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事物理四分法 | 一次搞懂庙号、谥号和年号
userphoto

2023.08.03 四川

关注

最近追更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提到了刘邦的庙号、谥号等诸多称谓。一下想到二十多年前,喜欢历史的我,对着《新华字典》附录:“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背诵历朝皇帝的名号。

背完还到处吹嘘说,你知道中国古代姓什么的皇帝最多么?姓刘!

那时的我,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一通乱记,不知道一个皇帝的称呼能有这么多讲究。那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话题,也借着这个机会,分享一个学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人、事、物、理四分法

“物”就是它是什么,如何定义它,“人”就是对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人;“事”就是有哪些重要的、好玩的事;“理”就是背后展示的道理或者规律。通过这四分法,能帮你快速搞懂,并进行精彩的转述。

先说“谥号”。

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根据他的平生事迹进行评价,定下的称号。最早在商朝就出现了,谥号不光是皇帝可以有,一般成功人士也可以有。

比如苏东坡谥号“文忠”,后世称“苏文忠公”,曾国藩谥号“文正”。那帝王肯定算成功人士了,大多数都是有谥号的,比如周文王、汉武帝。怎么记呢?对帝王来说,后缀是“帝”或者“王”的,就是谥号

穿帮镜头:生前自称其谥号“孝庄

既然谥号是评价,那就有好有坏。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雄才大略称武',如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

恶谥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杀戮无辜曰厉”。烽火戏诸侯的亡国之君周幽王,“行为颠三倒四叫幽”。

儒家的理解,帝王死后,起个谥号,对帝王会有约束作用,因为帝王害怕死后得一个坏谥号,就不敢肆无忌惮做坏事了。

春秋时代,有个楚成王,是被他儿子逼死的。《左传》说他死后,尸体还听着儿子给自己定什么谥号,开始定的是“灵”,行为错乱,没有节制叫灵。属于坏谥号。

所以楚成王的尸体,眼睛瞪得大又圆,怎么都不闭上。他儿子没办法,就把谥号改成了“成”,成功的成,听说可以叫楚成王,他也就瞑目了。这个故事还贡献一个成语,叫“死不瞑目”。

谥号对君王的监督效果如何,不好说,但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明确表示厌恶的。他说:谥号,是做儿子的议论爸爸,做臣下的评判君主,你们也配评价我?于是就废掉了谥号。

所以他叫秦始皇,就是大秦的第一个皇帝,儿子就是秦二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里的数字是客观描述,不含褒贬色彩。要是他知道秦二世而亡,会不会后悔。

秦始皇剧照  陈道明饰

给领导写评价,自然就少不了拍马屁的人。一两个好字不足以表现先帝的伟大,就把好词堆起来用,那谥号自然就越来越长,尤其一旦改朝换代,新朝代为了证明自己比前面的朝代强,一个直观表现是,我的谥号要比你长。

到了明朝,皇帝谥号已经长达十七个字,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这谁记得住,于是就简称,取最后一个字,叫他明文帝。

清朝皇帝谥号又比明朝多了六个字,如清高宗弘历,也就是乾隆,他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简称清纯帝。

同时,可能是出于“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普世原则,相互刷着好评,不好的谥号出现的越来越少,比如之前亡国的“汉献帝”、“隋炀帝”,都是恶谥。

明朝出了那么多奇葩皇帝,都有着不错的谥号,亡国的崇祯皇帝都得到“烈帝”这样还算好的评价。而被慈禧太后软禁的光绪皇帝,甚至还得到“景帝”这样公认的好谥号。

正是因为谥号越来越长,好词堆砌太多,抓不住重点,渐渐地,我们提及帝王,称庙号就比称谥号要多了。


太庙:明清两代皇帝祭祖场所

接下来说“庙号”

顾名思义,就是君王死后,放在庙里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偏重于皇家内部祭祀先人时使用,强调的是血缘继承关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其实很好记,既然是祭祀祖宗用的,那称呼后面带“祖”带“宗”的就是庙号。

庙号是汉朝人发明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就叫汉高祖。不同于谥号,庙号只能供帝王使用,且最开始的时候,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必须得有大的功绩,才能被他的后人追尊一个庙号。

