一样的道理。闩是阻碍物,如何拔掉闩就是方法,也是开门而唯一正确的方法。引用在修道而言,从入道起:修、磨、悟、证等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阻碍,那么,如何顺利的突破阻碍,迈进更深、更高一层的境界,这个「突破」就是心法所在了。

「揭发宇宙的奥秘,启迪人生的玄机。」这就是心法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修道者能够贯通「道」的最高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与天地同参,进入宇宙的总体。换句话说,也是与宇宙融汇成一体,那么宇宙的奥秘自然得以揭发。人生际遇,流离变换,林林总总,却也脱不了一个缘也,这个「缘」字,看不见,摸不着,强要冠以名词,也就是「牵引」、「玄机」,而所有牵引力都脱不了因果,所以这个「心法」就是能帮助你们解除它的束缚。

「心法」不是单纯的精神作用,更不是术法,它是超越精神、术法的整体成就,把它比喻为「光明大道」最为贴切了。「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遁」是最好的剖析。「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的思想也以「道」为最高要求境界,而儒家最重实践,由此也可知,心法不是空洞的修道教条。

无论什么学术、思想,都难免为时代巨轮和潮流所淘汰,因应民俗而产生的新风尚,随着文化的进步也跟着前进,只有「心法」永恒不变,因为心法是要帮助你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道」的境界不变,则「心法」也不变,这是每一个修道者必须明白的道理。

道统是一句很抽象的名词,要把它解释得合于逻辑,只有「道」是一个整体,比喻为宇宙。「统」则是一脉相传的延续,联接上一句宇宙,那就是宇宙的延续,而宇宙的延续靠什么呢?大道运行的轨道,既称轨道,则必须有既定的秩序,不能令其散乱。「心法」是一个修道最高、最重要的关键原则,所以有道统,没有心法,难得圆满;有心法,没有道统,相对的也不克大成。道统与心法不但关系密切,不可偏废,更是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由前面的说明,可以有一个具体的印证。

4-1 先天道门

道脉之延续,有赖薪火相传,自伏羲画卦,黄帝首证大道之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以迄孔、孟,而至于今,虽有分流旁支,衍成千宗万教,各立一帜,广传教义,但万流汇宗,「道」之本体不因此而有所改变也。

世有先天道门诸儿女,忌种种因素,致传教布道方式颇不受赞同,本是万教普度,各度有缘,实不该自相排斥,但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错杂,期待修子自作体认也。

惟,不可否认先天道门已深入各阶层,颇收代天宣化、普度有缘之成果。姑且不论其传教、布道之方式好坏,针对此,综汇规划出三大项目,作为先天道门修子之公开心法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心,定性
陰符經全文及注解
立德不言,沉默是最好的修行~郭沟观心之四
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
无极门九三神诀法
《阴符经》全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