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帮助青少年提升动力?|| 渡过

文\青曼

(本文约7700字,全文阅读需5-10分钟)

过去的一年半来,我一直在和有情绪困扰的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工作。
 
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休学在家,日夜颠倒,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也常常听到青少年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既然我不想要内卷,又为什么要努力?”、“努力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很多时候,这些正在经历着低谷的青少年,仿佛人生被卡住了一般,总是处在无法动起来、或者不敢动起来的状态。
 
然而,家长的陪伴对于孩子提升动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想从我的工作经验出发,分享我对家长如何帮助青少年提升动力的一点思考。
 


01

孩子为何没有动力?

————


当我们问一个人为何没有动力,就好像在问人为什么抑郁一样难以找到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问题的背后都有着复杂且独特的原因。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理论工具,来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心理学也很关注动力这个话题,最为大众熟知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假设中,人的需求是以层层递进的,最底层的是生存需求,接着是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超越需求。当低层次的需求被很好的满足后,人自然就会往上走,一步步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而如果下层需求的根基没有打牢,人很难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即使努力去追求也会是摇摇晃晃、不稳定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提示我们,孩子还不能有动力去行动并进行自我超越的原因,可能是底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物质富足的今天,大多数家庭都可以给孩子提供衣食无忧的环境,底层的生存需求都有了保障。但有不少孩子正是卡在了“安全需求”上,所以才很难行动起来。
 
我接触不少休学在家的孩子都很没有安全感,尤其是那些表面上已经放弃自己的人生、选择“躺平”的孩子。举个例子,有孩子告诉我,他的父母在自己房间里安摄像头监控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也有孩子说,自己房间过去是没有锁的,家长随时有可能闯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时刻都处在被窥探、被批判、被控制的恐惧中。这种巨大的恐惧感会像潮水一样淹没他们,给他们一种窒息感,动弹不得。家长眼中在家悠哉悠哉地躺着、整日抱着手机玩的孩子,其实心里一直在与恐惧做斗争。一个时刻处于警戒状态的人的内心是非常累的,这样的“躺平”并不舒服,他的注意力都在为自己寻求安全感上,很难有别的精力去追求别的东西,比如出去社交(社会需求)、培养自信(尊严需求),更别说发自内心地有动力去学习(自我实现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对孩子的“糟糕”行为有更多的理解。比如,孩子日夜颠倒的作息也许是为了躲避家长的监控,当家长深夜睡去才能安全地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孩子拒绝去学校也许是出于对考试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来源于过去父母对自己的“失败”的不接受、甚至是愤怒和惩罚。
 
这类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选择逃避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因人而异。家长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看看他们的行为背后是否有着安全感不足的问题。如果是的话,比起向孩子传授人生道理、着眼于改变孩子,也许静静地坐下来倾听孩子、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信任、被尊重、被爱的,这样会更有效。
 
当孩子的安全感被满足了,那些被评判的压力、担心犯错就不值得被爱的恐惧都不能再阻碍他们时,他们才可以舒服地静下心来,去追求更美好的存在、去磨炼更强大的自己。不然的话,再怎么躺平都是不安全的、不舒服的。
 
在需求层次中,安全需求再上一层是社交需求,这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人是在人际互动中去拓宽自己的边界的。孩子缺乏社交,其实很难有改变自己的动力。而当他们接触到别人时,就会有新鲜的东西注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自然就会开始去思考要不要做点和从前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在我带领的青少年团体中,常常会遇到当团体里的很多孩子讨论家里的宠物时,剩下那个本来没有养宠物的孩子就也开始养起宠物来。
 
同样的,家长也可以循着需求层次的路线,去理解孩子当前在需求层次中所处的位置,看看他们当前更需要的是什么,到底是安全感,还是与人社交,还是建立自尊自信?



02

如何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

 
(1)重新理解龟兔赛跑
 
我在接触青少年的时候,不时听到他们表达这样的担心:“我要是再不努力,就跟不上了”,“我已经在同龄人里掉队了,我落后得越多,越要赶紧追回来”,“我越想努力,就越学不进去”,“不能回到正轨很不安”,“走弯路很可怕”……
 
这让我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龟兔赛跑中,跑得快的兔子因为打瞌睡而输掉了比赛,乌龟虽然总是跑得比兔子慢、但坚持到了最后。
 
在这里,我想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你眼中那个没有动力的孩子,是更像故事里的兔子,还是乌龟呢?
 