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功绩自然大,一般就称祖,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

德行崇高,开疆拓土的,就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功劳不大,德行不高的,就没有庙号。

强悍如汉武帝,也因为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搞得生灵涂炭,毫无德行可言,也就没捞到个宗。

等到他的曾孙汉宣帝(刘病已)即位,因为汉宣帝流落民间多年,为了证明自己根正苗红,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才强行给自己的太爷爷加上“汉世宗”这个庙号。

这种后人追加的情况很常见,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司马懿生前没有称帝,但后来都被追加了“魏太祖武皇帝”、“晋高祖宣皇帝”这样的庙号和谥号。

一般说来,开国皇帝称祖,后世继任者称宗,祖只有一个,比宗尊贵。伟大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无法越过他爸李渊。

但明朝就出现了例外,朱元璋是明太祖,朱棣是明成祖,祖竟然出现了两个。朱棣以“靖难之变”篡位,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合法性大有瑕疵,朱棣的后人为了把事儿说圆,只好把朱棣从宗升格成祖,相当于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是再造大明。

既然有了一朝二祖的先例,到了清朝就变本加厉,一朝三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都是祖。

历史上庙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贬值”的过程。从优秀的皇帝才有,到所有皇帝都有。转折点就是西汉末期的王莽,篡位之前他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忠诚,把汉朝的皇帝都给加了庙号。

等到了唐朝,所有皇帝都有了庙号。

最后来说年号

年号,通常认为是汉武帝发明,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们看《三国演义》,开篇交代时间,通常用的就是“建安某年”,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比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爆发了赤壁之战。

年号开创者汉武帝的第一年号叫“建元”,表示使用年号的开始。这个年号用了六年,因为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划过夜空,大吉,所以改叫“元光”。

后来汉武帝外出打猎,打到一只奇怪的动物。马屁精说这是麒麟。麒麟是天下太平才会出现,代表吉祥的动物,汉武帝很高兴,就改年号为“元狩”。

汉武帝在位三十六年,前后因为各种祥瑞的出现,改了六个年号,主要是为了凸显天人感应,向天下宣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到了唐朝,女皇武则天最喜欢改年号,一个女性要当皇帝,反对者很多,她就特别想通过年号来彰显自己是天命所归。武则天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天授”,强调自己这个皇帝,是上天授予的,后面还有“天册万岁”“万岁通天”这些年号,也都是强调上天对自己的支持。

后来因为年纪大了特别怕死,又开始以改年号的形式为自己祈福,“长寿”、“延载”、“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长安”等等,这些年号都在表达想多活几年的意思。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皇帝改年号通常就是彰显自己是天命所归,或者表达美好的愿望。比如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寓意着万民康宁,天下熙盛。

那你要是梦想脱单,就可以把你22岁这年称为脱单元年,祝你早日改元。

到了明清两朝,政权长期稳固,皇帝也发现改年号就是个形式主义,不会带来什么实质影响,一般也就不改年号了,这时年号和皇帝就能一一对应起来。

明世宗嘉靖皇帝 陈宝国饰

所以我们在称呼古代帝王时,到底用谥号、庙号、还是年号,就有了明显的时代划分。

周代到晋朝前后,因为有些帝王没有庙号和年号,我们一般称谥号。比如周文王、楚庄王、汉元帝、晋武帝等。

唐朝到元朝,因为皇帝都有了庙号,而谥号越来越变长,年号又经常改动,一般就称庙号。比如: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忽必烈)等。

明清两朝,由于皇帝的年号不变,且寓意又好,一般就称年号。比如:永乐、嘉靖、崇祯、乾隆、道光等,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以上我们通过人、事、物、理四分法把谥号、庙号、年号系统梳理了一遍,我把它整理成一张表,更加的清晰明了。

知识学会没,方法Get到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帝王的尊号、徽号、庙号、年号、谥号有何含义?
古代皇帝都有哪些讲究
为何汉代皇帝叫文帝武帝、唐宋太祖太宗、明清洪武康熙等不同称呼
皇帝的称呼
如何区分历史上的国号、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陵寝号?
文化常识|皇帝4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有何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