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收藏 | 如何把读过的书变成课
userphoto

2023.07.18 重庆

关注

全文4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讲师要开发一门课,书籍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和素材来源,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市面上有很多书,都有对应的版权课,反之亦然。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六顶思考帽》、《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人生设计课》等等。有的是先有课,再有书;有的是先有书,再有课。

总之,书课不分家。

如果有一套方法,可以快速把读过的书变成课,可谓是很多讲师的福音。在讲“化书成课”这个话题之前,先聊聊我擅长的讲书。

《成为讲书人》这本书里提到,根据时长和场景不同,讲书的方法和呈现也是不同的。听过我现场或直播讲书的伙伴可能会有一种感觉,我的讲书更像是在讲课,时间偏长,内容丰富,还会关联其他书里的知识点,甚至穿插些小练习、小互动。

没错,这是一种偏“讲课”形式的“讲书”,我称之为“主题讲书”

事实上,讲书和讲课有很多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讲课,是讲书的升级版,会讲书的人去讲课,通常不会太差;而且,讲课的价值和收益更大。

因为工作关系,我收到过大量企业定制化课程的需求,我也曾把很多读过的书转化开发成多门不同类型的课,有线上的训练营,有线下的私房课。

要把书变成课首先,要明确一个课程主题,然后根据选题方向,找到对应的书籍;接着按以下四步操作,简称:“搜、取、归、工”。

一、搜索

一本书通常有十几万到几十万字,内容很多,我们怎样才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呢?这就是需要充分利用关键词,就好比你用百度搜索,需要先输入关键词,是一样的道理。

什么是关键词呢?

有两种,一种是文章中一些常见的连接词。比如,“总之”、“因此”、“正如所见”、“然而”等等。这些词语,它往往代表了一个信号,后面紧跟着就是重要信息。

还有一种关键词,是作者在书里提到的新概念词语。比如《断舍离》一书,显然,“断”、“舍”、“离”这三个字,就是需要弄懂的新概念。

除了利用关键词,我们还可以利用关键位置找到有用的信息。具体来讲,最有可能是书中一个章节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每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有的作者会在某个章节段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抛出观点,或是在结尾做个总结,这就有利于我们快速找到重要信息了。

二、萃取

在善用“搜索”功能的基础上,就可以来提炼与课程相关的重点了。那具体该萃取书里哪些内容呢?

对于一本致用/工具类的书籍,我建议有以下10种内容重点关注:

理论、流程、工具、金句、案例、清单、公式、方法、原则、模型

然后,我们再把萃取出来的内容用知识卡片这个工具去沉淀和记录。

知识卡片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上面的内容不需要很多,也不要拘泥于形式,关键是

1、有清晰的主题和内容介绍

2、一张卡片只写一个知识点

3、尽量多用图解,便于记忆

4、注明来源出处,便于回查

我们把书里的精华萃取出来,做成知识卡片,也就相当于把一本书从厚读薄了。某种程度上讲,书里最精华的东西已经被提炼出来了,这本书也就可以“丢掉了”。

一般来说,一本书值得萃取出的知识卡片也就30-40张,少的可能只有10多张。手握一叠知识卡片,比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心理压力要小很多,也更容易让我们化解成为课。

这里要做个说明,萃取并不需要把一本书所有内容都提炼出来,而是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找合适的素材。

核心心法就八个字: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三、归类

下一步是归类。在把一堆散乱的知识卡片进行归类之前,你需要根据课程主题思考要输出的课程框架是什么?大致要设计几个模块?按什么逻辑归类?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设计一门《职场沟通课》,可以按照沟通级别来搭建结构:

1、向上沟通

2、平级沟通

3、向下沟通

你也可以按照沟通场景来搭建结构:

1、如何说服

2、如何激励

3、如何面试

明确了归属类别,接下来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此时你手上已经有了一堆知识卡片,这些卡片本身就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一部分。

为了更清晰美观,你也可以自己再画一遍。如果你暂时还不太确定类别,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先按照你自己的习惯大致进行分类。

同样的,画思维导图也不要拘泥于形式,手残党如我可以画的很丑但自己能看懂就行,高级点就用视觉笔记的形式呈现也行。实在不会手绘,用Xmind这样的工具来处理也行。关键是通过这个过程来梳理自己的思路,根据课程框架把素材进行归类。

四、加工

至此,课程框架已初见雏形,但还不能称之为课。下一步,就是要进行加工重构,这一步最为关键。

书本是以文字信息为载体,而课程则是以多元化形式呈现的,会更全面、更立体。

比如,课程里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一目了然的表格、直观的道具、形象化的视频来辅助学员理解;讲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案例、故事、互动、练习,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

注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添加素材这么简单,还需要删减掉与课程主题无关的内容,甚至还可能需要重新解构课程的设计。

也就是说,在加工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有可能回到第三步归类(结构需要重新调整),甚至回到第二步萃取(还没有萃取到位)和第一步搜索(还没有搜索到全部想要的内容)。

要知道,一门课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内容成型了,依旧需要反复试讲和打磨,才能完成商业交付。

讲完方法论,我们来举个例子,看看如何把《沟通的方法》这本书变成一门课?

