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评论之四

                      


                        (压题图片:换上这一幅我在2009年夏天拍的“逛街”)

                   我的评论之四

 

                 刘福新

 

读拓荒牛《晋阳秋--读书札记》:

    在拓荒牛博友那儿读了一篇有关《晋阳秋》的读书札记。我太高兴了!发一贴子曰:
啊呀呀!这是我在1963年上初中二年级时买的一部小说,不知道怎么弄没了(我以前的书籍基本没留下),正在懊恼哪!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印象刻到骨子里了,印象最深的情节是郭松大病一场,行动不便,兰蓉侍候郭松到厕所方便的事情。写的令人很感动,却不像现在一些作家写得那么猥亵不堪。

 

 

到本家长辈刘锡诚先生博客留言:
    每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感谢老师,自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您写得这位老师曹靖华,不仅亲自指导您撰写毕业论文,还在您老毕业时,这位老先生又亲自介绍您到中国文联这样的文艺机构去工作,把您老引上了文学之路。师恩难忘啊!
    从您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您老对老师的热爱,那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一个老师对自己得意弟子的关爱呵护,也渗透出一个当年学生对老师的挚爱,那些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就是最好的注脚。
也许作为师生相遇,只是一个人漫长一生最短暂的相遇,但老师却成为每个人一生的永恒,纵然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在人海茫茫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与辉煌,都可能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老师,尤其是对自己倾注了心血的恩师。
    像曹靖华老先生这样“光明磊落,成绩卓著,道德文章,为人师表”的人,不止赢得您的尊敬,也会赢得所有教育界文化界翻译界的尊重。

 

 

读文翁《蜗居》有感而发:
    我们老家有一句民谚或者叫民间俗话吧,“一搬三穷”:意思就是说,搬一次家,就会加倍的生活困窘。也是呢,凡是搬家,原有的能够用的或者凑付着用的东西都不能带走,新建房子必须从头筹费,居家过日子,我是知道的,买家具,买生活必需品,也要花费不少,即使原来日子过得不错的,也经不住折腾。
    唯一可取的旧事,在一次次搬迁中,您和您的家人都经受了考验。

 

 

在郑继芳先生处读文感受:
    读完了,又是一阵感慨,我今天中午还对大儿子说过一番话,是关于如今教育孩子的不良倾向的,这些不良倾向一是来源于对人伦和文化理念的大破坏,二是媒体不恰当的引导。
    大儿子今年正好四十周岁,以前对我的观点是不以为然,或者很不以为然,现在逐渐变化了,对我的观点基本上赞同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文化继承与文化破坏的问题上,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人,都能有所感受了,特别是再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说: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靠什么呀?难道就靠大力开展斗争,就靠大把大把赚钱,就靠动辄将孩子犯了错误望大人身上推不成?孩子弑父杀母,如今屡屡不断,报道却先从父母身上找原因,指责父母这不好 ,那不对,动辄说什么教育方法不对头。这样做是太危险了,一个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国家迟早会毁在一个zhizhengdang手中!

 

 

在浪漫心旅评论栏留言:
    那会儿来读,有任务压着,现在已经给我那位朋友盖好稿子了,所以再过来读文。
    诚如您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我从以前我教过的学生以及现在我的孙子、孙女就深深感受了这一点。一个人的成长在儿童时期是特别重要的。
    也读过了在您这里的评论,我觉得楼上这位陈良彬老师写的就很好,因为他引用了妹子的重要段落:“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做人从这里开始,孩子的思想从这里形成,孩子人生的长旅从这里起步,家长应该是孩子的阳光偶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个细节的拼图,锅碗瓢盆、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言谈举止的礼让温柔、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是滋润孩子完美人格的最佳营养。然而生活的原形一如大海,没有永远的风平浪静。当家庭成员间发生矛盾时,父母首先要检点自己,即使引起风波的导火索与自己无关,也要用宽容和大度化解隔阂,让孩子感悟退一步海阔天空、阳光明媚的美好。
    清新淡雅的文字,意境深邃的语言,赞叹朋友的才华,经典作品,让人受益,并给人以感动和回味。”

 

 

在花生虫子处读《怀念纸鹤笔》:

    我在这方面还是结合的不错的,一边上网,一边抄写。每逢回访一篇文的评论者,现将博友昵称写在本子上,然后开始回访,回访完一个,就在昵称下面打上对号。开博客的同时不断地写字,两不耽误。

