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易有料

 大可数学人生工作室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为神秘和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它所揭示的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深刻认识,不仅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也让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充满奇妙和挑战的领域,那么这篇文章将会带你深入探索量子力学的历史、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让我们共同领略量子世界的魅力!"

在量子力学兴起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理现象。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发现一些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黑体辐射问题、光电效应、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等。

这些问题使得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物理学,试图找寻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设。他认为,能量并非连续的,而是由若干个离散的能量单元组成。这一假设为解释黑体辐射问题奠定了基础。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发现有部分粒子被散射角度巨大地改变。这一发现意味着原子并非固体不可压缩的小球体,而是具有空间结构。

1917年,德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并用此解释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这一发现为量子力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25年到1927年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人相继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的框架。

其中,波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互补性原理”,强调在测量物理量时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它,而且粒子和波动性这两种描述方式是不互相排斥的。

海森堡发展了量子力学中的矩阵力学,建立了描述量子物理体系的数学模型。他认为,物理学的问题不是寻找精确的轨迹,而是要构造一个合适的描述体系,使得可以预测实验结果,并与经验相符。

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体系的演化。他引入了波函数这一概念,用于描述量子体系的运动状态。

薛定谔方程是描述量子力学体系中单一粒子的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方程。它于192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艾尔温·薛定谔提出,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方程式之一。

薛定谔方程的形式可以写作:

其中,是波函数, 是哈密顿算符,t表示时间,是约化普朗克常数。这个方程描述了波函数随时间变化的方式,也就是说,它表明波函数在时间上的演化是由哈密顿算符所决定的。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量子力学体系中各种物理量的期望值(例如能量、位置和动量),这些期望值可以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

薛定谔方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理学解释方式,即波粒二象性。在经典物理中,粒子是以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存在的;而在量子物理学中,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特征(即存在于某个具体位置),也可以表现出波动特征(即存在于空间中的任意位置)。波函数描述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行为方式,而薛定谔方程则给出了波函数如何随时间演化的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薛定谔方程是对单个量子物理体系的描述,当我们考虑到多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就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方程,例如薛定谔场论或量子统计力学等。但无论是什么方程,薛定谔方程都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方程之一,是理解微观世界行为的重要钥匙。

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不仅解释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对于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此外,量子力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提出了路径积分方法,为量子力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1982年,德国物理学家格罗辛等人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相干态概念,用于描述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比特。

量子力学带给我们的认知突破不仅仅是科技上的进步,还有对现实世界的深度理解。量子世界中存在许多奇妙的现象,例如量子纠缠、量子隧道效应等,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对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认知。

总之,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数十年来物理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为我们认识世界带来了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德布罗意 (1924). "La mécanique ondulatoire et la structure atomique de la matière et du rayonnement". Journal de Physique et le Radium. 5: 705–740.

王振中, 王复兴, & 孟德阳. (1997). 量子力学概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

Messiah, A. (1961). Quantum mechanics. North-Holland Pub. Co.

Nielsen, M. A., & Chuang, I. (2010).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ynman, R. P. (1982). Simulating physics with compu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1(6/7), 467-488.

Bell, J. S. (1964). On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 Physics, 1(3), 195-200.

Einstein, A., Podolsky, B., & Rosen, N. (1935).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Physical review, 47(10), 77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
争鸣:量子测量仍然是一个问题
量子力学通用方程:薛定谔方程
量子物理学家发现:虚数i竟然有现实的物理意义
【疯狂物理学家】玻恩:每一位量子大咖手上都有一门绝活,玻恩手上的是什么?
走近量子纠缠-1-薛定谔的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