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的蟹文化:附庸风雅?有关食蟹的前世与今生

引言

蟹是一种甲壳类动物,常分布于大海或者淡水湖泊区域,我国蟹的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长江下游的太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出产的大闸蟹。在中国古代,螃蟹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物,关于食蟹的记载,很早之前就有明文记载了,自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以后,关于蟹的记载愈来愈多,并且随着文人雅士的追捧,食蟹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并且持续影响到现在。

一、食蟹初现——食蟹第一人

《山海经》中有明确记载“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由此,蟹的名字来由有了明确的出处,而蟹明明居住在海中,与人们的生活并不贴近,并且蟹的形状可怕,丑陋凶横,那么又是如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的呢?

目前关于“食蟹第一人”的说法,有两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其中之一便是壮士巴解——大禹治水时的督工。

相传大禹在江南治水时,湖水中混杂着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这种甲壳虫不仅会挖洞使稻田缺水,还会用螯伤人,被人们称为“夹人虫”。“夹人虫”严重妨碍治水的进程,因此巴解便在城边挖了一条沟渠,并且在沟渠内灌进沸水,当“夹人虫”过来时便掉入了沟渠内被沸水烫死了,烫死后的夹人虫通体赤红,并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巴解好奇地打开它的外壳,嗅了嗅,味道更加浓郁了。巴解尝了一口后,没想到,它的味道竟然如此鲜美,让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夹人虫”,瞬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巴解,便在解的下面加了个“虫”字,从此“夹人虫”便被人们称为了“蟹”,并且逐步流传了下来。

另一个名声大噪的“食蟹第一人”便是绍兴师爷,相传绍兴螃蟹泛滥成灾,大家想尽了各种方法,但都没有成功将其消灭。当时绍兴的一位师爷便出了主意:往一个破缸里面注入盐水,然后让螃蟹往里面爬,等待盐水把他们蛰死,之后,师爷便将这些螃蟹当着众人的面吃了,还夸赞螃蟹的肉味鲜美,至此螃蟹便成了一道美食。

上述的两个故事均是一些民间小故事,已经无法考究了。据郑玄

为的《周礼·天官·庖人》记载:“四时所为膳食,若今荆州之 魚,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蟹胥是最早出现的蟹名菜肴,在周代青州蟹胥就成为地方特产进贡给周王食用。由此也能看出,蟹很早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那个时候,蟹进献而来的,就算是皇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到的。

二、食蟹成风——宋人与蟹之间风花雪月的故事

随着大批南下的人口迁移,宋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的大部分士大夫是在江南长大的,因此他们的诗文中有很多与螃蟹有关的饮食娱乐的文字。这些文人雅士,往往通过食蟹论蟹的方式,表达自己潇洒入世的快意人生,与友人宴饮食蟹的快意生活,更有江南生活稻香蟹肥的富足人生,食蟹成为人们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寄托

魏晋时期,华卓发出“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鳌,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的感叹,成为了宋代文人雅士争相效仿的对象,宋代文人大多将食蟹视为视为一桩雅事,由此,宋代成为我国古代食蟹的一个高峰期。

食蟹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唐代时期文人雅士论蟹的诗歌数量较少,《全唐诗》中关于蟹的诗歌记载仅有35 首,在《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歌的体量中,35首数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到了宋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宋朝有名的诗人大多都为蟹写过不少的诗歌,仅陆游就写了论蟹诗51篇,远超《全唐诗》中的35首,此外,梅尧臣有21 篇,方岳有 21 篇,苏轼有 20 篇,方回有 20 篇,黄庭坚有 20 篇,这些都是创作数量较多的诗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宋代,蟹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里,成为了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了。

宋代文人还通常将蟹作为友人之间雅集赠送的美事,他们大多通过赠送螃蟹进行唱和、游戏与论诗,其中最为出名的有杨万里《谢湖州太守王成之给事送百花春糟蟹》、辛弃疾《和赵晋臣送糟蟹》等。

此外咏蟹在宋代已不似之前的高雅,远至江湖,近至庙堂,小至街头百姓,大至帝王将相,均已成为严重常态。一如宋高宗的《渔父词》: “云洒清江江上船,一钱何得买江天。催短棹,去长川,鱼蟹来倾酒舍烟。”又如释崇岳的《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急水波心下直钩,鱼龙暇蟹一时收。祖师活计无多子,恼乱春风卒未休。”或是梅尧臣的《凝碧堂》: “樽有绿蚁醅,俎有趚壶橘。可以持蟹螯,逍遥此居室。”虽然咏蟹的作者社会地位不同,爱好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蟹把酒,娱人娱己,做个逍遥人士。

另外,随着宋代食蟹之风的成型,蟹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据洪迈的《夷坚志》记载:“士人刘盈之者,一乡称善良,急义好施予。倡率道土僧巫,具旗鼓幡饶,农俗三百辈,用鸡鸣初时诣井投牒请水。到彼处,天已晓。僧道四方环诵经呪,将掬水于潭。见一巨蟹,游泳水面,一钳绝大,背上七星,状如斗,大如丸弹,光彩殊焕烂。遽涤净器迎挹之,蟹随之以。舁者,才动足,云雾滃然乱 兴,未达 龙溪,雨 已倾注。明日,遍迎往乡闾,观者拥塞,忽失蟹所在。甘泽霑足,众议送之归,彷徨访寻,乃在刘后园池内。又明日,始备礼供谢,复致井中。自后有所祈必应。”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人的认知中,螃蟹可以实现人们祈求雨、求晴等愿望,成为了新的精神寄托

三、蟹之未来——蟹的养殖与蟹文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蟹已不再是人们附庸风雅的精神寄托,反之人们对于蟹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具体体现于对蟹的外观,口感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膏满黄肥”的标准,还要有帝王蟹、富硒蟹、大闸蟹、清水蟹、香槟蟹、红膏蟹等优质品种,这种情况下,蟹的人工养殖成为了它的一个发展方向。

由于养殖业追求经济效益,蟹的养殖密度也在逐年增长,由最初的每亩600只增加到1000只,甚至是每亩2500只,高密度从而导致高投喂,对池塘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导致螃蟹生长缓慢、脱壳、饵料吸收能力降低,甚至会出现黄底板、黑底板、纤毛虫等问题,从而影响到河蟹的质量和上市价格。因此,未来关于蟹的养殖,需要建立其品牌战略,将蟹打造成无药残、无公害、不乱用药物的有机蟹,从而做到有效提高蟹的价值,进而增加出口的机会,将蟹文化逐步发展到世界。

此外,为进一步弘扬我国的蟹文化,2011年,在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的帮助下,由兴化市委市政府负责申报、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负责承建的兴化河蟹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由此可见,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已经渐入人心了。

总结

食蟹文化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蟹文化审美向世俗、生活、日常、游戏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寄托,甚至审美境界的象征,它在中国的饮食文化、诗歌文化中均占据了重要的篇幅,作为现代的我们也需将其打造成一个品牌,送至各家各户的餐桌上,更甚是外国友人的餐桌上。

参考资料:

《山海经》

《夷坚志》

《全唐诗》

《周礼·天官·庖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秋话蟹趣
又到菊黄蟹肥时
·闲话阳澄湖大闸蟹寻访它的历史踪迹
品食大闸蟹,你可能会遗漏的美味
阳澄湖大闸蟹的来历
古代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