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挑战》:和孩子说话的语气,要像朋友一样

2022年第12本



文/装装子 

看完这本发现育儿的核心逻辑仍然未变:对孩子要有耐心、爱心和包容心。

其中感悟最深的一点是:别把孩子当需要驯化的小动物,而要把孩子看成是“需要被尊重的人”——如此,你才能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和爱,孩子才更愿听从你的指导。

想象一下,你平常和朋友是如何交流的?是不是每句话都会不自觉地字斟句酌,以免自己说错话或语气不对,伤害到朋友的自尊心?

——是的,你也应该这样和你的孩子说话。

譬如,朋友到你家做客,走时却忘了带伞,你追出去时,只会把伞交给对方,和颜悦色地说一句:“你的伞。”

你不会恶言恶语地说:“你是怎么回事?总是忘带伞,你这个笨蛋!”

这其中所反映的,就是不少父母对朋友和孩子的差别。

很多父母总是不太能把孩子当成“人”看待。

大人总是觉得,孩子小,没有面子,也不会要面子。

实际上,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羞辱只会让他更不听话。

最好的育儿方法,仍然是爱、包容和鼓励。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学一些技巧,足矣。



读书笔记


一、关于犯错

1. 当孩子犯错或没达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失败者的言行,并学会将“事情和人分开”——“事情没成功是可以的”“很遗憾结果没你想的那么理想。”要知道,事情没做好,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

2. 对错误的强调具有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经常关注错误,就容易令孩子丧失勇气。

3. 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不愿再尝试做任何事。

4. 要多对孩子进行正面强调,这会让孩子感到愉悦,激发他想要做得更好,变得更有勇气。

5. 如果孩子因缺乏经验或判断失误犯了错,我们没必要批评孩子,也不必过分关心他们的沮丧,而要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我们来找找原因,看看是哪里出了错。”

6. 当大人看轻错误和困难时,孩子也就觉得错误和困难没什么大不了了。


二、关于责罚

7. 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行为。

8. 批评,不是在“教”孩子,它只能刺激孩子继续甚至强化不当行为。

9. 孩子天生有做出好行为的愿望,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

10. 奖赏和惩罚的后果:这件事没有给我任何奖赏,那我就违抗他们;如果他们因此惩罚我,我就以牙还牙 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11.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或许是因缺乏鼓励。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12. 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它们更像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


三、关于自立

13. 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14. 大人过多帮助孩子做事,会阻碍他们发掘自身能力和优点的努力。譬如,孩子帮你收拾盘子,你却以“孩子还太小会打碎盘子”,而让他们放弃努力,孩子会因此受挫,感觉自己没用。

15. 替孩子做事,其实展示的是我们比他强大、优秀,有经验,会让孩子气馁,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会无法了解自己是否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因此,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更加痛苦,非要等到人安抚才能好起来。

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面对现实。譬如,当孩子生病时,我们不过分可怜和照顾,而给予孩子理解和勇气,那么孩子更有信心快速恢复健康。

17. 当孩子失去亲人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同情、理解和支持。即使死亡发生了,生命还会继续。

孩子仍然需要相信:他有责任、有能力,可以勇敢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如果可怜孩子,恰巧削弱了他最需要的勇气 。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支持他的自尊心,而不是激发孩子的自我可怜。

18. 如果孩子学不会忍受痛苦、挫折、伤害和不适,那么他们今后的生活将会阻力重重。

19. 替孩子难过,是大人所有态度中对孩子伤害最严重的态度之一,这种态度传递的是大人对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信心。


四、关于多子女

20. 家里有两个孩子及以上的,不要拿孩子相互做比较,否则他们的发展会背道而驰。譬如,你总说老大听话,老二调皮,老二就真的会特别调皮。

所以,多子女家庭要给予每个孩子关注,也不比较。

21.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否则会增强孩子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就是大人所说的“小哭包”“撒谎精”等。

22. 不参与战争。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严重。

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23. 多子女家庭,惩罚一个孩子,其实是加强了孩子之间的竞争,让孩子们对立起来,是在激励孩子们寻找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合作和贡献。

没有人可以一直得到他人认可。总是寻找他人的认可,本身就是个错误目标。但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做贡献。

当我们把目标设为贡献时,就容易达成,并产生和谐。

竞争出来的“好孩子”关心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大家的共同利益。“坏孩子”做得差,也是因为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己的价值感。

