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在一些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皇帝下旨“株连九族”。

这样一来,相当于是一个“连坐”的处罚,一整个宗族几乎上就全没了。

而所谓的九族,其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五服”的概念是类似的。

经常会有人说“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亲戚了”,那么这“五服”,究竟是哪五服呢?

古人的家庭伦理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对年轻一代的关爱。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这种传统的理解和实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论语·学而篇》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里的“本”指的是个人的身份和职责,也就是五伦五常。

“五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五常”则指的是仁、义、礼、智和信五个品德。

君臣关系强调的是服从和尊敬上级,忠诚尽职,父子关系则强调的是孝顺和爱护子女,尊重并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夫妇关系则要求双方相互敬重和支持对方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

兄弟关系要求互相帮助和扶持,共同发展家族事业,朋友关系需要彼此信任和关心,共同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

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伦五常中,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守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要尊重和关爱其他家庭成员。

在这种传统伦理观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已经不同于古代了。

一方面,现代人更加重视个体的价值和自由,不再像古代那样依赖于家长和其他权威人士。

另一方面,现代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强调平等和互惠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传统的等级制度行事。

然而除了这些之外,人们口中还经常提到“五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听过“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亲戚了”这句话,那么,五服之内到底是谁跟谁呢?

古代“五服”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服”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起源于古代王权时代对于诸侯分封管理和宗族血缘传承的理解,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衡量亲戚关系的标准。

古代采用“五服”作为政治管理和家庭继承的基础,这种概念源自西周时期的“甸服”和“九服”制度,最初是一种象征权力和等级的社会结构体系。

具体来说也就是,“甸服”指的是距离王畿五百里范围内的区域,“九服”则是将王畿外围每五百里划为一服,共九服。

这种以中心向外辐射的等级制度,反映出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状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五服”经历了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从最初的地理位置分类转变为亲情关系识别工具。

《礼记·檀弓下》提出“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自己这五代人,成为了认定亲属关系的标准。

可以说,“五服”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和民俗习惯,特别是在丧葬和祭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每当一个人去世时,其他与该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需要按照这五个等级披上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哀悼,这个习俗就是“五服”的起源。

比如明朝实行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就是基于“五服”理念对亲疏关系的划分。

无论是从服装的选择、佩戴的顺序,还是祭奠的方式和习俗等方面,都能看出“五服”的影子。

在血缘关系方面,“五服”不仅指代直系亲属,也被古人运用于判断族人的亲疏。

以丧葬制度为例,依照丧服的轻重来区分亲疏关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死者的配偶、子女、兄弟等直系亲属穿着,齐衰则由死者的外甥、婶婶等较远亲属穿着。

大功与小功多为非亲属好友所穿,而缌麻则是朋友前来吊唁时穿的最轻简单的丧服,所以古人常说“判断亲疏看五服”。

到了现在,“五服”更是延伸至现代家庭亲缘关系领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说现代社会已不再强调基于血脉连接的家庭秩序和等级制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五服”依然有一定作用,它可以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表示人们的亲戚关系和社会互动。

“五服”内的亲属关系更加紧密,超出“五服”的称为“出五服”,这种说法在表达亲疏缘由上颇为形象生动。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元素,比如和睦相处、重视教化、尊重长辈等理念,这也是现代社会需要提倡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判断血缘亲疏抑或行政区划,中国历史上的“五服”都体现了统治阶级利用权力范畴建构秩序的智慧,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五服下的古代婚姻观

在中国古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和发展。

其中,“五服”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亲缘关系的理解和规定。

这种制度最初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从而保证人口质量。

在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使得家族后代繁多,如果没有家谱进行登记,很容易混淆亲缘关系。

可以说,古代实行严格的婚姻制度,特别是贵族阶层,不允许近亲通婚,主要是为了保证皇室和贵族血脉的纯正性。

然而,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五服”却具有实际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判断两个人是否存在亲属关系,从而决定是否可以结婚。

一旦出了“五服”,就意味着两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时结婚就变得合法合理了。

这也就是说,五服不仅是贵族婚姻的标准,更是普通百姓选择伴侣的重要参考,它规定在一个宗族或家族内部,只有当两个人“出五服”,即超过五代的血缘关系后,才可以通过婚姻关系重新建立亲属联系。

“五服”之内被认为是近亲,婚姻关系复杂难辨,容易产生近亲通婚的情况,而超出五服范围,就被认为血缘关系已经十分遥远,婚姻关系简单得多,这正是“五服”概念的用意所在。

例如,古时一位大臣因为嫡系和庶家的后代都源源不断增加,以至于十几代之后,两个子孙之间的亲戚关系已经难以辨别,虽然形式上还属于同一个的大家族。

为了避免近亲结婚的情况出现,人们便会按照家谱关系,推算对方是否在五服之外,如果不在五服之外,即使再怎么喜欢,也不能缔结为夫妻。

而古人通过五服的划分,正式区隔了庶系子孙和嫡系子孙之间的界限。

直到今天,尽管我国已经有了婚姻自由的规定,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着很多旧的思想和习俗。

比如在农村地区,很多人还是相信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亲戚了,只能见个面就说点客套话。

所以说,古代的“五服”概念在古代是非常有用的,它是人们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制定了古代婚姻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选择配偶,防止近亲通婚现象的发生,这种婚姻观念的形成,反映了古人负责任的态度和对社会伦理的高度看重。

可以说,“五服”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精神符号。

“五服”不仅是对古老传统的延续,也是今天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养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古人以“五服”区分血统亲疏
“出了五服不是亲”,到底什么是“服”?又包括哪些人?
在农村老家,出了五服为何就不是亲戚了,古籍中的五服图揭开谜底
为什么说: 出了五服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人们常说的亲戚出五服了,万能的条友们,这五服究竟是几辈人?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