    刚刚从空间到王景晓处读博,留言曰(备用):不关怎么说,反话也罢,牢骚话也罢,你的这种感觉我赞成——那些有钱人过得多没意思啊,他们要什么有什么,生活严重缺乏期待!
    是的,生活达到饱和了,不求进取了,还真是没意思。有期待才有进取心,有期待才会有憧憬,正如你小妹子说的“我在我们租住的古老的小屋里,憧憬着我们还不存在的新居。”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这部长篇小说里,曾借被打入死囚牢的法利亚长老,教育同为死囚牢的小说主人公爱德蒙说:“希望是在等待之中的。”这句话不仅成为主人公的座右铭,我看也可以作为我们这些贫民百姓的座右铭。

 

 

到李庆峰博客评论栏留言备忘:

    往烟草报投稿是可以的,起码这些专业报纸稿费高。我记得前几年常在《长江烟草》(社址——重庆市)刊登小文章,不论字数论篇,一篇刊入的稿子在2003年(可能是这一年)之前每篇100元,之后每篇80元。而且还有评奖活动,有一次,我得了个奖,奖金250元。学校收发员是我的一位老妹子,她打电话通知我说:“'二百五’!快过来!”我回答“你才二百五呢!”不料她是根据奖金说的。鉴于此,我给《长江烟草》编辑部副刊责编打电话:“你们怎么搞的呀?评奖还评出一个'二百五’来?”他们不懂,我说“二百五不是个傻子吗?”他们才回过味来。我听到那边一屋子带有四川味的笑声。这位责编姓张元旦寄给我一张明信片,还专就此事道歉。我心里好笑,这个事还道什么歉?要是寄给我再多,也不嫌。票子反正能在市面流通。

 

 

到向阳处读一篇家谱学文章

2009-12-20 11:46:52

    给您提个意见,必须将里面的每个字的字义弄明白,特别是祖先的名字(包括名讳)与其它叙述文字的结合处,否则分错了标点,读破了句子,就糟了,所以要好好研究古文字学。记得阎其昌曾与去年来我家,让我给他重新分出《阎氏家族》的“句读”,可惜他让好几个人搞了几次,又让打字部连打几次,弄乱了,让我好一顿费时费事。
    您的第一段第一句“安丘《刘氏家纪》,分别由安丘安泰刘氏九世玮”——“玮”是否是单名?汉族名字有单名与复名之分。
    而第二段第一句“《刘氏家纪》凡八卷,卷一至卷六为九世玮公字孝蓭篡”——“九世玮公字孝蓭”,我以为可能有三个意思:
    第一,您的第九世祖,名“玮”,他老人家(公)的字是“孝蓭”。也就是“姓刘,名玮,字孝蓭”。
    第二,“玮”字是否“讳”的误写?那样的话,意思就是“我的第九世祖的名按传统讳去,他老人家(公)叫孝蓭。”
    第三,意思是“我的第九世祖名'玮公’,字'孝蓭’。”
    另外,第一段里的“纂”是正确的, 而第二段中的“篡”明显是个错字。它们的读音不一样,前者读“zuan ”,编纂;后者读“  cuan”,篡改、篡位。仅供参考。

 

 

在一块石头好友那儿读《开国大典油画的命运》

2009-12-20 13:23:40

    还是恢复《开国大典》的原貌好啊!
    政治风波向来左右历史真貌,这种以政治取代艺术原作品的倾向是不足取的,一个人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历史进程是谁也否定不了的。此时是这个样子,彼时是那个样子,此时代替不了彼时。《毛主席去安源》那幅油画据说是旨在抵消刘少奇的贡献,我想这也是其中的一种吧?

 

 

读缘分二月博文有感:

2009-12-20 13:50:44

        “玲子”这个人不止是一个儿媳妇的“个体形象”,而是一个代表了相当多中国年轻媳妇的形象,这是一种极其丑陋、极其卑鄙、极其粗劣、极其违背伦理、极其糟蹋女人形象的坏形象。
    这种人如果生了女儿,必将为当今的中国又增添一个素质极差的女人;
    如果生了儿子,将来娶进来的儿媳妇如法炮制,她也就成为一个受害的婆婆,那是自找的。
    倘若如此循环下去,岂不成了恶性循环?中国的女人什么时候能提高本身素质?中国的家庭何时能够恢复优良传统?中国的“重青壮,轻老弱”以及“溺爱儿子,虐待老人”的恶劣风气何时能够拨乱反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辣妹子的博客 -
博客教程复制处
献血87次 老师用行动给孩子树榜样(图)
能让妈妈疯掉的孩子!太给力了!
孩子在做作业,为什么不让家长在旁边看?
搞笑GIF:如果当初,我有这样的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