首先,通过“搜索”和“”,找到书中大量关于沟通的心法、原则及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方法,把这些素材用“知识卡片”记录下来。

接着,我们可以按照“道、法、术”的逻辑,把这些素材归类成三个模块:沟通心法(道)、沟通原则(法)、沟通场景及方法(术)

第四步,加工补充内容。比如,1个沟通心法=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3个沟通原则=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3个沟通场景=激励、说服、艰难沟通(书里一共给了18个沟通场景,没必要全部都讲,选择几个最适合的就可以了)。

到这儿还没有结束。为了讲解清楚每个部分,我们还需要找到对应的素材(比如激励公式,激励=及时赞美 行为建模 反馈闭环),进行进一步的落地阐释。尤其是场景应用部分,这应该是重点交付的,需要丰富内容。

比如,用图片、表格、视频、道具等各种形式去更好地呈现知识点;设计一些互动、练习等教学手段去强化应用,让学员能真正学会,等等。

经过了“搜、取、归、工”这四个步骤,也就完成了“从书到课”的转化。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假如一本书里只有我想要的部分内容,并不全面,怎么办?

解决的方法就是:把N本书变成一门课

我有一门线上训练营《知行合一:高效能学习术》。为了开发这门课,我前后一共阅读和拆解了17本学习方面的书籍,收听和研究了3其他老师的线上音频课。

整个过程,我自己在“高效学习”这个领域的收获是巨大的,做完课程,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半个专家”。学员们学习后的良好反馈,也让我成就感满满。

把N本书变成一门课,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主题阅读,牢记八字真言“取我所需,为我所用”,不断循环往复“搜索-萃取-归类-加工”这四步,直到完成。过程虽然有点繁复,但是绝对值得。

看到这里,你可能对要开发一门要做这么多功课而感到压力巨大。没关系,我教你一招,让你轻松化解这种压力

这招就叫做:积木思维

一块块独立的、形状各异的积木块,就像是零散的知识点,似乎彼此间没有关联。一旦你把它们拼装起来,就能做出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怪兽啊,楼房啊。你手上的积木越多,你的掌控力就越强,你拼出来的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多、越丰富,也更具有延展性和创造性

同样的,你在书里获取的知识点就像是一块块积木,它们都可以为你所用。你可以把合适的“积木”迁移和镶嵌到任何你想要开发的课程中。最终,你将会打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自己的课程体系

举个例子,YES AND即兴戏剧里的一条重要法则。(点击链接,了解什么是YES AND→如何从0到1,用10天时间,快速get一项新技能

这个“YES AND法则”就是一块“知识积木”。作为课程开发者,我可以用在《创意思维工作坊》里,也可以用在《人际沟通课》里,还可以用在某个课程的破冰环节。发现了吗?YES AND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应当养成“知识积木”的收集整理的习惯,牢记“功夫在平时”。我会建立“四套班子”,分别是:知识卡片、故事银行、素材宝箱金句仓库

顾名思义,知识卡片就是一个个理论概念和知识点;故事银行存的都是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素材宝箱里面都是些上课时可能要用到的互动游戏或多媒体素材;金句仓库放的是各种渠道找到的金句。

至于用什么工具收集,看自己的习惯,趁手就好。我个人使用“锤子便签”和“flomo浮墨”,查找和更新都比较方便。我的电脑里也有一堆素材资料。经过日积月累,这些素材多了,开发课程时就可以随时调用,也就“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了。

美妙之处在于,这些知识积木并不是“一次性”的,它们可以不断迁移,不断复用。当你读的书越多,产出和收集的知识积木越多,越到后面开发课程就会越容易、越轻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卡片0018 | 化书成课基本流程
知识博主需要知道的经验萃取四步法,教你做好课!
玩转“组织经验萃取”,你必须搞懂的5个问题!
培养双语小达人(下)
如何读书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思考指南:对学校自习的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