我猜都有可能。或许,ta会觉得自己像那只曾经很优秀、也很骄傲,但却荒废了天赋、从此堕落的兔子;又或许,ta会觉得自己是那只总是跑得比别人慢、怎么努力都快不起来的乌龟。
 
不管怎么看,这些孩子因为感觉到自己落后于人,所以多少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是这场人生赛跑的失败者。
 
但最近,我对龟兔赛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想分享给大家。
 
有一天我在看一部电视剧,里面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乌龟在兔子打瞌睡的时候没有叫醒兔子,而是继续往前走?我也在想,为什么呢,到底乌龟是为了赢,还是没有看到?然后电视里的人说:或许,乌龟不是为了赢,也完全没有在努力,它对胜负、对兔子都没有兴趣,而是单纯在享受着向前走这件事,它看着眼前这个距离地面几厘米的世界,那是只有它才能看到的世界,为了享受这个美妙的世界,它一直在埋头前进。
 

(电视剧《我们由奇迹构成》截图)


这番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它说了一件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事情:真正有动力的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才奔跑的,而是因为真的热爱、真的享受才奔跑。那个动起来的过程是能让ta感觉到充满美好的,正因为美好所以向往,又因为向往才有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反过来说,当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对失败的恐惧,并且这个恐惧远远大于向往时,ta还能动起来吗?很难。即使他们勉强自己去行动,这个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充满内耗的。
                              
因此,我想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尽可能少地和孩子说:“你再不努力,就要落后了”,“你再不回到学校,你的年纪就比同龄人大了”……很多时候,家长说这些话为了鞭策孩子、为了让他们有动力,但常常会起到反效果。因为这些话激发的是孩子的恐惧,而恐惧往往带来的是人想要逃避的本能。因为逃避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最便捷的方式。
 
在我看来,很多休学的孩子正是被这种恐惧给阻碍了脚步,又或者说,他们发展出了躺平的应对策略,用来保护自己。
 
可能家长会说,这就是事实啊,再休学就来不及参加中高考,就要被同龄人抛下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对孩子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我是希望ta做一个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而夺命狂奔的兔子,还是一个有耐力的并且享受过程的乌龟?再换个角度,如果我的孩子像乌龟一样跑不快,我一定要让它变成兔子吗?如果我的孩子像兔子一样暂时不想跑、想休息了,我一定要让它一刻不停地跑吗?还是说它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也许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起跑点、不一样的速度、不一样的机遇,而当你渐渐长大,发现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并且很可能你会落后于人的时候,这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强大自己的内心。
 
在这里,想和大家推荐一部动画《强风吹拂》,里面讨论的主题就是我们为什么奔跑、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能激发人的动力的作品,家长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各大视频网站都能看。
 

(日漫《强风吹拂》)



(2)做孩子的伯乐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深以为然。
 
每个人可以是千里马,即使是暂时没有动力的青少年,一旦他们能遇到自己的伯乐,他们也会开始相信自己是千里马,敢去朝着成为千里马的目标去奔跑。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活力地动起来,首先要去相信他们的潜力,并且看到他们已经做到的可贵的地方。
 
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当我们自我怀疑时,如果能有人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往往会有更多的动力被激发出来,朝着理想的自己前进。
 
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自我实现预言:一旦人开始相信或预期某事会发生,无论正确与否,这种信念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行为,以至于预言真的实现。

所以,我们可以给孩子多一点信心,相信他们可以做到想做的事、变成强大的人,也许孩子就会慢慢越来越相信自己,并且从中获得动力。
 
另一方面,我也是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千里马,都有着无穷的潜力。人类的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而且是终生可塑的,我们的未来都还有很高的发展可能性。
 
也许会有父母说,我的孩子现在就是很懒、不肯努力,每天在家日夜颠倒、只会玩手机还有和父母对抗,想找优点也找不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如果孩子现在看起来不像一匹好马,不是孩子不努力,很可能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或者不敢相信而已。
 
在过去一年半中,我接触了数百个抑郁状态的青少年,我发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些美好的品质、也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也许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暂时比较欠缺(谁不是呢?),但他们也都会有一些我做不到的、让我很佩服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我参与的渡过青少年线上营中,每期都会有美好计划打卡的活动,让参与的青少年每天打卡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人会分享读书观影后的思考与感悟,有的人会分享每天编曲的作品,有的人会分享健身的日常,有的人会分享在平常生活中用心记录的摄影作品……(线上营结营仪式 | 你曾是少年)(另外新一期线上营刚好也在招生中,活动时间为5月20日-6月10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了解详情