24. 孩子们之所以相互嫉妒,是因为这能引起父母的关注。

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同一条船上,我们不认可或评论其中任何一个人,他们就不需要贬低或抬高对方,从而学会合作。

譬如,一个孩子在墙上涂画,可以让三个孩子一起清理,让他们知道是他们一个团队。


五、关于界限

25. 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它提供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如果没有界限,孩子会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最后孩子的行为可能会越来越极端和过分,以致受到惩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

26. 强硬,是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命令他们怎么做;而坚定,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做出来。譬如,孩子在我们开车时不规矩,我们可以选择把车停下来。

27. 坚定就是我们拒绝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当我们做出合理的规则和决定时,需要有坚定的态度,孩子很快就会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中理解情况。

28. 坚定——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做什么。

29. 不轻易取悦孩子,要有对孩子说“不”勇气。孩子需要从被拒绝中学会面对失望和挫折。

30. 很多孩子在要求被拒绝时,会用很强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怒气。我们必须尊重他们表达怒气的权利,但我们仍然有义务维持规则。

31. 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规则、不合作,那么他就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则会强化孩子的这些错误方法和目的。


六、关于合作

32. 要允许孩子为家庭出力。

33. 通过礼貌地表达去赢得孩子的合作:“很抱歉,我打扰你一下”,“我明白你有些不情愿,但这对我来说是帮了个大忙”,“如果你认为你能……我将非常感激”。

34. 父母需要提醒自己:我真心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或者控制他们。我可以尝试书里的方法,但不能预设或强求孩子合作。

孩子不能被强迫,只有我赢得他的心才能合作。

孩子的恰当行为应该通过我的激励而不是强权做出来。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幽默感,促进他合作的意愿。

35. 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改变孩子们的行为。

36. 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什么都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听,这时大人强行讲道理,只会导致口舌之争。

所以,大人此时需要用行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改变孩子的行为。

37. “我有个困难,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我现在要做晚饭,而你让我辅导作业。我要同时做两件事,这让我手忙脚乱。你觉得咱俩可以怎么办?”

提问题让孩子思考,往往可以赢得主动合作。而我平常只是要求他配合,这属于命令和强迫,孩子会反抗。


七、关于外界

38. 孩子向妈妈告状,说爸爸打了自己,妈妈可以说:“宝贝,我也感到难过,你不喜欢爸爸打你,那你能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等孩子冷静下来,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引导孩子明白,怎么才能不再被打。反面做法,是妈妈和爸爸理论,结果两个人吵了起来,但这本该是爸爸和孩子的事。

39. 父母很难控制外界对孩子的影响,譬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本能地去干涉家里其他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相处,其实没什么用。

孩子不需要父母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

父母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八、关于引导

40. 父母是引领者,不是独裁者,我们没有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权力。

41.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我们要求孩子马上做某事时,我们的立场经常是令人怀疑的。

这是一个权威的方式,它通常是个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的反应——哦,她总是大声叫我做一些事——显示了一种没有和谐与合作的不健全的关系。

若我们不对孩子做过多的要求,传递出的是需要获得孩子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务或顺从,我们才可以增进友好,形成令人满意的关系。

42. 当孩子感到被强迫或被指挥时,孩子通常不会服从,而会反抗和报复。

而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权威心态,做出合理和必要的要求,就能避免冲突。

43.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言行一致。

44. 倾听孩子,跟孩子学习。

45. 当父母开口说教,孩子就会变成“聋子”。为了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倾听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答案。

当孩子能表达想法,而不被父母评判时,他们会更公正地去思考。当孩子不能自由表达,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所以要接受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友好平等地讨论。

46. 我们需要坦白承认:观点不是唯一的,每个人对同样的一件事看法和观点会不一样。

发现孩子的看法和我们不同时,我们要小心,如果我们因此批评或羞辱孩子,就立刻关上了相互信任的大门。

要随时准备好接纳那些不一样的观点,这个非常有价值。

可以对孩子说:“可能你是对的,咱们再仔细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可能。”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权利这样想,咱们看看这样是不是可行。”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最易忽视的10个心理误区
你对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信念?
给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 第 29 期公开课·精华
你真的是在爱孩子吗?爱和规矩的界限要分清!
宝宝6岁前, 父母要给他立这4个规矩, 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孩子偷东西,可没你想得那么简单,新型偷窃亟须提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