我常常会觉得很惊叹,我自认自己在他们的年纪时并没有这么广的视野,也没有这么强的自学能力和思考深度。
 
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总能发现孩子身上有超越我们的地方,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当今的青少年是站在父母辈的肩膀上的、也是站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全球视野前的。

同时,很多东西都是有多面性的,缺点也可以是优点,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有些我们觉得不好的特质只是对当下的环境适应不良罢了,如果换个情境又可以变成优点发挥出来。
 
就拿敏感这个特质来举例。很多人觉得抑郁的人太敏感了、总是搞得自己不开心,我以前也会很讨厌自己为什么这么敏感,但当我进入到心理行业后,我发现能够敏感地去觉察别人的感受是非常难得的能力,在心理工作里我巴不得自己越敏感越好,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工作对象。所以我现在会更愿意把“敏感”称为“敏锐”,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管是在艺术创造的领域还是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领域都需要人们有这样的品质。
 
再比如说,很多家长提到孩子不时会问关于活着的意义的问题,觉得现在的孩子喜欢想太多、爱钻牛角尖。但我其实很欣赏他们的这一面,佩服他们能在小小年纪就去思考深刻的议题。而且在我看来,那恰恰说明了他们正在寻找动力,而非不想动。因为当他们在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时,他们也是在问自己:到底有什么理由能让我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让我真正感到幸福。
 
也许在旁人看来,他们一动不动、一脸迷茫,但只要他们正在思考,那就是他们在为自己寻找内在动力的过程,也是逐渐接近答案的过程。
 
 
(3)失败是成长的最佳机会
 
失败是成长的最佳机会,虽然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还是往往很难接受失败的结果,又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失败,可能动力就会自然起来。
 
关于如何帮助青少年接受失败、更积极地看待失败,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当孩子休学在家,难免会让人焦虑,担心孩子浪费了大好时光,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但恰恰相反,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当你带着积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时,任何的小事都可以是学习的机会——当孩子在玩游戏时,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在游戏里过关闯将、应对游戏里的难题;当孩子在看小说时,可以学习如何去感受语言的艺术性、习得组织语言的能力;当孩子在追星时,同样也是在学习,把偶像当做自己的榜样去培养自己;当孩子在购物时,也能学习到自己的消费习惯会如何影响生活,不断建立新的消费观,甚至去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宅在家里,其实也是在学习一件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事——如何面对孤独。
 
事实上,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体会着只有自己能体会的感受。如何磨炼的内心,如何挺过被人称为“家里蹲”那种不被别人接纳的煎熬,如何让自己适应独处和独立思考,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个人重要的精神课题。
 
我曾经在渡过策划过一个“休学青少年支持团体”的项目,其实有一部分动机是因为我很佩服这些休学的孩子,我佩服他们能够在小小年纪就有机会体会这种孤独,佩服他们比同龄人更早地改变了按部就班的步伐,开始去尝试一种不被别人安排的生活。也许这过程是很煎熬的,但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拓展自己的内心和思维方式,对自己有更多的承担,学会由自己来掌握生活的节奏。在我看来,这样的煎熬是值得的,这也将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历练,更是很多迄今一帆风顺的孩子还没体会到的成长过程。
 
我相信人得经历一些“失败”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生命、面对现实,至少我很感激我过去人生路上的失败,他们都让我变得更成熟。
 
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我也想跟青少年们说,去失败吧,就像喝一杯可乐一样。你会发现那是很美好的事情。
 


03

家长如何安放自己的焦虑?

————

很多时候,即使家长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懂得了很多方法,也会感觉很难用在孩子身上。面对没有活力的孩子,其实做父母的很难做到不焦虑、不担心,更别说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支持孩子了。
 
因此,我想和家长们聊一聊,在孩子缺乏动力时,家长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1)为什么处理家长自己的焦虑很重要?
 
首先,我想分享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父母状态的好转可以非常大地带动孩子状态的好转。
 
这样的观察来自于我带领青少年以及父母支持团体的经验。在过去半年中,我和心理咨询师嘟嘟一直在合作带领线上团体,其中有两个是支持青少年的团体,也有两个是支持父母的团体。在带领所有团体的过程中,我们用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让大家随心所欲地去聊,但我们发现效果却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在父母支持团体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团体成员带来的好消息,比如说这周我孩子和我的关系靠近了一些啊、这周我孩子和我交流了一直以来没有说过的心事啊等等。尽管我们没有直接和这些父母的孩子接触过,但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明显发现孩子的情况在好转。而在青少年团体中,尽管我们是直接和他们展开工作,进展却要缓慢得多。
 
我们的推测是,由于团体是在线上进行的,当我们与孩子工作时,孩子的生活环境(主要指父母)并没有变化,所以孩子更多是在重复之前的人际交往模式生活;但当我们与父母工作时,父母在团体的互动中发生了变化,又把变化带到了生活中,从而带动了孩子的改变。
 
也许,并不是我和嘟嘟的带领能力有多厉害,而是因为过去这些父母总是默默地承担着一切、没有人可以和他们分担压力、也没有释放焦虑的空间,现在终于有个机会,让他们可以放松下来聊聊自己的内心感受时,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就得到了缓解。而父母心理状态的改善,也让父母更有能量去支持孩子。
 
我的建议是,如果父母想要帮助孩子状态改善,去改变自己会比改变孩子要见效得多,去找人帮助自己也会比找人帮助孩子要见效得多。所以,父母可以多把精力和金钱花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充充电,多放松一下;而不是只给孩子花钱报这样那样的辅导班或心理咨询,孩子不一定领情,也不一定有效。
 
 
(2)父母可以如何调节自己的焦虑?
 
我经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现在什么都不和我说,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了。为什么孩子会隐瞒?因为说出来不安全,因为害怕告诉父母真相以后,父母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这也是家长需要去调整的地方,要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而不是让孩子处在担惊受怕之中。
 
但问题来了,很多时候家长也知道自己应该多去体谅孩子,接纳孩子的状态,却发现做不到啊,接纳太难了。而且,当父母发现自己做不到接纳孩子,反而让自己更沮丧了,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差劲的父母,是自己导致了孩子生病,充满了自责,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父母。
 
其实,有时候父母和孩子的状态是平行的。这个平行是指,双方都很焦虑,都很想做完美的人,孩子想做完美的孩子,父母想做完美的父母,但双方都发现自己做不到完美而感到沮丧和自我怀疑。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前面关于龟兔赛跑的讨论都来自同一个电视剧《我们由奇迹构成》。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妈妈生下了一个男孩,她非常地爱这个男孩,期待可以尽自己所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快乐优秀的人。但渐渐地,这个妈妈发现这个孩子和别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个性古怪,也不懂得与人交往。在孩子3岁的时候,孩子爸爸意外去世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越来越辛苦、越来越感觉喘不过气。于是有一天,在孩子4岁的时候,这个妈妈终于撑不下去、离家出走了,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带大。在她离家出走的11年后,也就是孩子15岁的时候,她回来了,但孩子已经不认得她了,而她也不敢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曾经抛弃孩子的母亲。于是,她以保姆的身份待在了这个家里,一直照顾着孩子。

又过了20年,在孩子35岁的时候,孩子终于揭开了真相,说“其实你就是我的妈妈吧?”

孩子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妈妈刚好是离开了11年才回来?为什么不是10年或12年?”

孩子的爷爷告诉他,正是因为过了11年啊,这是要重新跟孩子一起生活而必需的时间。

(电视剧《我们由奇迹构成》截图)


 
这个故事让我很触动,我在想,也许这个母亲的内心,就是需要11年来修复啊。这11年里,她每天都在忍受煎熬,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终于等了11年,她才有勇气重新面对孩子、面对那个曾经抛弃孩子的自己。
 
我想和父母们说的是,也许不需要无条件接纳你们的孩子,比这更重要的是接纳你自己。父母也是人,父母也会害怕、也会不安,父母也想被尊重、也想要被爱。父母承担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又从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路走来,也许不需要再更多苛责自己,其实已经足够努力、足够用心了。
 
我想,我们都是会犯错的普通人,我们心中也都有着美好和希望。
 
我相信每个来到这里,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学习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父母。而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是足够好的父母了。
 
因此,关于父母如何安放焦虑,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接纳自己。而且,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总在有意无意地被身边的人影响。当父母接纳自己了,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学着去接纳他们自己,把眼光更多放在改变自己、而非改变别人上。
 
最后,我想给你分享赫尔曼·黑塞在小说《德米安:少年彷徨时》里的一段话:
 
“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是因为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常泛起的爱的柔情。”
 
希望不管是青少年还是父母,我们每个人都能越来越懂得如何面对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疼,孩子被欺负时,怎么办?
网络成瘾的家庭团体治疗
这9种社区活动,87%的居民都喜欢
爱唠叨的父母教不出好孩子
如何启动青少年的改变动机
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